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流行病、气候变化、核冲突、新技术导致的大规模失业等挑战下,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混乱、不确定和快速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方式来提升创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量子管理学”奠基人丹娜·左哈尔(Danah Zohar)提出了可以替代泰勒主义的零距离范式的量子管理之道。泰勒主义是基于牛顿力学的还原论思想,将公司视为由分离和独立的部门组成的孤岛,管理层与员工、客户分开而难以应对复杂变化的环境。相比之下,量子物理学则表明“分离是一种幻觉”,我们生活在一个零距离的世界,万事万物均纠缠在一起。如同中国传统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量子物理学也告诉我们整个宇宙都在每个原子或事物之内。
海尔的人单合一管理是量子管理原则实践的经典案例,很好地体现了量子时代下的零距离范式。在人单合一模式下,公司中每个员工都自主成为小微企业的CEO,每个小微企业与其他小微企业、其客户/用户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公司都处于共创关系中。该共创关系通过“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打破了以往的科层体系。因此,海尔集团公司、小微企业、其他公司及客户没有了边界,整个公司存在于与其有关系的每个部分中,而每个部分又隐含在其他部分之中,当员工自主变成小微时也实现了员工与客户价值的零距离对接。
在创新管理中,量子管理零距离模型也为创新价值链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创新起源于创意,是创意实现商业化的结果。然而,从莫滕·汉森(Morten T. Hansen)和朱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所提出的创新价值链的视角来看,创新也是创意从产生、转化和扩散的过程。所以,创新既是创意产生的结果,也是创意实现的过程。根据量子物理表明的波粒二项性的特性,创新的结果与过程两种特性映射出创新价值链中的创意既是一个“粒子”(即结果),又是一个“波”(即过程),是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意点和创意流,也是企业创新不可或缺的、决定性的一部分。无论创意面向的问题是什么,无论创意本身是以不确定的问题呈现还是以确定的解决方案呈现,其都有创新价值潜力,且创意的创新价值的实现需要公司创建创新管理体系从而获得战略的引导、人员的支持、文化的推动等。然而,受还原论思想的影响,泰勒主义式的创新管理将创意与创新视为独立的“粒子”而难以互相连接、缺乏将创意视为“波”而实现创新价值链管理的理念与措施。因此,在创意和创新管理中,企业若能基于量子时代下的零距离范式,采取创意到创新的零距离价值链管理,那么就有望最大化地实现创意的创新价值。
量子时代下,零距离思想发展的关键阶段
量子时代下的零距离思想与泰勒主义科学管理的还原论思想有什么不同呢?图1总结了量子时代下零距离思想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具体而言:
1+1=2的还原论思想
1+1=2的还原论思想是指部分之和等于整体。由此,认识企业整体可以通过认识企业的部分来实现,对企业部分有效的管理也是对企业整体有效的管理。拿企业整体安全性能来说,如果企业的机器运作是可靠的,人工操作是按照标准及规则进行的,那么企业便能实现整体安全性能。
1+1>2的系统思维
1+1>2的系统思维强调部分在通过关系组合成系统时能实现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如飞机的零部件组合成了可以飞行的飞机,但其零部件本身简单相加而不连接则无法组成具有飞行功能的飞机。系统思维在组织的控制与管理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应用。
1+1+(a)=n+(b)涌现隐性的探索
1+1+(a)=n+(b)涌现隐性的探索是对为什么会有1+1>2这一机制的探索。其中(a)和(b)是指尚未认知的隐性部分,其在系统思维中常体现为涌现。(a)和(b)的提出是受“隐秩序”概念的启发。该隐秩序不仅包括量子纠缠关系中所蕴含的隐性知识,也展现了万事皆有可能的宇宙,更加体现了企业与国家系统中不确定且尚未认知的创新潜能。在企业管理中,1+1+(a)=n+(b)涌现隐性的探索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管理,原始创新机理与机制的认识与探索等。
平等原则(a,n,b=1)的零距离思想
a,n,b=1的提出对应于量子系统的平等性特征,平等性原则是零距离思想的核心。第四阶段中平等原则(a,n,b=1)的零距离思想是将1+1+(a)=n+(b)中已知、可知和未知的部分与整体都视为系统中具有同一特性的量子能量波动,且这些已知的1、可知的n和涌现隐性而未知的a和b都在系统自主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正如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每一个员工都是创客且具有成为小微企业潜能的特性。员工的创客行为激发起隐性创造的潜能,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客户之间的协同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同等作用,且该协同关系得到整个系统服务平台的平等支持,从而实现员工、客户与企业在价值共创中的零距离。
量子时代下的零距离范式的关键特征
左哈尔强调,量子时代下实现零距离范式重在理解量子管理的整体性、非局域性、关系的重要性和平等性,并指出海尔的“人单合一”是零距离范式的经典案例,即“人单合一”是指只有当客户(人)享受公司的产品(单)或服务创造的价值(合)时,公司员工及公司本身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分享的零距离范式(一)。
整体性。量子时代下对量子整体性的科学理解是实现组织有效地运作和管理的必要条件。在量子宇宙中,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相互“纠缠”,所以零距离思想可应用于每一个量子系统以及整个量子宇宙系统。以量子宇宙中的管理系统为例,个体、组织、社会、国家的相互联系及纠缠关系一方面体现在微观的个体(或组织)从属于更加宏观的组织(或国家),每一个更宏观的整体(如国家)又始终是一个更大的系统整体(如世界)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整体边界可以灵活扩散的现象正是零距离思想发展阶段中的系统思维的核心。整体边界的灵活扩散,表明了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即部分可以是更低一层部分的整体或者整体可以是更高一屋整体的一部分,打破了整体与部分的二元论,并推动了部分与整体零距离的可能。由此,在企业创新的价值链管理中,企业创新的价值创造既是由内部员工组成的整体系统的价值创造,同时又是企业对高校、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协同合作伙伴组织形成的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政策链等融合的更大系统(如企业创新生态、国家创新系统)的价值创造。虽然企业层面的创新价值系统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但又离不开其从属的大系统的价值网络。
非局域性。量子非局域性即量子纠缠,是体现零距离范式的核心。非局域性表明量子系统中的每一部分即便存在地域差异但都不是孤立的部分。正因为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纠缠在一起,量子系统中才有了零距离思想发展中所蕴含的系统思维特性和对涌现隐性探索的需求,最终在系统思维整体性的推动下有了对量子系统中关系的重要性、平等性等特征的深度认识。所以,每一个企业与合作者、社会、国家、自然环境都处于零距离纠缠的世界中,都是紧密相连的。海尔的“人单合一”也正是强调员工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价值的紧密纠缠特性,而提出了员工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零距离范式。具体而言,客户与员工纠缠性不会因为地域分布的不同或者知识背景的不同而减弱,客户价值的实现需要员工把握住多样客户的潜在需求,员工的价值实现需要跨领域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知识开放共享以及基于客户需求的实时相互交流。
关系的重要性。在当今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零距离量子纠缠已成为现实。无论是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角度,企业与员工、客户、供应商等的紧密、合作、共赢的关系都是必要的。因此,量子管理呼吁企业摆脱泰勒主义思想对边界和界限的封锁(孤立的部门和职能),摆脱等级制度,摆脱官僚主义的束缚,建立零距离关系。海尔的“人单合一”也重点强调了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客户之间的零距离关系,并认为实现零距离对接是最基本的组织原则。海尔的主要做法为:在理解员工与客户价值共创纠缠关系的基础上为员工与客户提供服务平台,如建立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创新Hope网络平台,从而在员工之间实现信息与知识零距离共享,以推动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价值视角的员工与客户之间的价值共创。
平等性。量子物理学认为现存的所有事物都是由能量构成,因此若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企业的不同组织形式、组成以及运作模式,能得出量子系统中所有的构成、活动等都具有平等性,即都是能量振荡的动态波。另外,量子管理中,“没有不重要的部分”这一原则体现了系统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平等性的重要。理解并关注系统中每个元素独特且重要的作用非常关键。如果缺少任何元素,系统就会有所不同,并且可能会出现功能障碍。在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中,员工自主成为小微,每一个小微不可或缺;企业是员工成为小微共创价值的服务组织。在企业提供服务平台等支持下,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户之间等网络关系自组织形成企业整合形态。这种面向员工的服务平台与管理的平级化正体现了量子管理的平等性。
量子时代下,零距离范式的四个关键特征是整体性、非局域性、关系的重要性和平等性,体现了现阶段具有网络平台化、复杂动态化、多样不确性特征的创新管理需求。企业创新管理中员工创意到企业创新价值的实现需要聚焦于创意与创新体系的整体性、非局域性、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创意的平等性。然而,结合图1中体现的零距离思想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反思创新管理历程,创新管理中创意到创新价值链的管理,还需要突破创意作为部分与创新作为整体的还原论思想,完善员工创意到实现企业创新价值全过程管理的系统性思想,深入地理解创新涌现中的隐性知识和隐性文化支持等,进而在认识零距离思想的基础上,考虑创意到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其参与主体、信息交互等各部分的平等性,最终实现创意到创新价值链管理的非线性、非决定性的零距离范式。
由此,结合零距离思想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总结创意到创新价值链管理背后的不同管理思想体现了企业创新管理历程的不同阶段,包括从孤立性的结合、到系统性的全过程、再到隐性部分挖掘和零距离管理(见图2)。
具体而言,图2展现了图1四阶段对聚焦创意的创新价值链不同特点。如前所述,1+1=2对应还原论思想,1+1>2体现整体系统性思想,1+1+(a)=n+(b), n<2,体现深入隐性涌现机制的探索,而1+1+(a)-(n+(b)=0为量子零距离思想的体系观。在企业创新管理中,上述四阶段的对应体现了创意与创新从被视为独立的结果,到相联的过程,再到系统与体系,形成了四类典型的创意到创新的价值链的观点:创新价值的实现即是创意商业化的结果;创新价值链包括创意全生命周期过程;创新的价值重在开放、隐性知识挖掘与文化环境的塑造;每一份创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具体而言:
1+1=2还原论下的创意与创新
1+1=2是典型的牛顿力学机械思维,认为宇宙这一系统被理解为以机械、线性、确定性和规则性的方式运行并驱动所有行为达到整体平衡状态,从而推动了还原论作为认识世界真理的科学方法的发展。即1+1=2的机械思维指导下,科学管理者认为在分析管理问题过程中需要将整体还原为各部分,并坚信只有在明确支配部分的法则下才能通过预见和控制的方式解决整个企业的管理问题。也就是说,企业这一系统的运行是以规则支配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
在受机械思维影响的创新管理通常也是将创意与创新视为独立的个体,并认为其分别是在不同过程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结果,从而较片面地认为创新是创意的一种结果产物,导致以结果为导向的创意到创新价值链管理。
1+1>2系统论下的创意与创新
创新作为系统整体性的诠释起源于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解释。但因为系统思维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受机械思维的影响,创新作为企业整体系统的表现形式也是在整体目标与系统规则不变的假设前提下形成。企业中个体的创意到企业整体创新的实现,就如同部分完成生产任务般按流程运作形成既定的整体。鉴于在系统统发展初期,管理者强调整体性的概念,通过以整体性、全面性来描述部分发展为整体的过程,创意到创新的价值链也体现在了它们之间的全过程。
为全面阐释创意到创新价值链的全过程,莫滕·汉森和朱利安·伯金肖所提出创新价值链成为考虑创意流的创意管理典型范式。然而该范式就像迈克尔·波特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价值链一样,为了提高创新管理全面性将创意转化为商业产出的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流程。
因此,相比在还原论下创意与创新被视为孤立的结果,系统论下的创意与创新更注重整体全面性,并将创新管理视为创意到创新价值实现的全过程,但1+1>2创意涌现产生创新的不确定性成为管理者实现创新价值链的难题。
1+1+(a)=n+(b)系统论下的创意与创新
该阶段是面对创意涌现产生创新的不确定性,探究隐性知识的创造力以及探讨知识创造中场域“Ba”的阶段。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现,让学者与管理者开始怀疑从创意到创新全过程中显性可知的观察与认识能力,开始探索未被显现出来而难以被观察的隐性部分。其不仅包括隐性知识的创造能力,还有创意产生背后的隐性关系、创意实现商业化的文化环境影响,以及创意与创新价值链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平等原则(a,n,b=1)中创意与创新的零距离
当系统中的各部分单独作用而不具有功能作用时,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就会出现涌现,形成新的整体具有新的功能。然而由于对隐性涌现认知的局限性,涌现的概念经常在系统论中被概括为一种误导性的比喻:“整体大于部分”。但在量子时代下,“没有不重要的部分”这一平等性原则挑战了1+1>2及1+1+(a)=n+(b)中的认知模式,强调了系统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其本身与关系的平等性。因此,学者开始怀疑零距离思想发展中第二阶段“整体大于部分”的正确性,并开始探讨第三阶段中未被认识甚至不可知的隐性部分,力求重新揭露:整体总是平等的,永远不会大于其部分。
美国系统理论家和认知科学家德里克·卡布雷拉(Derek Cabrera)在2020年系统思维期刊中提出“整体大于部分”是感知显现物而有的幻觉,而在现实中,整体总是与其部分精确相等(又名,整体=部分原理或W=p)。从零距离范式发展的第四阶段可知,德里克·卡布雷拉(Derek Cabrera)提倡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深入研究丹娜·左哈尔的零距离思想,即我们生活在一个零距离的纠缠世界中,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除非系统的所有部分都蓬勃发展,否则系统的任何部分都无法真正持久地蓬勃发展。
深入量子领域和微观宇宙领域,整体与其最小的部分一样复杂,整体与其最小的部分一样重要与具有目的性,整体与其最小的部分是相等的。其相等性是一种体系性地同等性和被平等性地对待,而不是系统论中显现地整体与部分的比较。所以,当面对令人困惑的结果或令人费解的行为时,当面临无法去衡量创意与创新的价值时,零距离思想可以给予人们认知上的突破。因此,零距离思想第四阶段的等式表明,在企业创新管理管理中,企业之内和企业之外所划定边界的创新联合整体总是等于其部分,方程的一侧总是等于另一侧,创意与创新同等重要,创意与创新具有无差别的零距离。如果创意与创新之间失衡并被拉开了距离,那是因为错过了创意与创新之间隐性部分与关系的认识与管理。
因此,在零距离量子世界中,没有一家企业或个体是一座孤岛,企业与个体的创新与创意并没有分离。在创意与创新价值链管理中,管理的重点也并不在于二者被分离的结果与过程管理,而是在于对创意平等性的认同,对创意创新文化融合的营造。因为仅关注个体创意的产生而忽视其与公司创新的连接,难以实现创意到创新价值链的零距离管理。
总之,在量子零距离管理思想理论下,需要学者拥抱部分与整体具有平等自主的体系性思想,突破还原论中部分之和等于整体思想,挣脱误解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系统论束缚。需要创新管理者将每一份创意视为有价值重要性而同等对待,鼓励创意的产生、爱护创意的发展、支持创意的价值实现,真正实现以零距离思想来管理创意到创新的价值链。
受部分之和等于整体的还原论思想以及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系统论思想,过去的学者与管理者剖析企业以产品开发为主导的创意到创新管理过程,试图构建出全面系统的创意与创新价值链,如图3所示。
图3中以产品开发为主导的创意到创新价值链,是在莫滕·汉森和朱利安·伯金肖的创新价值链基础上完善而构建,试图实现创意与创新关系的连接。根据图中对创意过程及结果产出的理解,价值链中创意可以被视为“粒子”也可视为“波”。具体而言,创意不仅是产品开发创新中点的输入(包括专用输入、共享输入)与输出(包括中间产出、最终产出)且呈现不同形态的结果点,也是反应创新价值链实现的创意流。但是,图中以线性关系所体现的创意波的特性,难以体现系统论中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涌现性,从而使得创意与创新的连接被隐藏而难以挖掘,因此需要体系性地将创意与创新隐性链接,以零距离的思想创意。
如图4所示,为实现量子管理时代下创意到创新零距离的价值链管理,需要兼容整体性、非局域性、关系的重要性、平等性等的量子和体系思维,兼顾面向创新价值的创意管理和以创意为中心的创新管理,从而形成战略、创意、研发、生产、营销五位一体的创新管理体系。
围绕量子管理时代下的零距离管理思想的特征,总结创意到创新零距离的价值链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整体性。量子管理时代下创意到创新零距离的价值链管理以整体性角度考虑个体创意与企业创新战略、研发、生产与营销之间的关系,从而全方位地开展创意到创新价值链管理工作。一方面,考虑面向战略的创意更有机会发展成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方案从而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目标,该管理模式强调了战略部分对创意到创新价值链形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全面考虑创意与创新管理中具有导向、支持与保障功能的部分,包括愿景、文化、制度、知识与人才等,从而体系性地实现创意到创新零距离的价值链管理,即五位一体创新管理体系。
非局域性。创意到创新的零距离,体现了创意到创新的价值链相关部分与整体的非局域性及量子纠缠。图4中的箭头也表明创意与创新管理体系的每部分,包括战略、研发、生产、营销等以及创新管理体系整体,都是紧密相联且相互影响的。
关系的重要性。创意到创新价值链的零距离思想强调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意与创新管理体系各部分及其整体的关系。相比莫滕·汉森和朱利安·伯金肖所提出的创意产生、创意转换与创意扩散的线性创新价值链,量子时代下创意到创新的零距离价值链的不同在于创意与创新管理体系各部分与整体的非线性关系。特别是以创意为核心发散于创新战略、研发、生产与营销各部分时,表明在以零距离思想形成的创意管理体系中,每一个部分和子部分都可以是创意的开始与创意的结束,且并不是每一份创意的开始都需要按顺序经过战略、研发、生产及营销这几个环节。这一非线性关系也很好地反映了其非局域性特点。
平等性。企业的创新来自于面向战略、研发、生产与营销不同类型的创意,不同类型的创意价值的实现需要公司全方位的创新支持。由此可见,量子管理时代下创意到创新的价值链管理是以创意为核心的创新管理,是在系统思维全面性基础上结合体系思维的管理,是考虑创意与创新战略、研发、生产与营销关系及其平等重要性的管理,是实现创意到创新零距离的管理。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来,社会、工业、企业处在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中,面临更加复杂、多样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这给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传统还原论、决定论产生的机械封闭思维的管理模式已难以分析和管理社会、工业、企业呈现出的复杂系统性问题。为此,丹娜·左哈尔呼吁构建新的管理范式,她结合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提出量子时代下的零距离管理理念。在零距离管理理念下,新的创新价值链管理方式也需要改变,以突破莫滕·汉森和朱利安·伯金肖所提出的包括创意产生、创意转换与创意扩散的线性创新价值链,构建创意到创新零距离的五位一体创新管理价值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