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陈 晨
2022 版语文新课标倡导真实情境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基于情境下的交互式交流平台。这就需要教师要通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等方式,为学生营造真实体验的空间和氛围,唤醒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意识,通过情境下的交互分享,获取知识、内化认知、重建体系,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情境下的真正交互,要以学生真实化的学情为基础,教师需要创设真实而可感的情境,引领学生经历从平衡到非平衡的循环之中,实现对教学知识的重新建构,在全新平衡的状态下,促进认知经验的结构化。
部编版五下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金字塔》分别由散文和非连续性两篇文本组成,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将同质性的学生组建成为合作小组,但从最终的表现来看,思维活跃的学生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其他学生则毫无表现的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如此构建小组,只能从思维的规律入手,而严重忽视了学情基础,导致小组成员内的很多学生不在同一层次上,让更多的学生失去了参与互动的动力;其二,教师构建的话题相对理性,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不高。例如提问:阅读了两篇短文,你知道了哪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完全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局限在文本的信息层面,学生基本不需要运用思维,就能很快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未能对内在的思维认知形成挑战。
鉴于此,教师基于交互情境,对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调整:首先,精心设置学习任务,构建具有思维冲击力的话题,将原本过度理性的话题,变得更加开放,更具活动性和情境性。比如自己的叔叔是一名导游,要带领中国的一批游客前往埃及金字塔参观旅游,他在做准备的时候,收集了课文中两篇文本的内容,请你借助这两篇文本的内容,帮助叔叔撰写一份导游词,最好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其次,科学构建小组合作意识,明确组员承担的学习任务。比如基于不同的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以记录员、采访者、主持人等不同的角色,进入到情境任务之中,在充分考量每个成员的能力和兴趣点的基础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最贴合的角色,为小组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及合作研究的话题进行了相应调整,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状态,就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参与的情境和明确的任务。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围绕着文本展开深度对话的过程。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种对话就是自身与文本、与其他师生之间的交互。因此,基于鲜活情境下的交互,能够让学生走出机械学习的尴尬,以一个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身份介入到情境任务的需求之下,用真实性的参与,搭建多维对话和交互的网格。
部编版四年级中编选了老舍先生的《猫》,教师将重点聚焦在猫古怪性格的感悟上,比如典型语句:“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都会关注语段中的关键性词语,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体会猫的性格特点,但都局限于相对理性的问答,缺失了情境浸润下的真实对话。基于此,教师从情境交互理念下,进行了以下的调整:其一,教师为了增强情境的生活性元素,为老舍笔下描写的猫起名为安安,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对象感;其二,构建情境式的对话主题,比如安安已经出走一天呢?假如你是作者老舍先生,你会怎样来呼唤安安的回归呢?回归之后的安安,又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呢?由此,师生之间依托具体的生活情境,强化了师生之前围绕着文本展开的深度对话;其三,教师再次组织学生交流:作者老舍见到安安之后,他们又会有着怎样的言行细节?借此想象彼此相处的画面,全新一轮的对话就此形成。
纵观整个过程,学生表现出浓郁而鲜活的热烈氛围,师生在模拟性的真实情境中,展开了多维、立体的情境对话,彼此之间的交互过程得到了全面提升,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22 版新课标与构建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其中强调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交互性,就是典型的体现。教师要善于运用和整合身边的资源,将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深度关联,借以强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借助交互价值促进知识的重新构建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部编版六上编选了科普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可以从文体特质入手,多维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感。比如这篇课文的一个中心观点就是“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教师就可以借助应用型软件“大眼探世界”,将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以全景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学生在近距离接触地球资源的同时,深入感知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山海河川,强化学生对地球“摇篮”的体验和感知;随后运用AR 系统,尝试直接与软件中展现出来的各种事物进行互动体验,帮助学生转换全新的视角来感受地球的色彩之美、形态之美。由此,学生对于地球的感知,就不再仅仅停留在课文语言文字符号所介绍的层面上,而是在阅读理解和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将文本所描写的知识信息和画面,嵌入到生命意识之中,将原本机械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信息资源,纳入到学生原始的认知体验。从这一案例来看,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都是在真实状态下发生的,教师完全站立在学习者的视角,以学生内在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进行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形成了课文内容、学习体验以及情感之间的深度、多维交互,促进了学生思维与鲜活情境之间的交融,铺设了多维的交互对话渠道。
学生是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快速而高效地吸收信息,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在的经验体系。因此,基于真实情境下的交互,就需要从情境中提供真实高效的语言材料,通过具有实践性价值的活动,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全面提升,从而在浓郁的现场场域下,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真实生长。
部编版六上第二单元作为一个典型的策略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竹节人》一文,作者以生动幽默、详实准确的语言描绘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以及师生玩竹节人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竹节人已经较为陌生,很多学生几乎没有见过,更不要谈玩耍和制作了。生本之间的巨大距离,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得到缓解呢?教师则通过情境交互的方式,将指向鲜明的具体策略蕴藏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阅读经验的巧妙转化,借以促进学生言语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首先,组建合作小组,依托语段中对竹节人制作方法的介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内容,并掌握制作方法,尝试教自己的弟弟妹妹学做竹节人;其次,与小组内伙伴模拟展现竹节人的玩法,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力争创造出全新的玩法,并传授给低年级小朋友;最后,在班级中组织竹节人大比武,全班同学参观,并模仿课文中的写法进行片段练笔,展现竹节人大比武的精彩画面。
整个教学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停留在课堂模式下生本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维度上,同时为学生假设了“教低年级小朋友”或者“教自己弟弟妹妹”的交互场景。这就意味着学生不能将文本看成是纯粹的阅读对象,更成为了他们在情境交互中可以运用的资源,实现了语文课程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任务确定自身的认知定位,并从教师所设定的任务目的,相继选择默读、品读、选读、速读等不同的策略,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具体内容进行任务的提取、整合运用,从而在具体的任务中与自己、与文本、与他人形成多维的交互,实现言语信息的输入、加工和构建的思维过程。
真实情境下的交互式教学,就必须要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将关注的范畴聚焦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