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梦楠 段瑶 王亚微
[摘 要] 我国目前急需涉外法治人才,创新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通过研究现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发现,课程教学的语言与专业的融通是难点,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是痛点。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借助“外语+数字”模式,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构建,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建设,教师信息化持续培养等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加速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在外语与涉外法学专业方面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质量,并加速推动人才培养向社会服务的有效转型。
[关键词] 涉外法治人才;“外语+”模式;虚拟仿真;实践能力;数字化转型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加快构建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230201036);2021—2022年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后疫情时代涉外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1GJJG468)
[作者简介] 唐梦楠(1980—),女,天津人,硕士,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国际执法合作学院东盟及周边国家警务执法合作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涉外警务人才培养、国际执法合作研究;段瑶(1978—),女,辽宁本溪人,硕士,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国际执法合作学院东盟及周边国家警务执法合作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涉外警务人才培养、国际执法合作研究;王亚微(1982—),男,河北廊坊人,硕士,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国际执法合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海外利益保护及国际执法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1-0161-04 [收稿日期] 2023-09-10
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背景
随着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加强,国家对高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对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外法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法治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力。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1]2019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强化企业合规意识,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2]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部分[3]。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涉外法治人才提出了要求:“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4]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形成与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学科专业体系,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多项方针政策中,均对人才的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现状
2011年,为了解决涉外法治人才稀缺的局面,在全国设立了22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当前,国内各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例如,以中国政法大学为首的一批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并推进“外语+法律”新兴交叉学科融合;本硕连读的“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实施,从本科学外语的学生中选拔攻读国际法硕士的培养模式。
截至2021年3月,我国涉外律师约有12 000名,律师事务所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分支机构150多家[5]。尽管涉外从业人数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着各种急需解决的难题,如涉外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各环节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存在严重短缺的现状[6]。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这对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现存的问题
1.语言与专业融通是难点。我国当前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未跟上国际化需求的步伐,同时缺乏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师。教学内容中未引入涉外法律和实践案例,导致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高。此外,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所欠缺,专业课教师的外语水平不够过硬,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待提升。且涉外法学专业多聚焦于英语培养,其他语种的涉外法治人才严重匮乏,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政治经贸往来增加,仅靠“英语+”的模式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2.实践不足是痛点。涉外法治领域的教学具有实践性强、跨专业度高、互动性高等特点,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机会和国际交流平台的支持,但当前院校和机构在提供实践机会和国际交流方面还有局限性,受限原因有教学成本高、实践平台缺乏等,也受限于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不足。因此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无法真正掌握涉外法律实务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从而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河北大学法学院的孟庆瑜[7]从宏观角度谈论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重实践培养。还有许多教师从课程建设体系深入分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课程设置落后、实践比重低、语言与专业融合不密切等。张春良[8]基于西南政法大学,从培养途径、跨学科、语种的融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分析了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
为了应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需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国际交流机会,注重实践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需求。而“外语+数字”模式为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外语+数字”模式服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外语+数字”模式
外语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外语是必备工具,通过提高涉外法治人才的语言能力,能够使其熟练使用外语进行法律文本的阅读、分析和表达。第二,外语学习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法治人才。第三,外语教学可以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扎实的外语能力有助于涉外法治人才更加敏锐、准确地把握事实和应用法律规则。
“外语+数字”模式可以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为涉外法治人才提供高仿真、便捷的实践机会,将外语和法学专业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法学人才。该模式通过外语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熟悉专业领域的国际规则和程序。数字课程辅助模拟实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正是“外语+数字”教学模式的重要实践领域。
“外语+数字”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跨学科性。外语教学不是孤立的,应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通过实践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实践性灵活。教学要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借助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依据学生的外语熟练度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实践难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应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精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3)全球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系统培养,掌握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提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
(二)外语与法学专业高效交叉融合
法学专业课程与外语教学应深度融合,避免相互割裂。课堂教学内容应由高校专业课教师、法学行业专家与外语教师共同设计,结合社会需求动态更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涉外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等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应融入教学中。针对学生外语的掌握程度,可采用“双师制”模式,专业课教师与外语教师共同授课,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辩论等活动,训练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课堂实践,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实践教学中。
(三)跨文化交流的构建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中,语言习得除了需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沟通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英语为例,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较低,甚至无法完成日常的专业交流;阅读能力相比其他四项有一定优势;写作和翻译能力仍有待磨炼,这两项能力对外语技能和专业掌握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外语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基础教学,提升其语言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可借助各高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例如学习通、雨课堂等,充分利用好课上课下时间,增加外语类通识部分的课后实践练习,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锻炼,可通过建立包含语音练习、对话模拟、听力练习等的数据库,结合AI技术辅助调整学生的语言基础,并根据学生外语水平不等的现状进行题目难度参数设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在熟练掌握外语技能的基础上,涉外法治人才需通晓法律外语知识和外国文化。由于不同国家和语言的文化背景、法系各异,课程内容应在法学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与语言相关的不同国家文化的介绍、专业外语写作和翻译,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同时,增加实践方式,如短篇演讲、辩论、文本写作与翻译等,以随时练习所学知识和理论。
(四)建设虚拟教研室,助力课程接轨国际平台
涉外法治人才课程建设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在国内开设全外语专业课程授课,与国外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通过学分互认等方式进行跨国协同培养。但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基础,也需要能够全外语讲授专业课的教师,这样才能够支撑起全外语授课。
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是引进高水平师资,聘请外籍教师、专家、学者开设课程,匹配“双师”授课,汉语教师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途径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和平台,以交流促学习,激发学习动力;途径三是持续培养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建立教师人才资源库;途径四是与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国外高校定期举办模拟法庭类的课程实践。
借助虚拟教研室,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在跨国交流、优质师资引进及校企合作领域所面临的困境。虚拟教研室以实体教研室为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等多元媒体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汇集涉外法治领域的各行各业精英,打造跨学科、跨校、跨国的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以及构建数字教学资源库,从而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于“外语+数字”模式下的教学。
(五)实践平台多样化
1.传统平台的拓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应重实践,缺乏实践培养,高校毕业生很难胜任各个岗位。传统实践平台包括校企合作等实习项目,高校与各部门、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常态化,将课堂所练实际应用于现实中,积极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联合培养模式,与各实务部门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使其在岗位磨炼中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有效引导其未来就业方向。另一方面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渠道,使其对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建设性意见。传统实践平台还包括目前广泛推广的产学研模式,通过项目引领教师与学生增加实践锻炼,提供了外语与法学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和综合应用机会,了解了社会需求,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养。
2.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建设。近年来,在教育部推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培养体系实践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拓展实践实习的途径,例如,通过深度互动、逼真的虚拟仿真环境,深度增强体验感。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个性化的虚拟仿真模拟实践,划分难度,更精准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且可重复实践,磨炼技能。通过虚拟仿真实践课程或在线模拟平台,如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增强外语与法学两个交叉学科的课程教学的实战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涉外語境下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紧跟国际法律前沿,在最新的案例虚拟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在涉外警務执法虚拟仿真教学实践中,在课程任务设计中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能力、国际执法胜任力、跨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践。学生可以模拟参与侦破跨国犯罪案件整个流程、参与国际谈判并进行发言、与国外法务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对犯罪分子进行审问、抓捕嫌犯回国等,从而掌握国际执法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惯例表达等,提升专业和外语能力。
另外,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活动在传统教学中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在课外参与,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将活动随时搬进课堂,让更多的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匹配不同的角色和对手,获得实践锻炼。
(六)教师发展与培养
利用“外语+数字”教学模式提供服务,对教师的要求颇为严格,教师既要具备出色的外语沟通能力,又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一定的信息化素养。因此,在教师发展方面,应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和进修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与专业素质,同时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契机与空间,进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新精神。
结语
“外语+数字”教学模式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能够促进外语与涉外法学专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质量,推动人才培养的有效转型。这种模式结合传统与科技,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突出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EB/OL].(2019-02-15)[2023-08-13].https://www.gov.cn/govweb/xinwen/2019-02/15/content_5365984.htm.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2-25)[2023-08-13].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5/content_5368422.htm?eqid=f37fc8580006c3b90000000364800c23.
[3]黄进.完善法学学科体系,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J].国际法研究,2020(3):7-10.
[4]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治理思想[EB/OL].(2017-08-17)[2023-08-1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17/c83859-29476848.html?from=singlemessage.
[5]司法部:目前我国涉外律师大约有12000多名[EB/OL].(2021-03-25)[2023-08-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194955161982988&wfr=spider&for=pc.
[6]杜焕芳.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及实现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0(6):22-30.
[7]孟庆瑜,李汶卓.地方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实现机制[J].河北法学,2021(8):67-84.
[8]张春良,敖琪.论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建设效能的提升[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3(1):81-93.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under the “Foreign Languages + Digital Technology” Model
TANG Meng-nan, DUAN Yao, WANG Ya-wei
(Inter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Cooperation Academy, China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 Langfang, Hebei 065000, China)
Abstract: Given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in China, it is urgent to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l for such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profession is a difficulty, and insufficient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a pain point. To solve these two major problems, the “Foreign Language + Digital Technology” model is set up , which combines tradition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cross-cultural commumication, virtual research room and virtual practical platform,teacher informatization, helps accelera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in both foreign languages and foreign legal studi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to social service.
Key words: talents for Foreign-related Legal; “Foreign languages+” model; virtual simulation; practical ability; digital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