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的现实诉求,是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关键所在。“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同向互构,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战略性,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的广延性,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实施该法,要加强学习宣传,培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观念;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空间;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秩序。
关键词
道德要求;法律规范;爱国主义教育法
作者简介
王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职责任务等进行了规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重点是将爱国主义的道德要求在法律层面上有效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求。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相统一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为何要通过立法成为法律规范?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何内涵,以及如何实践?对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 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94年,我国就颁布了《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强调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国民爱国情感、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途径。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爱国守法”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央提出“八荣八耻”,在道德层面明确要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由此可见,这一阶段国家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更多的是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和道德情操,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使命感,重点在于突出对爱国主义的道德倡导和道德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置于公民规范层面的价值观之首。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宪法文本,明确提出“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同年,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旨在推动以“爱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由此,爱国主义教育逐渐由一种道德要求上升为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
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正式颁布,提出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保障的新要求。与此同时,我国连续颁布修订多部专门法律,如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为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做了充分的法律准备。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是新时代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需求,标志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已正式进入制度化、常态化、实践化的新轨道。
二、 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核心要义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1]《爱国主义教育法》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维度对爱国主义教育做了时代阐释,既强调要发挥道德的教化性作用,更强调要发挥法律的规范性功能,实现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相得益彰。
(一)“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同向互构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战略性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外环境、形势任务均发生深刻变化。《爱国主义教育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方位,强调科学应对和化解当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风险挑战,需要紧紧抓住“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同向互构的关系本质,坚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凸显战略谋划。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同向互构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的核心在于将作为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作为法律规范的爱国主义相统一,澄清爱国主义教育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要求,深刻体现了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政治引领,即引导社会成员超越纯粹自然化的情感状态,构建更加理性化、制度化的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规范。
其次,从社会层面看,“爱国”与“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特点。《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提出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方面,强调要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爱国情感,尤其通過加强舆论宣传、夯实基地建设、鼓励文艺作品创作、开发优秀课外读物等方式,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另一方面,强调用法律来塑造国民共同的国家荣誉,增强国家认同,强化情感纽带,重视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法治观念,确保爱国情感有效转化为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在法律框架内理性爱国,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最后,从个人层面看,爱国主义教育指向“聚民心、育新人”的任务要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整体画像看,“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从个体画像看,“时代新人”是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鲜活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把爱国主义的道德要求在法律层面上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公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制度规定,内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素质能力和精神追求,切实增强对“聚民心、育新人”任务的战略性、科学性引导。
(二)“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辩证统一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爱国主义教育法》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辩证统一起来,在教育内容体系方面体现出系统性特征。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 “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强调将三种思想贯穿始终,整体呈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系统性。一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何、如何由一种“道德要求”发展为“政治原则”,进而上升为“法律规范”这一问题。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爱国主义教育法》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尤其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将“聚民心、育新人”的教育思想贯穿始终。《爱国主义教育法》强调,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要始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引领。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法》紧扣时代主题,从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总体呈现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作为两条主线,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将此四部分内容整合统一起来,紧紧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核心内涵,构建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体系。该逻辑体系层次分明、思维严谨,主要包括: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本质要求,坚持“牢记历史”与“开创未来”相统一是根本遵循,坚持“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统一是基本立场,坚持“价值引领”与“行动引导”相统一是基本方法。这就集中回答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立法主题性、可行性、保障性等重大问题。
(三)“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融合创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的广延性
《爱国主义教育法》立足当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环境、文化、技术等多重挑战,从道德和法律融合创新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的广延性。
首先,要开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视野。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摒弃狭隘的国家或民族优越论,警惕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务必审时度势,置于国际国内大环境中进行整体考察:一方面,要将爱国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来积极发扬,树立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建立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挥法律规范的约束力,对损害国家形象、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等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实现“法”与“德”的交融互生。
其次,要构建网络爱国主义的教育空间。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充分挖掘网络空间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耦合优势,尤其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具,创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建立更加立体多维、生动有趣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另一方面,要科学建构健康的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法律制度,尤其是对网络上违反爱国主义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维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态空间。
(四)“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互补兼进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
《爱国主义教育法》从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双重维度中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实施主体、条件保障、结果保障三个方面。从实施主体看,《爱国主义教育法》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强调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2],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类主体的职责任务,体现出全员全程全方位、广泛深入持久有效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性特点。从条件保障看,《爱国主义教育法》进一步强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协调、衔接与联动机制,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法与已有的相关道德要求、行为规范、政策规定等之间的统一性。从结果保障看,《爱国主义教育法》进一步加强法律规范对道德要求的引导规范作用,强调对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要依照有关法律予以处理,解决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约束力和可操作性问题。
三、 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相统一深入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现实诉求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培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观念
把爱国主义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并不是对作为道德情感的爱国主义的排斥和否定,而是在法律规范的引领下,推进健康、健全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更加稳定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一是大力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法》基本内容的学习宣传,明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立法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深入学习和剖析《爱国主义教育法》在“主要内容”中提出的学习要点,尤其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学习,积极宣传这些内容与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政党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国家根本制度、国家标志等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二是着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强调的公共信仰和国家意识,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情感动力。深刻领会《爱国主义教育法》在“实施措施”中提到的利用“重要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开展活动、“讲好爱国故事”、“建立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等途径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三是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在“支持保障”中对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行为“予以制止”“予以处罚”“管理处罚”和“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在正面引导爱国主义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增强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观念。
(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空间
依据《爱国主义教育法》精神,着力打造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实践载体,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空间。一是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党史教育基地重要功能的认识,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传承爱国主义精神;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的德育、体育、国防教育的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促进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着力打造学校课堂教学的实践载体和课程载体。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紧扣“大思政课”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学校各学科、课堂和教材中,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法律意识。三是着力打造网络实践载体,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制作和发布中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问题,加强网络积极情感引导,凝聚网络爱国主义价值共识。需要注意的是,在打造三个实践载体的同时,要严格规定借助以上三类实践载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律边界,促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做到依法爱国、知法爱国、守法爱国。
(三)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秩序
当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涵盖多个领域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由国家颁布的法律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第二类是行政法规,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第三类是部门规章,主要体现为由教育机构及其他机构发布的政策文件,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條例》等。这一系列法律性、政策性文件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提供了制度化保障,但总体上却存在法治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一是要统一这三类不同法律文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定,特别是将《爱国主义教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定进行统一。二是对相关法律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补充。如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中都缺乏爱国主义教育的明确内容。应对照《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分别对这些法律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使其在内容上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构成系统性、一致性的法律体系,并在实践中按照系统整合的法律体系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使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的保障推动下,充分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全新的科学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EB/OL].[2023-10-2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81.htm.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