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凌,徐化楠,刘义宾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急腹症,以胆绞痛为主要表现,可因寄生虫、胆囊结石、细菌感染等出现,伴随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高达15%[1-2]。急性胆囊炎处于急性炎症阶段,在炎症递质的影响下,胆囊动脉血管管壁易出现痉挛或栓塞,导致药物难以通过血管到达病灶处发挥作用,因此药物疗效无法较难到达预期效果[3-4]。因此,目前临床多采取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首选手术方式,但急性胆囊炎患者入院后即刻进行手术具有较高风险,此时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中潜在疾病易被诱发进而加重病情,加大治疗难度[5]。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能够迅速减轻胆囊内压力,减少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的吸收,改善临床症状,为择期行LC手术提供稳定治疗[6]。但在PTGBD术后行LC手术的间隔时间选择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标准,为此,本研究对在先行PTGBD后择期行LC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PTGBD后序贯LC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先行PTGBD手术后行序贯LC手术的10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7];(2)经保守治疗病情未见好转;(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察尔森合并症指数[8]>6分;(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结石性胆管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或Mirizzi综合征;(2)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恶性肿瘤;(4)腹水过多;(5)术前服用抗凝药物;(6)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依据行PTGBD术后序贯LC间隔时间分成A组47例(PTGBD后5~8周行LC术)与B组53例(PTGBD后3~4周行LC术),所有患者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52~71(60.58±3.19)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1PTGBD
于超声定位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于超声引导下明确穿刺路径后在体表作一标记。随后行局部麻醉,于穿刺点缓慢进针,根据超声图像调整进针方向,从胆囊床中央到达胆囊;退出针芯,连接注射器回抽确认胆汁或脓液后,将导管推进2~3 cm使其盘曲于胆囊内。缝合皮肤并固定导管,密切监测患者腹部体征、胆汁引流量及颜色。
1.2.2LC
常规三孔法,腹腔镜下观察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解剖关系正常后于胆囊动脉、胆囊管处分别施1枚生物夹,逐一离断。若术中出现周围组织器官损伤或不可控大出血,立即中转开腹手术。
(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LC术前两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γ-谷氨酰转肽酶等一般资料。(2)围手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胆囊壁厚度、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3)炎症因子:于术后3 d采集两组静脉血4.0 mL,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及C反应蛋白水平。(4)并发症:统计两组腹腔出血、胆漏、胆道损伤、横结肠损伤、十二指肠降部损伤发生率。(5)对比两组中转开腹发生率。
两组年龄、白细胞计数、γ-谷氨酰转肽酶、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察尔森合并症指数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两组胆囊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A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及中转开腹发生率比较[n(%)]
PTGBD最早于1980年由Radder[9]运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至今该治疗方式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疗效与安全性已被众多学者证实[10-11]。尽管PTGBD可及时引流感染性胆汁,避免机体吸收过多毒素诱发应激反应,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彻底治疗该疾病,因此择期行LC仍为最佳选择。PTGBD序贯LC治疗无法及时行LC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但有关LC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无统一标准[12-13]。
急性胆囊炎患者接受PTGBD序贯LC治疗方案目前已成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有关LC治疗时机的选择仍具有较大争议,2018年东京指南中亦指出,在PTGBD序贯LC治疗应间隔8周以上时间,认为8周~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行LC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而这与多位学者观点[14-15]一致。Inoue等[16]通过绘制急性胆囊炎患者PTGBD后序贯LC治疗的最佳间隔时间ROC曲线,结果此案是9 d后行LC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9 d内行LC术患者,表明PTGBD序贯LC手术至少间隔9 d更加安全。吴钢等[17]通过meta分析得出PTGBD后间隔1~2个月为择期行LC的最佳手术时机。Sakamoto等[18]在日本选取9 28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回归分析与多变量回归分析,对PTGBD序贯LC手术的间隔时间与手术状况及术后结果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TGBD序贯LC的间隔时间与手术状况及术后结果呈负相关,且最佳间隔时间为7~26 d。宋黎明等[19]通过回顾性分析128例PTGBD择期LC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分成3~4周组、5~8周组及>8周组,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5~8周组及>8周组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过度延长手术时间亦无法持续缓解胆囊组织的炎症状态。若PTGBD后短时间内行LC手术,胆囊Calot三角炎症未完全消退,导致周围器官组织界限不清,手术过程中易损伤肠道、胆道等;若PTGBD后长时间不采取LC手术,引流管可刺激慢性炎症反应,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加之胆囊发生萎缩,加大了手术难度。于择期行LC术前,所有患者均经PTGBD治疗后,基本病情已得到改善,但无法体现疾病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对两组PTGBD术后LC术前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疾病程度相当。此外,本研究中两组胆囊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胆囊手术难度相当,炎症状态均得到有效改善。炎症急性期时,胆囊壁较厚,炎症消退后,胆囊壁逐渐恢复,Kokorokos等[20]通过分析1 089例择期行LC患者临床资料,认为胆囊壁厚度可预测LC手术困难水平。本研究中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PTGBD序贯LC手术间隔5~8周更为安全,这与刘洪等[3]研究中PTGBD序贯LC最佳间隔时间为53.5~84.7 d结果相似。分析原因,间隔3~4周患者胆囊与周围组织炎症状态未得到完全改善,水肿更严重,创面组织更易渗血,导致出血量增加,影响手术视野,从而延长手术时间,加大机体应激反应,刺激术后炎症因子水平上升;而5~8周患者胆囊周围炎症反应消失,与邻近组织未形成纤维瘢痕,仅为轻度粘连水肿带,便于解剖分离,避免术中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本研究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本研究中两组中转开腹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
急性胆囊炎PTGBD序贯LC手术治疗最佳间隔时机为5~8周,该时期进行LC手术安全性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有利于疾病预后。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疾病胆囊炎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前瞻性的研究验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