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的高校美育实践

2024-02-18 00:00:00卢秀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5期
关键词:载体实践

摘要:高校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美育与德育互为补充,统一于育人实践。美育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具象化的美育实践可提升生动性与深刻性,以点带面提升浸润效果。富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载体是高校美育成效的有力保障。在高校美育解读的基础上,该文首先介绍了胡一川艺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开展高校美育的可能与必要性,最后分析实践路径: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开展高校美育实践,通过美育课程、校园文化、实践基地、社团活动等多路径提升育人成效。

关键词:高校美育;实践;路径;载体;胡一川;艺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I0-02;J0-02"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b)-0113-06

The Practi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Hu Yichuan's Artistic Thought as the Carrier

Abstract: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educating peopl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re unified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ng people.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rete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can enhance vividness and profundity, and improve the immersion effect from point to surface. An attractive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carrier is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core content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u Yichuan's artistic thought, then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using Hu Yichuan's artistic thought as a carrier to carry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ath: using Hu Yichuan's artistic thought as a carrier to carry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rough multiple paths such as aesthetic education courses, campus culture, practice bases, and club activities.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Path; Carrier; Hu Yichuan; Art thought

教育部于2023年底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其中指出“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1]。这对高校美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过有效路径切实提高育人成效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2]高校美育的创新实践需依托有效资源与载体,以增强其生动性与深刻性。以中国新兴木刻先驱、革命美术重要的领导者、美术教育家胡一川的艺术思想为载体,将其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包括艺术人生、艺术案例、艺术作品、艺术文献等,有机融入美育实践各个环节,可为特色美育资源与创新美育实践的发展开拓新路径,同时弥补当前高校美育实践存在的素材资源不够丰富、实践路径有待拓宽、育人效果亟需增强等现实问题,有力推动高校美育浸润的实践探索。

1" "高校美育解读

美育概念自18世纪《美育书简》首次面世之后,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提及“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当中阐明,“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4]。可见,美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高校美育在传授美育知识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崇尚美、批判美的能力,使其全面综合发展并能用所学成果传播他人。高校美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道德情操、身心健康的重要渠道,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艺术教育可为高校美育实践呈现更直接、有效的功能与价值。高校美育效果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来推进与完成,富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载体是高校美育成效的有力保障。

2" "胡一川艺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特征

2.1" "胡一川艺术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新兴木刻先驱、革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胡一川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教育观点,推动了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思想、生活、技巧融合统一”的艺术思想。现存的艺术文献与校史档案资料显示,他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中始终强调思想观念、生活体验和艺术技艺的重要性,在面向师生的多次讲话中他均明确表达了这一理念,在《思想 生活 技巧——为建校30周年而作》文章中更是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内容。胡一川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做到思想、生活、技巧融合统一,不断提高创作质量。首先,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文艺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自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握是非观念,提高辨别能力,在美术创作中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次,艺术家需深入生活寻找创作源泉以提升作品的生命力,并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吃苦耐劳,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美,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的动人作品;最后,不断提高艺术技巧,打好扎实的技术基础,但要防止成为不注重思想提高、不重视深入生活的“手艺匠”,即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将技巧的提高与思想提升、生活体验相结合,只有做到三者的融合统一才能将复杂而严肃的美术创作高质量完成,才能做到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发挥出艺术感染力。此外,从胡一川的口头禅“做人要老实,作画要调皮”也可以窥见胡一川对于艺术家的独特见解。他在1962年8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搞创作的人应有热情和胆量,但他的胆量和热情一定要建立在正确和客观可能的条件上。搞创作的人应老老实实地服从客观规律,但又要调皮,高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整个艺术生涯中他不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并且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带动身边师生践履艺术家的本色。因此,他在艺术创作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非常强调师生深入生活实践去体验与感受,着力提高美术创作质量与技艺水平。

2.2" "胡一川艺术思想的主要特征

胡一川在20世纪80年代所写的《纪念李铁夫教授逝世卅年》稿件中特别指出,“油画工作者能认真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真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不断创作出具有中国特点和时代性有一定质量的油画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中作出贡献,中国的油画不但有光辉的发展前途,而且可以攀登世界艺术高峰”。从中可以透视作为在艺术生涯深耕数十年的“大先生”,胡一川对于艺术与艺术家有独特的见解,即真正的艺术家定能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紧跟时代,为民而作可谓其艺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以美为体,以史为魂,纵观胡一川的艺术人生,其艺术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2.2.1人民性

从胡一川创作的系列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胡一川艺术思想秉持的人民性特征。他始终心系民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青年时期就怀揣赤子之心积极从事新兴版画木刻运动等革命实践活动。从留存下来的第一幅革命历史题材版画《饥民》到木刻代表性画作《到前线去》等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出的系列反映人民疾苦、激发抗争意识的作品,再到延安时期他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深入群众、扎根生活,创作出《牛犋变工队》等一批反映大生产运动中百姓朝气蓬勃的日常生活和进取精神的美术作品,不管是版画还是油画,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主题创作还是风景人物画,胡一川始终认为“画家进行创作是人民性问题,是为人民服务问题,画家首先是革命家、社会活动家,画家通过创作为人民见面”(1956年胡一川听苏联专家绘画讲座笔记)。他坚持以创作带动教学,带领师生主动融入民众、体验社会,真实感受生活气息,体味人间烟火,努力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他教育学生“学习好专业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的斗争生活,表现新人新事,表现新的思想感情,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去教育人民,为人民服务”[5]。

2.2.2时代性

胡一川始终与时代同行,应时代召唤,以文艺引领时代、讴歌时代。“你应该勇敢地跑到时代的前头当旗手,而不应该握着时代的尾巴。不论对于什么事物,都应该去批评它、判断它。因为时代是动的、前进的;美的观点自然也是动的、前进的。”[6]他充分认识到艺术是向大众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要以鲜活真实的美术作品感召民众,诚如1980年他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漫谈“油画艺术”的手稿中所写,“反映生活要反映有时代性的生活,反映生活,包括反映祖国的壮丽的山河,可画的东西太多了,应画自己更喜欢的、有把握的、有特点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艺术宣传与教育的功能。胡一川在青年时期因革命需要从油画专业转为学习木刻版画,随后奔赴延安以艺术为武器,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让民众乐于接受的系列木刻主题版画、连环画、套色木刻新年画等,竭尽全力唤起民众觉醒意识。解放后重拾油画笔,千方百计挤出宝贵的时间进行油画创作,他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创作出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美术作品,为世人留下《开镣》《前夜》《挖地道》《南海油田》《西湖风帆》等彰显个人创作风格的经典作品。他坚定地认为伟大的艺术家需在时代的大熔炉里提炼,需“在实践中思考,回答时代之问”[7]。

2.2.3民族性

胡一川在青年时期以强烈的民族意识拿起木刻刀唤醒群众,他的美术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版画融合了北方民间年画、剪纸和中国书法的神韵,而他的油画被业界称为“土油画”,既掺入了国外油画的艺术表达手法,又融入了中国版画的艺术元素,蕴含独特的思想意蕴,别具一格,着力推动油画民族化发展。他经常跟师生强调要抓牢中国民族的典型,创造出具有民族性的艺术。1939年1月21日,胡一川写下《谈中国的新兴木刻》手稿。“为了要反映出中国目前更加真切现实,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中国的民族性地方色彩。不但要注意分别出中国人的眼神、鼻梁、表情、姿态与外国人不同,就是在国内各种人物的特性和发展过程、某时某地的人情风俗、住所、服装、生活习惯都要非常确实,而不能随便加以瞎描写。要虚心地去研究中国旧有山水、人物、年画里的章法和笔调,我们要发扬能代表中国民族性的好的方面。”身为教师的胡一川秉持“立足民族,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参与艺术交流互鉴,引领师生立足民族走向世界,通过美术作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带领师生充分学习与借鉴外部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3" "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开展高校美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美育过程是引导学生逐渐加深对客观世界真、善、美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感受更丰富、全面的真、善、美内涵,以致形成更完善的主观世界,美育过程使人在愉悦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唤起对高尚情怀的追求。高校美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自觉追求美好事物,确立高尚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德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的灵魂就是德。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善结合,相得益彰,促进美善相长、美真互融。美德是人的内在价值,通过美育先改变受教育者在情感上的主观认知,继而使其获得理性的道德认知,通过共情产生强大的内心力量,美德共情有力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8],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胡一川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把个人的艺术理想与党的文艺事业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艺术人生、大批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与教育实践均蕴藏丰富的红色文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它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艺术思想熔铸于丰富的艺术实践,体现在艺术创作与艺术人生中的精神品格。胡一川艺术思想蕴含丰富,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内容。胡一川在长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众多红色美术经典作品,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创造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书写了精彩的传奇故事。将胡一川艺术思想融入高校美育中的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美育基地、社团活动等各环节,开展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创新实践,可以充分发挥艺术作品、艺术案例、艺术人生故事鲜活生动、形象具体的特色优势,有助于激活红色基因、丰富教育资源,有利于扩充教育内容与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路径,同时有利于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增强美育实践的深刻性与针对性,推动高校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发展,提升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4" "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的高校美育实践路径

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的高校美育实践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美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课内体验、校园文化、美育基地、社团活动“四位一体”的美育创新实践多维路径,提高高校美育的实效性。

4.1" "将胡一川美术经典案例融入多门类艺术课程,提升课程生动性

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10]。由此,高校美育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胡一川创作的相关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名作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经典作品,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可开设美术鉴赏、临摹等理论与实践课程,选择胡一川创作的版画、油画、书法等代表性作品,结合作品中的艺术表达、情感分析、个性特征等普及美术创作中的构图、色彩、意蕴等基本理论,同时,在艺术体验与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临摹胡一川的作品,从中去感受胡一川的笔触;另一方面,在版画、油画、书法等艺术类专业课程等课程教学中,将胡一川及其创作的大量美术经典作品作为案例融入课程内容,结合胡一川的人生阅历与创作经历,重点讲授胡一川美术作品蕴含的精深思想和精湛艺术,提升美育知识讲授的生动性。由此,可在学校线上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开设“胡一川艺术”专栏,适时补充“胡一川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国史”等教学视频,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资源的优势,力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推进。此外,联系胡一川艺术思想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如广州美术学院开设的“红色美术经典赏析”公共文化选修课,其中部分内容就是通过讲解胡一川的美术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及心路历程等,从而感受胡一川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

4.2" "以胡一川艺术人生为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活动吸引力

作为革命美术家的胡一川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时期,始终以崇高信念和精神品格锤炼自身,以躬耕不辍的姿态获得业界及周围师生的爱戴和拥护。从他留下的大量日记、手稿等艺术文献资料,结合校史档案资料可以获知其艺术人生中的众多鲜活案例,精选契合校园文化主题的材料,诸如某一主题创作作品、某一段人生经历、某一场特殊事件等,融入戏剧展演、影视创作、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经典鉴赏、主题展览等多类型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鲜活化胡一川的人生故事,深挖其艺术思想中所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通过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模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活动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可有效缓解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浅层化的矛盾,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先后组织师生团队以胡一川的艺术人生与美术经典为媒介,开展多项活动,立体呈现胡一川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的崇高品质,旨在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优良品格,策划举办《川流不息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以“述”为引——胡一川六件经典作品的“现场”》,与中央美术学院合办《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等大型专题展览,创作《黑白印记 红色芳华》胡一川专题纪录片,组织《自有一山川》戏剧展演,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谱写青春乐章”主题征文比赛,制作《历史川流不息 精神源远流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胡一川专题系列纪录片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4.3" "建设胡一川故居美育实践基地,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胡一川故居分别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中川村和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美术学院内(由胡一川研究所管理),其中中川村属于胡一川幼时成长之地,广州美术学院是他工作期间的住处。故居及其展出的代表性作品、文物等是开展实践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堪称传承红色基因、继承优良传统的生动载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每年组织新生前往胡一川故居(胡一川研究所)参观、考察并与研究人员近距离交流,沉浸式体验胡一川作为艺术家的赤诚与热爱,作为革命美术家的忠诚与勇敢,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担当与责任。在基地建设中,通过组织主题讲座、专家访谈、经典作品赏析等多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增强青年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结合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将胡一川故居的丰富资源充分融入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如版画或油画专业的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重走胡一川曾经的写生路线,并且结合胡一川的创作进行现场教学,实地考究胡一川作画时的构思与技艺。又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对胡一川故居的外观及内部进行升级改造设计,对环境作出优化提升的同时增强对胡一川的崇敬之情。再如,戏剧专业的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与胡一川的人生经历尤其是青年时期对艺术、对革命、对人生的追求等进行跨时代对话,在角色扮演中去认识、理解真实而多维的胡一川,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另如,影视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结合历史资料的梳理、展览作品的呈现、专家学者的访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等多素材整合制作出视频短片,在创作过程中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历史思维,增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4" "丰富胡一川主题艺术社团活动,增强美育浸润效果

胡一川酷爱音乐,喜欢唱歌、弹钢琴,拉小提琴等,担任过厦门社会军训的义务音乐教师与歌咏团指导,演过戏剧并曾担任“延安抗战剧团”副团长,他在“与夏朋的恋爱”手稿中提到,“夏朋可能觉得我这个从印尼归国的穷学生生活有点浪漫气息,除了爱好美术外, 也喜爱音乐”。笔者与胡一川家属交谈后得知,他对于艺术的各门类都有兴趣,认为绘画、诗歌和音乐是互联互通的。这对当下青年的美育素养提升有较大启发。从胡一川身上可以窥见音乐和美术具有内在融通性,也是个人成长中重要的美育素养。高校美育实践可充分发挥社团学生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组织歌咏会、音乐沙龙、情景舞台剧等多种文艺活动重温胡一川的音乐情怀,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与胡一川进行时空对话,增强情感表达力与感染力,自觉传承胡一川身上的乐观向上、为民服务、回报社会等精神品格。此外,胡一川毕生留下大量的日记、文章、手稿等艺术与艺术教育文献,除了组织文艺类活动,社团还可以组织一批师生专门对胡一川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且建立文献资源库,一方面有利于校史档案与艺术文献的完善,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增强其科研能力,为20世纪中国美育的相关理论梳理做一点补充。在整理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组织不同专业大学生近距离了解胡一川,通过社团组织在全校范围内对胡一川日记的朗诵接力、胡一川主题的文创设计等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让更多学生在社团文化中感悟胡一川身上的精神力量,增强美育浸润效果。诚然,社团活动的有效组织与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发挥集体力量,各部门各单位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预期成效。

5" "结束语

综上,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通过课内体验、校园文化、美育基地、社团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高校美育实践,可进一步激活红色基因,拓宽美育路径,丰富育人资源,增强美育实践的深刻性与生动性,有助于高校美育与德育协同推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0)[2024-10-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 0102_1097467.html.

[2]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3] 蔡元培.精神与人格:蔡元培美学文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227.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10-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 黎明,谭天.广州美术学院六十年大事文献(1963—1972)[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12.

[6] 胡一川.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9.

[7] 卢秀峰.文艺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内容、情感、审美的统一[J].学术前沿,2022(6):123.

[8]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9]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9.

[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2-11-22)[2024-10-16].https://hudong. 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2212/t20221201_ 1009975.html.

猜你喜欢
载体实践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5:30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9:08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1:19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