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玲
(甘肃省民乐县思源实验学校,甘肃 民乐 734500)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合理融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有效丰富语文课程的授课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同时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选择恰当方式与恰当时机,合理融入信息技术,挖掘和整合优质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谓势在必行,这也是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以及个人学习活动中必备的关键素质与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互动沟通能力[1]。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指学生在问题思考环节,可以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客观地针对问题展开分析,并且针对所获得的最终结论进行科学辩证与科学评估,是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过程部分。创新创造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实践当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突破问题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合理应用于实践当中。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自主获取资料,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探究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环节,与其他小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团队合作当中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互动沟通能力主要指学生可以高效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精准表达自身的见解与观点,从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与方法,与他人开展互动与交流,进而共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乃是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素质,需要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环节得到有效培养[2]。
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加广泛的资源与更加优质的场景。借助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抽象性的文本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文化背景以及文本内容[3]。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课堂方式以及群组讨论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引入课外拓展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其次,科学应用信息化技术,引进具有多样性、创新性特征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以触摸屏技术或者移动技术为依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表达平台与互动交流平台,助力学生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良好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微课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再次,当前信息技术现已经成为初中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合理融入信息技术,可以确保学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精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并且针对信息进行科学整理、科学处理,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率,从而助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最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学生理解了学科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可以顺利实现跨学科学习活动。而合理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语文课程建立联系,顺利实现跨学科教育目标。此外,合理引入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优质的互动平台以及全新的语言表达平台,学生能够借助图片表达自身的想法与见解,有效培养沟通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从而顺利实现优质资源共建与优质信息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合理引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同时有助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跨学科知识转化能力,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4]。
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高度契合。但其中包括大量的朗读课文以及抽象性的内容,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常规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需要面对理解难度较大的抽象性知识以及枯燥乏味的机械式朗读训练,难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无法精准地感知到文本内容所呈现的优美意境,不能切实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对一系列难以理解的抽象性内容缺乏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就无法得到有效培养。而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生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将抽象性的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降低文本内容理解难度,有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
例如在课文《春》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图文结合、声形并茂的方式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从而顺利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任务。为实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需要在备课期间深入地研读教材内容,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且在课堂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向学生呈现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影像资料,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春天在哪里》的背景音乐开展有感情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很快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阅读情境当中,为学生带来多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听觉方面与视觉方面感受到美感,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参与到语文知识学习环节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借助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性内容以更加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多重感官,直观地掌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由感性阅读转化为理性阅读,从而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产生理性思考和判断,顺利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信息化条件的支持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会由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进而突破传统语文课堂在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助力学生拓展学习视野,顺利完成知识内化与知识迁移。
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课程《荒岛余生》的教学环节中,为确保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掌握文本内容,体会到荒岛生存的艰辛与不易,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体电脑设备,为学生播放同名电影《荒岛余生》的有关片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程度与理解程度。再如在《月亮上的足迹》的课程教学环节,这篇课文是一篇以科学为主题的小品文,互联网上有大量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教师可以合理应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将其作为课内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与重要延伸,这同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抽象性的描述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此,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环节,就可以在教学课件当中融入嫦娥四号发射的视频以及传回的影像,这样通过优质的互联网资源,学生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后续更深层次的阅读训练活动当中。
1.引入创造性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造创新精神展开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信息化技术的科学应用,为探究性教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助力与支持。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可以为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互联网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可以有效拓展教学思路。此外,多媒体技术具备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所需要的操作平台以及丰富情境。不仅如此,互联网具备交互性特征与便捷性优势,可以确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加开放、及时。
例如在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入探究性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保障。备课期间,教师应深度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并在互联网中获取优质的课外拓展教学内容,将其与课内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教师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及微课视频同步上传至互联网教学平台,供学生开展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在接到自主预习任务后,可以在互联网中获取相关资料与信息。教师针对基础的信息开展深度分析,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你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吗?你能说出不同的看法吗?”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精神,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语文课程学习的乐趣所在。
2.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向学生布置一些硬性的、单一枯燥的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与交流。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活动可以为小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为各学习小组提供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信息资源共享、开展合作学习的优质环境。师生可以在同一教育平台中通过特定的交互方式,快速、顺利地完成相关学习信息的整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分析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效以及重难点内容,从而不断优化、调整教学计划;而学生则可以与小组成员、语文教师开展线上互动与交流,同时也可以在互联网当中以小组形式针对各种难解问题开展深度讨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认知程度,从不同层面、角度开展问题分析与问题解读,从而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这种方式,能够顺利完成知识内化,不仅有效完成语文课程学习任务,同时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小组合作能力的提升等。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借助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内容和问题后,可以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课文写一则小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快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在有效节约课堂时间的同时为学生讨论交流提供材料,进而顺利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程度与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互联网中获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对其进行加工与处理,以顺利完成短文撰写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展示成果,并且在集体发言环节将短文大声朗读出来。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其余学生可以将成果上传至互联网教学平台,展示给全体学生。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小组朗诵成果、短文撰写成果、人物描写成果,评选出优秀小组,并且对学生提供耐心、精确的指导与建议。在总结环节,教师要注重向学生输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信息化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助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环节合理融入信息技术,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得以有效推进的重要途径,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与关注。在此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条件,在课堂中合理融入信息技术资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在显著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