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海旅游期间,在祁连山口遇到一个会说汉语的藏族老人在放牧牦牛。雨过天晴,山上的草格外绿,牦牛们都低头吃草,缓慢地往向阳的半山腰爬去。
老人坐着,我站着,我们聊了几句。在无话可说时,他仰头问我:“你说,牦牛喜欢在哪里吃草?”我说,这野天野地的,哪里草绿草丰美,就去哪里吃草呗。老人说:“你看,牦牛们现在都聚在了半山腰,一边吃草一边晒太阳,真是悠然喜乐。”他接着问我:“牦牛不喜欢待在哪里?”我说:“山脚吧,位置低,视野窄,又阴冷。”
老人说:“牦牛最不喜欢待的地方是山顶。山顶之上,无遮无拦,风刮得猛,水土都被卷走了,只生蒺藜和苦草。山顶看上去明亮,却是苦寒之地,耐寒的牦牛也待不下去。还有,牦牛们都知道,山顶不仅远离青草、远离回营归栏之路,也意味着要走下坡路。而半山腰有山体挡着,风相对小一些,水分存留得多,土质肥沃,阳光温暖,百草繁茂。而且对牦牛来说,可上可下,可进可退,简直是福地。”
我试着爬上山顶,风真是大啊,人几乎站不稳,山顶上牧草确实很少,也没见牦牛。我们每个人都想勇攀高峰。杜甫登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然而,高处不胜寒。青海的山顶更是与泰山山顶截然不同。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牦牛的生存智慧。高峰,往往意味着高度。问题是,谁能一直保持高度?这得有多大的焦虑?而且爬上山顶,就意味着要走下坡路了,这种“名利光环”的隐退,你能接受吗?
正如老人所说,还是在半山腰吃草的牦牛悠然喜乐,可上可下,可进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