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 王晶晶
时光列车总是匆匆驶过,与组织部伙伴们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旅程,也在3年的寒来暑往间抵达了终点站。翻开组工日记本,历历在目的往事中,有初出茅庐的困窘,有夙夜奋战的磨砺,也有稇载而归的欣喜。都说往事如烟,时光一去不回头,但那些年那些事,如涓涓细流淌过内心,化作润泽生命的甘露,带我走向诗与远方。
窗外小雨淅沥沥,内心暴雨哗啦啦。今天被科长“批评”了。来部里3 个月的时间里,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因为呈送的文稿中有错别字而被“揪耳朵”了。
我起初是不理解的,一个错别字能有多大影响?只要材料意思大家都能明白,又何必在这些小节上斤斤计较?但科长这次语重心长的教导,让我彻底改变了之前幼稚的想法——
从小处讲,组工干部肩负着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重任,在外往往会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但这种尊敬是靠历代组工人过硬的作风素质和能力干出来的,“聚光灯”之下,锤炼出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正所谓“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每名组工干部都在要求上严人一层、标准上高人三分,时时处处争一流、作表率,才能让组织部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从大处看,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作为地基中的“钢筋”,人体中的“骨骼”,组织工作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原则性,干部考察、党员发展、政策出台等各项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轻则为工作带来被动,重则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对于组织工作而言,“十拿九稳”还不够,必须“十拿十稳”“慎之又慎”。
听着科长的话,我对每天看似寻常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稿子送审前再抠一抠字里行间,文件出台前再捋一捋实践依据,会议召开前再顺一顺流程环节,这些或许不会花费太多时间,但体现的是一名组工干部最基本的责任与担当。
“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这一标准,以后必须牢牢刻在脑子里。
“哟,姑娘,你的发际线呢?为啥我只看到了发光的脑门儿?”在跟外出的同事视频沟通工作时,他一上来就打趣我。
“这可是成长成熟的标志。”我莞尔回道。之前都说组织工作是最好的“脱发神器”,果然没错——来部里不到两年,头上的“水土流失”竟已如此明显了。
到底是什么“催落”了组工干部的头发?忽然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句俗语,或许可以算是反面论证:心闲长头发。回想起来,部里的伙伴都跟“闲”字不沾边儿,反而时时处于“高速运转”的忙碌状态:
组工干部的“心”是忙碌的。选优干部、培育党员、盘活人才……组工干部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都起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离不开持续的学习积累。同时,勤思善谋是把握时代脉搏、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武器”,所以组工干部从上到下一直都在用心谋事、想事、干事,“事业”二字牢牢占据内心“C 位”。
组工干部的“身”也是忙碌的。组织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往往时间要求紧、任务相对重,每年总有十个八个通宵达旦,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就像隔壁科室的同事,昨天还在婚礼上对新婚妻子表达恋爱时不能常伴身边的愧疚,今天就一头扎进了单位的紧急任务中……
成长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鱼与熊掌向来是无法兼得的。与材料信息“秉烛夜谈”、与政策文件“相伴相守”、与业务工作“心有灵犀”,虽然少了陪同家人、休闲消遣的时间,得到的却是能力的提升、工作的提档、作风的提效,这才是组工干部追求的“忙而有动力、忙而有所获”吧。
这样一想,倘若能换得一身过硬本领,几缕青丝飘落又何妨?
楼外,黑夜包裹着孤零零的路灯,让空无一人的街道显得更加冷清;楼内,灯火通明,凌乱的桌面、沙沙作响的写字声,见证着新一轮的“战斗”。
因为疫情的复杂性,这座小城再一次按下了“静止键”。组织动员防疫力量、及时跟进宣传引导、重点人员信息流调、高效有序安全转运……有了之前的经验,虽然这次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我们在各自岗位上节奏更加紧凑,工作落实也更有条理。
一下午不间断的电话流调,持续的高压作战,我的嗓子里似乎埋藏着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个别重点人员的误解和不配合,更是让我心中深感委屈。但我知道,有一群可爱的伙伴正在执着坚守,给我力量:多方调度的副部长中午泡的面早已放凉,变成了厚厚的一坨;埋头汇表的姑娘嘴唇已经干裂,但手边杯子里的水没有下去分毫;入职不久的青年第一时间就申请进驻了隔离点,原本稚嫩的身影在为密接人员服务时却显得稳重成熟……
接近23 点了,对桌的“战友”顶着蓬乱的头发刚回办公室。他跟其他男同事在通宵完成重点人员的转运任务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各防疫卡口的督导工作中,仿佛不知疲倦、不畏风险。抬头看看,他这风尘仆仆的样子,竟比平时要英俊几分。
“党的号召在哪里,组工干部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你看,只要有需要,每名组工干部都是一座挺立的堡垒。
纵有万般不舍,终有离别之时。
都说深夜容易情感泛滥,想到明天就要赴新的单位就职,我竟也开始“矫情”起来了。独自细细地走了一遍以前每天都要穿梭多次的走廊,这个因“灯常明”而被称作机关大楼“金腰带”的楼层,每一处都是回忆,每一步都是成长——
这是组织一科,是我组工生涯开始的地方。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组织工作”四个字在我的脑海中逐渐由抽象变为具体;
这是组织员办,在这里,我懂得了发展党员程序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感悟到“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生践行初心使命的证明;
这是组织二科,在这里,我们曾围绕如何优化“吹哨报到”机制激烈地讨论了很久,见证了党建赋能下“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强大力量;
这是干部科,在这里,在换届选举、干部考察等工作一次次的通宵攻坚中,我看到了“公道正派”四个字贯穿始终,“甘为人梯”的精神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这是研究室,是我工作时间最长的科室。在这里,我们围绕组织工作打磨了数不清的经验材料和新媒体作品,在一篇篇调研报告、参阅信息、新闻报道中,尽全力履行“以文辅政”的职责,传递着文登党建“最强音”;
这是人才科,这是党员教育中心,这是考核办,这是……
记忆的闸门打开,如洪水般的思绪不断向我涌来,汇聚到眼眶中,竟有了控制不住的温热感,是因为留恋不舍,也是因为热血沸腾:不舍的,是这群忠诚可靠、清澈纯粹的组工伙伴,与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奋斗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热血的,是我很幸运自己曾经是也永远是“组工干部”中的一员,“安专迷”的精神和“严真细实快”的作风,将永远激励着我、伴随着我走好更多的“三年”。
回首处,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望,前路漫漫亦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