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莹,宋新武
(1.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2.新城控股华南区域公司,广东 广州)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岩溶地区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岩溶作为一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其分布广泛、地质形态变化多样,给基础选型和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PHC 管桩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的预制桩,具有施工快、承载能力高、造价低等优点,在岩溶地区基础工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结合大沥御府项目,探讨PHC 管桩在岩溶地区的设计及工程应用,分析其适用性和工程可行性,为岩溶地区基础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大沥御府项目位于佛山南海区大沥镇,由13 栋33-48 层高层住宅组成,项目占地面积62 097.1 m2,总建面285 852.23 m2,住宅部分设两层地下室(埋深9.2 m),局部为一层(埋深5.3 m)地下室。架空层层高为5.4 m,标准层层高2.9 m,住宅结构总高度为97.25~141.4 m。
场地土自上而下分布有素填土、粉砂、粉质粘土、淤泥、淤泥质土、粗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富含钙质)、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富含钙质)、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富含钙质)。粉砂及粗砂为含水量丰富的强透水层,与项目北侧香基河联系密切,在不同季节呈水力互补关系。
场地内岩溶地质较强发育,见洞率约35%~40%。溶洞均多为单层结构,顶板深度分布在约21.00~35.0 m 之间。各溶洞均发生严重漏水,除个别孔无填充外,其余溶洞均填充有流塑或软塑状粘性土,填充物标贯击数7 击,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中风化基岩面标高-42.96~-14.16 m,设计桩顶标高为-0.70 m(一层地下室)/-3.90 m(二层地下室)。基岩有一定的埋深,预估设计桩长18.5~43.5 m。较多孔中风化或微风化基岩以上无全风化等过渡层,且存在较厚的淤泥等软弱土层。灌注桩成桩存在较大的塌孔及漏浆风险,管桩成桩存在较大的断桩风险。典型地质剖面见图1。
图1 典型地质剖面
由地勘报告显示,若采用预应力管桩,预估桩长约25.0~35.0 m,采用锤击法(或静压法)沉桩,严格以贯入度(终压值)作为终桩条件,以强风化岩下部~中风化岩顶面为桩端持力层。桩长因地而异,以柱状图及剖面图为桩长配桩依据。局部地段Q 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厚度较小或局部缺失,容易造成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的现象,桩端进入持力层时要严格控制贯入速度,因为桩端达到中风化岩面时,冲击能量过于集中容易造成打烂桩头和断桩现象。若频发预制桩断桩现象,则应调整桩头类型。
(1) 基岩面起伏剧烈,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层较厚,较多孔全风化/强风化岩层厚度较小或缺失,局部孔存在软弱土层下直接为硬质岩的情况,软硬突变比较严重。且基岩面大部分为斜岩面,管桩施工中容易导致由于滑桩而产生的断桩。
(2) 溶洞顶板为中风化基岩/微风化基岩,厚度2.5~8 m,中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5 Mpa,微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12 MPa,均为软岩[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第6.6.6 条第1 款“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的规定及第6.6.9 条第1 款条文说明“桩底以下3~5 倍桩径或不小于5 m 深度范围内无影响地基稳定性的洞隙存在,岩体稳定性良好”特别强调了岩溶区溶洞顶板的厚度要求。对比勘察报告,局部位置顶板厚度并不满足规范要求。
(1) 通过对周边项目的基础工程调研,项目西侧的保利中央公馆和南侧的保利珑门项目,基础均采用旋挖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卡钻、掉钻头、护壁坍塌、漏浆、超灌量较大等问题,施工进度缓慢。旋挖桩施工质量较难保证,桩检出现问题,个别桩抽芯不合格,导致需要对桩基进行二次处理。经过对场地地质分析表明:各钻孔溶洞埋深均有一定深度;溶洞顶板有一定厚度且溶洞内基本都有填充物,所以场地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根据地质分析,项目基础决定选用管桩进行试桩。
(2) 考虑到项目软弱土层较厚,为防止地面打桩开挖桩间土时造成偏桩,采用先开挖后打桩的施工方案。由于坑底土为淤泥,为防止静压桩机由于自重过大造成的陷机,前期试桩采用锤击管桩。共试桩8根,断桩3 根,断桩率37.5%。具体试桩报告详见表1。通过试桩可判定锤击管桩在本项目并不适用。
表1 试桩记录
对比地勘报告,断桩入土深度均在基岩面附近,断桩为底部一根桩,断桩为突然的贯入度陡升,符合斜岩面滑桩断桩的特点。
(3) 试桩后,项目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工勘院的相关专家进行了桩基评审,经过专家组评定,项目地质溶洞上覆层较厚,溶洞顶板有一定厚度,且溶洞内填充物有一定承载能力,采用管桩方案基本可行。且专家组提出了如下建议:
①管桩方案基本可行。溶洞顶板为微风化岩时,厚度大于等于2.5 m 可作为管桩的持力层;溶洞顶板为中风化岩时,厚度大于等于4 m,可作为管桩的持力层。必要时可采用引孔,穿越溶洞顶板到达稳定持力层。
②采用方格网或一桩一探超前钻,探明溶洞分布及顶板厚度等。
③采用桩筏,适当加厚筏板厚度,防止局部管桩失效导致的不均匀沉降。
采用小直径、低单桩承载力的设计原则,分散风险。尽量墙下布桩,采用裙桩筏板基础,以控制塔楼下的不均匀沉降[3]。避免由于局部管桩失效对结构整体造成破坏。项目采用PHC500AB(125)管桩,单桩承载力视每栋见洞率情况采用1 500~1 800 KN,终压值取3 750~4 500 KN。筏板适当加厚,取为1 500~2 000 mm。典型楼栋基础布置见图2。桩基施工前采用4×4 m 方格网布置超前钻,具体见图3。局部溶洞顶板较薄位置采用潜孔锤引孔[4]。
图2 局部楼栋桩基
图3 局部楼栋超前钻
根据试桩经验,换用静压施工,开挖至坑底满铺砖渣后再施工桩基。选择有类似场地施工经验的操机师傅,控制沉桩速度,特别是在软硬交接处的沉桩速度。前期项目采用十字型桩尖,第一节桩沉桩后立即进行桩底灌芯,灌芯高度2 m,防止桩底泥质粉砂岩持力层遇水软化而导致的承载力降低。
(1) 1 号楼施工进展较为顺利,断桩率控制在3%左右。且终压力值均可达到2.5 Rt,即3 750 KN,且可达到设计稳压的要求。
(2) 2、3 栋见洞率较高,超前钻资料显示基岩面起伏较为剧烈,较多钻孔全风化/强风化等过渡层缺失。导致断桩率较高,前期施工10 根,断桩4 根,断桩率40%。通过小应变探测,断裂位置均在底部以上3~6 m,经推断符合斜岩面滑桩导致的断桩。为控制断桩率,对2、3 栋楼的桩基进行了调整。底部一节桩选用抗弯性能好的500B(125)型管桩,见表2,桩尖调整为有一定嵌岩能力的环型锯齿桩尖,具体见图4。
表2 抗弯承载力对比
图4 十字型桩尖及环型锯齿桩尖
经过以上改进后,断桩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3 栋后续施工总计328根,断桩6 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终压值均可达到2.5 Rt,即3 750 KN,且可达到设计稳压的要求。
(3) 基于前3 栋桩基施工的经验,4-13 栋对于见洞率不高的楼栋采用十字型桩尖,见洞率较高且基岩面起伏剧烈楼栋底部采用一根PHC500B(125)型桩和环型锯齿桩尖。对于溶洞顶板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桩位,采用潜孔锤进行引孔。总计施工管桩1 806 根,断桩15 根。断桩率控制优良,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4) 对于已施工的管桩,每栋抽取3 根进行复压检测,经过检测,复压沉降量约0.5 cm~1.0 cm,满足规范沉降控制要求。由于管桩布置较密,施工过程中,持续对管桩进行监测,对于管桩或桩间土上浮区域的管桩进行复压。以保证管桩承载力。
(5) 桩基施工完工后,委托第三方质检部门对管桩进行了检测,经过静载检测,单桩承载力均达到了设计承载力要求。管桩大部分为I 类桩,部分II 类桩,无III 类及IV 桩。成桩质量优良,达到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对于溶洞有较强发育且有一定埋深,上覆土层存在较厚的淤泥等软弱土层,基岩面软硬突变较为严重的地质情况,当其他桩型施工困难且质量较难控制时,可采用PHC 管桩,能取得较好的工程效果。
本项目PHC 管桩施工总周期约2 个月,比附近保利珑门项目桩基施工工期节省约4 个月,总造价较灌注桩基础节约50%以上,成桩质量优良,管桩承载力较好,经济效果明显。
通过对各塔楼施工期间和使用后2 年内的沉降监测,塔楼总沉降量为2 mm~10 mm,总沉降量较小,沉降且已基本稳定。
通过本项目PHC 管桩在岩溶地区的成功应用,为岩溶地区基础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供同仁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