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服装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法论

2024-02-27 06:54袁梦秋
纺织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宋锦新中式旗袍

袁梦秋,田 翠,冯 亮

(1.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山东 青岛 266000;2.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新中式风格是2022年至2023年度重要的流行趋势之一。百度指数表明,2022年年底开始,“新中式”资讯指数呈爆发式增长,新中式美学已然成为文化消费的新驱动力。从服装设计到家具建筑,消费者对新中式风格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升。2023年,马面裙制作技艺入选海珠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交媒体上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以马面裙为主营产品的新中装品牌,其对于传统汉服廓形和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改革,例如缩短裙长、缩小襦衣袖口,使之更加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在此时代背景下,探讨新中装设计方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有指导意义。

1 中西结合的思维方法

设计的根本依托是文化,服装首先应该被视为一种可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精神文化载体[1]。新中式服装应将中西方人类服饰典范加以提炼与糅合,取中国服装的“神”和西方服饰的“形”,面对世界文化时更要强调中国语境,建立中国文化自信。

新中式服装要在西方服装的框架和廓形基础之上进行改良,在领型、袖口、裙摆开衩等细节中巧妙地融入中式结构,形成浑然天成的新风貌。东方审美注重含蓄内敛,多使用淡雅的低纯度色彩或渐变色,也可以运用泼墨的印染手法,或在多层透叠的面料上进行彩绘,注重留白,营造清雅简约的意境。将局部的刺绣应用于西服或礼服上成为点睛之笔,与面料同色的织绣可选用传统纹样,如浪花纹、卷草纹,或具有传统美好寓意的荷花、梅花、牡丹、仙鹤等形象,突出新中式服装的东方文化特征,使服装在统一中不乏细节设计。

2 化繁为简的创新方法

传统中式服装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衣服披肩,饰带层层叠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风格优雅而随意。明清以后,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与镶滚繁复,花样翻新无所底止。新中式服装设计应吸取传统服装的神韵和意境,在现代极简主义的主流语境下恢复舒适自然的审美风格,在服装款式上更加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穿着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汉服的衣长缩短、袖口缩小,直接作为日常服装穿着。

水田衣是一种用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图1)。其具有其他服饰不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群体中受到广泛青睐。新中式服装可以用简洁的大块布拼缝或数码印花色块替代水田衣的制衣方法,摒弃彩色织锦的纷繁热闹,留下规则图案的古拙韵味和惜物思想,融合了中式传统美学朴素淡泊、安静悠远的气质,充满岁月流淌的古典神韵(图2)。

图1 明朝水田衣

图2 熙素品牌拼接长裙

宋朝审美意象可以说是中式美学文化的代表,宋朝女装简洁质朴、娴雅超脱,直领对襟是宋朝典型女子服装样式,代表款式为“褙子”(图3)。褙子始见于隋唐,由袖长半截、衣身较短的半臂发展而来。所谓直领是指领子没有在胸前交叠,而是从胸前垂下来,前衣襟为对襟无扣,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两腋下有开衩,衣长略短于裙长,又多在膝围线以下,服装呈直筒状,窄长平顺,不显身材,有禁欲主义倾向。新中式女装可以参考褙子的直领对襟结构,去掉繁复的花纹和华丽的丝绸,改为素净的呢类或针织面料,缩短袖长和衣长,做成翻领外套的形式,可与裙装或裤装叠穿,秉承了宋代美学的极简主义精神,毋庸赘述就可流露出汉族平淡自然、含蓄委婉的审美意趣(图4)。

图3 宋朝褙子

图4 “上下”品牌女装直领对襟外套

3 新中式服装的结构创新

中式服装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直线裁剪方法,主要连接部分就是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立领或圆领、交领右衽或直领对襟,无肩线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2]。衣领、门襟和袖子是汉族服装最有特点的结构部位。

3.1 衣领与门襟的创新结构

交领右衽和直领对襟是汉族服装门襟的两种结构形式。中原人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左衽一般为死者所着;而北方诸族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交融时,中原服饰也会出现左衽的情况。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的基础上,“左衽”被视为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国家被异族灭亡、华夏文明沦落的标志[3]。新中式服装多为交领结构,由于部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无知,交领左衽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右衽依然是现代中式服装理应遵循的文化符号。立领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最初的形式为竖领方角,领上通常饰有两粒扣可系起。直至清末,这种领子被汉族新兴的弧形立领代替,后越来越接近现代立领的样式[4]。立领、交领右衽、盘扣这些具有文化符号的结构可以与现代简洁的服装款式完美融合,塑造出干练、含蓄的东方女性形象。

3.2 平肩连袖结构

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尊重,更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自尊[5]。汉服平肩连袖结构贯穿数千年的中国服装发展史,这种结构自然流畅,丝毫不限制肩部和手臂的活动,虽然腋下会随着人体活动产生褶皱衣绺,但传统审美认为这种衣褶自然天成而非缺陷。平肩连袖结构对体型的要求更加宽泛,减少裁剪、节省衣料且便于存储;而西式装袖虽然更加合体,但是限制了手臂的活动,增加了衣服对人体的束缚和制作的难度。

近代女装经历了从传统平面结构向西方立体结构的转变,以旗袍为例,传统旗袍平肩连袖,不限制肩部活动,具有良好的普适性,无需差别处理不同的肩宽和肩形[6]。由于织造工艺对面料幅宽的限制,袖子常需接续,衣身前后也有中缝,需要缝纫师傅将花样认真拼合使其不易察觉。由于制作工艺的改进,改良旗袍取消了接袖和中缝,成为完美的“十”字形结构,使各类光泽度高的绸缎和弹力织物呈现出最佳的效果,且改良旗袍简约流畅,合体度适中,既适合做礼服,又适合日常穿着。现代旗袍破肩装袖,通过胸省、腰省塑造服装的立体结构,属于西方三维制衣范畴。西式旗袍最大的优点是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成本,更加适合现代工业批量化生产模式,但同时也摒弃了改良旗袍取消接缝后的完整效果,装袖和胸省、腰省的使用虽然可以凸显身材,但因贴体使人体不适,更加适合作为礼服而非常服,对穿着者的身材要求较高,这也是现代旗袍受众群较小的原因,全盘西化的旗袍最终转入低潮。新中式旗袍复兴了改良旗袍“T”字形平肩连袖结构,摒弃了胸省和腰省,使现代女性可以获得与西式旗袍截然不同的穿着体验,反映出新中式服装设计师在西式结构为主的潮流下复兴传统服饰文化的决心。

4 新中式服装材料的创新

新中式服装材料的创新应该偏重制作工艺和织造方法的革新,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偷换概念,简化工艺步骤或在原本高档的原材料中掺入低廉的化学纤维。传统纺织面料都是手工作业,耗时很长,需要大量的人力,面临人亡技消的窘境。新中式服装面料不拘一格地改进制作工艺,使用工业化机器生产革新生产方式,使传统手工艺能在现代工业化生产背景下继往开来、世代相传。

我国是蚕丝的发源地,远在汉、唐时期,我国的丝绸就畅销于西亚和欧洲各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丝绸类产品中,宋锦、云锦、蜀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宋锦系指宋代发展起来的,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的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2014年,APEC会议男领导人服装使用了宋锦织造而成的“新中装”,为“T”字形平肩连袖结构,类似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城乡比较盛行的男款中式罩衫。不同于云锦的光彩夺目、蜀锦的雍容华贵,宋锦古朴典雅、低调内敛,花型较小,哑光而不失华丽,更加适用于新中式服装的创新设计,非常符合APEC会议服装的设计宗旨。宋锦原是比较轻薄的面料,由于会议举办时间在深秋初冬,将纬线由纯真丝改成羊毛,混纺的面料大大提升了保暖效果,同时保持了丝绸面料的风格。宋锦纬向密度大、纱线细,进而不易起毛,没有使用金线金帛,比较柔软且便于洗涤,服用性能较为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但高纬密的宋锦工艺复杂,一天只能织造8~9 cm,可谓“寸锦寸金”,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宋锦的传承面临人亡技消的窘境。APEC会议服装的供应基地“鼎盛丝绸”的技术人员创新使用了现代织机和电子提花机,实现了宋锦的产业化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这种材料的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锦有望走入寻常百姓家。

5 新中式服装图案与色彩的创新

5.1 传统织绣纹样及绘画的创新运用

新中式服装图案大体源自传统纹样和传统绘画两大类。传统纹样多含有象征意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APEC会议服装上织绣的“江崖海水纹”是常饰于古代龙袍、官服下摆的吉祥纹样,寓意APEC 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护”。传统纹样多以织绣方式表现,在使用时要注意以小面积或散点式元素表达,面积过大的织绣纹样会导致服装显得过于民族化和女性化,使用时需要对服装的色彩和款式进行调整。如女装品牌“例外”设计的一款毛呢女士外套,背部使用了大面积的苗绣,为避免款式过于阴柔,选用了男士晨礼服的款式,通身黑色,可拆卸的下摆融入了一衣多穿的概念,中性款式和传统刺绣相结合,使设计既保持时尚感又富含传统文化内涵(图5)。

图5 “例外”品牌苗绣晨礼服

传统绘画可以直接印在丝巾和包裹上,但浓艳的色彩和过于具象的图案不适合直接印制在服装上。绘画在服装上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位置的措置,尽量不要过于写实。例如写意水墨画墨色的浓淡、留白可作为服装色调的表达,工笔山水细腻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能使白色丝绸在统一中增加设计含量和文艺气息。

5.2 古风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语言,也是一种思想倾向和某种情调。中国传统色彩是带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7]。新中式服装色彩可以复兴传统植物染色和矿物染色的方法,例如扎染、敲染,天然染色不仅可以得到各种鲜艳的高彩度色,还可以得到大量细腻的中间色,通过不同次数与不同色相的复染,可以染出更丰富隽永的色彩层次,也可以使用测色仪研究传统色彩RGB值,将传统色彩直接与现代化学染色相结合,并运用于日常穿着的服装上,可以获得兼具传统韵味和时尚感的设计(图6、图7)。

图7 传统色彩“紫酱”

6 结语

近代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转变导致了西风东渐,造成了一部分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流失。新中式服装设计不是对中华传统服饰的简单复原,而是适应自然主义的国际趋势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做到服装色彩统一和结构中富有耐人寻味的细节元素。服装设计应从结构、材料、图案、色彩等方面选取一种方法做到极致,切忌多种方法混用,传统元素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形成不伦不类的风格。因此,应从新中式服装的设计理论体系构建中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复古和创新规律和法则,这对于我国设计的长足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宋锦新中式旗袍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非遗宋锦的传承和创新
我来说说旗袍美
旗袍找不同
浅谈室内设计中的新中式风格
独立设计家居品牌的中式情怀
传统元素与现代空间的共融性探索
宋锦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装饰艺术类宋锦产品的创意研究与设计
宋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