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形成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5 位国家、省级工匠的访谈

2024-02-24 05:49邓宏宝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匠个体精神

邓宏宝,刘 霞,邓 珏

(1.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人文与旅游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工匠精神培育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将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作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举措。为此,探寻工匠大师的成长轨迹,揭示其工匠精神形成机理,提出工匠精神培育之策,有着深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价值。

一、文献回顾

2016 年后诸多学者面向不同人群,指向不同领域,针对不同时期,关注不同国别,基于不同视角,对工匠精神形成机理展开了探索。如:任国友(2020)指出,石油工人工匠精神形成于长期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之中,不仅携带有石油文化的基因,而且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渊源[1];李强(2019)认为,手工艺人的信仰与价值观、手工作坊延续、新生代匠人培育呈现的“文化自觉”是嘎玛乡“工匠精神”传承的内在动力[2];陈金彪(2020)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形成轨迹,得出“工匠精神具有社会政治属性,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工匠精神”的结论[3];潘建红等(2018)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认为中世纪的行会发展及技艺传承、质量文化意识的提高、良好社会经济环境的营造构成了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内外部因素[4];钱欣等(2021)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发现职场地位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的工匠精神,组织自尊作为个体自我认知在职场地位和员工工匠精神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

上述研究表明,工匠精神的形成,既离不开行会的发展、质量意识的提升、良好社会经济环境的营造等外部支持,亦需要个体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需要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人生修行的内驱力,是内外耦合形成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为后期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较多的研究群体,较少关注个体;较多的采用思辨方法,遵循理论逻辑进行抽象概括,较少采用质性研究;较多关注模糊性的工匠群体,较少从官方认定的工匠入手,其结论的说服力尚显不足。

二、研究设计

工匠精神究竟如何形成,对此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工匠自身。目前除国家评选大国工匠外,各地区也纷纷展开区域内工匠的评选。本研究基于方便抽样,选取5 位工匠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大国工匠1 位、江苏大工匠1 位、江苏工匠3 位,其具体信息如表1。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参照既有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主要围绕“成长为工匠的基本历程”“个人所具有的人格特质”“个人独特的从业品质”“成为工匠的归因分析”“培育工匠精神的建议”等主题,与调研对象进行了深入交流。访谈者为三人小组。访谈的效度采用了三角互证。在正式访谈之前,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了沟通,告知了访谈目的,征得受访者同意。笔者对访谈进行了全程录音,共计475 分钟。整理后的访谈文本计94909 字[6],具有身份识别作用的信息(如人名、地名等)均被隐去。

三、研究结果

(一)家庭氛围奠定情结

受访者中有4 位提到自己之所以选择相关行业,是受到家族父辈、祖辈甚至是四代传承的影响。因为有家传渊源的关系,工匠们从小才有机会了解、认识相关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有机会尝试、体验工作的甘苦,并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选择。“这个传统工艺——紫砂壶,它是一个比较传统、比较特殊的一个民间工艺。如果没有家庭氛围的熏陶,一般人对它有所了解是不容易的,但是我有这个优势”(J3)。“我16 岁时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印染厂,就是因为从小有这样一种情结,有这种对纺纱、织布、印染的情结和情感”(J2)。

同时,长辈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所营造的家庭氛围也为工匠们的钻研、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我父亲养盆景,花鸟虫鱼都玩,我就专门研究盆景,看树的造型,思考怎么样跟山水里面的杂树结合起来”(J5)。

此外,父辈们对本职工作的态度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工匠们的成长。“我的父亲也是非常追求极致的,像这种窗台一个角,作为泥瓦工,他一定要追求工整完美,而不是满足于‘差不多’。尽管父亲不跟我说什么,我看着他怎么做的,其实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教育”(J1)。

(二)个体特质催生坚守

工匠们在访谈中表示,与所在行业的结缘、对所在行业的坚守也与自身的兴趣分不开。“我觉得兴趣非常重要,首先你得感兴趣”(J1)。“你首先要喜欢才能够热爱,热爱的才能够坚守,无论是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才能够坚持下来”(J2)。“做我们这一行,兴趣很重要,因为很多技艺比较繁琐,你没有兴趣就坚持不了,而我就是因为喜欢动手,喜欢探索,愿意做这件事,想把雕塑做到最好,所以就比较刻苦勤奋”(J5)。而一旦对相关行业产生了兴趣,个体就有了不畏艰难、不懈坚持的强大动力。“就我自己而言,在设备调试的时候,有时不知不觉一个下午了。已经4 点半了,本该下班了,但我还没弄好,我就不想下班。我就希望把我今天想要做的这个事情完成,然后再下班,哪怕到五点、六点,甚至七点,我都不觉得累”(J1)。个体如此的专注与投入,必然带来技艺水平、产品质量的提升与改进。“追求极致是一种人生的价值观,我们在物质上可以满足,但是对自己的艺术生命与手艺,应该无尽的追求。因为,我们每次辛苦设计一把壶出来,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之后,就是一种很幸福的愉悦之情”(J3)。此后,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会转化为自我激励的重要力量。

访谈中,工匠们还纷纷流露出强烈的责任心。“有的提及了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要吃饭,要自食其力,就必须学好技术”(J4)。“我为啥能做到现在这样?因为家庭生活需要啊,作为男人来讲,当一个好男人,必须要把家庭照顾好”(J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社会是我的责任”(J4)。有的展现了对家乡、对国家的责任。“我们经常讲家乡的水是甜的,家乡培养了你,不能帮外人挖漆器厂的墙角”(J5)。“因为我们国内现在基本上没有这个技术,也相当于是卡脖子的技术,大家也憋了一口气,要向外国人去学习,要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为国家科技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责任”(J1)。“我们一定要出口创汇,为国家能够多挣一些外汇”(J2)。正是基于这些浓厚的家国情怀,工匠们才会不敢懈怠、始终努力工作、不断追求极致。

(三)专业培训助力精业

精通业务是工匠的基本要求,而要能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必然离不开系统的专业学习。工匠们在受访中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干我们这个活,你干到一定的时候,那就是靠文化、理论。如果理论不好的话,或者说不优秀的话,还是干不到那个高度”(J5)。技艺传承人要不断地学习,工匠也要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如果一个工匠不学习,不创新,自己的作品没人要,路就走不下去”(J2)。关于学习的路径,工匠们一方面是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那时,我很少在晚上12 点前睡觉。一本书要看好几遍,将问题一个个记下来,再一个个重点去思考。为解决一个技术问题,要花很多精力慢慢摸索,希望每天学习一点点,收获一点点,进步一点点”(J4)。

(四)师傅示范浸润品质

工匠们普遍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其师傅的榜样示范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五位工匠在访谈中共提及“师傅”一词50 余次,足以说明师傅对工匠们成长的深远影响。“虽然在家里也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我还是进厂拜了师傅”(J3)。师傅对于工匠而言,就是一个成长的标杆与引路人,除了知识和技艺上的学习,师傅们的家国情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本职工作的敬业乐业态度同样会潜移默化地浸润工匠们的从业品质。“我的师傅在同辈人里面是最厉害的”(J5)。“我的师傅也可以说是一位大国工匠,他在参加全国比赛的时候拿到了第一名,我非常荣幸地拜在他的门下”(J1)。“我的师爷就一辈子干焊接这个活,他感觉有新的东西过来,摸索出来就有自豪感,实际上对我们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他就是一个学习的榜样”(J1)。

(五)社会环境激励创新

交流中,工匠们怀着感恩之心谈及工作单位对他们的培养。“我觉得厂里面给我们创造这个平台非常重要,我认为一个好的工匠,肯定要跟一个好的产品相结合”(J1)。“我进厂就受到紫砂厂领导的关心,他们把我当作一个苗子来培养我,让我有机会拜名师,从某些角度来说,也是工厂培养了我”(J3)。同时,良好的市场环境、对技能人才高度重视的政策环境也被工匠们充分赞誉。“我们出口的蓝印花布有时候有些内销产品,我就带到小卖部寄卖,结果一个星期一抢而空,把所有的产品都销售了,大城市的人这么喜欢,这就增加了我的自信”(J2)。“客人对紫砂壶的崇拜,让我感受到紫砂壶的魅力。虽然是一个民间工艺,但是许多有文化、有知识,经济条件各方面都很好的群体喜欢紫砂壶,让我感动”(J3)。“我们也非常感谢各级政府对我们紫砂艺人的关心,按道理来说,这种国务院特殊津贴以前都是给科研机构的人才,把民间工艺人员列进去,体现政府对我们紫砂人的重视”(J3)。依工匠们所见,企业及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尊重、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是他们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后盾与沃土。

四、研究结论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伦理、职业精神。它既是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基于上述访谈,作为行为倾向的工匠精神主要受到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生成模型可建构如图1。

图1 工匠精神生成模型

(一)个体因素是工匠精神生成的激发力量

个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每位个体都是在对自身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主动调节注意方向,有选择地探索、改造周边的世界。就工匠精神生成而言,个体的职业认知、兴趣爱好、责任担当是根本激发力量。

职业认知是职业情感和意志产生的依据,其对职业行为具有定向调节作用。工匠们正是从小在家庭中对相关职业有所了解,对其内涵有一定认识,方能在众多选择中对特定职业有所青睐,兼之学校、企业中教师与师傅的教育和培训,对相关职业的意义及价值有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形成对相关职业的专注。

兴趣爱好作为一种个性倾向,责任担当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职业信念生成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工匠们职业认知向职业行为转化以及激励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原动力。访谈中,工匠们的成长轨迹,无一不说明了此道理。

(二)环境因素是工匠精神生成的支持力量

尽管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仍然不能忽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行为表现会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制约。良好的家庭氛围、专业培训、师傅示范、社会环境是个体工匠精神生成的支持力量。

工匠们的家族传承和其自身成长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其职业兴趣和能力,提升了其职业感悟力和理解力,有效指引了其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专业培训与师傅示范既引领个体掌握规范的处事程序、熟练的职业技能,也让个体在做中学、做中悟,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情感熏陶。

新时期良好的社会人文风尚、对多样化人才的理解与尊重为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社会经济的发达、对优质产品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激发了工匠们对产品、服务创新的内生动力;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实施、政府对市场的合理调控为工匠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三)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互动是工匠精神内化的维持力量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行为倾向,需要经历从启动到规范再到提升的实践历程;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需要经历从接受到认同再到内化的心路历程;作为一种情感品质,需要经历从注意、反应到价值倾向、价值体系化再到性格化的习得历程。而这种由“技”至“艺”,再由“艺”至“道”的工匠精神形成过程[7],皆离不开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互动。

首先,个体与其行为之间不断互动。个体的内外需求会引导并支配行为,推动个体趋近良好的行为表现。同时,个体良好的行为表现、满意的行为结果,又可能强化其规范行为,浓厚其职业兴趣,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成为推动个体走向卓越、追求极致的新的动力,达致班杜拉所说“人的大多数行为是由自我强化控制的”境界。

其次,环境与行为之间亦产生互动。环境因素为工匠精神弘扬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个体的精业、敬业、乐业、崇业又必然使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大放异彩,为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共识、主流取向赢得更为充分的政策保障与生存土壤,推动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成为工匠精神的实践者、弘扬者。

再次,个体与环境间亦相互作用。一方面,外部环境左右着个体的心理、认知、情感。当代社会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一定程度上能够端正个体的职业认知,提升个体的职业能力,丰富个体的职业情感。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一员,个体如能以其饱满的职业情感、娴熟的职业能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贡献社会,推动外部环境的改造与优化,则可以共同涵养工匠精神。

总结上述分析,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形成机理可概括如图2。

图2 工匠精神形成机理

五、研究启示

作为未来产业工人、未来大国工匠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前述工匠精神生成模型及形成机理,结合工匠们的相关建议,新时期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需着力以下工作:

(一)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工匠精神具有不可灌输性[8],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就要正视部分学生家庭教育与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不够、职业认知不足、职场体验不丰的实际,通过专业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学生的觉悟,唤醒他们的内驱动力。要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培育对个人实现生涯目标、施展优异才华的重要价值,理解当今社会重品牌、讲情怀、凸个性消费需求对产品与服务品质提出的新要求,在学习与工作中注重细节、品位和创意,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内在的自觉行为。

(二)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个性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发掘兴趣、探索能力的舞台与机会,依托弹性学制、灵活的学籍管理给予学生职业试探的可能,借助职业生涯日、兴趣博览会、劳动教育课程、代表性家长从业经历专题介绍,拓展学生职业选择视野。针对少数专业兴趣缺乏或不足的学生,教师须秉持“成功乃成功之母”的理念,依托增值评价,发现其知识、技能、品德上的进步,及时抓住“闪光点”予以积极的肯定与褒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从学习的初步满足中让其“充满希望地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9]。

(三)强化责任担当的意识

一方面,通过道德法治文本宣讲、角色模拟、主题演讲、实习实训等方式,借助身边负面的安全事故与正面的先进楷模,启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知晓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学生、从业人员、国家公民等不同角色应有的责任。要引导学生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依托多学、多看、多想、多练,养成自问、自律、自纠、自觉的好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将学习、生活、工作制度的约束力转变成自身的执行力,增强敢于担责、勇于担当的本领。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规划,只有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可能自觉地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10]。

另一方面,建立全面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学校各项学习、生活、工作制度的督查,针对责任推诿、作风不踏实、执行纪律不到位等问题,严肃查处、及时纠偏。对学生作业、作品、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及时反馈。吸收学生参与学校治理,赋予其治理责任,培养其治理能力,从细微处推动学生明责、尽责。

(四)注重规范技能的训练

美国学者桑内特(Sennett)认为工匠有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分,只有熟练掌握技能的工匠才更完整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11]。因此,过硬的专业本领是工匠赖以谋生的资本,也是工匠生产实践系统的基础,更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基石[12]。在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中,可借助业务培训、过程跟踪、专家督导等方式,规范师傅带教过程,密切师徒关系,指导学徒通过学习工作手册、开展动作分解练习,逐步习得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方法,学会对每项工作做到事前周全的安排计划,设计最有效、省时和符合逻辑的流程,选择最为恰当的工具、材料,确保做事步骤完整、流程依规依序,实现学习与工作中零差错。

除动作技能外,也要把工匠参与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总结、传播自身经验、精神所需的表达能力等纳入技能培训内容。同时,情境中的技能训练,还可以作为广义教育的一部分,有助于智能和道德的培养[13]。为此,技能训练还要与认知性、情感性的培养结合起来,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活动中蕴藏着的德育意义[14],坚持德技兼修,注重劳动之美与实用之德的职业意识培养,培育对职业的崇敬之情,提高自身的敬业度。

(五)优化工匠精神培育的环境

其一,端正价值导向。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要通过制度顶层设计,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15]。可继续沿用诸多传统手段弘扬工匠精神,如在社区或单位举办工匠精神书画展,寓工匠精神于书画之中。也可借助新媒体,拓展工匠精神宣传的时空,如打造培育工匠精神的专业微博,或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特性,鼓励网友自发讲述身边的匠人匠心故事等,引导社会大众认识工匠和工匠精神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16],让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行业、每一领域、每一个体。

其二,坚持榜样引领。继续在全社会树立杰出工匠榜样,通过设立国家及地方相关工匠艺术节、年度工匠评选等实现工匠精神的社会化呈现,发挥工匠大师示范作用。同时,打造“国家工匠之师”,发挥教师“学问之师”与“品行之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以高超的业务水准、深厚的教育情怀、进取的人格魅力做好学生的职业楷模,引导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努力实现从“普通人”向“匠人”的飞跃。

其三,完善制度建设。据《吕氏春秋· 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相对于道德层面的工匠精神,制度层面的工匠精神显得更有价值,在现实层面更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当前可借鉴“物勒工名”等制度,依托责任追究机制,用制度养成各行各业、产业各链条岗位从业者的工匠习惯。同时,推动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制度,明确对产品性能、安全等方面的硬性指标,健全质量诚信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17]。聚焦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着力培养“质量第一人”队伍,大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进监管、监督机构责任法定化,形成一种督促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倒逼机制[18]。

其四,加强利益保护。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保护工匠的合法利益。(1)在业绩考评、评先评优中尊重工匠在创造性劳动中的自由精神,使其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受到自我,满足其对丰富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好地释放其蕴藏的创造潜能。(2)设立非遗保护基金,成立相应展示馆舍,创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机制,为工匠作品或产品走向大众提供政策倾斜与消费市场。(3)借用现代采录手段,拓展传统技艺尤其是濒临失传的绝学独技传承路径,厚植工匠精神培育土壤,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总之,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16],工匠精神是“现代应用型教育的精神标杆、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文化软实力的象征”[19],新时期高职院校要本着对学生、社会、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积极作为,努力做好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推动每位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播者,使工匠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工匠个体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