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观察法,以50对母亲-幼儿组为观察对象,探究亲子互动行为的类群特征及差异。研究最终确定了三类具有显著特征的亲子互动行为,即支持注意-高表达型、积极关注-低共情型、消极忽略-低策略型。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母亲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应注意理解式共情、陪伴式倾听和外显式表达。
【关键词】亲子互动;依恋理论;Q行为分类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4)1/2-0081-05
母亲与幼儿的互动行为包括对幼儿的照顾、与幼儿的亲近,以及根据幼儿的反应进行适当、及时的干预。〔1〕爱因斯沃斯基于依恋理论提出,影响亲子互动质量的关键在于母亲能否注意到幼儿的信号、正确理解幼儿的需求,并及时、恰当地回应其需求,即母亲的敏感性。〔2〕亲子互动质量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发育,〔3〕也是幼儿在认知与情绪发展等方面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4,5〕与母亲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幼儿在未来的成长中受益更多。
当前国内外关于亲子互动行为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多集中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且大多将母亲敏感性作为教养方式的维度之一加以探讨,针对3—6岁幼儿与母亲互动行为的研究较少,对亲子互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多停留在描述阶段。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观察法,探究幼儿与母亲的亲子互动行为的类群特征及差异,以优化家庭亲子互动质量。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城区一所幼儿园,在幼儿园内招募研究对象。最终找到50对母亲-幼儿组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程序
本研究以幼儿园的一间空房间作为观察场地,并进行简单布置。研究者与幼儿母亲预约观察和拍摄时间,并与幼儿和母亲简单交流,以使之熟悉拍摄程序及拍摄环境。研究者观察每组母亲-幼儿各30分钟,自幼儿与母亲进入房间后开始录像。观察情境分为三部分,即幼儿自己玩、不玩玩具、亲子自由游戏,在每一段拍摄进行前,研究者向母亲解释该部分拍摄的要求。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佩德森等人开发的母亲行为Q分类量表(MBQS-72)测评研究对象的亲子互动行为,量表共72个条目。由两名研究者进行试测,评分一致性达70%后进行正式测评。测评完成后,检验评分一致性为73.3%,符合评分要求。各条目得分为两名评分者打分的平均分。同时,本研究基于行为Q分类法(RBQ)〔6〕对视频进行行为编码,评估视频中亲子互动行为表达的程度,并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Q分类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母亲-幼儿互动行为内部的类群特征。
二、研究结果
在分析样本数据前,研究者对数据进行检验,判断其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本研究中,取样适切性量数值(KMO)为0.87,巴特莱特(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分布为5126.92,自由度为1225,显著性概率值p<0.001,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表明样本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一)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
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提取,计算出亲子互动行为之间的相关矩阵,将排序具有高相关性的母亲划分为一个因子。依据凯撒(Kaiser)法则,研究者最终提取了三个因子,使用正交转轴四次方最大值法完成因子旋转(见表1)。因子载荷绝对值≥0.623时,个体归入该因子。删除其中同时归为因子1、因子2、因子3的个体M48。累计变异量可以解释76.12%的总变异量。
(二)因子命名
在使用Q方法的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多根据分数较高或较低的项目分析因子类型。〔7〕本研究根据各因子中得分最高等级中的8个项目和得分最高的两个极端项目,确定因子类型。
1.因子1:支持注意-高表达型
研究对象中,有27名母亲映射到该因子。她们会积极关注幼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及时反馈,尊重和理解幼儿的行为和想法,用积极的、外显的方式表达情感。故将该因子命名为“支持注意-高表达型”。见表2。
2.因子2:积极关注-低共情型
研究对象中,有16名母親映射到该因子。她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幼儿的互动,关注幼儿的行为。但母亲的关注是有选择的,易忽略幼儿的积极情感和较不明显的信号。母亲不能较好地与幼儿共情,有时不理解幼儿的行为或想法。故将该因子命名为“积极关注-低共情型”。见表3。
3.因子3:消极忽略-低策略型
研究对象中,有6名母亲映射到该因子。她们对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消极互动,易忽视幼儿的需求,缺乏互动策略。故将该因子命名为“消极忽略-低策略型”。见表4。
三、讨论与分析
(一)“支持注意-高表达型”亲子互动行为特点
其一,母亲能关注到幼儿的信号。如在幼儿说话时,母亲会认真地看着幼儿,并不时地给予言语回应;在幼儿看向母亲时,母亲会对幼儿微笑表达赞许。其二,母亲介入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时,表现出的多是支持性行为。如幼儿正在为兔子玩偶“做饭”,母亲用企鹅手偶巧妙地加入游戏,“哇,你做的饭太香了!我也想来你家做客,我可以加入吗?”,丰富了幼儿游戏的情节,支持游戏进一步发展。其三,母亲自发地用言语、动作等表达积极情感,幼儿可以明确感受到母亲的支持。
(二)“积极关注-低共情型”亲子互动行为特点
其一,母亲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互动。在视频中,母亲常与幼儿对话,会邀请幼儿加入游戏,也会主动加入到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中。亲子间的互动是活跃的、积极的,但母亲会忽略幼儿表现出的较不明显的信号。如幼儿在完成拼图玩具后微笑着看向母亲,似是希望得到母亲的表扬,而母亲却在翻找新的拼图卡片给幼儿。
其二,母亲表现出较低的共情能力。视频中,母亲与幼儿关于游戏的互动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虽然母亲做出了互动行为,但忽略了幼儿的兴趣点和正在关注的事,且母亲的行为表明她当时并未理解幼儿。如:幼儿在玩小汽车时,母亲用企鹅手偶碰幼儿的脸以吸引其注意;在和幼儿一起玩企鹅手偶时,母亲随意且突然地结束手偶游戏,转而用打击乐器沙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三)“消极忽略-低策略型”亲子互动行为特点
其一,母亲在互动过程中缺少主动的、积极情感的表达。视频中,母亲很少主动发起互动,回应幼儿时也表现得被动而消极。如幼儿邀请母亲“共进午餐”,母亲回答“好”并“吃了两口饭”就停止了动作,没有明显的表情。之后幼儿“收拾餐盘”并结束了游戏。母亲对幼儿虽有回应,但没有表达出愿意参与、喜欢参与的情感。
其二,母亲能够注意到幼儿不愉快、焦虑等情绪信号,但易忽略幼儿的积极信号。视频中,母亲很少能够关注到幼儿微笑、试图接近的信号。
其三,母亲缺乏与幼儿开展良性互动的策略,互动行为不同步。如:幼儿向母亲发出邀请,“我不会玩,妈妈一起玩”,母亲拒绝了幼儿;而在幼儿表示缺乏游戏兴趣,“不想做饭”时,母亲邀请幼儿继续“做饭”。母亲的回应在节奏上与幼儿的意愿不合拍,使得亲子间的良性互动难以持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理解式共情
“共情”(empathy)又称“同感、同理心”。具有共情能力的母亲能够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理解幼儿的感受、意愿、动机,与幼儿积极交流情感。本研究发现,亲子互动中,母亲多从自己的心理需要、情绪等角度解读幼儿的行为并做出回应,这使得其母亲不能恰当理解、回应幼儿,或是对幼儿的情绪做出错误判断。如在“不玩玩具”环节中,大宝(化名)能够控制自己想玩玩具的冲动,遵守规则并安静等待,但大宝的母亲将他的安静理解为不高兴,用玩具戳大宝的脸以逗其高兴。母亲关注到了大宝的情绪状态,但没有正确理解其情绪,也没有和其交流想法。理解幼儿的行为及情感,是构建高质量亲子关系必不可少的素养。母亲提升理解式共情能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对自己共情
对自己共情,即以宽容的心态感知、理解、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和感受,是理解他人情感的前提。母亲在具体的亲子互动场景中可以先问自己“此时我的感受是什么”。以大宝的案例为例,母亲在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觉察与识别后,可能会回答,“我有点担心,担心大宝控制不住自己,非要玩玩具”“我有点坐立不安,此刻房间里有点安静,摄像机对着我,让我有点尴尬”。在自我共情后,人会变得平静,会明确自己的希望。〔8〕母亲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才能够更好地对幼儿共情。
2.对幼儿共情
对幼儿共情,指感同身受地理解幼儿的情感和诉求。母亲可以观察幼儿、倾听幼儿,引导幼儿诉说想法和情感。如母亲发现大宝安静地坐在玩具旁,可以问大宝:“你很安静,现在是不是很想玩玩具?不过,你可以控制自己遵守游戏规则,对吗?”“妈妈在摄像机面前有点紧张,你可以给妈妈讲讲今天幼儿园发生的好玩的事吗?”学龄前幼儿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运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母亲可以鼓励幼儿表达。当幼儿产生负面情绪,不愿表达时,母亲可以引导幼儿识别负面情绪,分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鼓励幼儿说出愿望。共情具有感染力。如果母亲能亲切地支持或安抚幼儿,引导幼儿用词语准确地表达情绪,幼儿也能学会对情况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攻击、发怒或逃避。
当母亲通过接纳自己、接纳幼儿并说出情绪的方式,对自己、对幼儿“情绪诚实”时,就为幼儿创造了“情绪安全”的环境,让幼儿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当幼儿发现自己被母亲无条件接纳,便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恋。
(二)陪伴式倾听
成人要走进幼儿的世界,就要给予幼儿表达真实自己的机会,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本研究发现,很多母亲似乎害怕冷场,看到幼儿“不说话”的情形,便急于挑起话题。但有时幼儿并不愿意“交谈”,此时母亲的邀请便成了一种强迫或打扰,而非理解和支持。陪伴式倾听是指母亲坐在幼儿身边,希望幼儿与自己交谈,但并不强迫幼儿交谈。〔9〕母亲的陪伴式倾听使幼儿愿意付诸信任,敞开心扉,从而形成安全依恋。要做到陪伴式倾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用心倾听,耐心陪伴
倾听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母亲要抛开自己的价值观、教养准则去理解幼儿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不仅接受幼儿阳光、积极的一面,还要接纳消极的一面。如翔翔(化名)每拿到一个玩具都会转头拿给母亲看,母亲每次都问翔翔:“哦,这是什么呀,你说说,这是什么颜色的?你打算怎么玩?”翔翔没有回答,几次之后不再拿玩具给母親看。倾听是为更好地探究幼儿内心,为幼儿表达感受创造条件。若急于让幼儿表达,而忽略了倾听,则可能妨碍这个过程。母亲要放下预设和判断,用“哦,还有吗”鼓励幼儿分享更多想法。
2.积极回应,适度示弱
好的倾听者应该让幼儿感到被关注。在幼儿需要回应时,母亲要积极回应,并避免说教、命令或打断幼儿。如翔翔拿着“水杯”说:“妈妈,我做了一大杯柠檬水。”翔翔的母亲指着“来做客的小动物”说:“你看,这里都是你的好朋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么样啊?”翔翔回答:“要和别人一起分享。”之后,翔翔又做了其他“美食”,但没有再和母亲交流。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若翔翔母亲能够控制成人视角的说教行为,肯定翔翔:“哇!妈妈尝尝你做的柠檬水,真好喝!”或许翔翔会愿意继续与母亲分享自己的想法。在亲子互动中,母亲的适度示弱也是陪伴式倾听的表现,表明母亲真正地蹲下身子倾听幼儿当下的感受。
(三)外显式表达
交流时的态度、目光、语气均能体现个体的情绪情感。若母亲在互动中表情严肃、目光冷酷、语气专制,幼儿也能感受到。因此,亲子互动时,母亲要加以注意。如秀秀(化名)的母亲带着秀秀和2岁的妹妹来园参加视频拍摄时,看起来有些疲惫。对于秀秀“我拼完了”的信号,秀秀母亲没有回应,也没有看秀秀。在之后的“不玩玩具”和“亲子自由游戏”环节,秀秀都没有主动找母亲玩。秀秀母亲可从四个方面积极外显地表达自己:一是表达自己的观察,而不是判断和评价;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如伤心、害怕、喜悦、疲惫等;三是表达原因,即哪些因素(价值、愿望等)引发这种感受;四是表达自己的请求,即希望幼儿采取何种行动。如“你邀请我加入游戏(表达观察),我很想参加,可我现在感觉有些累(表达感受),因为今天一直在独自照顾妹妹(表达原因)。我现在想稍微休息一会儿,你愿意一个人玩会儿游戏吗(表达请求)”。当母亲足够坦诚,并真诚、直接地表达自己时,幼儿也在聆听母亲的表达,并学习这种表达方式。母亲用坦诚获得幼儿的信任,进而形成安全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MESMAN J,EMMEN R A.Mary Ainsworth’s legacy: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instruments measu?
ring parental sensitivity〔J〕.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13,15(5):485-506.
〔2〕AINSWORTH M D S,BELL S M,SATYTON D.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M〕//RIC⁃
HARDS M P.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ild into a social worl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99-135.
〔3〕MENAHEM S. Conservation⁃withdrawal reaction in infancy:An underdescribed entity〔J〕. Child Care Health & Development, 2010, 20(1):15-26.
〔4〕BORNSTEIN M H, TAMIS-LEMONDA C. Origins of cognitive skills in infants〔J〕.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1986, 9(1):43.
〔5〕TAMIS⁃LEMONDA C S,SHANNON J D,CABR⁃
ERA N J,et al.Fathers and mothers at play with their 2⁃and 3⁃year⁃olds:Contributions to language and cognitive developm⁃
ent〔J〕.Child Development,2004,75(6):1806-1820.
〔6〕高榕,刘澳,余芝兰,等.基于Q分类法进行的实际行为编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38-41.
〔7〕周瑞.应用Q方法探究成人正畸患者的矫治动机〔D〕.兰州:兰州大学,2016.
〔8〕卡特琳娜.共情养育: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作用机制〔M〕.曾锋,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
〔9〕尼尔森,坦博斯基,安吉.正面管教养育工具〔M〕.花莹莹,杨森,张从林,等,译.北京:北京联合公司,2017:156.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ehavior Based on Attachment Theory
Tao Jiaxin
(Xincheng District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Xi’an, Shaanxi, 710000)
【Abstract】This study uses an observational method, with 50 pairs of mother⁃child groups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to explore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ehavior. The study identifies three type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ehaviors with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the high expression type with supportive attention, the low empathy type with positive attention, and the low strategy type with negative negle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mot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nderstanding empathy, companionship listening, and explicit ex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Keywords】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ttachment theory; Q behavior classification
*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家园共育模式构建与运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GH21Y0634。
* * 通信作者:陶嘉欣,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幼教教研员,电子邮箱:taojiaxin116@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