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冷飞,胡庆华
(中国药科大学 研究生院,南京 211198)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自主创新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科技竞争的关键基础。自2011年到2022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从164.6万增长到365.4万,培养规模增长了122%[1]。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2],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热门研究主题,通过CNKI高级搜索主题词“研究生教育改革”,共搜出4274篇期刊文章,搜索主题“研究生教育改革特征”,结果只有10篇,可见国内学者在研究生教育具体改革举措方面研究比较多,而针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改革整体特征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已有研究以理论思辨与探讨为主,缺少基于数据的实证量化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要反映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科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3],是彰显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核心指标,对其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理清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的分布特征,明晰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可为教育管理部门、有关高校促进未来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成果”和“获奖项目”清单,本届高等教育(研究生)成果奖全国推荐参评570项,获奖28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248项,港澳台地区仅获1个二等奖,不具有代表性,将数据剔除,参与研究的数据为大陆地区283个奖项。项目清单中包括成果名称、成果完成人、完成单位、授奖等级信息,再结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院校库中研究生招生院校的所在地区、隶属关系、院校类别等信息,完成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获奖成果的分布特征以及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的分析。
基于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的数据,郭广军等、薛欣欣等、杨懿等从教学成果奖等级、区(省)域、学科、主题(关键词)、完成人合作方式、完成单位及类别等维度对2014、2018两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进行了分析研究[4-6];郑智勇等从2014、2018两届西部地区获奖等级、主题、学科分布维度,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困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的行动路向[7];宋晓欣等基于1989-2018年八届教学成果奖对医学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证分析[8];吕立杰等基于2001-2014四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数据,从学科角度构建了各省高等教育教学竞争力分析模型,对我国各省份综合教学竞争力进行了分析[9]。张新婷等基于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对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现状和反思研究[10]。
本研究借鉴国内相关成果的研究方法,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省域、等级、完成人、完成单位等维度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前沿领域热点采用文本挖掘分析法,利用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研发编码的ROSTCM6软件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11];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省域竞争力,采用科研项目计量学方法。再综合各省(市)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的数量、等级、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数等信息,构建省域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分析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成果省域分布
(1)数据统计
对2022年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进行数量分析,为更好地对比各省(市)获奖数量的差异性,利用获奖成果数,结合31省(市)研究生招生高校数、推荐成果数,计算省(市)校均获奖成果数、省(市)推荐成果获奖比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31省(市)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从获奖总数看,北京和上海分别为44项和38项,位列第一、二位,陕西获奖20项位列第三,湖南、江苏、天津均获18项位列第四,获奖数排名前十的还有浙江17项、湖北16项、辽宁12项、安徽10项。获奖数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共计211项,占总数的75%。排名后十位的宁夏、甘肃等9个省(自治区)均获奖1项,而海南省虽推荐申报了3项,但最终无缘奖项。
从校均获奖成果看,上海以校均获奖1.27项位列第一,是唯一平均超1项的直辖市,湖南0.9项位列第二,位列前五的还有天津0.78项、北京0.66项、陕西0.63项,内蒙古、甘肃、云南、广西、河北校均获奖都在0.1项以下。从推荐申报成果获奖率看,重庆以获奖率90%位列第一,浙江以89%位列第二,位列前五的还有上海81%、湖南72%、陕西71%,广西、贵州、海南分别以10%、10%、0%位列后三位。
(2)区域分布
从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直辖市,高水平大学集中,成果奖获奖总数远超其他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整体上获奖总数、校均获奖成果、推荐成果获奖比例较高。但仅有上海和湖南在获奖总数、平均获奖数、获奖比例三个维度均排名前5,反映了上海、湖南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强大而均衡的实力。而江苏、湖北作为高等教育强省其改革成果并不突出。
2.成果完成单位分布
(1)数据统计
对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按高校类别、高校隶属关系,以及高校获奖总数排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3所示。从高校类别看,本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获奖高校总计146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0所,获奖148项,占比52.3%;一流学科建设高校53所,获奖78项,占比27.56%;普通高校53所,获奖57项,占比20.14%。“双一流”建设高校获奖项目总数为226项,占总数的80%。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教育部部属高校56所获奖153项、其他部委高校17所获奖46项、省属高校73所获奖84项,部属院校校均获奖2.7项,远高于省属高校1.2项。
表2 获奖第一单位(高校)特征情况
表3 研究生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总数大于等于5的高校
从高校获奖总数看,总数大于等于5项的高校共计16所,全部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天津大学11项排名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学9项,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7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所高校6项,复旦大学等8所高校5项。
(2)学校分布
从统计结果可以得出,承担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主体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值得注意的是有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即中央民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无缘此次奖项,表明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仍有个别改革洼地。部属院校获奖能力远强于省属院校,这是因为部属院校的地位、资源、规模、质量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从单个高校看,呈现出获奖数量两极分化的现象,改革项目获奖较多的高校均为原985高校。可见,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质量成果,主要产生于具有资源、办学实力等优势的“双一流”高校和部属高校。
3.合作关系分析
(1)数据统计
对项目完成单位构成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获奖项目以单个高校独立完成为主,共计229项占比81%;其次是2个单位联合完成的有20项、3个单位的有15项、4个以上单位的有19项。为进一步呈现获奖项目完成单位的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单位为高校、企业(产业)、研究单位、政府单位的不同性质进行统计,校校合作为22项,占合作项目的41%,往后依次是校产合作8项,校产研合作、校研合作、校政合作各7项,校政产合作4项。
表4 获奖项目合作单位和合作方式情况
(2)合作情况
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仍以高校独立开展为主,不同高校间、高校与行业社会单位间的资源和机制壁垒尚未有效打通,高质量的深度合作并不普遍。高校和政府、产业界、研究单位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获奖数量偏少,这与国家极力倡导的、高校正在实施的研究生教育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4.研究领域分析
(1)数据统计
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的14个门类为依据对获奖项目进行分类统计,不能划分学科的项目归入其他类,数据如表5所示。本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学科排名前五的依次为工学、医学、理学、农学、教育学(其他类不计入排名)。其中工学成果数87项(占比30.74%),排名第一,是第二位医学的3.5倍。军事学、历史学、哲学排名后三位。
表5 获奖项目的学科、主题、热点词分布情况
获奖项目的研究主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新前沿和需求,根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划分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制度与管理、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等10个主题,对各项目进行归类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人才培养模式主题的成果数为191项,占比67.49%;其次是教育制度与管理29项、学生能力培养体系20项、课程与教学18项、研究生国际化7项、思想政治教育6项、质量保障体系5项,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教育分别为4项、2项和1项。
研究热点词反映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利用ROSTCM6软件对获奖项目标题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词频结果如表5所示。关键词“培养”“实践”的词频分别为231和205次,排名前两位;其次是“研究生”“创新”“人才”“模式”的词频均在100次以上;最后依次是“体系”“探索”“构建”“学科”四个关键词均在40次以上。
(2)学科、主题及热点分析
从学科看,理工农医4个学科的成果总数占比55%,其他学科只有教育学、管理学占比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工农医类包含的二级学科(专业)较多,招生高校多;另一方面是理工农医类学科高端人才培养改革在新工业革命时代显得尤为迫切。
从研究主题看,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的获奖主体,充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极高关注度,这也是培养新时代国家亟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育制度与管理、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改革关注度比较高;但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导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关注度比较低。
从研究热点看,研究生培养过程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而改革的落脚点重在实践,最终产出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这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独立设置的初衷;此外,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以及针对具体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改革等也是重点关注的内容。
1.竞争力计算模型
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了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成果,反映了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竞争力,省域内高校获得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的数量和等级情况呈现了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的强弱。获奖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为方便量化计算,将各等级赋予不同量化分数,特等奖为8分,一等奖5分,二等奖为2分[9]。
借鉴丁奕然等、廖鹏等、路亮等的科研项目竞争力指数模型[12-14],构建某省(市)研究生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竞争力指数,即GCIN(Graduate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Index on NTAAHE),计算公式如下:
GCIN某省(市)=
上述公式中,某省(市)成果奖数量获得的多少,与省域内研究生招生高校数相关,仅凭获奖总数无法反映其真实整体水平,为避免各省(市)研究生招生高校数分布不均带来的误差,n的取值由某省(市)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所有高校平均获奖项数确定,N为31省(市)高校平均获奖项数的平均数;同理,q代表某省(市)获奖等级量化后的平均分数,Q代表31省(市)平均量化分数的平均数。可以看出,GCIN是一个无量纲指数,它反映了某省(市)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大小相对于全国31个省(市)平均值的水平。该指数既考虑了各省(市)获奖总数和获奖等级的不同,又考虑了各省(市)研究生招生高校数分布不均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客观真实性。
基于2022届研究生教育国家教学成果获奖的特点及GCIN指数计算结果,将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划分为5个等级,即GCIN≥2为第一梯队,竞争力很强;1≤GCIN<2为第二梯队,竞争力比较强;0.5≤GCIN<1为第三梯队,竞争力一般;0.2≤GCIN<0.5为第四梯队,竞争力较弱;GCIN<0.2为第五梯队,竞争力非常弱。
2.省域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分析
根据竞争力计算模型公式对我国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竞争力指数进行计算,相关数据与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我国31省(市)GCIN值计算结果与排名
第一梯队的GCIN值均大于2,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很强,排名依次为上海、湖南、北京、天津,除湖南省外均为我国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的直辖市。其中上海的GCIN值为3.63,远高于该梯队其他三个省市,这与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数量多密切相关;湖南的GCIN值为2.45,成绩显得尤为突出,作为第一梯队中唯一的非直辖市和中部省份,在“双一流”高校数并不占优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排名第二,充分说明湖南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实力。北京作为经济和高等教育都较发达的直辖市,其GCIN值为2.14,排名第三,因为北京招生高校多、基数大,而获奖相对数量与等级并不占优势。天津GCIN值2.05,排名第四,天津大学获奖11项,占天津总数61%,撑起了天津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半边天。
第二梯队的GCIN值在1~2之间,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比较强,包括陕西、浙江、重庆、安徽、福建、湖北、江苏、黑龙江、四川9个省(市)。此梯队中,陕西、浙江、湖北、江苏都是高等教育大省,研究生招生高校数均在30所以上,其中陕西、浙江排名第二梯队的1、2位,说明研究生教育改革开展得比较好,但湖北和江苏,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拥有“双一流”高校数较多,却排名在重庆、安徽和福建之后。
第三梯队的GCIN值在0.5~1之间,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一般,包括青海、辽宁、江西、山西、西藏、宁夏、吉林、山东、河南9个省(自治区)。此梯队中,既有辽宁、山东、吉林、河南这样的研究生招生高校数较多的省份,也有青海、西藏、宁夏这样的高等教育欠发达省(自治区)。青海和辽宁分别排名1、2位,GCIN值均在0.8以上;其次是山西、江西、西藏和宁夏,GCIN值在0.6以上;山东、吉林和河南GCIN值在0.6以下。辽宁和山东研究生招生高校数多,但在本次奖项中表现一般,尤其是山东,排名在第三梯队靠后的位置,说明其改革力度有所欠缺。
第四梯队的GCIN值在0.2~0.5之间,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较弱,包括新疆、广东、贵州、内蒙、甘肃、云南6个省(自治区),本梯队中,除广东外其他省份均为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等经济欠发达的偏远省份。其中新疆、广东的GCIN值分别为0.48、0.36,排名本梯队第1、2位,往后依次是贵州、内蒙、甘肃、云南,获奖数量均为1项。广东省作为拥有29所研究生招生高校的经济发达省份,获奖仅4项,凸显了广东省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投入方面的短板。
第五梯队的GCIN值在0.2以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非常弱,包括广西、河北、海南3个省份,其中河北作为环北京的省份,研究生招生高校数较多,但获奖情况非常不理想,竞争力排名倒数第二,而海南省获奖数为0,更是无缘本次奖项,竞争力排名倒数第一。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有关经济区域划分的做法[15],进一步对各省(市)所在经济区域进行分析,将我国港澳台外的31个省(市)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对各区所属省(市)的GCIN值进行均值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GCIN均值均大于1,其余5个经济区均小于1,而南部沿海经济区最低为0.56,总体上体现了经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正向影响,但在部分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
图1 我国八大经济区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情况
从获奖项目数看,获奖总数呈现完成单位和省域分布非常不平衡现象。各省(市)获奖总数差异显著,整体上东高西低,最多的北京44项,最少的海南0项;“双一流”高校是获奖的主力军,反映了担任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先锋的主体是“双一流”高校,学科实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础;部属高校获奖更容易,说明实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高校本身的实力、地位以及获取的资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完成方式看,获奖项目以独立完成为主,研究生教育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壁垒有待进一步打破。高校单打独斗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仍是主流,高校与产业、政府、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完成的项目偏少,反映了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成效并不突出,高校外的组织单位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度不够。
从研究领域与热点看,学科分布不均,研究主题过于集中,研究热点突出。统计发现,获奖项目学科分布不均衡,理工农医多人文社科少,其中工学数量大幅领先,人文社科类学科数量稀少,尤其哲学只有1项。研究主题集中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宏观问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占比最高,远超其他主题,而诸如“质量保障”“导师建设”等研究生培养微观问题关注较少,这与宏观问题的改革创新容易获奖有一定关系。研究热点突出,多集中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等关键词,这与研究生教育担当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任相符。
从省域改革竞争力看,各省份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差异非常明显,整体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对称“橄榄球”特征。第一梯队和第五梯队省份较少,第二、三、四梯队省份较多,同时竞争力强的一头较小,一般及以下的一头较大。其中第一、二梯队省份都为经济较发达且高校数较多的省份,即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与经济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规模整体呈正向关系,但从第三梯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如山东、广东等经济水平高和高校数较多的省份竞争力排在了青海之后,说明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的强弱与省域经济实力关系较大,但不一定完全是明显的正向关系,还与其内部的协调程度相关。
1.固强扶弱,促进研究生教育整体实力提升
研究生教育受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省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学位授权点等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应持续支持这些竞争力较强地区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并大力推广优秀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扶助弱势地区:宏观上,国家研究生教育政策及经费应向弱势地区高校倾斜,建立跨区域互动合作与结对帮扶机制,以强扶弱。弱势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良性互动与协调机制,处理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区域战略、研究生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三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微观上,竞争力弱势地区高校应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突破的导师加大奖励,建立完全基于研究生培养成效的导师考核评价机制,以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奖励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式激励一线导师潜心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重构机制,强化研究生教育科教产教融合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行业社会提供优质高端人才,解决人才需求侧的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研究生联合培养已成为目前几乎所有研究生教育战略制定、政策施行、实践改革与发展创新的重心或要域[16]。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继续深化与行业社会组织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共享、交流和激励长效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改革质量水平,一方面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依托有组织重大科研任务,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科学研究,构建研究生教育科教融汇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合作项目为依托,健全以企业主导、高校支撑、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3.问题导向,激励研究生教育改革多元并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研究生教育改革包括学科专业建设、招生结构与制度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培养模式创新、质量评价与保障、导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本届获奖成果看,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成为研究主流,而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系统化的改革工程,对其他改革方面的弱化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高质量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从培养实际出发,建立研究生教育改革多元均衡发展的引导与激励长效机制,以解决研究生培养各环节问题为导向,构建“部级—省级—校级”研究生教育改革评价激励体系,实施分类改革立项与培育,鼓励深度实践,孕育突出成果,促进研究生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与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