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宁香粳9号在安徽庐江县种植的适宜播期及密度条件,本试验对该品种水稻的产量构成、产量、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等部分指标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播期及密度组合下,以6月9日播种、移栽密度22.5万穴/hm或者6月19日播种、移栽密度27万穴/hm的处理产量较高,分别达到11 142.02、11 079.82 kg/hm,2个组合处理下稻米品质较高。实践表明,在适合播期内迟播、适当增加密度可协调宁香粳9号的产量结构,提高产量及品质,为该品种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播期;移栽密度;宁香粳9号;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3-0008-04
水稻单产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优良的品种,还需要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作为支持。关键栽培技术因素中播期和密度的协调,有助于实现水稻增产的目的。有关播期和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研究较多。李秀芬等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推迟时,水稻产量降低;朱镇等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推迟时,水稻产量降幅明显,且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要素均有所降低;姚义等认为,在播期推迟的情况下,稻米的外观品质变优,食味品质有所变劣;季红娟等认为,在适播期内延迟播种时间,提高了扬粳3012的外观品质,但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有所降低;朱镇等认为,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穗数逐渐降低,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没有明显的变化;季红娟等认为,随着密度的增加,扬粳3012有效穗数、产量和千粒重增加,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降低,整精米率增加,垩白度和垩白率降低,胶稠度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宁香粳9号为早熟晚粳稻品种,其适应性广、高产、软香、综合性状佳。2023年,宁香粳9号被引入安徽庐江、南陵和马鞍山等地进行示范种植,其中庐江县种植面积8 800 hm左右。安徽庐江同大镇位于巢湖南岸,为安徽优质粳稻主产区之一,为充分发挥宁香粳9号在该地区种植的增产优势,本研究结合该地区实际,就播期、密度与水稻的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庐江县同大镇种植大户承包田。试验地有完善的排水及灌溉等基础设施,前茬种植小麦,土壤肥力水平中等,耕作层为壤黏土。试验前对0~30 cm土层理化性质进行测定:有机质含量33.15 g/kg,全氮含量1.68 g/kg,速效磷含量10.82 mg/kg,速效钾含量76.33 mg/kg,缓效钾含量85.73 mg/kg,pH值在5.5左右。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宁香粳9号。供试肥料有45%复合肥(15-15-15)、尿素和氯化钾等,均来源于市售。试验中机插秧机械选择洋马2ZGQ-80D高速插秧机。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因素,为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设置5个水平,分别为2023年5月20日(S1)、5月30日(S2)、6月9日(S3)、6月19日(S4)、6月29日(S5);副区为机插密度,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18.0万穴/hm(D1)、22.5万穴/hm(D2)、27.0萬穴/hm(D3)、31.5万穴/hm(D4)。共计20个处理,即为S1D1、S1D2、S1D3、S1D4、S2D1、S2D2、S2D3、S2D4、S3D1、S3D2、S3D3、S3D4、S3D4、S4D1、S4D2、S4D3、S4D4、S5D1、S5D2、S5D3和S5D4。各小区的面积200 m2(20 m×10 m),重复2次,排列方式随机,小区之间设操作行,宽约为30 cm。机插秧均在播种后30 d进行移栽。
1.4 田间管理
各处理除了试验设计的播期及密度不同外,其余田间管理保持一致。各处理湿润育秧,秧田播种量450 kg/hm左右。播种前浸种消毒、催芽。移栽前3 d整地,田间高低差不超过2 cm。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茎蘖数够苗后即可搁田,分次进行。水稻生育后期干湿交替进行水分管理,收获前7 d左右断水。肥料管理的原则为前重、中控、后补,适当增加磷肥及钾肥施入、科学施入有机肥。按照常规管理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重点防治灰飞虱、蓟马等,大田期以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为主,搁田前后主要进行纹枯病的防治,水稻进入破口期后进行稻曲病和稻瘟病的综合防治。
1.5 试验方法
每个处理小区水稻成熟后即收获,分别计产,并统计成熟时的水稻平均株高。每个小区收获之前,随机选择0.25 m面积进行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的统计,对每个指标的2次重复数据取平均值进行分析。选择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率等指标进行稻米品质的测定,直链淀粉含量选择近红外谷物快速品质分析仪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及密度对宁香粳9号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及密度组合下宁香粳9号株高、产量构成和产量的测定结果见表1。
随着播期、密度的变化,宁香粳9号的株高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变化差异不大,株高变化范围在97.00~99.01 cm;在同一播期内,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降低;在相同的移栽密度下,随着播期的延迟,株高先增加后降低;以S3D2处理的株高为最高,以S2D4处理的株高为最矮。
各播期、密度组合处理下,宁香粳9号有效穗数的范围在280.12万~367.92万穗/hm;相同的播期,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先增加后降低;相同移栽密度,随着播期的延迟,有效穗数先增加后降低;有效穗数最多的组合为S3D3、最少的组合为S1D1。
各播期、密度组合处理下,宁香粳9号穗总粒数的范围在110.7~163.2粒;相同的播期,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穗总粒数逐渐降低;相同的移栽密度,随着播期的延迟,穗总粒数逐渐降低;穗总粒数最多的组合为S1D1、最少的为S5D4。
各播期、密度组合处理下,宁香粳9号结实率的范围在81.5%~93.1%;播期相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移栽密度相同,随着播期的延迟,结实率先增加后降低;结实率最高的播期密度组合为S3D1、最低的播期密度组合为S5D4。
各播期、密度处理下,宁香粳9号千粒重的范围在26.3~28.9 g;播期相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先增加后降低;移栽密度相同,随着播期的延迟,千粒重先增加后降低;千粒重最重的播期密度组合为S4D3、最轻的组合为S1D1。
各播期、密度处理下,宁香粳9号的实际产量范围在6 678.15~11 142.02 kg/hm;播期相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实际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移栽密度相同,随着播期的延迟,实际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实际产量最高的播期密度组合为S3D2,其次为S4D3,均超过了11 000 kg/hm,产量最低的组合为S5D4。
2.2 播期及密度对宁香粳9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对宁香粳9号不同播期及密度组合下主要稻米品质的测定结果见表2。所有播期密度组合处理中,整精米率除S1D1、S1D2和S2D1为国标二级外,其余组合处理均为一级(>65%)。在相同播期下,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先增加后降低,一般在D3密度下为最高;移栽密度相同时随着播期的延迟,整精米率先增加后降低,一般在S3播期下为最高。
各组合处理下,垩白粒率除S1D2、S1D3、S2D2和S2D3为国标二级外,其余处理均为国标三级。在相同播期下,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垩白粒率先降低后增加,在D2密度时为最低;在移栽密度相同时,随着播期的延迟,垩白粒率先降低后增加,在S2播期时为最低。
各组合处理下,垩白度除S1D1、S1D2、S1D4、S2D1、S2D4、S3D1、S3D4和S5D4为国标三级外,其余处理的稻米垩白度均为国标二级;在播期相同时,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垩白度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增加,在密度D2或者D3时较低;在移栽密度相同时,随着播期的延迟,垩白度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增加,在播期S4时较低。
各组合处理下,宁香粳9号稻米的胶稠度除S1D1、S2D1、S2D3、S3D1、S3D4、S4D1、S4D4、S5D1、S5D2和S5D4为国标二级,其余均为国标一级。在播期相同时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胶稠度先增加后降低,一般在密度D2或者D3时最大;在移栽密度相同时随着播期的延迟,胶稠度先降低后增加,一般在播期S2或S3时最低。
各组合处理下,宁香粳9号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在9.8%~12.6%,处于较低到中等水平,有着较好的适口性;在播期相同时,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在移栽密度相同时,随着播期的延迟,直链淀粉含量逐渐降低,以S4播期下含量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播期、移栽密度均可影响到水稻产量及品质。合理的密度可以实现水稻群体质量的优化,合理的播期、适宜的密度下水稻植株可以充分利用温度、光照,将优质品种的增产优质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实现优质增产。由此可知,播期及密度的合理搭配可以对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播期的延迟,水稻有效穗数先增加后降低,穗总粒数逐渐降低,结实率先增加后降低,千粒重先增加后降低,实际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稻米的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均先提高后降低、食味品质先提高后降低。原因主要在于各地气候存在较大差异,播期不同时,水稻生育期间的温光资源不一致,对水稻的生育特性产生影响,且选择的水稻品种、栽培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导致产量、品质表现出差异。
随着密度的增加,宁香粳9号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穗总粒数逐渐降低,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先增加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先降低后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原因主要在于参试的水稻品种、试验地和密度条件、栽培方式等存在差异。
宁香粳9号在庐江同大镇的气候条件以及试验中设置的播期及密度条件下,适宜的组合为6月9日播种、移栽密度22.5万穴/hm或6月19日播种、27万穴/hm的处理,产量在20个播期密度组合下排前2位,产量均超过了11 000 kg/hm。
参考文献
[1] 欧阳裕元,余俊奇,朱从桦,等. 不同播期及密度对川西平原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J]. 四川农业科技,2021(4):13-16.
[2] 袁隆平.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杂交水稻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2):54-56.
[3] 季红娟,张小祥,赵步洪,等.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直播粳稻扬粳3012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20,41(1):85-90.
[4] 黄雅丽,陈刚,陈楠,等. 播期和密度对麦茬中粳稻皖稻68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95-99.
[5] 顾理华,翟超群. 播期和移栽密度对两个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2008(2):40-42.
[6] 翟超群. 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淮北中粳稻两个品种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D]. 扬州:扬州大学,2007.
[7] 李培德,徐华山,方国成,等. 播期和栽插密度对晚稻鄂粳403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2):4254-4255,4270.
[8] 李秀芬,贾燕,黄元才,等. 播栽期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4,23(5):98-100.
[9] 朱镇,赵庆勇,张亚东,等. 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6,29(3):590-594.
[10] 姚义,霍中洋,张洪程,等. 播期对麦茬直播粳稻产量及品質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5):3098-3107.
(责编:张 蓓)
作者简介 方先和(1970—),男,安徽庐江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