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赴后继的考古人

2024-02-20 10:11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陶片良渚西湖

1936年冬天,一名24岁,戴着眼镜、斯文儒雅的青年,蹲在浙江杭州良渚棋盘坟的一个干涸潭底,正寻找着什么。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出现在他的视线中。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隐约感到在自己从小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似乎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古文明遗址。

他随后将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上报博物馆,获得支持后,正式开启了对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从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3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沉睡了多年的良渚文化,开始露出闪光的一角。

彼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施昕更将他的考古发现汇总成《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手稿,几经波折,终于在1938年出版。这份凝聚着沉甸甸的家国情怀的报告出版后,施昕更毅然投身抗日运动,却于第二年不幸染病去世,年仅28岁。现今的良渚博物院里,依然保存著这份珍贵的报告。

施昕更先生的后代,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就在施昕更撰写报告的58年后,1994年,施昕更孙女施时英也进入了西湖博物馆从事考古工作。

(摘自《扬子晚报》)

猜你喜欢
陶片良渚西湖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雅典陶片放逐法考辨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