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崇辉 马磊
摘要: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的“国之大者”逐步形成了“一概念一话语”的出场形式,即“国之大者”这一标识性概念和“国之大者”及其他概念组合衍生而成的话语。作为标识性政治概念,“国之大者”经历提出、形塑与发展的演进历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学内涵和话语体系。在学术建构中,“国之大者”被阐发与解读为党和国家所关心的“大事”“大计”“大略”“大思”的根本问题以及“经邦”“纬国”“济世”的价值追求。中国政治话语中的“国之大者”具有相对稳定的概念内核,呈现出三种类型的表达方式与三个层次的使用形式。守正创新是“国之大者”话语生产的内在机制。理解“国之大者”是把握党中央与党的领导干部、党中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的密钥。
关键词:“国之大者”;政治话语;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1-0017-12
概念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基石,厘清基本概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自2020年4月以来常用的概念之一。“国之大者”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由于经常性出现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国之大者”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部署的过程中,“国之大者”语义用法逐渐多样,其概念的外延又被扩大了。概言之,“国之大者”在新时代的使用处于“一概念一话语”的状态,即“国之大者”这一标识性概念和“国之大者”与其他概念组合衍生而成的话语。
但从既有研究来看,学界普遍将这一概念考察置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整体性研究中,对于其在政治生活中使用的变动性和面向不同群体在使用这一概念时表现出的异质性较少关注。为了更好“提炼标识性概念”[1],需要注意“国之大者”概念和“国之大者”话语在新时代的特殊性这一课题。
一、提出与展开:“国之大者”的演进历程
“国之大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的明确提出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完成的。
(一)“国之大者”的提出(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之大者”概念的较早使用在语义上是“国之大事”,多指与长远发展相关的国家事务,先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谈起,而后拓展至经济建设领域。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发表了讲话,谈到秦岭违建别墅的教训,指出“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2],决不能重蹈覆辙。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就如何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使其在危机中行稳致远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筹划,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3]。可见,“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领域工作部署带来的讨论。
随后,“国之大者”概念运用到政治建设领域,聚焦于党员干部培养和党的政治建设。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尤其“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4]。同年12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就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能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更应该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5],“多打大算盘、算大账”“提高政治领悟力”。在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将“国之大者”概念引入社会发展领域。同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粮食安全“此乃国之大者!”[6]。
2021年,“国之大者”进一步运用到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领域。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7],直接将“国之大者”的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關联。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8]。“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论断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由此可见,从“国之大者”2020年4月首次提出至2021年6月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已将“国之大者”概念运用到生态文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直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联系。
(二)“国之大者”的形塑(2021年7月至党的二十大之前)
“国之大者”在政治场合的出现往往统摄其他概念,形成诸多的衍生形式,它自身的含义也得以明确和拓展,逐渐形成一套复杂的话语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部署更加注重“国之大者”话语的使用。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9]“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政治话语迅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之大者”政治话语建构主要围绕党的全面领导,多与党的政治建设、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有关。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胸怀‘国之大者”[10]。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到,“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11]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保证。9月27日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广大人才要“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12]。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13],将“国之大者”政治话语作为一项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之,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话语流变,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指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国之大者”的概念范围在不断拓展。除延续民族工作、人才工作领域的内涵呈现,2022年3月1日,“国之大者”的概念还被运用到中青年干部培养工作中;2022年4月8日,“国之大者”的概念应用于冬残奥会举办中;2022年5月10日,“国之大者”的论域拓展至共青团建设中。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国之大者”概念表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主张、政治立场,并扩充和发展“国之大者”概念的时代内涵以动员和凝聚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14],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15]。
(三)“国之大者”的进一步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
党的二十大召开,标志着党和国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对中央委员会的同志提出的首要要求就是牢记“国之大者”,“时刻把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放在心上”[16]。此后,“国之大者”政治话语成为论述“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的高频词。
自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心任务论及“国之大者”后,“国之大者”政治话语的体系化色彩更加凸显。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17],改变了先前使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表述。将牢记“国之大者”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话语表达顺序做出调整,表明牢记“国之大者”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首次将“两个确立”与“国之大者”并列起来,初步形成了由“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和“两个确立”等重要概念组成的“国之大者”概念图谱,并且指出“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17],在政治话语层面发展和总结了“国之大者”概念的多义内涵和语义特征。
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实践的发展演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被纳入“国之大者”这一概念图谱之中。2022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民主生活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要求政治局的同志“牢记‘国之大者,善谋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造福人民、赢得民心”[18],使得“国之大者”概念的指向性进一步凸显。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对于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理解和描绘“国之大者”概念的基本轮廓和主题内容意义重大。
对于什么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阐述“国之大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加以明确。2023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的一系列要求中,“胸怀‘国之大者”[20]占据一席之地。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21]。习近平总书记这两次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其出现场合的会议主题均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国之大者”概念所指进一步明确。
“国之大者”的概念同时适用于生态安全、能源保障和安全、糧食安全、海关工作、办公厅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工会工作、金融工作、中央经济工作等场合。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基础,以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据,逐渐发展“国之大者”概念的科学内涵和话语体系。
二、阐发与解读:“国之大者”的学术建构
对“国之大者”概念的不同理解,反映出人们对政治话语认知的差异。从历史来看,“国之大者”相关概念在中华民族的演进历程较长,指代较为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国之大者”概念奠定了语义基础,并对学术意义上的概念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逻辑起点:紧紧围绕“国之大事”
从词源上看,“国之大者”一词有多重意蕴,有战略追求、政治要求、价值诉求之意,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种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国之大者”概念的原初语义是“国中之大”,这一表述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22]这里所提的“国中有四大”这一表述,其意思强调国家的根基。《荀子·王霸》一文中提到,“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23]。这里所提到的“国者,天下之大器也”其意思是“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24],成为“国之大者”的传统文化渊源。
“国之大者”的概念从话语表达上来看与“国之大事”更为接近。《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刘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5],表明祭祀与战争都是国家的重大事务,这为“国之大者”概念形成奠定了传统语义基础。随后,《孙子兵法·计》也提到“兵者,国之大事”[26],再次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国之大事在内涵所指上,更强调与国家发展和利益相关的具体事宜。
从表达上看,“国之大事”与“国之大者”在表面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语义上,“国之大者”承继对“国之大事”的基本理解,突出中国在“抽象”之事和“具体”之事之间的平衡。与“国之大事”相比,“国之大者”更加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领域,更加聚焦与国家长远发展和广泛利益相关的理论、实践以及思想上的大事。因此,与“国之大事”这一传统表述相比,“国之大者”的话语表述有着它特定的符号意义。
(二)概念内涵:理论界的系统提炼
从词义上看,在党和国家的文献中,“国之大者”概念的出场次数特别多,学界对于其基本内涵的把握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是“国之大事”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实现了对“国之大者”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他们普遍认为“国之大者”是影响国家的大事要事。如韩振峰、唐任伍概括地指出,“国之大者”指的是“国家或影响国家的最大事情或最重要问题”[27],是“党和政府关注的最核心、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28]。另有学者在持有相同观点的基础上,将“国之大者”细化到具体哪些类别的国家大事要事上。如何星亮认为“国之大者”是“事关实现中国梦的大事”[29]。
二是“国之大计”论。持这一论断的学者立足当下,将目光投向未来,认为“国之大者”是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事业与规划。如金伟、刘海军认为,“国之大者”是“事关国家稳定发展”“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30]的根本大计与根本大纲。乔兆红进一步将“国之大者”的概念拓展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31]的国之大业、国之大计与国之大纲。
三是“国之大略”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致力于从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寻找把握“国之大者”基本内涵的思路、方式和基本原则。他们认为“国之大者”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战略问题。如陶文昭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提出的思想主张、确立的重大战略、推进的重大工作,就是‘国之大者”[32]。《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认为,“国之大者”是事关全局的“大使命、大方向、大格局、大利益、大战略”[33]。董振华则将这一观点具体化为“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34]两个层面。
四是“国之大思”论。这一类判断体现了“国之大者”的价值导向与取向。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国之大者”是党和国家关于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回答。如赵可金指出“国之大者”的“核心是关于国政、国策、国运、国事等大政方针的战略性思考。”[35]与之相近,王京清认为“国之大者”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维护谁”[36]问题的回答。
由此可见,目前学界对“国之大者”这一概念的研究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展开,阐释的重点围绕“国之大者”的“国”和“大”来展开。第一,“国之大者”的“国”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前者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后者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①。第二,“国之大者”的“大”,在此为形容词,主要表征范围广、程度深、时间长、意义重的对象。“大者”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目标、任务、计划、部署,指的是重要性强的“大事”、时间线长的“大计”、空间面广的“大略”与覆盖者众的“大思”。
在關于“国之大者”具体内涵研究之后,对“国之大者”概念做一个分析性概览,有利于从概念层面理解胸怀“国之大者”的诉求。“国之大者”得以倡导的时代还在延续,对“国之大者”的探讨,同党和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等各种思考紧密相关。
(三)价值追求:“经邦”“纬国”“济世”
理论界对“国之大者”的各种探讨,不仅仅是对政治话语认知的长期积累,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状态的假定。
党和国家在论述“国之大者”时会特别强调“国之大者”的意识形态属性,如在论述治藏方略时,要求“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10];在论述中央民族工作时,要求“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11];在论述人才工作时,要求“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2]等等。同时,党和国家在建构和丰富“国之大者”内涵时,主要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基本方面。此外通过上文对“国之大者”历史演变的考察,可以看出,在新时代的政治话语中,“国之大者”具有比较宽泛的外延,还包括一些与时代主题相关的议题,不仅涉及需长期坚持的工作路线,如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也涉及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如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迎接党的二十大等。
2021年3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对此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37]概言之,“国之大者”一面指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责任,一面指向对担当这一责任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要求,完美契合了“国之大者”面向不同论域、不同对象、不同阶段的政治话语表达。
“国之大者”作为新时代的标识性概念,聚焦于“经邦”“纬国”“济世”三重意蕴之中。首先,“经邦”指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3]等重大时代课题,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党和国家定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握的“国之大者”。
其次,“纬国”指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19]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命题。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治理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中国多年来推进现代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取得的重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19],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紧紧关注的“国之大者”。
最后,“济世”指向为人民谋幸福的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初心使命做出新时代的深刻阐释,阐明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物质维度,而是囊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不但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还要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为人民谋幸福是“国之大者”的基本价值。
三、提升与凝练:中国政治话语中的“国之大者”
总的来说,“国之大者”概念在理论研究和政治建构中融合存在。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炼中国特色标识性概念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在学理层面进一步明确“国之大者”概念的特性与适用领域,厘清中国政治话语中“国之大者”的独特内涵。
(一)类型分殊:“国之大者”的话语构成
在党和国家文献中,作为政治话语的“国之大者”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相结合,成为具有独特用法的概念,进而形成了广袤多样的关于“国之大者”的话语。
截至目前,“国之大者”出场方式主要有:牢记“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胸怀“国之大者”、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把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国之大者”、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此乃“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把握“国之大者”、紧扣“国之大者”、聚焦“国之大者”“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等等。
其中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牢记“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胸怀“国之大者”的构词方式出现的频次较多,且集中出现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当中。其他的用法如:把握“国之大者”、紧扣“国之大者”、聚焦“国之大者”“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等用法,多用于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部署文件中。综合考察“国之大者”概念出场与话语表达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呈现出类型学特征。
首先,从构词方式来看,“国之大者”概念的出场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种是“对‘国之大者+X”的用法。主要出现在贯彻党中央精神和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语境当中,意指某种特定的状态,“国之大者”作为一个目标,是相关群体对表对标、校准偏差的参照物,如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第二种是“X+是‘国之大者”的用法。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属加种差定义法”[38],其表达的意思是“X具有某种特殊属性的‘国之大者”,指出了“国之大者”包含的具体内容。这种用法常常出现于一个短句当中,如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等。
第三种是“动词+‘国之大者”。相对于前两种陈述句的用法,这种类型是祈使句的用法,指必须做到对“国之大者”的某种要求。如牢记“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胸怀“国之大者”、把握“国之大者”等。此类表达出现在党和国家对全体党员所提出的政治要求中,常常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话语分开或一起连用。
就此而言,作为关键术语的“国之大者”,从词性来看是一个名词,有相对稳定的概念框架,又包含丰富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作为标识性概念,尽管“国之大者”在党和国家文献中出现的样态各异,但其内核是相对稳定的。这三种构词方式上的差异,构成了关于“国之大者”的话语,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国之大者”的总体战略,即把“国之大者”既作为目标和任务,又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9]的路径。
(二)逻辑融贯:“国之大者”的使用层次
在政治实践中“国之大者”应用广泛。从“国之大者”话语使用的逻辑层次看,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在宏观层次上,与“两个大局”“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等概念共同出现,如“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国之大者”[40],“善于研判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大局,牢记‘国之大者”[18],“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要……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4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全党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牢记‘国之大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等。这一层次概念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原则,强调“国之大者”的国际视野和未来方向。
在中观层次上,“国之大者”话语在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粮食安全、高等教育、乡村振兴、民族工作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具体内容中出现。如“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8],“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42],“牢记‘国之大者,……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11]等。这一层次概念聚焦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决策和部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叙事中指向经验与成就的融合。
在微观层次上,一般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话语连用,如心怀“国之大者”与“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连用;牢记“国之大者”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增強‘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连用等。这一层次概念聚焦党中央对全体党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政治要求。
历史地看,“国之大者”最初在中观层次用得多,后来扩展到微观层次且大量出现,然后又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建构至宏观层次,再次扩展到各个领域。从逻辑上看,层次越微观,涉及的目标指向越具体;层次越宏观,涵盖的内容越抽象。从领域上看,“国之大者”最初用于生态文明领域,随后不断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内涵生长的累积性特征。显然,“国之大者”经过历史流变,衍生了一系列以“国之大者”为主体的相关政治话语。首先,“国之大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使用,形成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论域;其次,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两个确立”等相关话语连用,不断增添话语的新议题和新表述;最后,和“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联,明确“国之大者”的未来方向,使其逐渐走向成熟、规范。
(三)守正创新:“国之大者”的建构特征
根据上文对“国之大者”概念及话语流变的考察和理论界对“国之大者”的基础研究,可以厘清新时代政治话语中“国之大者”的建构特征,即守正创新是“国之大者”话语生产的一种内在机制。涉及“对‘国之大者+X”“X+是‘国之大者”“动词+‘国之大者”三种用法的“国之大者”话语,在基本论域、主体范围、政治表达等方面的变化是在承继的基础上实现渐进式拓展的。
一方面,就多样化的政治表达而言,它并非党和国家一蹴即至抽象而成的、固定的构词方式,而是在对“国之大者”原初概念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从“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从“牢记‘国之大者”到“胸怀‘国之大者”,从对党的领导干部要求的胸怀“国之大者”到对所有共产党员要求的牢记“国之大者”,党和国家对“国之大者”的认识是一步步深化的。概言之,党和国家对“国之大者”概念和话语的建构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以及面向不同群体时的主要关注点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每一阶段的拓展、细化和深化均是建立在上一阶段认识的基础之上。比如,2020年4月到2021年7月的“国之大者”明确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工作,指向主体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召开之后,“国之大者”在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工作范围的同时,更多突出抽象的国之大事、国之重责,指向主体是覆盖全体党员。在此基础上,“国之大者”话语的总方向进一步明确为党的政治建设。如果说“国之大者”主要指向的是“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2],那么,“国之大者”话语就是同时处理如何理解、认知、把握、践行“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的问题。
另一方面,“国之大者”话语的重点是厘定党中央与党的领导干部、党中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守正创新的政治品格。在党和政府的文献中,“国之大者”话语与党的政治能力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二者被放在一起表述,往往在顺序上略有差异。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或“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事实上,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国之大者”的过程就是一个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之正,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之新的过程。党中央与党的领导干部的关系是贯穿始终的、最核心的关系,指向党中央的决定何以贯彻与执行。
四、结语
综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国之大者”话语实质是要解决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根本性问题。首先,“国之大者”概念的形成及话语建构与新时代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性特征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必然的。2020年4月,秦岭违建别墅事件成为“国之大者”提出的催化剂, 这为“国之大者”概念演变和拓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宣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9],而新时代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要求为“国之大者”话语建构夯实了概念基础,使得“国之大者”话语体系建构成为可能。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党的政治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这使得“国之大者”的方向得以进一步延伸,承接主体得以进一步拓展,政治功能得以进一步凸显。
其次,党和国家对“国之大者”的建构是随着新时代以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而不断深化的。与之相适应的学术阐发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维的演变。对“国之大者”学术阐发不断拓展、丰富的过程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对“标识性概念”不断打造使之更加成熟、定型的过程,也是我国学术领域对政治领域发展不断解读的过程。从政治表达和学术阐发的角度对 “国之大者”进行考察,不仅能够厘清“国之大者”之“一概念一话语”的独特内涵,能够把握“国之大者”荷载的一系列战略思维、政治要求与价值判断,更能够深刻领略“中国之治”的基本逻辑,即党和国家以守正创新的方式把握新时代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只有准确理解新时代政治话语中“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未来对“国之大者”的研究,一方面要避免“国之大者”的泛化,使其被虚化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进而弱化其本身的战略意义和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应当依据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延展适当扩大 “国之大者”概念的外延,即不仅要求全体党员牢记“国之大者”,其他各领域、各部门也需要胸怀“国之大者”,共同投身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洋流中。
①燕继荣、王江成认为,中國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领导人民构建了现代“新国家”的框架。参见:燕继荣,王江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J].政治学研究,2022(3):3-13,16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习近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4-24(1).
[3]习近平.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05-24(1).
[4]习近平.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N].人民日报,2020-10-11(1).
[5]习近平.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N].人民日报,2020-12-26(1).
[6]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4-17.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8]习近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N].人民日报,2021-04-28(1).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0]习近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1-07-24(1).
[1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12]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1).
[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4]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1).
[15]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2(23):4-9.
[16]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J].求是,2023(1):4-14.
[17]习近平.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N].人民日报,2022-10-27(1).
[18]习近平.坚持团结奋斗 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N].人民日报,2022-12-28(1).
[19]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0]习近平.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23-04-01(1).
[21]习近平.扎实抓好主题教育 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N].人民日报,2023-04-04(1).
[22]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438.
[23]方勇,李波.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7.
[24]杨宝章.“国之大者”的“案卷赏析”[N].中国档案报,2022-04-11(3).
[25]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467.
[26]陈曦.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1:2.
[27]韩振峰.准确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时代意蕴[J].人民论坛,2021(28):40-43.
[28]唐任伍.“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及时代指向[J].人民论坛,2022(6):14-17.
[29]何星亮.“国之大者”与中国梦[J].人民论坛,2022(14):6-11.
[30]金伟,刘海军.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3):24-31.
[31]乔兆红.“国之大者”:理解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基点[J].人民论坛,2022(6):18-21.
[32]陶文昭.关于习近平“国之大者”重要论断的理解[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9):61-68.
[33]深刻理解“国之大者”[J].人民论坛,2022(6):12-13.
[34]董振华.党政领导干部如何牢记和服务“国之大者”[J].人民论坛,2021(28):44-47.
[35]赵可金.“国之大者”及其政治逻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6):70-81.
[36]王京清.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国之大者”的丰富内涵[J].人民论坛,2022(6):6-10.
[37]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N].人民日报,2021-03-11(1).
[38]王少.科研不端概念再审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2):94-102.
[3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5.
[40]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 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21-01-08(1).
[41]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N].人民日报,2022-03-01(1).
[42]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6-10(1).
责任编辑:叶民英
收稿日期:2023-09-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中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新时代新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3JDTCA058)
作者简介:魏崇辉,男,江苏徐州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磊,男,天津人,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