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的动因、逻辑与进路

2024-02-19 18:01梁宏中
关键词: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梁宏中

摘    要:中国特色财经人才既要掌握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方法,又要在价值观念、精神底蕴、专业能力上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推进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要筑牢新时代学生的价值坐标和道德根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充实专业教育内涵,深化自主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具有中国情怀、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财经人才;中国特色;自主培养;铸魂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31-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财经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与理念、道路与制度、精神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同时,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不断加大打压力度。从学科理论来讲,财经理论大部分属于舶来品,与中国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且在意识形态上容易成为西方国家渗透的隐秘渠道。这些因素导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且要由我国自主培养。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的主要动因、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卓越报国能力的德才兼备、经世济民的高水平财经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自主培养中国特色财经人才的主要动因

加快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步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客观要求,是时代阶段、国际环境、学科理论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时代动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1]。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而言,这种中国特色首先体现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上。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在分配制度上,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我国坚持的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經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居民、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具有显著的国家、民族特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别国理论和实践模式,需要培养通晓国情、带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烙印的中国特色财经人才。

(二)国际动因: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自主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打压和遏制力度,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管制等逆全球化措施持续升温,企图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尤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大数据、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对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经济转变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加大对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封锁和压制,意图阻止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和经济竞争新优势。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我国今后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核心技术,将会使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技术、制度、模式和生产服务方式,呈现出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运行和发展模式。因此,应当紧密结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自主需要,培养适应中国未来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财经人才,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三)学科动因: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迫切需要

育人育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任务。以正确、科学的学科知识塑造高尚灵魂和过硬本领是学科育人的根本途径。财经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具有良好市场经营能力的经营管理者。这种经营管理者应坚持以德为先、以义为先,德和才、义和利有机统一。当前我国高校财经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尽管它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运行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些共性特点,但是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在整个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性上对西方经济学应持否定态度,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当然,是否真正有用还需考虑到国情的差别[2]。改革开放后,我国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初衷就在于,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其中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科学因素,获取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知识,了解西方经济运行和学术研究的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3]。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批判借鉴的态度逐渐弱化,原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渐渐被放弃,走上了基本肯定的道路[4]。虽然我国财经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大量财经人才,但是这种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要内容且对其社会性、阶级性、国情性不加区分盲目照搬的教育方式,也对学生价值塑造、品德养成和能力培养产生了不少不利影响,亟待强化中国特色财经人才的自主培养。这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认同。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5]西方经济学理论尽管包含了一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特点和规律的内容,却是建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将资本主义制度视作一般性、理想性、永恒性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类社会一种具有历史性、暂时性的社会形态,从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资本主义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完全背离。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不少内容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如果泥沙俱下,不加区分地传授给学生,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将可以通过西方经济学理论无形地渗透,使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产生错误认知,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的政治认同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以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计算的“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这一假设实质上是服务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内在一致的[6],是作为资本人格化代表的资本家的本质特征的抽象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需要利用资本的有利作用,但也要限制资本的不利影响。经济人假设容易引起学生拜金主义、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错误思想,将人与人关系窄化为利益交换,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守法经营、诚实劳动

等商业伦理和道德,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第三,影响大学生专业水平。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于西方国家特殊的历史、社会、国家、民族、资源、地理等条件。这些条件除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外,与我国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地理条件、现代化建设的初始条件和国际环境等也有明显差异,直接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完全有效解释、解决我国经济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如双循环、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供给侧改革等等,也无法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找到直接的理论根据。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西方国家在发展历程中也遇到过的共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与特定的社会结构紧密联系的,不能脱离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制约,它们在我国现阶段的解决方式必然与西方国家存在一些差异。所以,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体的财经教育模式,将会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的内涵与逻辑

中国特色财经人才与自主培养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财经人才具有特殊的内涵和培养的逻辑依循,自主培养则是培养中国特色财经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的内涵

中国特色财经人才是既掌握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方法,又在价值观念、精神底蕴、专业能力上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财经人才,中国特色财经人才既体现财经人才的一般特点,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国别性、民族性、社会性、阶级性和适应性。

价值观念的中国特色是指财经人才的价值观念要与我国的社会制度、阶级属性相一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爱国报国的高尚情操。要厚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伦理和道德,塑造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经世济民思想和社会责任感,坚决摒弃资本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错误观念。

精神底蕴的中国特色是指财经人才的精神文化、思维逻辑、行为模式要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行事准则、行为规范、惯例等组成的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做出选择的绝大部分明确、直接来源,并构成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在长期对制度渐进演化起重要作用,成为路径依赖的根源[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积累形成,并在当今社会仍然对人们的价值、思维、行为判断和选择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的非正式约束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蕴,是塑造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仁义、诚信、廉耻、儒商等有益思想,孕育着丰富深邃的经营道德和经营智慧,是形塑市场经营者独特经商之道的思想宝库和支柱。培养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使他们的市场经营行为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并以中国风格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专业能力的中国特色是指财经人才具备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现实财经问题、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卓越能力。学生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洞察国情社情、政策逻辑和文化背景,科学有效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更好地立足中国大地、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时,学生的专业能力要充分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具备跨文化交往和对外经济交流合作能力,掌握全球经濟和产业发展前沿动态及国际经济规则,以更有效地服务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二)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的逻辑依循

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融合。立足中国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国情和现实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质量标准、内涵体系和方式方法,使学生适应、支撑、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点。但是,扎根中国自主培养并不等于固步自封,盲目排外,而是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从经济建设方面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来看,中国自主构建的经济学理论需要面向世界,有效阐述全球经济发展规律,并汲取人类社会一切有益成果。中国特色财经人才既要读懂中国,又要熟悉世界,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放眼世界,厚植国际经济交流合作能力。

理论创新与知识传播相融合。理论创新和知识创造是人才培养内涵和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来源。立足国情、独树一帜、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既是中国特色财经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专业知识基础,也是其专业能力的中国特色的根本源泉。目前,这种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定型,严重制约了中国特色财经人才培养。因此,要加快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并以科研创新反哺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使之成为财经类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实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改变西方经济学理论“唯我独尊”的局面,开创中国特色财经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铸魂育人与专业成长相融合。中国特色财经人才既要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更要抓好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精神修养、职业意识的塑造。价值观、思想和精神的中国化才是稳定性强、持久性强、鲜明性突出和深层次的中国特色,是学生人生发展、事业成功的先导和根基,要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要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等途径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正确的商业伦理和职业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国魂、中国心。

共性培养与多样化培养相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均值高、方差小”的战略短板,即所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整体水平较高,但同质化严重,创新创造能力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匮乏[8]。在新时代新征程,要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基准质量基础上,强化多样化、个性化培养,尤其是着力造就在学术和行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发展推动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要切实提升财经人才的实践能力。由于经济活动具有实时性、多样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学生实践能力习得不能单纯依靠课堂、实验室,需要在社会经济运行的真实场域中亲身参与经济活动,以体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供学习效果。我国当前高校财经教育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契合度有待提高,要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践应用能力整体提高。另一方面,要分类培养学术型、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要结合学生的素质禀赋、发展意向,确定有效的遴选和培养机制,以实验班、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等为载体,根据校情分别培养具有良好学术研究基础和潜质、能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以及综合素质高、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强、能成长为行业企业骨干和精英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

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相融合。教师队伍是中国特色财经人才培养的主心骨,是学生思想滋养、知识获取、行为习得的重要来源。要统筹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提升教师队伍对中国特色财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通过发挥教师的示范、指导、引导、监督作用,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使命有效达成。一方面,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财经类专业教师的政治认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成人成才树立良好典范。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广大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能力,持续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并转化为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

三、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进路

提升中国特色财经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协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要从深化价值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传播中国自主的财经知识体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发力,系统推进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

(一)筑牢新时代学生的价值坐标和道德根基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健全思政与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校内与校外多维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学生拧紧“总开关”,厚植家国情怀,使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开好思政课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根铸魂,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引导学生将思政原理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生追求、專业学习、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个人、工作和社会现实问题,在学思践悟中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国民经济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长足进步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奋斗事迹,讲好中国故事,强化学生对国家、人民的真挚情感,同时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灌输正确的商业道德和职业伦理,使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错误思想。推进实践育人,使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实地场景中体验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光辉事迹,锤炼爱国心,激扬报国情。

(二)强化新时代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财经类学科专业特点,挖掘育人要素和资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创新传播方式,强化新时代学生思想行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增强文化软实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财经类专业育人育才相适应、相协调。首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广泛开设文学、艺术、哲学、道德、历史等中华传统文化相关通识课程,使学生在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民族精神、品德修养、审美情操、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经济管理智慧融入财经专业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不少与现代财经理论内在一致或其精神实质相融相通、可资借鉴的思想光华。挖掘这些思想观点并与现代财经理论讲授融会贯通,创新性、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内容,既能增进学生文化传承和领悟,也能促进财经教育中国化,培养古今融汇的财经人才。最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商道精神与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有机融合。童叟无欺、重义轻利、仁者爱人、合作共赢、经世济民、成己达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的商道精神和处世原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管理者应当遵守的信念。挖掘这些资源,通过课程思政途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造就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儒商。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充实专业教育内涵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财经知识体系,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财经人才专业教育的主体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深入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化,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思想和理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范畴、命题、理论和逻辑框架,揭示中国经济运行客观规律,解释中国经济现象,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并从中国问题上升到一般性理论和经济规律,增强对更广范围的经济问题的解释力,为世界经济理论体系贡献学术新知[9],形成逻辑自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成为财经类专业教育的主导依据和主体内容。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为主线,健全课程体系,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要将中国现实和元素作为事例、案例等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尤其是使用西方国家原版、翻译版教材的课程,更要用中国案例深化理论阐述,强化理论教学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部门要组织知名高校学者和权威专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体系编写出版高质量教材。在教材编写和使用中,要及时甄别和剔除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和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有效融入,传递充满中国精神、中国意志、中国品格的价值取向[10]。要以科学态度学习借鉴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要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清晰阐明其阶级属性、意识形态特点、理论前提、国情差异等问题,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既能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有害因素,又能发挥其有利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四)深化中国特色财经人才的自主培养模式改革

将新文科理念应用于财经教育,持续推进新财经建设。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体系和专业布局,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顺应信息技术在财经领域广泛深度应用趋势,增设商技融合新课程,并对专业和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学生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化生存能力。深化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育人,将社会动态、行业前沿引入课堂,加强社会调查和实践教育,提高实习实践的组织性、专业对口性和高阶性,通过校企共建共管完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国情,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现实问题,增强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因校制宜开展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研读教育,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权威文献,推动科教融合,强化论文写作和科研项目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培养自立自主的财经理论人才生力军。大部分地方高校要以综合素质、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个性特质、校内外协同培养为突破口,建设紧密型、深度合作的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用创新性方法解决生产服务等经营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塑造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

(五)建设具有中国情怀、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育人先正己,只有建设具有深厚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情怀且师德崇高、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才能自主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一流水平的财经人才。要坚定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价值观,强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科学性、真理性和政治性的认识,使其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原则,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并将这种科学、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要锤炼崇高师德师风,通过学习教育、典型宣传、表彰奖励、警戒惩治、环境熏陶等多样形式,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端正对教师身份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奉献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和工作。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学术问题、生活问题具有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专业、深刻、精辟的判断和见解,并能够以这些正确观点、立场引导和教育学生。广大教师是构建中国自主财经知识体系的主力军,要不断促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范式转型,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使之成为自主培养内容的重要支撑,要提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财经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构建能力。要扎根中国大地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课程思政水平;聚焦中国现实问题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将国民经济最新动态和产业前沿融入课堂教学,将科研、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资源,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能力。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破五唯”,树立立德树人导向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以评价制度改革激励和保障教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重阳,成龙.论中国式现代化[J].浙江社会科学,2022(12).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

[3]  林岗.摆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

[4]  杨春学.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境遇:一种历史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19(10).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6]  丁涛.西方经济学意识形态批判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发展[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5).

[7]  [美]道格拉斯·C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0-51,62.

[8]  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2(11).

[9]  程霖,张申,陈旭东.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一个历史考察[J].经济研究,2020(9).

[10]  左文敬,王占仁.新时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  逻辑理路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5).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