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翠英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五育”融合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课程融合是学校深度推进“五育”融合的根本路径。作为上海市金山区融合育人种子校,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近年来致力建构内容丰富、系统和谐的“七彩”课程,并以此探索“五育”融合育人的校本化路径。
“五育”融合首先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融合,这是贯穿学校整个育人过程的灵魂和主线,能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目标导向、价值引领和行动准则。通过价值理念的融合方式把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机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制度建设中,形成上下一体、内外协同的学校文化价值系统。我校在建构“七彩”课程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以“学科融合、学践一体、综合发展”为原则,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校本化解读与实施,将办学理念的“七彩童年”落实在富含色彩意义的“七彩”主题校本课程中:红色,红色基因课程(爱国、友善、责任担当);橙色,幸福劳动课程(责任担当、健康生活);黄色,民族文化课程(国家认同、民族自信、审美创美);绿色,环保安全课程(健康生活);青色,传承创新课程(实践创新、科学精神);蓝色,国际理解课程(人文底蕴);紫色,梦想未来课程(有理想、有创造力)。(如图1所示)
图1 朱泾第二小学课程体系图
我校“七彩”课程的校本化建构,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融合,并形成具体的融合育人目标。
第一,学校落实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制定了本校的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
第二,学校注重“七彩”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完善和迭代。我校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以实践为根本,不断将红色基因教育、非遗传习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等主题融入“爱无痕”“七彩苗菜”“朱泾花灯”等校本课程中,完成了“七彩”主题的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同时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地方课程、学校“七彩”主题的校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致力将校本课程目标融入国家课程学科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将红色基因《爱无痕》课程第三单元“温暖和睦一家人”,分年段目标内容细化融入相关的学科——道德与法治《家人的爱》、英语Mother's Day、音乐《小乌鸦爱妈妈》、美术《正面的头像》等教学目标之中,在坚守学科本位的同时,注重了红色基因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又如,青色传承创新《七彩苗菜》课程五年级“自动浇灌创意浓”的目标细化融入远东版自然第九册第五单元“平衡、压强和浮力”的第五课时《气体中的压强》的学科教学目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运用学科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同时,落实青色传承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学科类课程融合育人有多种途径,主要包括学科渗透、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七彩”课程融合育人立足学科渗透,同时,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目标、内容,推动大任务驱动式的自然融合。
我校突破了将学科教学窄化为智育的片面做法,而是用“五育”融合的眼光,挖掘和彰显“七彩”课程多方面育人的价值。下面以学科类课程融合德育和劳动教育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学科融合德育,坚守立德树人。我校有校本特色的“五爱”教育,即爱(自己)家人、爱(老师)伙伴、爱(班级)学校、爱(家乡)祖国、爱(世界)地球。首先,我们将“五爱”教育的德育目标(心中有爱,行中显爱),融合到各学科的课程目标之中。其次,由各学科骨干教师对照目标,翻阅本学科一至五年级的十册教材、课外阅读、教学拓展等内容,汇总后集中讨论,多学科、多角度碰撞思想火花,将各学科教材中各种形式的内容进行梳理、加工整合。例如,一年级围绕“爱(自己)家人”目标,融入相关学科内容(见表1)。最后,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研讨,探索学科融合德育“学践一体、综合发展”的教学流程。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的校级、区级课堂教学研讨,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教学设计,在教学反思中提升学科育德能力、学科融合意识。
表1 朱泾第二小学一年级各学科“五爱”教育内容
第二,劳育融入学科,坚持以劳促全。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我校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原来四、五年级劳动技术课程目标和分散在相关学科、主题教育、校内岗位服务等劳动教育目标进行统筹、整合,梳理形成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总目标:培养劳动观念,习得劳动技能,树立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与品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七彩”少年。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我校编制了《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进一步提炼、细化相应的二级目标、三级目标(见表2),而且,还将实践内容与课程目标进行“对应”,以便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对标、追标、达标”,促进教育目标有效落实。
表2 朱泾第二小学劳动教育目标
除了以劳动、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重要抓手,我校以四年级为先行试点,系统梳理了其他学科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并与劳动教育目标进行对应。其他几个年级相继效仿四年级,各个学科骨干教师每学期精心挑选与劳动教育内容切实相关的1~2 课时,开展教学研讨,让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生根发芽。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以“五育”为统领,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具体体现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基于此,我校在“七彩”课程的校本化建构中,不断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以期形成一定的融合育人策略。
1.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探寻融合育人契合点。新课标精神要求所有学科都要基于核心素养培育,遴选重要观念和主题内容,在确保为学生夯实学科基础的同时,培育他们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既要保证各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又要体现课程之间协作、融合的特色。我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首先着力于厘清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探寻融合育人的契合点。例如,基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5~6 年级学生提出的核心素养“具有初步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检验的能力”“初步具有创新的兴趣”,以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5~6 年级学生提出的核心素养:“能发现生产劳动中的需求与问题,运用基本生产知识与技能,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合作完成简易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初步形成不畏艰辛、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我校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找到这两个学科核心素养中融合育人的契合点,即基本的能力或技能、创新的兴趣和精神,然后融合到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目标中。
2.梳理学科教学内容,探寻融合育人切入点。新课标在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上,跳出了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假如不同学科涉及同一内容主题,那么这几个学科就要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我校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除了要在目标上找到科学、劳动两门课程融合育人的契合点,还从内容结构上找到这两门课程融合育人的切入点,即《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工程设计与物化”“技术、工程与社会”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共同提炼出关键词“工程思维”“动手实践”,从而融合到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内容中。
3.明确课程实施路径,探寻融合育人突破点。我校从教与学两个维度,明确了校本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而且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与学同步推进、相辅相成,能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组织实施。从教师教的角度而言,我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路径为“预设明确的目标—划分适宜的学时—构想核心任务—突破教学实施—评价紧扣目标”。从学生学的角度而言,我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路径为“明确问题—了解设计要素—尝试设计草图—形成规范图纸——按图规范制作—测试记录效果—评价交流改进—制成实用产品”。例如,在《环保校园我践行》《水危机——“珍惜资源有行动”》等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美术、英语、数学、语文、自然等教师带领学生围绕“爱学校”“爱地球”相关主题进行学习、体验,将美育、智育围绕德育这一核心进行融合。学生能在画一画、念一念、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中,切实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同时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于心。
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校“七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融合育人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校将“七彩”主题的校本课程进行深度挖掘,以融合育人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形式,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是“以问题为驱动”,其基本的教学环节是:提出真实问题—综合探索解决问题—整合形成成果和新理解。例如,我校五年级“留给母校的印迹”项目,以“爱学校、爱老师、爱伙伴”为魂,充分融合德育、智育、美育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作为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学生,我们能给母校留下什么”这个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历程。通过“创意征集—筛选分类—调查测量—初步设计—方案解说—优化改进—成果发布”系列活动,学生经历了问题解决过程,形成了相关项目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增进了对学校的归属感与依恋感,升华了自我价值感,掌握了信息处理、调查测量、数据分析方法,提升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沟通与合作等能力素质。
我校的项目化学习不仅遵循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还坚持特色项目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自2017 年以来,我校对“七彩苗菜”项目进行了多次升级改造。
2017 年,我校率先与“强丰农场”携手,依托区级创新实验室项目,创建了“七彩苗圃”,开始了“七彩苗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根据苗菜的无土栽培、生长期短、可观赏、可食用、劳作简单的特点,构建适合小学生种植体验、观察探究、成果分享的实践教育。学校制定了小苗菜从社会来,通过学校、班级到家庭去的线路图,建设学校苗圃、班级苗菜角、家庭苗菜盘,构建了家校共育的“七彩苗菜”项目1.0版本。
2020 年,我校在“无法及时给水怎么办”驱动问题之下产生了六个子问题链,并针对“人类种植中的灌溉技术改进”这一大概念,在四、五年级实施“创意灌溉小能手”项目化学习(2.0)。
2021 年,我校在“苗菜收割后湿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驱动问题之下产生了五个子问题链,迭代升级到“校园迷你生态链”项目化学习(3.0),针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大概念,在三、四、五年级中进行有机肥料的认识与制作、植物酵素的制作与使用、小羊和小鱼的喂养等探究学习。
2023年,我校在“除了萝卜苗、豌豆苗、油葵子苗的种子,你还认识哪些种子,它们是如何生长的?”这一驱动问题下,针对“种子是植物繁殖器官”这一大概念,与植树节相结合,我们又开启了“种子征集令”项目化学习(4.0)。
在“七彩苗菜”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校注重该课程的“五育”融合,尤其是关注项目中的以劳促全,助推融合育人。
只有推进课程融合育人,方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双新”背景下,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培养目标以及“七彩”课程的校本化建构,推进逆向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深化教师对融合育人的理解;进一步开展“学习共同体”项目,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探索大概念、大问题驱动的“小组协同学习”模式,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打造适合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学习空间,为课程实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