思政课的本质就是通过讲道理,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让学生明晰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一个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两份课程标准分别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提到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政治认同”侧重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思想基础的巩固,而高中阶段更强调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要求,彰显了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的阶段性、连续性及整体性。
思政课的本质就是通过讲道理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让学生明晰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一个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坚持党的领导》为例,从讲“准”、讲“深”、讲“活”、讲“透”四个维度,探讨如何讲好思政课,助力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
一、挖掘课标教材理论逻辑,讲“准”思政课的立足点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文本依托,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高中思想政治课采用统编教材,兼具学科性和育德性。教师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研读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解读和重构,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显性知识点和隐性情感线,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用好教材,寻找教材和政治认同的契合点,才能讲“准”思政课,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一)深悟课标,明晰重点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把握重难点及考试评价的着力点。在整体把握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明确每个模块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如《坚持党的领导》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体系来设计,重点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该课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为“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因此,在明晰了本课教学目标、提炼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得出本课的学业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引导学生坚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而树立“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意识,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认同素养;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教师要把涉及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的素养融入其中。
(二)解读教材,厘清脉络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精细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结构体系、厘清学科理论逻辑,是讲“准”思政课的必要前提。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课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作为教师,要树立大单元整体教学意识,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认知逻辑,按照模块—单元—课时—框目的层次(见图1),活用望远镜思维和放大镜思维,瞻“前”顾“后”,“内”“外”兼顾,进行教材整合,提炼学科大概念。如笔者在《坚持党的领导》一课的教学中,整合必修三模块内关于党的领导的知识,将碎片化、多维度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接,以实现知识的可视化、结构化。除此之外,笔者还围绕大概念“党的领导”,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不同的模块同化系列知识(见表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衔接及拓展,更好地讲“准”有理论深度的思政课。
二、探寻议题情境生活逻辑,讲“深”思政课的支撑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政治认同体现为综合能力与修养的培育,情境则为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教师要在讲“准”思政课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与思政学科特质相契合的教学情境,以议题贯穿,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进一步深化政治认同。
(一)回应学生关切,触摸真实生活
教师要想上好“大思政课”就必须跟现实结合起来。政治认知的形成基于生活,为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科理论知识,坚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成长这一主线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创设基于学情、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真实教学情境。议题的创设,既要包含学科的具体内容,又要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注重启迪拓展学生思维,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引领性和可议性。如在《坚持党的领导》教学过程中,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个学生感到疑惑的地方,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浙江入手,设置总议题:从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看“坚持党的领导”,再设两个分议题:“浙”里有范,何以先行——为什么党是领导一切的;“甬”上之行——新時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样的总分议题创设,不仅让学生感到课程教学言之有物,还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渐领悟其中的道理所在。
(二)引入时事政治,感知时代脉搏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其时代性。教师要挖掘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热点话题,利用周边的乡土资源,筛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相关素材,如乡村振兴、俄乌冲突、个人养老金新政、区域特色等,找准学生“兴奋点”,增加情境创设的温度。同时,教师还要探寻其与教材知识的契合点,利用时政资源实现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频共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及生动性。如在《坚持党的领导》教学中,笔者利用身边有情感温度的时政资源讲“深”思政课,以党的二十大中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切入点,选取浙江省委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的素材,讲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让学生体悟到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从而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
三、把握活动任务实践逻辑,讲“活”思政课的着力点
议学活动是议题式教学的关键点,活动的合理性设置关系到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启智润心,坚持问题牵引,形成一系列“问题链”,从而推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育,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并通过议学合作,在研讨活动中完成递进式的议学任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一)情感教学活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褪去政治理论的深奥外衣,通过播放《建党伟业》《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影视作品、聆听红色经典歌曲、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亲身感知中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教师还可以上有情怀下接地气,通过共情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诠释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并融情于景,在感化塑造中实现情景交融、凝聚共识,深入浅出地讲好大道理。如在《坚持党的领导》的教学中,笔者播放视频《这百年,浙江怎样走来》,通过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和振奋人心的音乐,充分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浪花,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浙江的成绩,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国之治”,点赞党的时代答卷。
(二)角色模擬活动
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经常开展角色扮演或者模拟活动,如扮演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发言人、评审团、法官等,通过模拟法庭、模拟两会、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以特定的角色深度参与活动,在活动和体验中发展政治认同素养。如在讲述“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组织开展了一次由学生担任推荐官,结合身边资源撰写“宁波共同富裕典型经验推介会的推荐词”。当时,学生们领取完任务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最终在课堂上展示出“宁波余姚横坎头村走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宁海葛家村走艺术振兴乡村的独特发展道路”等优秀作品。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走近生活,感知宁波共富先行的别样精彩,真切体验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进一步巩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
(三)辨析式学习活动
真理越辩越明,科学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的基本条件。议学任务要有一定的思维张力,要触及学生认知的冲突点及困惑点。学习活动可以通过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对话,在冲突的情境中明理,由表层的感性认识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深度的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其理性批判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精神,实现价值引领。
1.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协商民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针对有政协委员提议将高考英语由必考改为选考,教师可以“高考取消英语VS高考不能取消英语”为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中,学生可以用事实佐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析,在辨析探究中引申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思广益,理性看待高考是否取消英语。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行动实践中运用观点,总结形成一份“教育提案”,让学生体会到协商民主的优势,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
2.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基于“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这一知识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这一点,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找到最佳辨析点,以提升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自信。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纵向看,回望过去,远观未来,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现行的政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从横向看,比较世界范围内的政党制度,如面对疫情时,中西两种制度在全球战“疫”中取得的不同成绩,通过数据直观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疫工作获得的优异成绩。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他国的政党制度,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特色的,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四、凸显评价延展价值逻辑,讲“透”思政课的生长点
教学评价是一根“指挥棒”,建立并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在评价维度上,思政课的教学评价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同时也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因此,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采用可视化的评价量表,使评价更为有据、有效。同时,教师也要适时进行引导与反馈,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培育系统化的学科思维,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得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可以采用师评、生评、自评形式,让学生自己对学习前后状态的变化作简单的评价与小结,同学之间对小组讨论活动中各自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则根据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课外拓展进行系统评估,进行最后的出综合性评价。如《坚持党的领导》一课的评价体系(见表2)就是依据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表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表设计的,主要评价教学任务的达成度、核心概念的迁移度及学科素养的层次度。该评价体系旨在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状态,促进教师在反思中调整教学,促进“教学评”的一体化,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
实践性和参与性是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思政课教师应打好课堂课外组合拳,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亲身实践中深化政治认知,锻炼政治参与能力,升华政治认同的生长点,促进知信行统一,实现价值引领。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都是绝佳的红色基因库。学校要利用好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引领学生撰写新闻短评、调研报告,开展主题班会等课后实践活动,凸显评价延展的价值逻辑,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推动学生将政治认同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讲“透”思政课。如学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时,通过参观张人亚党章学堂,让学生感知首部党章守护者的革命故事,以“寻访初心”的红色之旅传承红色基因,进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争做时代新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最终达到讲“透”有价值高度的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思政课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不仅要让理论逻辑、生活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相互衔接,还要在讲“准”思政课的基础上,以真信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进一步把思政课讲“深”、讲“活”、讲“透”,更要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历经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认可、政治践行的过程,主动将政治认同入脑、入心、入行。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讲“好”有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实践信度、价值高度的思政课。
【王佳宁,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