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缘何选择知识隐藏?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2024-02-22 10:34叶晓力夏玲丽蔡敬民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编码研究生学术

叶晓力,夏玲丽,蔡敬民

(1.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1;2.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 230039)

一、问题提出

现代社会的知识共享理念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但知识共享困境依然是知识治理的重点与难点[1],知识隐藏现象广泛存在于诸多组织之中[2]。知识隐藏是指知识拥有者未对知识寻求者提供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面对他人的知识请求时故意隐瞒或刻意掩饰,可进一步划分为佯装隐藏、推脱隐藏、合理隐藏三种具体形式[3]。事实上,尽管知识隐藏是知识拥有者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知识管理策略,但现有大量研究表明,知识隐藏无利于组织间的信息流通[4]、可能导致知识鸿沟[5]、造成个体间合作障碍[6],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组织成员的创造性[7]。反之而言,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却能显著提升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8]。

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学术知识是研究生个体开展学术研究的最基本要素,也是研究生群体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研究生个体的学术知识生产与储备直接影响了科研活动的进展,学术知识管理对于学术组织保持持续竞争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研究生个体间密切联系、广泛分享、合作互动是在研究生教育实践场域中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关键,知识共享被赋予推动研究生学术知识增值、知识创新与学术成长的重要功能。然而,既往多数研究聚焦研究生学习与学术发展的群体性特征,尽管发现了在研究生群体交往中存在的导学关系异化、同伴关系疏离、学术合作低效等诸多问题[9],但未能探寻其中更为复杂的交往机制问题,更鲜少关注知识隐藏现象在研究生个体间的发生与弥散。

知识权利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个体很难非此即彼地选择知识共享或知识隐藏策略,而是考虑选择某种折中或柔性策略管理知识资源,以维护其知识权利[10]。但当个体的知识资源管理局限于个人对知识的掌握,而不考虑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从长远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于个体与组织均无益处。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现象出发,对影响研究生采取知识隐藏行为策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以厘清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的作用机制,从而推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知识共享生态、促进构建深度合作的研究生学术共同体。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知识隐藏受复杂的情境性因素影响,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必须深入挖掘。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范式与方法,本研究尝试对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现象的生成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的分析。扎根理论是研究者在具有过程性和互动性的原始经验材料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下而上的描述性解释、精炼概念以及聚类分析,呈现研究主题,并通过阐明核心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理论框架的研究方法[11]322。扎根理论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特别适用于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性解释,在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备受推崇。因此,运用扎根理论,从研究生日常交往、学术研究、学业互动中的知识隐藏现象与问题出发,探索研究生知识隐藏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复杂影响机制,具有较好的适切性。

(二)访谈对象

基于目的性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3位有过知识隐藏意向与行为或感受过他人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生进行访谈。其中,硕士研究生15名(编号为M1-15),博士研究生8名(编号为D1-8);人文社科类研究生12名,理工科类研究生11名;男生10名,女生13名。主要抽样标准是关键个案抽样和异质性抽样,关键个案抽样主要考虑的是研究选取的研究生受访者对知识隐藏现象的感受程度,本研究受访者均在不同程度感受到了知识隐藏;异质性抽样在年级、性别、专业类型三方面达到全覆盖——受访者年级分布均匀,性别上男女基本持平,专业类型涉及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同时,为了保证原始样本的访谈资料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研究问题,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受访者彼此之间没有关联,以防止受访者因顾虑而有所保留;②访谈对象均通过熟人确定,与研究者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信任关系,从而保证了访谈资料的真实性。

(三)数据采集

本研究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在访谈开始前,准备了访谈提纲,主要包含以下问题:①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是否感受到他人对您的知识隐藏?②这种知识隐藏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③您认为他人的知识隐藏是出于何种原因?④您是否对他人有过知识隐藏行为?具体谈谈是基于何种情境发生的?⑤您觉得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访谈提纲中涉及的“知识”主要是指研究生在学习与科研中涉及的学术知识资源。

访谈过程围绕访谈提纲展开,但并未局限于访谈提纲,研究者根据访谈对象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进行追问,以获得更多相关信息,实现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40~60分钟。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记录。对于语义模糊不清或追问不够彻底的地方,进行了二次访谈,有效保证了访谈资料的完整性。最终得到访谈资料23份,大约有12万字。为保证访谈资料分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本研究借助Nvivo 12软件作为原始资料的编码工具,实现程序化编码,并基于科学编码结果构建了理论模型。

三、资料编码与分析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首先,将原始录音整理并转录为文本资料;其次,通过逐句仔细阅读与分析,对访谈文本材料进行逐级编码并进行探索性分析,不断提炼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影响因素的类属概念,最后形成核心概念。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一级编码,是在原始访谈材料基础之上,逐字逐句阅读,提炼概念,厘清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相近概念进行分类,得到概念类属。本研究通过对原始访谈材料的分析,从原始材料的若干语句中挖掘出如自我认同感、时间投入、知识私有、课题组利益冲突、维持自身价值等初始概念40个并命名,再将初始概念进一步整合归并,得到15个初始范畴,如表1所示。

表1 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范畴化

(二)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二级编码,其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各概念类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反映资料中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11]333。通过对一级编码中概念类属之间关系的反复比较与思考,整合形成更高级别的类属,本研究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对抽象出的15个相关类属进一步归纳,最终归纳出5个主类属(见表2)。

表2 主轴式编码(二级编码)形成的主类属

(三)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在二级编码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主类属与相关类属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出“核心类属”,利用核心类属将本研究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包含在一个较大的理论范围之内。本研究基于前两次编码分析,最终将核心类属抽象化并确定为“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预留的2份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将访谈资料再次编码提取概念并归纳出相关类属和主类属。通过有效性验证,未发现新的属性关系,主类属下也未产生新的相关类属,进而表明五个主类属以及由“初始概念”抽象出的15个相关类属已经趋于饱和。由此表明,该模型中的各要素结构及相互关系在理论上达到了饱和状态。

四、模型构建与阐释

本研究聚焦关注“哪些因素影响了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行为”。围绕这一核心类属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个体因素、知识特性、培养环境、关键他人和潜在风险五个主类属对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一)个体因素:个体心理机制的触发

内源性个体因素一般包括主观的个人感受和客观经历带来的潜在心理影响,与组织内个体的知识隐藏行为密切相关。研究生个体作为知识隐藏的主体,拥有不同的认知模式和思考范式,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体验与生活经历,形成了迥异的性格,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研究生个体在知识分享过程中的行为选择。本研究通过主轴编码提炼了“个人性格”“既有经历”“关系亲疏”作为个体因素的类属概念,不同的性格、人生经历和人际关系决定着个体在知识分享的不同态度取向,也有可能触发不同程度的知识隐藏行为。

在个人性格方面,研究发现外向型人格的研究生更乐于分享知识,而具有内向型人格特征的研究生则更多地表现为“沉默寡言”,并选择知识隐藏。例如,有受访者谈到:“有的人性格比较大大咧咧,会比较愿意跟你交流与分享”(M1)。自我认同感较低或学术优越感较高的研究生则倾向于隐藏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资源,但二者的行为逻辑却不尽相同,自我认同感较低的研究生往往出于“不确信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知识”(M2)而选择隐藏,具有较高学术优越感的研究生则时常被认为“他就喜欢那种优越感,觉得这东西是他做出来的,就是不愿意把这个原理教给别人”(D4)。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低趋高避型人格研究生的知识隐藏行为主要基于“避免失败”的心理考量,如“有的人就想自己偷偷学不被人知道,也不愿分享学习过程和结果”(M5)。在既有经验方面,以往的求助成功经历会促进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分享行为,而同伴间交流受阻的经历则会激发研究生个体的知识隐藏意向。例如,有受访者表示:“对方之前在某方面帮助过我,下次他如果需要我的话,我会全力帮助他”(M10),“大家都各忙各的,很少有机会交流,即使交流,也很难深入”(D1)。研究生个体间关系的亲疏远近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知识分享与隐藏行为。多数受访者表示:“如果是普通同学的话,我可能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那我是可以教给他的” (M9),“会跟同一师门的分享,可以一起进步,互相促进”(M15)。

(二)知识特性:知识资源掠夺的强化

知识具有复杂性与高阶性特征,知识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其难掠夺性使知识拥有者不愿与他人分享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资源,从而导致知识隐藏行为的发生[12]。本研究通过主轴编码提炼了知识特性的类属概念,并发现知识特性作为强化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体现在知识资源的难掠夺性层面,还持续表现在后续发展阶段,即当研究生投入较多时间精力掌握某项知识资源后,可能会对该项知识资源产生较为强烈的专属私有性态度,从而强化了研究生的知识隐藏意向并作用于隐藏行为。

知识特性的强化影响可聚焦在知识资源的难掠夺性与强私有性层面,亦有其自身的作用机制。知识资源的难掠夺性主要表现在时间成本与精力损耗方面,当研究生意识到知识分享行为需要花费自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时,他们可能会做出隐藏行为。例如,较多受访者均坦言:“如果花的时间太多,肯定是不会愿意告诉的”(D2);“我在赶时间的情况下,我可能就会推脱说我不知道”(M12)。而知识资源的强私有性则主要表现在知识私有与维持优势上,出于“我花费很大力气习得的技能不想要轻易被别人学去”(M3)的考量,研究生会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资源,尤其是复杂程度较高的知识资源产生较大的私有观念,这既是出于对高阶知识资源的“心理所有权”意识,也是其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可能的竞争优势的一种行为选择。例如,有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跟别人说,毕竟是我们课题组独特的优势”(M6)。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显性知识或较易获取的知识资源,研究生更易隐藏隐性知识或需较大投入的知识资源。

(三)培养环境:零和博弈模式的主导

组织内成员竞争感会加强个体知识的控制意识,为避免自身利益受损或资源被掠取,知识所有者会采取相应措施来维持自身对所拥有知识的控制[13]。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日趋壮大,以追求效率、崇拜量化、奉行考核为特征的学术管理主义机制,逐渐使竞争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常态,“内卷”成为这种竞争状态的标签。事实上,当前研究生培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零和博弈主导,“内卷式竞争”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研究生学业压力,亦削弱了研究生个体间的合作与共享意愿,无形之中为知识隐藏行为提供了合法性制度基础。

在逐渐显现零和博弈特征的研究生培养环境中,本研究发现,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行为受到“资源竞争”及“互动方式”的影响,并存在年级与学科属性的异质化现象。评奖评优的有限名额、论文发表的数量要求、课题组之间的利益冲突等竞争性因素在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行为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多数受访者均表示:“无论是奖学金,还是评优秀称号,我们最终都是看成果”(D1),“每个人都生怕自己的课题和自己的一点研究成果被别人抢走”(D2)。交流互动方式是影响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的又一重要因素,开放、深度的互动方式会减少知识隐藏行为的产生;相反,缺乏深度交流则可能会在客观上产生隐藏现象,如有受访者表示:“交流的方式不够深入,感觉没有获得有效信息”(D7)。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隐藏现象也存在差异,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单打独斗式”的学习模式,使得知识分享难以深入;理工科类研究生“抱团取暖式”的学术氛围,则导致课题组之间的分享屏障。研究生的知识隐藏亦在不同学习阶段存在差异,低年级研究生之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差距小,知识隐藏行为并不常见,但随着年级增加与学业进展,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距离发生变化,具有较高知识位势的个体更易隐藏所掌握的知识,有受访者表示:“研一(知识隐藏的意向)可能会好一点,研二研三随着自身掌握的一些知识越来越多,可能就会产生隐藏的想法”(M10)。

(四)关键他人:重要他者逻辑的影响

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导师、同门和同伴是接触最为密切的重要他人, 对研究生个体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同门作为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另一重要他人,对研究生的学术与人格发展起到直接的重要作用[14],而同伴是除导师外研究生遇到困难时最重要的支持主体[15],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情绪价值和心理帮助。由此,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意向在较大程度上会受到导师、同门与同伴这三种关键他人的潜在影响,重要他者逻辑成为研究生做出知识隐藏行为的重要依据,甚至在诸多方面成为是否采取隐藏策略的关键考量因素。

关键他人往往通过具体的主观态度与客观经历对研究生的知识隐藏行为产生作用。导师在研究生知识隐藏过程中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为推动师门(课题组)交流互助,师门(课题组)内极易形成较为开放的知识共享文化,“导师经常会开课题组的组会,进行一些项目的交流与课程的探讨”(M13);另一方面,师门(课题组)文化的形成,往往会基于“成果保护”等因素的考量,在某些方面又削弱了门外(组外)的知识共享,无形中可能阻滞了更广泛的知识交往,如“导师说整理的数据不要给别人看,不能发给别人”(M14)。同门对研究生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主要藉由他者客观经历分享实现,表现为结合自身经历给予研究生知识分享的相关建议,如有受访者提到:“师姐让我们跟某些老师的学生不要来往,因为她被算计过”(D5)。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研究生更期待一种平等的知识分享关系,如果得不到他人同等的知识共享或反馈,或将导致研究生知识隐藏行为的发生,如有受访者表示:“在感受到不对等共享后,他人再次寻求帮助,我会直接拒绝,既然他都对我隐藏了,我也没必要多真诚”(M9)。

(五)潜在风险:预期风险评估的约束

零成本的知识共享并不存在,虽然知识共享可以给研究生个体带来诸多益处,如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与其他研究生形成互助关系,从而获得持续性的专业支持与帮助,但相对于共享回报的有限性和滞后性,研究生往往会考虑可能出现的诸多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构成了研究生做出知识隐藏行为的重要评估因素。本研究将“潜在风险”提炼归纳为“自我保护”“成本评估”“后果预期”三个类属,出于自我保护,研究生可能选择知识隐藏以规避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知识共享的潜在风险不仅体现在分享过程中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体现在共享可能带来波及个人利益的一系列潜在消极后果。

知识获得需要成本,知识共享意味着拥有的知识资源由“属我”变为“非我”,还可能伴随着自身价值的流失和专业优势的下降,出于“维持自身价值”(D6),“保证竞争性”(M7)的考量,研究生个体会减少共享力度和共享频次,并考虑采取隐藏策略。与此同时,知识共享亦需要成本,包括共享前期的精心准备、共享过程中的细心讲解、共享过后的耐心答疑。如有受访者提及:“先复习一下这个知识,找出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去教给别人”(M11);“在教别人的时候,想要完全讲通,会花费我一些时间”(M11);“如果后续再有问题,还要继续帮助解答”(M5)。毫无疑问,这些都需要知识共享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后果预期的角度来看,知识共享后果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有受访者提到:“分享后,别人进展不好,走了一些弯路,可能会责怪我”(M2);“分享过多可能导致其他人会不高兴”(D3),由此,预测与评估的消极反馈是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的重要考虑因素。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场域,学术知识的生产是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而知识隐藏行为的弥散则阻滞了学术知识的传播与再生产,不仅不利于学术共同体组织的知识创新,也对个人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个体因素、知识特性、培养环境、关键他人、潜在风险对研究生的知识隐藏行为具有明显影响。知识共享并非零和博弈,研究生个体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知识价值以及团队增益,远比出于自身利益维持的知识隐藏更有意义。因此,积极打通知识共享的渠道,打破知识隐藏的恶性循环,将有助于提升研究生个体创造力、拓展和谐人际关系、构建良性共享环境。

(一)培育知识管理素养,提升研究生知识共享能力

知识隐藏不仅是个体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知识管理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诸如欺骗、投机等伦理失范问题。实际上,知识隐藏是知识治理的重要内容,想要打通从隐藏到共享的内外部阻碍,关注个体的知识管理素养、致力于提升其知识共享能力,是知识治理无法回避的重要路径。由此,弱化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行为,必须从干预研究生的知识管理行为入手。一方面,研究生的知识共享能力有赖于其知识储备,知识理解程度、知识表达能力等。有研究指出自身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导致知识隐藏的关键诱因[16],本研究发现亦证实了该结论。基于此,研究生培养应坚持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注重研究生个体学术知识的获取、转化与拓展应用,以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为导向,强化研究生知识共享的内驱力,从而实现疏通“发现自身不足能够虚心求教”与“通过知识交流深化知识理解”的互动路径。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知识管理素养对促进其共享行为具有积极影响,短视的知识隐藏行为则是其知识管理素养不足的重要体现。可探索将知识管理课程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将知识管理素养纳入研究生学术能力结构框架之中,引导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共享知识理解并理性反思,知识管理由此成为研究生学术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在研究生个体的主体性选择层面有效阻断知识隐藏行为。此外,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基于数字媒介与虚拟社区的知识获取、存储、传播技术重塑了知识管理载体,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字化知识管理能力理应成为当代研究生的核心素养。

(二)厘清情感信任机制,激发研究生知识共享意愿

当人际关系高度紧张或彼此之间产生信任危机时,触发知识隐藏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17]。高水平的人际信任能够促进知识流通,而人际关系不信任则会使得个体间刻意保持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本研究发现,当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个体间信任感不足、缺乏交往等问题,彼此之间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知识共享失去了时空基础。由此,必须厘清研究生个体间的情感信任机制,从而激发研究生知识共享的内生性意愿。第一,信任情感对于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正向联结作用。其中,安全感和获得感是实现研究生共享信任最基本的情感保障[18]。本研究发现,个体在感受到他人不对等的分享行为后,更易产生知识隐藏意向。据此,在营造平等的交往环境基础上,引导研究生主动构筑知识共享的安全、舒适的心理基础,并指导研究生积极调适自身与外部的交往关系,消解研究生个体间不信任的情感隔阂。第二,任务相关度对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共享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主要通过研究任务自身的包容性和参与性,影响不同知识位势研究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推动个体间的紧密交流与知识共享。人际信任与合作相互依存,在任务相关度较低时,研究生个体倾向于自己独立完成,个体间的合作关系无法形成,降低了彼此间的信任感,增加了知识隐藏的概率。鉴于此,培养单位可针对性提供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学术合作项目,为研究生个体间形成知识交往纽带和情感信任机制提供渠道支持。第三,知识共享的成本投入与结果预期,也是研究生知识隐藏行为的重要考量因素。本研究发现,当研究生感知预期收益高于成本投入时更易做出分享行为,反之,则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减少共享行为,甚至采取隐藏策略。因此,可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缩小研究生知识共享的成本投入与预期收益之间的距离,如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和表彰,有效提升研究生的收益感知,从而调动其知识共享积极性。

(三)营造协同育人文化,重塑研究生培养制度环境

知识隐藏在充斥竞争的环境中愈演愈烈,当下研究生培养环境逐渐呈现以“内卷”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倾向,表现在学术发表成为毕业“门槛”、学术成果成为评奖评优“硬通货”等方面,这种极端化的学术生态导向,偏离了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正常轨道,加剧了“偏私主义”文化的盛行,使得知识隐藏逐渐成为研究生维持自身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尤其是在利益驱动下,以有限的资源竞争为目标时,不仅会导致研究生产生不安全感、诱发认同危机,更容易加剧其知识隐藏行为偏好。因此,规避知识隐藏的恶性循环,可从以下方面探索重塑培养制度环境:第一,将“破五唯”政策意涵下沉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打破“唯量化指标”下的学术评价体系及基于效率的管理主义评价生态[19],塑造基于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培养环境,营造协同互动的共享文化氛围,从而抑制研究生知识隐藏行为的加深。第二,构建跨学科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促进研究生通过学科交融实现更广泛的互动与交往。时至今日,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科研成果的交叉性也更加明显。研究生培养应以协同合作为导向,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之上形成知识的共享与互补,从而突破学科间森严的“部落”壁垒,打通知识共享的学科脉络。第三,探索导师联合指导制度,以研究生培养为中心,导师组共担指导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导师作为关键他人的引导作用。我国研究生培养长期以来以单一导师制为主,这种培养模式确保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但这种较为封闭的指导方式已然难以满足更趋开放共享的研究生培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多元化知识的更新与流动。基于研究生发展的导师联合指导制度,不仅能够扩展知识互动的辐射面,克服单一导师制的既有弊端,而且更有助于学术互动氛围的形成,从而为研究生的知识共享塑造更广阔的组织基础。

(四)开发知识共享平台,构建合作型研究生共同体

知识隐藏倾向在缺乏稳定持续的互动机制的情况下得以强化,创设和谐平等的知识共享环境与组织平台,为个体提供交互学习的情境与机会,能够有效减轻知识隐藏及其导致的负向影响。根据本研究发现,无论是以师门或课题组为核心形成的“小圈子文化”壁垒,还是缺乏稳定学术交往机制造成的“局内人局外人”障碍,知识共享组织平台与文化氛围的系统性缺失,都是直接或潜在导致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行为的客观事实。基于此,倡议研究生知识共享必须以共享平台开发为基点,致力于创新构建合作导向的研究生共同体。其一,设立持续、平等、包容与多元的学术知识共享平台。以研究生培养与学术训练为依托,打破学科方向区隔与年级差异,充分考量专业针对性与通用性因素,实现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知识共享目标。例如,创设多元化议题的“学术沙龙”“互动式工作坊”等双向交流活动;拓展学术关系网络,为研究生在他们的研究领域之外提供相关教师和同伴盟友的支持。其二,创设基于数字化的现代知识共享社群。学术知识的互动、合作与共享机制已经在数智革命的浪潮中得以重塑,虚拟的网络知识社区在当代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传统的时空区隔被信息技术打破,单一来源的知识片段被海量网络知识资源覆盖,实时的知识更新与交互成为数字时代研究生知识共享与交互合作的新模式。因此,研究生培养必须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研究生知识共享提供现代技术的交互渠道与平台支持,如搭建“网络知识社区”,为研究生提供线上互动场景。无论是线下常规式交流平台的创设,还是线上实时交互的媒介机制创新,构建以开放多元为基础、以知识共享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合作型研究生共同体,将是有效弱化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编码研究生学术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Genome and healthcare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