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康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员实现第三次太空会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第三十次飞行任务,也是第十二次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将在轨驻留约六个月。
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由第二批航天员汤洪波和第三批航天员唐胜杰、江新林组成,是中国航天史上平均年龄最小的乘组。
汤洪波:以最短时间重返太空
仅仅过了两年三个月,汤洪波便以指令长的身份带领神舟十七号乘组前往中国空间站。从空间站任务的第一棒到第六棒,接力棒重回汤洪波手中,他也成为我国两次执行任务间隔时间最短的航天员。
湘潭出了个优秀的飞行员
湖南湘潭,一个英雄会聚的地方。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帅彭德怀、开国大将陈赓都从这里走向战场,走向胜利。
1975年10月,汤洪波出生在湘潭的一个小乡村。他是家中老大,有一个小他三岁的弟弟汤勇洪。从小听着伟人的故事长大,他心里早早地种下了一个英雄梦,这个梦随着他的年龄和见识增长,越发清晰而深刻。
汤洪波的父母都是勤劳朴素的农民,为了改善生活,他们种了几十亩田,还承包着一个鱼塘,闲暇时间还烧砖窑。五岁开始,汤洪波就跟着父母一起做家务,下田扯草。十多岁时,他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双抢的时候,他跟在扮桶后面收谷子,满身都是禾灰,只看得清两个眼珠子。”在父亲汤海秋眼中,儿子从不叫苦叫累,小时候干得最调皮的事,就是偷偷躲在田地里看小说。
在父母的辛勤经营下,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父母积极向上而又踏实乐观的性格,对汤洪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未来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都没有想过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会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1992年,汤洪波考上了湘潭县三中(现湘潭市第十七中学)。读中学时,汤洪波的成绩并不拔尖,属中等偏上。1995年秋,校园里的一纸招生通告让汤洪波心潮澎湃,空军飞行学院来招收飞行学员。尽管在汤洪波就读的学校,十多年来只有一个学生被录取,但这渺茫的希望没能阻止汤洪波尝试的心。经过严格体检、考试、政审后,汤洪波顺利地被录取了,他心里的英雄梦可以落地发芽了。消息传来,偏僻的小乡村沸腾了。父母非常激动,摆了几桌酒席,还在村里放了场电影庆祝。
可是,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学习后,还没适应北方的生活,汤洪波就遭遇了学业上的“拦路虎”。他的体能成绩在班上垫底,而如果体能成绩不合格,他就会被淘汰。怎么办?一个字,练!汤洪波每天风雨无阻,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挑战自己的极限。一年后,他终于把体能成绩从垫底“跑”到了优秀。不仅如此,他的其他课程也都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汤洪波明白,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但可以成为最努力的。他有毅力,爱琢磨,一点点稳步提升成绩,直到在同学间出类拔萃。
在第五飞行学院当飞行学员时,有一次,学院副院长到汤洪波所在的团检查工作,团领导指定汤洪波进行飞行展示。满分五分,副院长给汤洪波打了四点九分。事后,队长问汤洪波:“45号(汤洪波的代号),副院长一向比较严格,没想到给你这么高的分,你咋做到的?”汤洪波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原来,业余时间,当战友们聊天说笑时,汤洪波在一边拿着飞机模型静静地一遍遍比画起飞、降落;夜深人静时,室友们都已进入梦乡,汤洪波还在脑子里一次次“演练”操作飞行,琢磨眼、手、脚如何更好地配合。就这样,他的飞行成绩经常是满分,大家都评价他是“教科书式的飞行”。
赞誉的背后是无数磨砺和汗水。那时,汤洪波时刻绷紧安全意识的弦,用鹰一般的眼睛细致观察,绝对不带任何隐患上天。有一次,他进行夜间飞行,飞机已经在跑道上滑行了数百米,正当前轮抬起要起飞时,汤洪波敏锐地听出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有点不正常,他立马做出了中断起飞的决定。后来经检查发现,确实如他所料,发动机中的一个气缸出现异常。还有一次,他上飞机前按程序检查仪表,一切正常。起飞前,他又警觉地瞟了一眼仪表,发现冷气量不对,他留了心,过一会儿又瞟了一眼仪表,这时冷气量已急速下降。他第一时间报告指挥员,经检查,果然是冷气泄漏,汤洪波因此获得了安全奖。
毕业分配时,为了获得更多的飞行机会,汤洪波还是放弃了安稳的内陆,选择了位于西北大漠的第五飞行学院。
十二年训练与等待
2009年,我国开始第二批航天员招录选拔工作,已经担任飞行大队长的汤洪波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他向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后的一个晚上,汤洪波和妻子夏宜坐在大操场上纳凉。边疆的夜空清澈如水,皎洁的月光铺满大地,亮闪闪的星星像一颗颗钻石泛着光芒。夏宜指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说:“没准你以后就驾驶飞船在上面飞呢。”汤洪波仰头看着美丽的夜空,不禁心驰神往。在选拔过程中,汤洪波每天打电话和夏宜分享结果。尤其是最后一轮的面试环节,需要准备五分钟的讲话,他既兴奋又紧张,和夏宜逐字逐句讨论和修改讲话稿。
经过多轮选拔,汤洪波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用四年左右的时间,他完成了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練。这些训练既挑战学习能力,又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你的能量超过你的想象!”经过各种极限的考验之后,汤洪波说。
然而,多年过去,看着身边的战友刘洋、王亚平和陈冬陆续飞上太空,汤洪波不禁思考自己的价值。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飞行头盔,每每看到它,汤洪波就会想起自己当飞行员时弥足珍贵的经历。无论是当教员,还是进行科研实验,或是在海天巡航,只要飞行在天上,他都充满成就感。在进入航天员大队的十多年里,汤洪波无数次梦见自己驾驶飞机的情形,他怀念在天空无拘无束飞行的感觉,怀念飞行带给他的价值感。他不断鼓励自己:“心里只要有希望,那就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个梦想去努力。日拱一卒,终会梦想成真。”
终于,2021年6月17日,汤洪波和聂海胜、刘伯明驾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这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为了这一刻,他足足准备了十二年。在三个月的太空生活中,神舟十二号乘组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凑。为了将核心舱的各项设备安装到位,把生活环境布置好,他们经常加班到半夜,在地面科研人员的反复催促下才去休息,最长的一天,他们工作了十七个小时。
2021年7月4日,刘伯明、汤洪波顺利完成了出舱任务。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汤洪波真正走进了太空。扶着舱壁,他和空间站一起绕着地球快速飞行,就像诗句中所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全然忘记了紧张,在“曙光”的指挥下,专注于各项操作。当“曙光”指示,由他进行舱外应急演练时,他控制好身体姿态,避开舱壁上的设备,小心翼翼地爬行。十多分钟后,汤洪波顺利地从舱壁爬回舱内,比在地面模拟训练用时还短。
在太空封闭狭小的环境里生活久了,难免会觉得日子有点枯燥。闲暇时,汤洪波拍摄了很多关于太空的照片和视频,传回地球后,网友们给予了热烈的回应。他还精心照料着自己带上天的红薯,看着它发芽,长出绿叶,一天天发生变化,这给舱内带来了一丝生机。汤洪波也特别想念地球生活,只要有空,他就会趴在舷窗边凝视地球。白天,地球表面大部分被蓝色的海洋覆盖,金色的沙漠、白色的雪山、绿色的草原、褐色的山脈,美景目不暇接;夜晚,点点灯光连接成片,地球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
日子似乎有时在减速,有时在加速。当返回的日子进入倒计时,时间变得越发珍贵。“快返回地球前的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回到了北京航天城跟家人团聚。我想给他们展示下太空技能,翻个筋斗云,可一跳起来就落地上了,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特异功能了,心里顿时有点失落。”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乘组结束了为期九十二天的太空驻留生活。撤离空间站核心舱前,汤洪波在舱内转了一圈,回想乘组三人在舱内挥汗如雨、忙忙碌碌,舱内的每个设备、每颗螺丝钉都见证了中国人进入空间站的全过程。“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回来。”他在心中默念。
以最短时间重返太空
返回地面后,汤洪波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得“三级航天功勋奖章”。从多年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一鸣惊人,他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鲜花、掌声和赞誉。但不管外界有多少关注和褒奖,汤洪波始终有清醒的认识:“载人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是千千万万个航天工作者团结协作,共同托举的飞天梦。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荣誉属于国家,属于整个载人航天事业,属于所有航天人。”
其间,汤洪波利用业余时间走进校园,以自己飞天逐梦的亲身经历和青少年们面对面交流,传递飞天梦想,播撒科学种子。有一次,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送给他一个非常可爱的手工彩泥制品:一个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旁边还竖着一个小火箭。汤洪波非常感动,特意拍照保存在手机里。
“要相信持续努力的力量,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汤洪波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在追梦路上不断奔跑。
汤洪波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身体恢复、心理调适并同步开展学习训练。神舟十二号任务结束不到一年,他便被选入神舟十七号任务乘组,开始了紧张的任务备战训练。
这一次,汤洪波被任命为指令长,带领两名新航天员唐胜杰和江新林执行任务。汤洪波犹记备战神舟十二号任务时,他还安慰指令长聂海胜说:“你都上过两次天了,还有什么压力呢?”现在,他终于理解了指令长肩上的压力。“上次,我只要跟着指令长完成任务就行了,而我这一次带的是两位年轻的新同志,时间短,训练紧。”汤洪波说,他不仅要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还要确保整个乘组的工作进度,更要将两位战友安全地带上天,安全地带回地球。
万一不能适应太空环境怎么办?新上去的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怎么办?第一次飞行前,两位年轻人对未知的太空环境难免有所担忧。为了化解他们的焦虑,汤洪波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事无巨细地讲解天地差异,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经历过一次太空飞行后,汤洪波的体会是,人肯定是会犯错误的,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手册操作,要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只有在地面练扎实,到了太空才能干明白。特别是针对每项应急预案,他们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哪怕是在睡梦中警报响起,也要做到“前一秒和周公握手,后一秒精神抖擞”,及时切换到高效应急处置状态。
乘组三人性格都温和内敛,同为飞行员出身,更让他们有聊不完的话题。唐胜杰和江新林一致评价,汤洪波在生活中是个非常幽默的人,经常活跃气氛,但在工作中非常严格,要求大家必须将细节做到极致。
此时,四百公里之外的中国空间站已经从“一室一厅”扩充到“三室一厅”。汤洪波开玩笑地说:“地球生活还没待够呢(就要返回太空)。”事实上,他迫不及待地想返回太空家园看看如今的变化。而这次,他不再需要亲自装修新房,那里已经有亲爱的队友为他们布置好一切,等着与他们胜利会师。
链接
愿做你飞翔的翅膀——专访神舟十七号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妻子夏宜
虽然已有十多年没从事教师工作,但夏宜身上那种特有的职业气质犹存。谈起她和爱人汤洪波的故事,她边思考边慢声细语地叙述,语调里处处透露出睿智和幸福。
在和汤洪波恋爱前,夏宜是湖南省一所重点小学的教师,经人牵线搭桥后,她和远在甘肃工作的汤洪波恋爱了。
恋爱三年,他们只聚过一次,其他时间都靠打电话联系。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夏宜常常要骑车四十分钟到邮电局去打电话,每个月,光电话费就要花他们一半的工资。汤洪波因此收集了厚厚的一本电话卡册,满满都是当年恋爱的痕迹。
夏宜说:“婚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意识到,飞行员的妻子不仅仅是一位妻子,更应该是他的帮手。”
那是新婚后不久,夏宜去汤洪波的单位探亲。汤洪波想给她一个浪漫的蜜月,除了正常训练外,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带夏宜出去看电影,吃消夜。边疆昼夜温差大,晚上回来时,两人冻得瑟瑟发抖。
等夏宜回到湖南老家,汤洪波就因身体不适住院了。
这时,夏宜接到团政委打来的一个长长的电话,语重心长地与她交谈了一个小时。至今,团政委的话还如雷贯耳:“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不容易,你作为他的妻子,应该要时刻注意他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不能让他过度疲劳……”夏宜说:“至今,我都非常感谢他。如果不是政委的提醒和忠告,可能小汤也不能走到今天,他是我们生命里的贵人。”
从那以后,夏宜深刻意识到,她的丈夫不仅仅属于他们的小家庭,更属于祖国的蓝天,她有责任守护好丈夫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夏宜一直也是这么做的。她对汤洪波的关心胜过自己,汤洪波一旦有点头疼脑热,她都特别在意。如果汤洪波接到飞行任务,即使两人正在闹别扭,夏宜都会赶紧整理好自己的心情,首先去安慰平复汤洪波的情绪,让他心情平静地执行任务。
虽然夏宜展现给汤洪波的,永远是对他的信任和鼓励,可她告诉笔者:“作为‘老飞的家属,我们都是一路担惊受怕过来的,我没别的所求,就希望他每天能开心,顺利地训练,平安地返航。”
成为航天员后,汤洪波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压力。夏宜更加关注汤洪波的心理状况,有时还发挥老师的一技之长,及时进行疏导。一次,夏宜得知汤洪波对穿航天服有抗拒心理,劝慰道:“首先,航天服是保护你的,它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的敌人。其次,这是我国科技人员研制的服装,安全性能也是十分可靠的……”她的一番話句句在理,汤洪波听得频频点头。
在追随汤洪波去大西北之前,夏宜在湖南老家生活惬意。父母都是教师,哥哥在电信公司工作,父母和哥哥对她从小都极尽宠爱。湘潭这个英雄辈出的地方特别重视教育,作为老师的她,拥有一份受人尊崇且自己也很热爱的职业。
“当时,汤洪波作为我任职学校的家属,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同事的家属有作家、画家等,他们经常被学校邀请跟我们一起组织活动。每年在汤洪波探亲回家期间,学校给他分配的任务,他都完成得非常认真,获得学校上上下下的高度评价,也让我倍儿有面子。”一想到这些,夏宜的嘴角总是洋溢着笑意,“那会儿是他融入我的事业,后来是我融入他的事业。”
夏宜和汤洪波两地分居五年后有了孩子,团聚成了必要的选择,这意味着必须有人放弃自己的事业。夏宜深知汤洪波热爱飞行,经常听汤洪波对她描述飞行的美妙体验,她发现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蓝天。
为了支持汤洪波的事业,夏宜放弃了自己名校老师的工作,放弃在父母身边安逸的生活,特招入伍去偏远的新疆,全身心地照顾家庭,照顾丈夫,也去领略不一样的天空。
“他特别幸运,能干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我义无反顾地支持。”当汤洪波报名参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的时候,夏宜全程参与,一次次鼓励他,一次次分享他成功的喜悦,并和他一起研讨终试环节的面试陈述稿。
“我们这些航天员家属,有个不约而同的习惯,从不主动给爱人打电话,怕影响他们的训练。”夏宜说。为了不打扰汤洪波的训练,家里的事都由夏宜承担。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她也希望得到汤洪波的陪伴,但还是一次次将手机拿起又放下。在承担家事的同时,夏宜也注意加强学习,一有空就看各类书籍,拓宽视野,还自学了两年的心理学课程。
对于夫妻相处之道,夏宜有自己的感悟:“婚姻是需要经营的,保持新鲜度。两人要经常一起做同一件事,比如做饭、爬山等。”她认为,婚姻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爱上彼此的优点;第二步,接纳彼此的缺点;第三步,共同成长进步。
闲暇时间,夏宜会陪汤洪波一起看电视剧《亮剑》《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她说通过这些可以了解汤洪波的喜好。但当夏宜想让汤洪波陪她看偶像剧时,汤洪波经常会嗤之以鼻,嘲笑她太幼稚。这时,夏宜就不急不躁地说:“你看,我都陪你看你爱看的剧,你是不是也陪陪我呢?”汤洪波转念一想,夏宜的话也有道理,便偶尔挤出时间陪她看一会儿电视剧。
在夏宜眼里,汤洪波是个顾家的人,每天不管训练到多晚多累,他都要回家待上哪怕几分钟,陪妻子和孩子说说话,有空时还会给他们做一桌好菜。
采访结束时,夏宜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对他的了解远远超过他对我的了解,有时难免觉得有点遗憾和委屈,但想到他从事的这个职业很重要,我也有一种使命感,甘当他的绿叶,做他飞翔的翅膀,一起投身载人航天事业。”
在很多人眼里,航天员家属是个令人艳羡的角色,殊不知他们远比普通伴侣付出得更多。他们一边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不让爱人分心;一边站在爱人身后,当对方的陪练员,为了同一项事业而努力。少了朝朝暮暮相伴、看似孤独的他们,内心充盈着希望和能量,因为他们也和爱人一样,深爱着载人航天事业。
唐胜杰:黄土高坡上走出来的航天员
不到三十四岁的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他的家乡甘肃自古以来就有敦煌飞天的神话传说,飞行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此次执行神舟十七号飞行任务,他作为家乡的第一位航天员飞上了太空。
徒步万里上学路
唐胜杰的家乡甘肃定西位于黄土高原和西秦岭的交会处。1989年12月,唐胜杰出生在定西一个贫困的小村庄里,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
在唐胜杰的印象里,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但乐观又能干。父亲在县城工作,平时,母亲除了照顾三个孩子外,还一年四季在贫瘠的田地里忙碌,只有到了农忙时节,父亲才能请假回家帮忙收割庄稼。目睹母亲的辛劳,年幼的唐胜杰和姐姐们放学回家后总是先干农活再写作业,他个头还没有毛驴高的时候,就已经会扶犁耕地了。
“我只有一次见到母亲哭。那是一个夏天,母亲把收割完的麦子打成捆堆在田里,谁知突然下起了雨,母亲心疼麦穗被雨打落到地里,着急得直掉泪。”唐胜杰回忆说,弯弯曲曲的山路狭窄泥泞,有些路板车过不去,母亲只能将成捆的麦子背在背上,弯着身躯,蹒跚前行。
尽管种地的年收入不足一万元,但母亲深深地爱着这片养活他们的土地,哪怕孩子们都上了高中,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她也不舍得离开。母亲的不舍得源于对土地最深的眷恋,而唐胜杰义无反顾地离开农村,是因为他有着更高远的梦想。
上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唐胜杰需要在山路上走两个小时。他挎着帆布书包,走在黄土高原蜿蜒崎岖的盘山路上,书包里除了书和作业本,还有几块高粱面馍,那是他的午餐。
这些对城里的孩子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可对唐胜杰来说,上学是件快乐的事,常常早上出门时,月亮还挂在山间,沐浴在温柔的月光中,一群小伙伴追着闹着,沿途洒下串串笑声。冬天结冰时,他们则会把下坡路当滑梯。
“我非常感谢这条山路,不仅让我锻炼出强健的体魄,也激发出我骨子里的韧劲。它就是我人生起飞的跑道。”唐胜杰说。
这条漫长的上学路,唐胜杰一走就是八年,粗粗算来,相当于沿着赤道绕地球走了半圈。只是那个时候的唐胜杰并不知道,有一天,他乘坐的飞船仅用数十分钟就可以跑完这个距离。
即便生活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唐胜杰也得到深厚的文化滋养。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但经常教导他要珍惜学习机会。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在旱作农业科研中心工作的普通工人,但在父亲的单位,唐胜杰常看到叔叔阿姨们做育种实验。那时候,他心中便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立志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做有意义的事。
唐胜杰家的邻居感慨:“一个娃有没有出息从小就能看出来,我经常能看到唐胜杰早晨绕着自家院子一圈一圈地背书、朗读,就觉得他与其他娃不一样。”唐胜杰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定西巩驿镇小溪村花沟学校读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他顺利地考上了市里最好的中学——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还进了重点班。
定西得名自“安定西边”,自古至今,家乡就有从军报国的传统。从小受两个当兵的堂兄的影响,唐胜杰说,从军梦自小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哪个课桌上掉的头发最多,哪个课桌肯定是他坐过的”
高三那年,空军飞行员招录点设在了唐胜杰的学校,他路过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经过上百项的严格体检和层层筛选后,2008年7月,唐胜杰如愿以偿拿到了空军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一名蓝天骄子。
8月,唐胜杰来到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报到,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学员,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穿上军装后,他发现军校生活严格而又枯燥刻板。这里只有严厉的教官、笔直的队列、方正的“豆腐块”、魔鬼般的训练,一切与他脑子里那些浪漫的想象毫不沾边。好在唐胜杰有从小吃苦耐劳打下的底子,他很快适应了军校生活,完成了由一名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军人再到一名合格飞行学员的转变。
2009年10月1日,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中,十二个空中梯队呼啸着飞过天安门广场,一种壮志凌云的气概在唐胜杰心里升腾。而梦想的火苗一旦被点燃,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光芒。唐胜杰记得第一次放单飞时,他着实体验了一把飞行的乐趣,一会儿俯冲向下超越前方飞速行驶的火车,一会儿飞向高空从一朵朵云彩间穿过。在祖国的蓝天和大地之间飞行盘旋,唐胜杰心间激荡着一股自豪感。
从一名空军飞行学员到一名真正的空军飞行员,要经历一次次的考核,淘汰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从理论到实战,从模拟操作到放单飞,从初教机到高教机,那些今天还并肩训练的战友,可能第二天就因为一次考核失误而不得不打背包离开队伍。
唐胜杰不想被淘汰,更不想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操作而给国家和部队带来损失。每个课目,他都一遍遍练习,一边口述,一边模拟操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就这样,唐胜杰一次次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第一次参加联合演练,第一次海上训练……无数个第一次让他的飞行经验更加丰富,他也为自己作为蓝天卫士感到自豪。而驾驶更先进的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是他不懈的追求。近十三年间,唐胜杰改飞过六种机型,飞行航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安全飞行一千余小時,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2018年,未满三十岁的唐胜杰收到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的通知,“当时报名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这个概率太小了”。
对唐胜杰来说,航天员这一职业曾经是那么遥不可及。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人飞上太空时,他还是个初中生。2008年9月25日,唐胜杰刚踏进空军航空大学不久,便迎来了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日子,学校组织全体学员在操场上观看直播,他觉得特别震撼。
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唐胜杰通过了层层选拔,成为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七名航天驾驶员之一。当收到入选的正式通知时,他感到非常幸运和激动。自此,触摸太空的梦想离他越来越近。
随着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航天员有了更多执行任务的机会,这也对新入队的航天员提出了挑战,上百门课程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学完。为了早日实现飞天梦,唐胜杰学习更加勤奋,同批队友开玩笑说:“哪个课桌上掉的头发最多,哪个课桌肯定是他坐过的。”
专业技能训练是唐胜杰的强项。打小他的动手能力就很强,家里买来新电器,他都要拆开捣鼓一遍。为了支持他的爱好,父亲特意给他买回一套电器维修工具,以至于后来村里谁家电器坏了都找他修理。上大学时,唐胜杰参加了学校的航模队,还担任过队长。他用自己的全部津贴购买轻木片、发动机等材料,自己设计、制作航模飞机,在各类航空模型比赛中获得的奖牌证书塞满了抽屉。因此,每每遇到操作性的课程,唐胜杰就非常兴奋。
沙漠生存训练中,唐胜杰和桂海潮一组,他们搭了个大帐篷,幸运地收集到了雨水,还捡拾了很多树枝,燃起篝火,用随身携带的牛肉干做主菜,煮上了牛肉火锅。海上训练时,密闭的返回舱在海上漂摇不定,他们在里面只觉得天旋地转,终于能跳入海里的时候,他们一个比一个兴奋。
“当直升机把我们从海上吊起来时,被螺旋桨吹起的海水拍在脸上特别痛……”对这些训练时的快乐和艰辛,唐胜杰津津乐道。
唐胜杰印象最深的体能训练是攀岩,“每次攀岩训练小臂都特别累,因为出舱任务中有些位置的可达性不是特别好,要靠小臂的力量去够那个位置,对力量的要求比较高。”
经全面考评,2022年6月,唐胜杰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第一批执行任务的航天驾驶员,唐胜杰感到使命光荣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说:“我想得更多的还是如何去完成任务,做出一些科学实验成果,更好地完成一些探索。”
两年前,唐胜杰父亲意外去世。出征的前一天晚上,唐胜杰给家人打视频电话报平安,并嘱咐家人去父亲坟前,把自己即将执行任务的消息告诉父亲。
“他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做事认真专注,只要他想做的事,都会坚持做下去,不轻言放弃。”在唐胜杰的妻子眼里,丈夫是值得托付的,即使他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家庭。她最盼望的是,唐胜杰像以前每次驾驶飞机执行任务时那样,当他返回落地的那一刻,给她发个信息——“落地平安”。
江新林:实现人生“三连跳”的幸运儿
脸上有着不同于年龄的沧桑,言语间透出一股耿直劲儿——三十五岁的江新林虽不善言辞,但真诚而谦逊。面对采访,他一直强调,自己出生在农村,能实现飞天梦想,是个幸运的人。
走出家乡河南开封的田埂,这位“航天新人”过去十七年的经历仿佛“开挂”一般:在地上驾驶过坦克,在天上飞过战斗机,在太空驾驶飞船。越飞越高的江新林书写出一段“三连跳”的人生,然而,对自己的努力,他却总是云淡风轻地一带而过。
从田埂走上沙场,昔日农村娃成为坦克兵学员
1988年2月,江新林出生在革命老区——河南开封杞县的一个小村庄。该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称,村里家家都是种田大户,因大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也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江新林的祖祖辈辈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江新林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家里有十多亩农田、一头牛和几只羊。父母不希望孩子们继续走他们的老路,从小就跟孩子们说:“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机会上学,但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供你们读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江新林和哥哥姐姐放学后,顾不上跟小伙伴们玩耍,放下书包就割草喂牛和羊。那时的江新林还不懂为啥要好好学习,但是这不耽误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江新林的母亲说,他经常考试得第一,却很少见到奖状,“得了奖状不是放在学校,就是夹在书里藏起来,从不对外炫耀,也不让贴出来”。
随着江新林的姐姐先后考上高中,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看着天天为学费发愁的父母,作为长子的哥哥便外出打工,给妹妹弟弟挣学费。后来,兄弟姐妹四人里出了三个大学生,江家成了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之家”。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江新林一度主动跟着哥哥去打工,成了工地上年纪最小、个头最低的工人。他们打工的地方是一个小火车站,需要在一个废弃厕所的原址上建新的厕所。在炎热的天气里,江新林和工友们忍受着厕所的臭味和蚊虫的叮咬,翻挖地基,“一天下来,浑身酸软,一点力气都没有”。
至今,這唯一一段打工经历仍印刻在江新林的脑海中。回想起那短短一周的艰辛,江新林深刻理解了父母的话,“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江新林接受能力强,学习效率高,顺利考上了高中。“每到开学,他把被子一捆,往自行车上一夹,骑着车子就走了,一个月才回来一趟。”江新林的母亲回忆说。高中时,江新林的成绩稳居全班第一。快高考时,母亲看儿子学习辛苦,劝他休息一下,去玩一会儿。孰料,江新林开玩笑地反问:“你还是不是我亲妈?马上都高考了,别的家长都让孩子学,你还让我玩?”
高考中,江新林发挥稳定,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可跟他同一年参加高考的二姐考得不太理想,想复读一年。那时,江家面临的状况是,大姐已经考入武汉科技大学,学费几乎是他们这个农民家庭全年大半的收入。接下来,父母实在没有能力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了。
反复权衡之后,江新林决定报考军校:一方面,可以省一些学费,给并不富裕的家庭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参军梦”,在开封杞县,当兵自古就是父老乡亲眼中十分光荣的一件事。
2006年,江新林顺利被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录取。大二暑假去甘肃嘉峪关下连队实习,是四年军校生活中江新林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戈壁滩上黄沙漫天,严重缺水,刷碗都是先抓把沙子擦一遍后再用少量的水冲一下,半个月都洗不上一次澡。炎炎夏日,地表温度高达五十摄氏度,滚烫的坦克车车窗紧闭,内部温度更高。车内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风扇呼呼转着。车子开起来后的扬沙飞到车内,被风扇叶加速击出,打到脸上生疼。江新林顾不上疼,只觉得快热晕过去了,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能活着就好!”
坦克的操纵杆全是弹簧助力,没有液压助力,操纵起来特别重,还“嘎吱嘎吱”响。江新林回忆说:“和航天员水下训练有点像,都需要上肢有力量。”
毕业分配那年,空军开始从军校毕业生中选招飞行员。得知消息后,江新林心动了。
从陆地到天空,成为空军飞行员的转型之路
“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飞行员的情怀和理想。”江新林说,就是这句空军招飞宣传语打动了他。他果断参加了招飞选拔。当时报考飞行员的同学很多,江新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报过名后,江新林回到杞县家里,自己动手做了一只风筝,并拉着二姐一起去放飞,他说,如果风筝能飞起来,他就能考上。结果,他竟真的过五关斩六将,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成了一名飞行学员。
新的选择意味着新的挑战。江新林昔日的同学毕业后都成为军官,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展工作。从一名装甲兵变成一名飞行学员的江新林,面临的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头开始学习飞行专业理论和飞行驾驶技术。
只有通过层层严格的考核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江新林不敢懈怠,他埋头学习飞行理论,苦练飞行技能。学习初教机时,他是最先放单飞的。同批选招的六十七名战友,最终只有二十多人成为飞行员,三分之二的战友都被淘汰了。
江新林十分享受飞行的乐趣,第一次驾驶飞机在云端自由飞行时,他感到心胸和视野都变得开阔了。在空军部队,飞行员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所有的工作都围着飞行员转,但江新林对每一位地勤、机务都很热情。候机时,他习惯坐在飞机下,拿个小物件当飞机,在空中不断模拟角度、飞行轨迹等,为起飞做最后准备。
然而,长期飞行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情。江新林认为,除了不可抗拒因素之外,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把操作知识牢记于心,精细操作,冷静果断处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
江新林有过数次“教科书式”紧急避险处置,包括因发动机转速指针异常而终止起飞和落地时飞机轮胎爆胎等需要在几秒之内做出决断的情况,事后,他都因为处置得正确及时获得奖励。
还有一次,江新林驾驶某型飞机进行夜航训练时,飞机的主备份高度指示表显示高度不一样。飞行事故中,因为各种因素导致高度判断错误而出现事故的案例时有发生,当时是夜间,无法目测实际高度,到底哪块仪表显示的高度是正确的?江新林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根据经验判断主备份表数据显示是错误的,并作出处理,安全返回,避免了一次事故。
十年飞行生涯,江新林共安全飞行一千余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由于工作积极,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江新林还被任命为飞行大队副大队长。
2018年国家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计划时,江新林正在外执行任务。他所在部队高度重视此次选拔,要求符合条件的人员珍惜机会,能报则报。教导员特意打电话通知江新林报名。
热爱飞行的江新林,也向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一路过关斩将后,江新林走到了最后。在等待最终结果的阶段,他仍然心无杂念,一如往常地进行飞行训练。
从天空到太空,一路披荆斩棘的“航天新人”
2020年9月,江新林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后,一年内,他要学完三十多门理论课程。很多课程,他以前都没有接触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很多。
这让江新林犯了难。高中时,他就严重偏科,需要背记知识点的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是他的弱项,物理、化學则是他的强项。但是此时,他别无选择,全部科目都得学完并通过考核,江新林只能硬着头皮去逐一消化大量知识点。
野外生存训练在西北大漠,与江新林大二实习的地方距离不远,条件十分恶劣。进驻沙漠当晚,他们就遇上了沙尘暴,好在他们提前用伞布搭建好了帐篷,支撑帐篷的柱子是沙漠里面的沙棘根。
“那晚的风特别大,黄沙漫天,能见度不过一米距离。沙棘的根曲里拐弯的,不太结实,我们就找来好多沙棘根,用伞绳捆扎在一起,否则早就被大风吹折了。”江新林说,“当时我们还怕帐篷被吹跑,每个人抱着一根柱子睡了一晚上。”
除了搭帐篷,他们还要做一些既定的课目,比如设置并发出救生信号。为了让工作人员更快地发现他们,他们用伞衣做出一个“SOS”(紧急呼救信号),还把保温袋剪开搭在帐篷上,既可以防晒,光亮的一面对向天空也可以使他们更快被发现。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用于搜索的无人机从上空经过,很快就发现了我们。”江新林说。
只有经历风吹雨打,才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江新林经历过的磨难成为他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必要时刻,为了职责使命流血牺牲,他也无所畏惧。
被妻子评价为“木讷”“不懂浪漫”的江新林,在工作中却极爱琢磨。比如,针对应急情况处置训练,江新林制作了电子飞行卡片,可以帮助乘组更好地进行操作,得到乘组的一致认可。他还尝试创新了一些训练小妙招,研究出一些肢体语言,让乘组的配合更加密切、更加默契。
江新林感慨地说,他很幸运。顺利参加高考、考入军校,是一种幸运;大学毕业之际有机会参加招飞,成为一名战斗机驾驶员,是一种幸运;如今成为航天员,遨游更加广袤的太空,更是一种幸运。而这看似幸运的背后,其实是这个仍自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青年,三十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勤奋与韧劲。
江妈妈介绍,江新林已经三四年没回家了,上次全家团聚还是他结婚的时候。“那时拍全家福,是十四口人,现在已经是十八口人了。他们每家都有两个孩子,都是一儿一女。”江妈妈说,希望全家十八口人能再拍一张全家福。
(部分资料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央视网、极目新闻、上观新闻、奔流新闻、《杭州日报》、《湖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