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股关于“背痛包上班”的风潮在社交平台悄悄地流行起来,不少打工人晒出自己的“痛包装备”,并且表示,自从背上“痛包”,感觉通勤路上的“班味”减轻了,心情也变好了。
“痛包”是什么?“痛包文化”又是怎么从小众走向大众的?
提起“痛包”,普通人可能会容易联想到“疼痛”“伤痛”这样的词语,但对于老二次元们来说,拥有一个甚至更多的“痛包”,大概就是家常便饭。
“痛包”这个词最早来自日语,因为二次元色彩浓厚,装饰较为夸张,走在路上可能会给旁人带来一种“社死”、难以直视的感觉。
把这个词对应到中文语境中去理解的话,“痛”是动词,意思大概是“用喜欢的动漫角色铺满某物”。在二次元文化里,有“痛车”的说法,指车上贴满动漫角色的图案;也有“痛床”,指床上摆满动漫角色的周边;还有“痛伞”“痛水杯”“痛美甲”等。
顺便说句题外话,巴黎奥运期间潘展乐挂满运动员参赛证和大小奖牌的“痛床”,也是上了热搜的,可见这个概念已经从二次元出圈。
“痛包”在从二次元走向大众流行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契机:当年混二次元圈子的学生们,现在已经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甚至组建家庭,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更多“三次元”,也就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他们的“痛包”分享时,真的很容易被逗乐,因为他们扎“痛包”的材料实在是太接地气了。
比如说,有人因为爱吃魔芋爽,将同一款包装的魔芋爽产品,整整齐齐地码在“痛包”的透明夹层里;有铲屎官对自家的猫主子十分自豪,恨不得每时每刻都能“晒猫”,所以将猫咪的照片定制成徽章和挂饰放在“痛包”上;有打工人摆出布洛芬、红花油、眼药水、贴膏等常用药品,把包变成了一款真正实用型的“痛”包。
不难发现,“痛包文化”虽然起源于二次元,但它超强的个性化表达和社交属性,非常符合广大年轻人的需求。你是怎样的人、沉迷怎样的作品、喜欢吃什么、生活状态如何,过去这些需要对话或者自我介绍才得知的信息,现在通过“痛包”就能一目了然。
在过去,“痛并快乐着”是一句老生常谈,但如今,这句话与“痛包文化”结合,或许又成了很多年轻人新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