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何以实现跨时空对话
——基于《中国奇谭》B站评论的内容分析

2024-02-23 10:16李凤娇
视听 2024年2期
关键词:动画传统文化

◎李凤娇

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和哲学思考,文化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长期以来,在村落中传播的传统文化因其神秘性、模糊性和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方式,与当前的多元文化和开放性的信息环境有所冲突。①以动画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搬上屏幕,是其中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涌现出不少热度颇高的动画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大鱼海棠》等。在2021年中宣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作为其中一项重点项目属于规划之列,要求从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

2023 年1 月1 日,在纪念中国动画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和哔哩哔哩联合制作的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播出。它讲述了8 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以不同的主题和呈现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该动画的豆瓣最高评分9.6分,总播放量已超过两亿次,其创新性的表达和现代精神的注入让观众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对话,由此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因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实现对话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为国产动画后续的内容创作提供启发。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学派”诞生后,国产动画开始摆脱外来影响,从传统文化中取材,走民族发展之路。动画和民间故事都具有高度假定性和幻想性的特征,其超时空特征能够对民间故事实现“原生态”保护,从民间故事中截取母题,经过艺术化加工,实现从“静态文本”向“动态运转创新表达”。②

纵观近年来学界对国产动画的研究,探索国产动画的现代化重构策略,提供创新表达思路成为学界的研究旨趣。在题材重构上,需要以传统文学、古代神话为基础,将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表达,实现对人物原型的重构,用“陌生化”叙事策略书写新神话,产生全新的诠释和诉说,从而推动国产动画从“低龄化”走向“全年龄化”。③在人物角色上,国产动画进行颠覆性改编,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的“丑化”刷新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欲扬先抑的少年英雄命运走向引发了观众的深切反省。④在进行重构时,还应注重美学价值,注重精良的制作画面和叙事艺术,并运用中国传统艺术技法,以产生“立象以尽意”的美学效应,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大鱼海棠》中蕴含的老庄“天人同构”等观念。⑤

总体而言,学界的研究多为对动画电影的个案分析,侧重剧情叙事、人物形象更迭和审美呈现,探讨如何唤醒文化记忆,激活传统文化,致力于从内容本身寻找答案。在参与式文化背景之下,受众也积极参与了意义生产的过程。网友评论是主动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文化实践,能够与传播内容形成呼应。对影评分析而言,网友评论有助于研究者直观获取观众的观点和态度。因此,本文将借鉴以往关于电影评论的研究,对国产动画《中国奇谭》的观众评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民族故事的时代重构话题,如何把握时代的思想主题,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国产动画《中国奇谭》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质化和量化结合的方式对动画内容和评论文本进行分析。笔者以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在B 站上采集网友的跟帖评论作为样本,理由如下:B 站评论区别于实时弹幕过于碎片化的特点,通常为观影结束后对整集的观看感受和记忆深刻的部分,笔者按照热度排序综合了点赞数和跟帖回复数,样本具有一定的网友意见代表性、认同感和话题争议性。

首先,用八爪鱼爬取评论,样本提取时间为2023年7月15日,提取标准如下:去除动画制作人员、哔哩哔哩官方号发布的内容,去除与本集视频内容无关或语义含糊的评论,去除纯表情符号和图片评论。每一集保留热度最高的前100 条,最后共获取800 条评论作为研究样本。其次,用微词云提取出评论文本中的高频词,然后人工过滤掉无意义的词汇,最后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进而分析评论话语中的主要关注以及观众的认同倾向。

三、研究发现

图1 《中国奇谭》评论词云图

排名前十的高频词如表1 所示。此外,书生、乡村、小时候、狐狸、妖怪等词也出现在前列。根据词频统计的结果,可以从故事性、角色塑造、场景记忆、情感传递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表1 《中国奇谭》评论区高频词前十名列表

(一)故事性

“故事”(256 次)在所有评论文本中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国奇谭》的8 个故事都带有诡、魅、奇的特点,所有的情节、角色、场景元素都串联于故事中,观众看动画的过程就是融入特定故事世界的历程。媒介学家戴维·赫尔曼认为,“故事世界是被重新讲述的事件和情景的心理模型,包括书面形式的叙事、电影、绘图小说、日常对话,甚至是还没有成为具体艺术的故事。”⑦《中国奇谭》就是在人们既有的“心理模型”之上拓展故事世界,具体来说,《小妖怪的夏天》以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为故事背景,从底层小妖怪的视角讲述做陷阱“抓唐僧”的故事;《鹅鹅鹅》改编自南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讲述一位送货郎在山中发生的荒诞奇遇,投射出人心的欲望;《林林》讲述一匹化身为小女孩的狼想要融入人类生活,打破了狼和人类的平衡,逐渐认清自我身份,探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以送子土地庙、乡村风景等寄托了乡愁,讲述了乡村社会的变迁;《小满》以剪纸二维动画的形式,呈现小满从害怕的鲶鱼到不再害怕的成长过程,唤起每个人心中的童真;《飞鸟与鱼》将田螺姑娘幻化成外星少女,加入了科幻元素,讲述海岛上的男孩阿光孤独的生活;《小卖部》以胡同为载体,讲述杨大爷的生活故事,呈现城市的变迁;《玉兔》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想象基础,幻想未来的太空生活。

(二)角色塑造

角色作为故事中的核心要素,在评论中也被频繁提及。《中国奇谭》中的奇谭二字,正是由于有妖怪元素,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局,片中既有神话传说中的妖怪,又有新视角下的妖怪。第五集《小满》中的小满(143次)既是故事中主角的名字,又带有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元素,标题也为小满,因此评论中提到的既有对整集的评价,又有从小满身上找到的童年的共鸣,以及对小满的含义阐释,具有多重记忆点。第二集《鹅鹅鹅》中的货郎(80次)的经历带有奇幻色彩,一次次幻化如同人生中面临的种种诱惑和选择,投射出人心的欲望。孙悟空(与大圣一词合计66次)和玉兔(32次)因取材于神话故事,角色具有一定的经典性,作为配角人物被讨论的次数也较多。最为出圈的《小妖怪的夏天》中角色塑造有两方面的成功:孙悟空角色的经典性和小猪妖角色的创新性。孙悟空因其角色设定早已储存在既有的文化符号系统结构中,可以随时被唤起;勤奋工作的小妖怪能引起打工人的共情。在剧情上从一个底层小妖怪视角切入,对原著中的空白进行“拓展”,并且层层递进,结局带有反转性,让孙悟空的形象立起来。人们从角色身上体悟到其传递出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如网友“临树Skylar”评论道:“孙悟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虚拟人物,他本身的品质凝聚了中国人破除黑暗,向往光明的精神。”

(三)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是有关特定时空环境下个体经历的记忆。《中国奇谭》中以《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为典型代表,将生活场景以动画的形式还原呈现,以“乡村”“农村”“胡同”“小卖部”这类地理位置作为叙事载体,用丰富的画面细节呈现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时空场景中,唤醒自身亲历的情景记忆,从而延伸故事的叙述空间。如网友“和风云翳”评论道:“好像在看一篇写童年故乡的散文,气氛宁静祥和,带着一丝对过去的怀念和清水窝头般的生活感。”观众能够从乡村的场景中找到共鸣点,由神仙想到村里的中医、外公的小卖部、村里的小狗,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情味淡化的过程,因此有人感叹:“乡村巴士带走的不是神仙,而是农村最开始的质朴和美好。”而胡同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胡同里的街坊邻居和各种陈设都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四)情感传递

“感觉”“感受”“害怕”“失去”“真实”等高频词体现出观众注重情绪传递和个人体验。以视听的方式呈现更具冲击力,观众能直接感受到主角在工作上遭受挫折的无奈,遇到心上人的喜欢,恍然若失的失落感,对家乡的怀念,这些情感被一帧帧画面捕捉,使观众从单纯的情绪体验进入更深层次上对剧情、内涵的思考。情感是观看的最初动机,也是抒发认同的入口。即使是在剧情争议较大的《飞鸟与鱼》中,情感也让传者与受者之间产生了共通的意义空间。网友“西雅图依旧不是晴天”说道:“不错的文艺短片,轻剧情与逻辑,重情绪和画面。能共情觉得很美,不能则觉得画面美。”这种感同身受的“孤独感”和“相遇”的温暖让观众产生了对动画的认同。

四、启发与总结

(一)与传统对话:基于民族符号资本的创新性表达

《中国奇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寻求创作灵感,既有孙悟空、玉兔、嫦娥这样的神话人物进行文本互动,又有土地庙、胡同这样的空间文化意象,唤起储藏在集体记忆中的“文化模因”。在视听呈现上,《中国奇谭》以中式审美表达的方式,将传统的文化符号再现,渲染出美学意境,如《鹅鹅鹅》整体呈现的水墨画风格,《小满》的二维剪纸动画形式,《小卖部》中出现的京剧、皮影戏以及板鼓、小锣、唢呐,《林林》的配乐中含有阮、萧、笛、中国大鼓等民族乐器,《玉兔》主题曲《神仙谱》中的“摇滚乐+唢呐”,《小满》中唐代的礼乐等。对民族文化中的文化符号进行征用与重构,能够唤醒观众的民族文化记忆并引发群体性文化消费,带来一种超越阶层趣味差异的共性审美愉悦,得以形成“审美的共同体”。⑧这些带有中国审美的符号都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新的视听呈现技术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赋能,塑造了跨媒介、跨时空的共通的审美空间。

(二)与角色对话:展开小人物视角下的共情叙事

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建立在知识真理性标准前提下的“宏大叙事”已经呈现出阐释力的不足,而“小叙事”则通过自由开放的文本结构和无定向的语言表达,不仅更新了文本的审美面貌,也为后现代个体自身的存在找到合法化基础。⑨《中国奇谭》脱离宏大的英雄主义叙事视角,将故事主角设定为平民化的身份,通过对角色的重构,形成解构主义色彩,着重展现小人物的生活困境。小猪妖工作的烦恼,鹅笼书生的人心欲望,小满童年时对大鱼的恐惧,阿光在岛屿生活的孤独感,《玉兔》中漂泊在太空中收垃圾的人,王孩儿对消逝的乡土社会的追忆……《中国奇谭》把控了恐惧、怯弱、孤独、无奈等隐秘的情绪流动,观众进入故事世界中即跟随人物的境遇变化实现共情。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一书中指出,认同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角色设定”,而是一种意义来源,涉及自我建构和个别化的过程。⑩除了对角色本身的认同,《中国奇谭》还引导观众将自我投射到角色身上,寻求差异性和共同点,从而从对角色的认同发展到与角色共情,最后激发角色与自己的共鸣,进而使存在趋于“合法化”,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与时代对话:书写年代记忆与传递人文关怀

《中国奇谭》在传统文化故事母题的基础之上注入了时代精神,对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进行重塑,添加当下社会关注热点话题,进行合理性改编,兼顾当代的审美品位和时代内涵,使得城市化进程、童年的流逝、乡村萧条这些命题得以影视化呈现。基于传统文化的故事题材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探索性。如詹金斯所言,作品本身成为一种“文化催化剂”,促进他们的解读、推断和详细阐释。⑪观众除了讨论固有的动画影视情节,还在评论区中形成一个讨论社区,以“浪浪山”为代表的符号成为话题讨论,人们参与其中讲述个人的故事,达到情绪释放,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新的意义,故事的外延得以拓宽,个体也在为时代增添注脚。如《小妖怪的夏天》中,小猪妖成为当代职场打工人的化身,被老板PUA,做着各种KPI;《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寻找消逝的乡土社会的失落感;《小卖部》中,城市化进程与传统的冲突和矛盾被呈现出来。《中国奇谭》在对这些时代症结的书写中,传递出人文关怀,以一代人的记忆唤起一代人的认同。

自古以来,为保留传统文化基因,人们将其凝结于故事之中代代相传。在当代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奇谭》以新的故事架构、新的呈现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范本,以不断对话实现认同。在文化建构主义视角下,文化认同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是持续协商过程的产物,受到特定的社会与文化情境的影响,而个体辨识与确认其文化认同是贯穿其生命的过程。⑫文化是持续创造的过程,文化认同不仅基于传统,也是对当下时代精神的认同,中国动画应以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与时代的不断对话中共享集体意义。

④柴红新.国漫:民族文化的审美表达与现代重构[J].电影文学,2023(03):91-94.

⑤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7-21.

猜你喜欢
动画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的动画梦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