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报道的六重维度探讨
——以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2024-02-19 23:49
传媒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新闻奖受众

李 萌

典型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话语表达方式,在弘扬时代精神、引领发展潮流、传递主流价值、树立模范典型、彰显社会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典型人物报道,就是通过对人物故事与思想的描述,以更高站位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核,传播主流价值,形成舆论引导。在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共有15篇作品入选“典型报道”项目,其中典型人物报道作品占比高达80%。通过对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典型人物报道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发现,其在主题设定、对象选取、叙事策略、呈现方式、价值取向、集体记忆构建等方面各具特色,为今后典型人物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主题维度: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内核,是中心思想的体现,是价值引领的关键。如何让典型人物报道血肉丰满,不仅要将报道形象化、具象化,更要选主题、挑角度、重细节,让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让其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过往,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作品的深度使内容深沉晦涩,为了追求作品的高度使主题曲高和寡,而对作品应有的温度、力度、气度、亮度、态度重视不足。正所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小切口”传递“大格局”,就是要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从“小视角”呈现“大情怀”[1],使得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新闻内容更不俗气、新闻工作更有生气、新闻作品更有人气。

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中典型人物报道的主题选取都呈现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特点,把目光对准中央政策,把故事选在基层一线,紧扣时代,态度鲜明,既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时代性,又涵盖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也承载了人类情感的普世性。如一等奖作品《跨越90年的“重逢”》主题的选取呼应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的主题,选取的人物——104岁的段桂秀奶奶,是曾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的、赣南革命老区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军烈士遗孀。另外,故事中也充分展现了江西的地方元素,如南昌瓷板画、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及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同时,革命与爱情题材的故事凝聚着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能够瞬间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从而使人备受感动。这种充满时代特色的主题选取视角,从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出发,抹去了厚重主题带着“枯燥乏味”的标签,脱去了电视语言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沉重甲胄,将宏大政治叙事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勾连,使宏大主题视角下的典型人物报道更加真切饱满、叙事更加流畅自然。艾格尔顿·瑞特斯的个人化理论强调将抽象的大事件与个体联系起来,这种个体关联能够增加报道的吸引力,使之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而个体在大事件中的角色凸显,也使得新闻更具人情味,更容易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扎根时代、扎根人民的人文精神与本土精神的视觉化呈现,将普通人的悲欢喜乐和个人故事嵌入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其个人化、生活化、情感化的视角,极易在受众之间建立接近性和共情感[2],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二、对象维度:以“多元化”探索“人格化”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典型人物报道,有利于在全社会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民意志,激活真善美。典型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共性。个性越鲜明,影响力就越大,其示范意义就越强。把握典型人物报道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是要不断挖掘人物特质、提炼人物品质、升华人物情感,进而将人物精神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的典型人物报道在对象选择上越来越丰富多元,并呈现出平民化、人格化的特点,不仅有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科学家,更有基层党员干部、幼儿园园长、救援队队长、大学生等。在获奖作品《缙云山壮歌》中,记者在缙云山大火救援队伍中选择了普通志愿者作为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的精气神,使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央视新闻推出的人物类融媒体节目《中国UP!》不仅有冬奥冠军武大靖、范可新、苏翊鸣,国旗护卫队升旗手张自轩、《只此青绿》的领舞孟庆旸等极具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还有歼-20飞行员高中强、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辽宁舰副舰长陆强强、支教老师苏正民、珠峰科考登顶组组长德庆欧珠等社会中的中流砥柱,涵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每个故事背后都潜藏着真实而饱满的生命,它超越了宏大叙事的狭隘,聚焦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在微观中细致呈现小人物的日常。这种关注使得平凡的个体成为典型形象的杰出代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述说着那些触人心弦的中国故事。通过描绘各行业的小人物群像,生动而立体地展示出中国巨变的最生动一面。这是一种以醇厚仁义、质朴纯真的平民话语讲述的叙事方式,通过人物的命运变迁,反映出人类生命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个人在面对命运时的选择和努力,从而彰显了思想力量与时代价值经由个体经历的传播。

三、叙事维度:以“故事性”彰显“时代感”

叙事报道理论强调故事的力量,认为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人物通常被塑造成故事的关键角色,这有助于引导受众更深入地参与报道的叙事结构。“讲好故事”,是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是激发新闻报道活力的应有之义,也是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突破点之一。努力寻找每一个有故事的人,发掘每一个故事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善于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用接地气的平民语言增强报道的鲜活感,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正所谓“文者,贯道之器也”。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里的“文”,不仅体现在谋篇布局的高超能力、平衡把握的娴熟水平以及采编呈现的深厚功底,还包括讲故事的巧妙技艺。曾两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莫林说:“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3]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不仅要力求还原事实真相,更需抓住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细节,巧妙地运用故事叙述,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将新闻场景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这种沉浸式的故事感的呈现,将丰盈的情绪传递给受众,进而发挥新闻深远的社会价值。

在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由芒果TV、全国妇联共同推出了《党的女儿:与时代同行》典型人物专题报道,就是围绕“用巾帼力量书写时代气象”这一核心命题,讲述了10位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的女性共产党员代表的故事。该报道从人物细节化的生活、工作着眼,通过温馨的生活场景展现和同事们凝练的描述,使得典型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记录她们无私奉献、坚守奋斗的先进事迹,更好地击中了观众的情绪点。这种理性铿锵而不失抒情浪漫的故事讲述方式,不仅全方位展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获得者们勇敢、坚毅、钻研、乐观的优秀品质,其采写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可亲可敬,也影响着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这种由人物故事观照现实,进而对标为国家、民族、人民而奉献的时代先锋的叙事手段,承载着知识、精神、信仰、担当、舍身、矢志等要素,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四、呈现维度:以“轻量化”替代“程式化”

随着碎片化、快速化、轻量化观看习惯的形成,如今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可视化的呈现方式,短视频的应用比重越来越大。短视频产品由于制作周期短、信息集中、视觉冲击力强,往往能在传播中抢占先机,成为各大媒体青睐的表现形式。为提高产品时效性和传播性,近年来,典型人物报道紧跟时代浪潮,不断突破原先的“高大全”的程式化叙事体系,改变原有的“宏大叙事”的创作方式,消解过往的“曲高和寡”的宣传特点,以更多简短精练、活泼幽默、要言不烦、通俗易懂的报道内容吸引Z世代的年轻读者,呈现出空前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传播中的“轻量化”,一是指报道体量的凝练与浓缩,二是指报道方式的多元与年轻,三是指报道语态的亲民与平等。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项目一等奖的两个典型人物报道,都呈现出“轻量化”传播的特点。如央视新闻推出的人物类融媒体节目《中国UP!》,打破了电视新闻人物报道的惯用手法,将创新性的节目内容、传播形式、呈现手法、制作技巧、宣传手段融入人物报道之中,每期视频7~8分钟,简短精练,满足现代人快速接受信息的需求。为适应当代的视听习惯,节目采用了纵向竖屏构图,人物讲述的同时插入相应的视频资料、同期声,不仅丰富了视听语言的呈现,也极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受众的代入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感。节目采用演讲的方式进行,用生动鲜活的语态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用“网言网语”让节目“微言大义”。在大基调上不断谋求创新,用“青春组曲”贯穿节目内核,让典型人物报道在青年群体中赢得共鸣。而作品《跨越90年的“重逢”》则摒弃了冗长的旁白叙事结构,用生活化的开场方式,采用非线性叙事模式和碎片化呈现方式,不论是镜头语言中具体物象的隐喻,还是客观元素通过主观加工被赋予主流价值的深度内涵,抑或特定场景下视听技术的赋能,解说词和音效相得益彰,画面与特效相互呼应,音调和节奏交相辉映等,使传播行为更平民化、年轻化、感性化、情感化,符合当代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让受众在更为轻松舒适的体验中了解典型人物的事迹,感受精神传递的力量。

五、价值维度: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流量这个词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它不再只是一个物理学名词,而是更多被运用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新闻传播领域。就新闻工作者而言,无论是从其特殊的责任担当,还是从推出有传播力与影响力的作品的角度,都应心系人民群众,聚焦于国家、社会、民生中流露真情、鼓舞人心的正能量,积极传播社会真善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新时代下的网络群众路线[4]。新媒体时代,“流量”已经成为评价媒体内容的重要指标,坚持“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的工作思路,坚定宣传信息“有意思”与“有意义”相结合的基本准则,是新闻工作的应有之义。如何让“正能量”信息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站稳脚跟,澎湃出大流量,既考量着新闻战线的能力水平,也考验着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纵观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典型人物报道的获奖作品,不难发现,要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需要精准把握以下三点:一、找准内容生产的流量“共情点”;二、把准报道形式的流量“爆发点”;三、瞄准融媒体技术的流量“增长点”。这三点分别从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段三方面入手,让典型人物报道叙事更丰富、更立体、更具化。如作品《缙云山壮歌》,通过记者亲身参与志愿救援和深入采访,挖掘到大量感人肺腑的人物和故事:驰骋在山地陡坡间的摩托车骑手;手脚并用往上爬,把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的志愿者;全员上阵参与救援的无数个家庭……采访团队在参与志愿救援过程中及时制作发布了《向每一个平凡英雄致敬》《感受“感动重庆”背后的磅礴伟力》等系列视频、评论,为打赢灭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氛围。该报道及系列融媒体作品发布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关注和情感共鸣,短时间内传播量超过1000万人次[5]。作品《云南女儿杨洪琼:我在哪里摔倒,我就要把哪儿碾平》,通过讲述杨洪琼抗争人生逆境、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励志故事,全方位展现了她百折不挠、敢打敢拼、挑战极限的个人精神,也诠释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自强不息,勇于挑战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该报道经融媒体多平台传播后,让更多受众,特别是残疾人朋友了解到云南女儿杨洪琼的故事,激励着残疾人朋友们踔厉奋发、自我实现。这些作品都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挖掘感人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正能量。事实证明,读者和网友最终记住的不是流量,而是流量背后的作品及其传递的人生价值。

六、记忆维度:以“陌生态”唤醒“共通感”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人物常被呈现为特定群体的代表。通过关联人物形象和特定社会群体,创造了一种强烈情感共鸣的社会认同体验。这种通过一群人的故事展现,从而呈现一个时代缩影的叙事方式也被称为群像叙事。集体记忆建构是群像叙事的重要环节,是塑造和维护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方式。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在本质上是立足于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建构与重构。”媒介记忆则能够将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进行有效连接和整合,还能够将历史记忆、新闻记忆和情感记忆进行综合再现和还原,因而成为连接、沟通人类一切记忆的纽带、桥梁和平台[6]。媒体通过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陌生人”的故事唤起群众所熟悉共通的集体记忆和一体化认同,将传播内容精妙转译为栩栩如生的事例、饱含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言之铿锵的智慧话语,从微小个体出发,与宏大叙事相互辉映、相互滋养、和谐共存,使得那些一度陌生且难以触及的抽象概念得以在感官层面蜕变为为受众提供情绪价值的精品之作。

媒体对集体记忆的构建涉及三个环节,一是个人故事的讲述;二是象征符号的重现;三是集体行动和纪念仪式的操演。如一等奖获奖作品《跨越90年的“重逢”》,从段桂秀的爱情故事入手,以烈士画像为符号,以为老人圆梦为主线,以烈士纪念日为高潮,展现了血与火淬炼的红军烈士精神的永垂不朽。结尾用一句“只要我记得你,你就永远没有离开! 只要我们记得你们,你们就永远没有离开”,从对一个人的怀念上升到对一群人的纪念,这种趋近真实的情感很容易与普通人经历的客观世界互通,使象征符号以一种精神层面的联系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贴切[7],从而唤起家国情怀在群体中的共鸣。在结尾仪式感的塑造中,画面与音乐的巧妙结合不仅容易建立起个体感受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在潜移默化中直抵观众内心深处,这种深刻的互动体验使得符号的意蕴得以在观众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并迸发出独特的情感火花。

典型人物报道通过对个体的精心呈现,不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社会角色的呈现,从而影响公众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如《缙云山壮歌》与《党的女儿:与时代同行》等作品,通过不同人群的“第一视角”,将现实中一幕幕温暖感人的瞬间进行了“戏剧化”串联,构成了一幅光辉的“平民英雄”群像,多视角展现了中国人无私奉献、砥砺奋进的优秀品质,体现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的平凡与伟大。

七、结语

随着新闻改革进程的推进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典型报道的认识和需求在逐渐发生变化。就价值取向而言,典型人物报道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树立道德模范、弘扬民族精神,更是为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新闻价值在媒介变革的今天仍值得肯定。通过对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获奖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众多典型报道的背后,是新闻工作者立足全媒体阵地守正创新、乘势而上,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缩影,是从记录平凡生活的点滴出发,用一件件“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书写着伟大时代里绚烂而动人的华章。未来,新闻工作者更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脉络,总结新闻工作经验,探寻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宣传方式,让新闻舆论“四力”行稳致远,让主流舆论思想阵地不断巩固壮大。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新闻奖受众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