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明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幼儿处于从混沌蒙昧到逐渐清朗的最初发展过程之中,对文化的吸收、储存能力极强,在个体生命的早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成为根植幼儿内心深处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素养,树立幼儿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是幼儿教育即人生发展关键期教育的灵魂所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家乡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基于此,神木市第十七幼儿园紧紧围绕“阳光校园”文化理念,立足本地、本园实际,主动挖掘本地区、本幼儿园的资源优势,探寻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实现文化传承,深入开展探索与研究,形成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而开发贴近幼儿已有经验、符合幼儿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全面成长的园本课程。
一、园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由此可以看出,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融合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能强化幼儿对传统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了解,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的良好品德。
第十七幼儿园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神木,古称麟州,在历史上是边关要塞,名垂青史的杨继业父子曾驻守于此,英雄业绩,流传千古。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曾巡边到此,留下了《渔家傲》等著名诗篇。神木也曾是革命老区,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党组织,1934年建立了红色政权,神府革命根据地,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成长了王兆卿、贾拓夫等一批民族英杰。神木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的神湖(红碱淖)被誉为沙海明珠、塞上天池,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还是塞上人文景观萃集的地方,雄浑的杨家城、精美的四合院、华丽的汉画像、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以及二郎山、九龙山的古庙群,构成了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风景线。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秀的文化资源,是神木的一张亮眼“名片”,可以充实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助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十七幼儿园位于神木的东南部,东北边是杨家城、九龙山,西边是老城、二郎山,距离杏花滩公园不远,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神木的核心地域文化,结合《纲要》精神,在综合分析幼儿园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地域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方向。
二、园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生长的关键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因此,幼儿园依托地域文化,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让幼儿在优秀文化的熏陶、浸润中成长,通过深入挖掘其精神价值来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陶冶幼兒的思想情操,同时通过了解一些优秀文化常识,初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技能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使幼儿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乃至祖国自然地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基于此,园本课程以“忠勇、创新、包容、共享”的神木城市发展内涵为主线,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行领域渗透,以神木的传统美食、人文精神、旅游资源、风俗艺术、飞地经济模式等多样特色的形式为载体,开发的园本课程源于本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有利于为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助推幼儿全面发展。
三、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1.重视课程价值,使其效果最大化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必须重视课程的价值。地域作为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其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常涵盖了当地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不仅是课程产生与发展的源泉之一,也影响并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将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要充分重视幼儿的学习特点,在一日活动中科学融入地域文化知识,发挥其对幼儿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正面导向功能,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相结合,尊重和理解幼儿的个性和能力水平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活动,实现园本课程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我们依据幼儿园现实环境和条件,选择了“神木地域文化资源”为园本课程的切入点,以神木的传统美食、旅游景点、非遗文化、惠民政策等为线索,挖掘出贴近幼儿感知经验的内容,具有神木特色的、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内容形成课程资料。期望借助园本课程帮助幼儿从小接受神木地域文化的熏陶,获得神木时代与历史交融的经验,实现他们对神木文化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经验,开阔视野,培养文化自信,使乡土文化浸润心灵。
2.加强课程管理,使其发展更科学
课程管理是对课程建设和实践过程的规范、引导和帮助,有助于适度控制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提升课程的实效。开展园本课程的过程中,神木市第十七幼儿园从园级层面、教研组层面和教师层面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管理网络,为课程实施提供有效组织保障。
首先,园级顶层规划课程框架。结合幼儿园课程发展目标,在课程建设上引入“课程创生”理念,强调儿童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三四五”概念,即儿童本位、课程生成的适宜性、课程统整“三原则”理念;以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为实施路径的“四路径”策略;通过主题选择、主题审议、环境创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环节的“五步骤”方式,实现园本课程的创造性生成。
其次,教研组中层审议主题目标和内容。根据幼儿园课程规划,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从主题的相关教学资源、幼儿生活、认知经验等方面入手,参照幼儿兴趣点,以适宜性、可操作性为标准,探讨课程核心主题脉络,选择主题活动内容,并不断对目标、理念、原则等逐条进行审议、修改,完善每个主题的目标和内容。
最后,班级教师基层实施园本课程。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园本课程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集体备课、公开教学展示、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等途径,研究主题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计、语言的趣味性、教学评价儿童化等细节,形成有效的活动设计,落实在活动中,确保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有效性。如以钟楼洞西大街为载体的神木美食主题,通过家长的兴趣卡收集、幼儿谈话活动、教师头脑风暴形成丰富的主题打开思路。小班组进行了初步课程设计,在设计中我们发现,很多活动内容不适宜小班幼儿,研讨反思后回归课程总目标“激发幼儿兴趣”这一点,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新的思路,于是就有了生长习性、制作流程、营养价值等诸多角度的延伸。
3.加大课程投入,使其成长更健康
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意识,是保障地域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园本课程的重要基础。在青年教师为幼儿园主力军的情况下,鼓励他们积极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网络资源、找寻地方志等,同时划拨经费让他们深入名胜古迹、街角村落、调查走访,去品味、感受、丰富课程第一执行人关于地域传统文化的知识,并通过观摩、研讨、外出培训、课题研究等方式,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新教育专业知识与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使园本课程的成长更为健康。
幼儿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的工程,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背景下,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探寻园本课程路径,有利于切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基于神木地域传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基于幼儿兴趣、立足幼儿视角,不断探索、不断提升,根于本土、植养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