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书浚 郭 旭 马聪园 傅琳然 李彩云※
(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内三科,福建 建瓯 353100)
高血压病是我国高发慢性疾病之一,长期血压升高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功能损害,是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乃至心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4],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病患病率约为27.2%,与2015 年相比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国外的高血压病患者也持续增加。因此,高血压病已成为世界难题之一,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势在必行。
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科学地解释了天文气象与人类生产生活规律,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十四节气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所热议,从立春到清明,易发生高血压病、痔疮出血、女性月经失调等疾患;从谷雨到芒种,容易发生神经痛、风湿热、湿性皮肤等病[5]。可见二十四节气与疾病的发生确实息息相关。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研究[6]表明,节气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节气更替与血压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文章试图运用二十四节气理论,阐述高血压病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提出构建高血压病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设想,以期达到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的目的,从而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7]。是故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始于春分,终于大寒,周而复始;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天地万物的生长收藏,影响着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节气有着密切关系[8]。节气时令观念的本质,是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中医论治也讲究“因时制宜”。《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度百岁乃去”[7],表明根据天地时令之道,及时合理地调整生活起居,对保持身体健康长寿十分重要。因此,如果将不同节气的气候变化对应于人体的阴阳平衡,运用二十四节气理论指导临床,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从而提高疗效。
随着近年院外管理理念的发展,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在中医优秀传统理论的宣传、指导下,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自我全面管理、主动管理,有利于其在院外更好地控制疾病、防治并发症、提高疾病干预效果[9]。因此,以“顺应四时”的方式,根据二十四个不同的节气特点科学地调整生活方式,在中医临床诊疗、养生保健、调护等方面应时采取疾病防治措施,可在改善高血压病等慢病管理效果的同时,为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开辟新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研究[10]表明,节气可以对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产生影响,不论地域、种族、性别、年龄及是否有高血压病,机体都存在血压的季节性变化,而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变化幅度比正常人更大。中国中医科学院基于全国16 家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收集了4199 例高血压病例,并与节气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住院的高峰分别在秋末和冬末的寒露、霜降、小寒3 个节气上,春季的雨水、惊蛰、春分3 个节气上,说明冬春季是高血压病的高发季节[11]。侯雅竹等[12]发现,天津地区血压呈现春降、夏低、秋平、冬高的季节变化规律,特别是冬春季节,在立冬、小雪、雨水节气中,血压可出现峰值。而郝宇等[13]则研究发现,北京地区高血压病发病的高峰分布在清明、寒露与惊蛰,春、秋相对高发。还有研究[14]表明,大学生的血压随着季节变化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波动,夏季血压最低。因此,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或缓解与四时节气有明确相关性,发病率总体而言以冬春季节居高。
3.1 春季节气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模式举隅春三月,节气以立春为始,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气乍暖还寒,人类的新陈代谢渐渐活跃。根据五行归属原则,春属木,为肝所主,由立春开始需注意养阳气、疏泄肝气[15]。高血压病患者除药物干预外,饮食上,宜食芹菜、韭菜、香菜等辛味之品,以平肝息风,缓解眩晕等症状[16];还可选用玫瑰花、枸杞子等做茶饮,以疏肝解郁、养肝明目;运动锻炼方面,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汗出淋漓以伤阳气;在起居生活中,应防寒保暖,睡觉时以平卧为主,使血液充分流到肝内,推动肝的气血顺畅、充足;情志方面,为避免过怒伤肝,需要控制情绪。
雨水节气降水增多,寒湿之邪易困脾胃,需注意固护脾胃。惊蛰之时天气干燥,可适当吃梨以润肺滋阴。春分节气阴阳相半,应注意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不同体质,及时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用药时,肝阳上亢者注意平肝潜阳;阴虚阳亢者注意滋阴潜阳;肝肾阴虚者注意滋养肝肾;阴阳两虚者注意阴阳双补等。清明时天清气明,肝阳易升发太过,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应尤为关注自身的血压波动情况,以免肝阳化风,出现中风等后遗症。谷雨时节雨量增加,阴气盛则制约阳气,而肝体阴用阳,此时易出现肝气郁结,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乐观的心态。
3.2 夏季节气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模式举隅夏三月,节气以立夏为始,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气温渐渐升高,人类的新陈代谢更加活跃。根据五行归属原则,夏属火,为心所主,夏季应当特别注意保护心气。而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在情志上,要注意调节情绪,以免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血压升高,甚至猝死;在饮食方面,宜饮用清凉生津之品以苦寒降泄,可多食苦瓜消暑降火;酸性收敛,可以饮用乌梅所制茶饮,防止暑热过盛耗伤阴液[17];在运动锻炼方面,要坚持户外运动,舒展全身筋骨肌肉关节,激发体内阳气,畅达气血,但勿剧烈运动,以免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汗血同源,使心失所养。阳虚的高血压病患者需要注意及时调理身体,夏季心阳旺盛之时温补元阳,艾灸心俞、肾俞、关元等穴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8]。
小满节气雨水渐多,需注意调理脾胃,升清降浊,少食肥甘厚味,以免生湿、助湿。从芒种到大暑,各地气温急骤升高,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要注意避暑。此外,须谨慎进补,注重清心火、防暑热、健脾祛湿,中医可辨证选用清暑益气汤、二陈平胃散为基础方[19],用药上可选用茵陈、半夏、茯苓、西洋参、麦冬、石斛、荷叶梗、竹叶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品[20]。
3.3 秋季节气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模式举隅秋三月,节气以立秋为始,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气温较大暑稍有下降,但多地依然炎热。根据五行归属原则,秋属金,为肺所主,肺为娇脏,喜燥恶湿;肺金时令之气为秋燥,燥甚伤肺,肺伤则无以制木,肝木偏旺则肝郁内变,化火生风,风火内动,使清窍不利,高血压病患者可见眩晕、头痛、血压不稳等临床表现[21]。临床研究[22]发现,心肾阴虚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在外感温燥之邪后,津液受损,热伤阴血,可能会引发并加重心肾阴虚、肝肾不足等内燥证。是故秋季应当特别注意预防秋燥,在饮食方面,可多食滋阴润燥之品,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枇杷、银耳、蜂蜜等;在情志方面,应注意调节心理,避免“悲秋”等不良情绪诱发旧疾;在运动锻炼方面,可打太极、八段锦等放松心情。
白露时寒生露凝,若患者兼夹湿浊之邪,病情更加难以控制,需要密切关注。秋分后秋意浓,阳气渐渐收敛、沉降于地表之下,若外感凉燥之邪,入里伤及阳气,损伤阴液,使阳虚津亏,则致病重难愈[23]。因此,秋分的重点是防治凉燥,饮食应以清润、温润为主;肺金盛则克肝木,可适当吃酸味食物以强肝木、助脾胃、养元和[24]。霜降时节已入深秋,阴气渐盛,阳气渐衰,应注意早卧早起,收敛肺气、养阴,为冬藏积蓄能量,使高血压病患者能更加平稳地度过寒冬[25]。
3.4 冬季节气高血压病慢病管理模式举隅冬三月,节气以立冬为始,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气温逐渐下降,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根据五行归属原则,冬属水,为肾所主。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人体一身阴阳之根本,冬季应当特别注意护阴潜阳,使人体阴阳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在饮食方面,高血压病患者可适当食用羊肉等食物行温补之功,辅以当归、枸杞子、何首乌等滋阴补肾之品,还可多食黑芝麻、冬瓜、木耳、紫菜、玉米、萝卜等补益肝肾、消痰利水、益气降压之品[26]。同时冬主蛰藏,冬季阳藏于内,需避免多食温燥辛辣刺激之品,否则将损伤脾胃,痰浊内生;也不应食多致过饱,阻碍气血运行[27]。在情志上,冬季应注意藏神,保持情绪稳定、调养生息。在运动锻炼方面,锻炼前注意热身,禁止剧烈运动,清晨可适当晒太阳,补养阳气。在起居方面,应当顺应天时,早睡晚起,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内积。
从小雪到冬至,寒流开始活跃。寒主收引、凝滞,影响全身气血运行,人体易出现肢体活动不利、骨骼拘急等症状。高血压病患者要注意温经散寒、调畅气血,以免病情加重,可选用肾俞、膻中、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随着寒气加重,可根据证型加强冬季进补。但是,若高血压病患者体虚以致虚不受补,则以引补为主,根据患者体质适当选用生姜、大枣、山药等食物缓缓调补阴阳。冬至之时阴阳交关,阴极而阳始至;而心为阳中之太阳,其功能有赖于阳气健旺,若人体阳气不得及时升发,则心病容易发作[28],其中阳虚的高血压病患者尤为容易在此时发病,甚至死亡,应及时补肾精、温肾阳;久病者可辨证进补膏方,增强体质。从小寒到大寒,全国各地普遍低温,人体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阶段,在温补肾阳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进食过多肥甘厚味损伤脾阳,因此可选用人参、白术等药物或莲子、山药、黄豆等食物,先益气健脾、再缓图补肾;但肾阳虚衰的高血压病患者应以温肾为主,兼以健脾,不可盲目温补脾阳。
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节气变化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作为一种慢性病,需要临床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天时”进行长期、连续地管理和指导。二十四节气理论源于我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易为国民理解、接受。运用二十四节气理论,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合理运用中药、食疗、情志疗法、针灸、导引等中医调理方式,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合理、科学且行之简便、高效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符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从而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亦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其他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