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宁维,党晓茹,郑丽华,阚天燕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临床常见的医源性感染之一,感染因素涉及医护人员操作、护理、患者管理等诸多方面,给患者预后带来不利影响,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有资料显示,重症监护病房(ICU)中 CRBSI发病率约为0.53~7.58例次/1000导管日[1-3],有研究显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致 CRBSI[4-5]发病率约为2.00例次/1000导管日。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前瞻性、主动性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通过FMEA小组成员讨论、分析某个程序或系统中出现问题的方法和原因,在问题发生前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降低系统风险的发生[6-8]。本研究旨在使用FMEA管理工具,结合医院实际,开展ICU CRBSI感染风险管理,将感染风险显性、量化,防控工作前移,进而降低CRBSI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1.1 一般资料 宁夏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ICU,主院区1个,分院区3个,核定床位为37张,2021年入院患者1 860人次。
1.2 风险识别和原因分析 成立FMEA小组,小组由ICU医生、护士、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组成。根据CRBSI控制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隐患,对照《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深入流程的各个环节广泛采集所有的风险资料,运用查检表识别风险环节,列出潜在失效模式清单。采用头脑风暴法、按照“人、料、法、环”逐项对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原因分析。
1.3 风险分析 根据风险的发生可能性(O)、后果严重程度(S)和应对准备程度(D)3个维度建立矩阵,然后根据不同程度将3个维度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赋值标准。FMEA小组成员按照赋值标准进行赋值,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赋值结果。
1.4 风险评价 采用优化风险优先系数(RPN)法评价风险因素的改进优先级,计算公式为RPN=S×O×D,RPN值越大,风险系数越高、影响越大,改进优先级越高,RPN≥60分的列为高风险失效原因。
1.5 风险应对和效果评价 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制定对策,对策确认后指定责任人落实,并明确完成时间。通过对比风险管理干预前后风险因素RPN值和CRBSI感染率变化情况检验应对效果。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5.0统计软件,利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K-W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失效模式清单及潜在失效原因 得出可导致CRBSI发生失效模式6项,置管前、置管中和置管后各2项,见表1。按照人(医务人员、患者)、料、法、环几个原因类型进行原因分析,共得到75个原因,其中失效模式“3A导管维护和使用不规范”失效原因最多。
表1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潜在失效模式及潜在失效原因
2.2 风险评价结果及应对措施 RPN≥60分的高风险失效原因共列出9个,其中“人”有5个,“法”有3个,“料”有1个。对照高风险失效原因,制定和筛选出12条应对措施。高风险失效原因、RPN值及其应对措施见表2。
表2 高风险失效原因评价结果及应对措施
2.3 实施 FMEA管理干预前后感染率的CRBSI变化 干预后较干预前感染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3.1 风险评估管理工具的应用 CRBSI发病率不容乐观,应针对感染高危因素进行预防,以降低CRBSI发病率[2]。影响患者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诸多且复杂,风险评估能很好地筛选出高危因素。FEMA、层次聚类、回归分析、风险矩阵等管理工具被用于ICU多重耐药菌[9]、保洁人员手卫生[10]、整体—科室—环节[10]等感染风险评估。本研究应用FMEA进行CRBSI风险管理,不仅对每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使潜在的安全隐患显性量化,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改进效果显著。同时,通过学习和运用FMEA风险管理工具,能提升院感专兼职人员感控风险评估管理能力和感控风险防范意识。
3.2 血管导管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 本研究失效模式中,置管后3A导管维护和使用不规范的潜在失效原因数量最多,原因可能在于置管后导管维护操作多和时间长,发生感染的概率大,这与蒋翠婷等[11]研究结果一致,导管留置1~7 d 即可引起纤维蛋白沉积,进而形成纤维蛋白膜,为病原菌生长创造有利环境;且随着时间延长,病原菌会沿着导管迁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