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帅 颖
(北部湾大学 广西·钦州)
[提要]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在探索强村富民道路上不断寻求突破。成都市大雨村坚持用改革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创新乡村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着眼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生态绿色发展,不断夯实建设和综合管理基础,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富裕、产业兴旺、村集体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成都市大雨村围绕“打造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目标定位,紧扣成都市作为习近平“公园城市”首提地和成都西部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战略,以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为统揽,以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绿色增长极、生态会客厅、幸福宜居地为支撑,落实“旅游空间向西向北”发展部署。坚持以党建引领、支部主导、党员带头、发动群众的思路,围绕以“多彩田园、书香大雨”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线,采取试点示范、点线连片、观摩实践、整体推广的方式,推动大雨村跨越式全面发展。
(一)大雨村基本情况。大雨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境内以平原为主,山林植被资源丰富,处于待开发状态。全村共8 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866 户2,870 人,劳动力1,722 人,外出务工216 人;贫困户456户,1,720 人,全村特困家庭122 户,其中残疾人53 户,56 人,五保户14 户,14 人;低保户26 户,44 人,贫困学生9 人;精准扶贫户11 户,40人。全村幅员面积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05 亩,山地面积1,920亩,其中流转面积600 亩。群众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种植和农闲外出务工收入。大雨村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农户仍然以传统大田种植为主,2015 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6 元,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出行不便,农业基地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薄弱和村民文化素质不高、致富观念落伍,小农意识浓厚创新动力不足,导致村民难以脱贫致富。全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特色产业杂交水稻、制种。大雨村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为“新雨土地股份合作社”,该合作社共7 个经营小组,经营面积1,468 亩,全村2,905 亩耕地全靠两处提灌站和十处小型水泵进行抽水灌溉农田,农田放水十分困难。村内主要产业是依靠合作社发展粮油作物种植,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附加值偏低。群众收入水平偏低。大雨村没有企业、工厂,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远低于崇州市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也正是由于大雨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于2017 年前被评为成都市级贫困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未达到成都市同期水平的70%以上的,就属于成都市级的贫困村。
(二)大雨村发展困局。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大雨村针对村镇发展的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得出村镇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困局一是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大雨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出行不便,农业基地滞后;困局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本为农业,又过度依赖传统农作物,特色农业少;困局三是村民的小农意识较强,小户的经营模式分散了群众对集体的依靠,一些群众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不规划长远的利益;困局四是农村“空巢化”,大量劳动力迁移到城市,留在村上的多为老年人或幼儿,致使农村发展活力不足;困局五是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财产性收入更少。大雨村正在求索如何突破之时,国家相关扶贫政策的实行,给大雨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大雨村抓住政策机遇,顺势而为。
(三)大雨村具备的发展条件。就政策环境而言,乡村旅游逐渐被定义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崇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十四五”期间综合资源禀赋、注重全域功能协同,把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功能完善提升同步谋划、无缝衔接,积极有序推动城市空间“向东向南”、旅游空间“向西向北”、生态空间“全域融合”。规划理念遵循“以城带乡、城乡规划一体、产业一体、功能无缝衔接”的思路,按照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原则,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
就自然环境而言,大雨村具备发展旅游的一些基本条件。大雨村紧靠无根山,地势以山地为主,生态资源条件较好,传统养殖、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是主导产业。幅员面积3 平方公里,有耕地2,905 亩,可发展大田景观。大雨村坐落在有着“中国西部最美乡村公路”美誉的重庆路边,拥有便利的交通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还拥有独具风格的特色林盘、各种农旅资源,让大雨村的发展具备无限可能。
就人文环境而言,大雨村本村有一名中科院院士——高世扬,山上还有唐朝宰相段文昌读书时建立的读书台道观,香火绵延。为继承和发扬段文昌耕读文化精神,建设文昌书斋;为弘扬高世扬院士科技报国精神,建设“高世扬纪念馆”,设立“蜀禹农高世扬基金”,照亮寒门学子求学之路。
就市场环境而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倾向于在周末闲暇时间,选择到田园乡村放松自己,让生活慢下来,使城市居民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大雨村的区位优势比较好,就在重庆路边,挨着竹艺村,距离崇州市区10 多分钟的车程,距离成都30 分钟的车程,可以满足成都范围的游客短郊游需求。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一是理清发展思路。通过学习上级文件,吃透政策,开展座谈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借智借脑等形式,分析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确立绿色发展定位,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方向、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为抓手,实现与竹艺村等乡村旅游点位形成连片发展,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完善村庄规划。在功能区和白头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准对接成都市“大美田园”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和崇州市重庆路城乡融合示范带建设规划,对片区发展需求科学研判分析,聘请专业机构,优化完善《白头镇大雨村村庄发展规划》,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实现村级规划与成都西部片区规划有机衔接,确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大雨村延伸,重大产业布局向大雨村覆盖。
(二)坚持优势互补,整合村集体农民资源资金投入。一是动员农民筹资入股。经过宣传发动,入社农民筹集到位资金106 万元,用于产业升级。2019 年,在“稻虾体验馆”完成后,合作社决定加大投入,实施产业升级,将农家乐升级为田园综合体,打造“鲜道·幸福里”项目。二是集体土地折资入股。结合用地需求和集体建设用地实际分布情况,在用地指标和用途管制约束下,村集体通过自主实施拆院并院、林盘整理、空闲宅基地收储、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等方式,整合林盘零星散乱建设用地,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并按照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价格折资入股。
(三)坚持团队运营,推进专业化、规范化、企业化管理。一是引入专业团队投资经营。邀请在成都经营餐饮30 多年的村民高发敏回乡入股创业,投入1,000 万元共建“鲜道·幸福里”。鉴于高发敏及其团队具有多年开办餐饮企业的从业经验,而且技术过硬、服务周到,得到消费者认可,加上他还是大股东,决定由高发敏及其团队负责具体经营管理。二是推进规范化、人性化服务。引入现代城市餐饮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人员优先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挑选,统一集中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做到规范服务、微笑服务,消除经营者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障碍,以暖心服务、优质服务培养“回头客”。
(四)坚持场景营造,赋能田园综合体建设精品项目。一是打造音乐盛宴。“鲜道·幸福里”的经营者坚持用音乐打动情怀,用美食捕获味蕾,尤其注重特色消费场景的营造,以狂欢盛宴的形式,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味觉享受。依托湖边,安装各式各样的户外灯光设施,夜幕笼罩下,倒影随波荡漾,五彩缤纷,变幻无穷,营造梦幻般的世界。设置有水上舞台,组织演艺团队进驻“鲜道·幸福里”,安排职业歌手进行演唱。除固定曲目外,客户也可以根据需要付费点唱。设置室内演出大厅,由专业团队进行演奏和演唱,配备休闲式座椅,游客可以边听音乐,边品咖啡,完全放松心情,十分惬意。二是打造音浪火锅。“鲜道·幸福里”美食一绝就是火锅,麻辣鲜香,其味无穷。将餐饮与音乐融合,在一排排户外餐桌旁,设有专门的水上表演平台,消费者可以边吃火锅边看节目,有唱歌和川剧变脸等表演。
(五)坚持共创共享,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创新招商投入模式。强化村集体经济聚资引才优势,创新集体经济组织以“合伙人”身份参与新业态发展,引进专业团队和运营机构,深化“投资商+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和“让利企业+定期增比”等收益分享模式,聚资引才集聚高端要素,解决集体经济组织竞争力不足的难题。二是创新集体经济专业治理模式。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引进专业运营管理团队,探索形成“以资源换股份、以资产换产业、以评分换岗位”的集体经济专业治理模式(简称“三换一专”模式),构建起专业经营运营团队、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户三方的利益共同体,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专业化治理。建立“33211”新型集体经济分红机制,引导村民增强股权意识,促成农民变股东,主动参与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三是建立“33211”分红机制。即:项目收益的其中3 成属于集体户权益,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然后再带领大家来做产业;另外3 成是资金库,让钱成为资金链;2 成作为公积金壮大合作社;1 成为管理经费;另外,还有1 成资金用于幸福资金,村里谁家有因病返贫的、年老无依的、读书困难的,都从幸福股里出钱。村里为所有的低保户、残疾人和困难群众都买了“幸福保”,相当于为大家买了大病医疗保险。四是建立村集体“保底分红+二次分红”保障机制。即:每年经营业主无论盈亏,都必须支付20 万元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按照股权进行分配;如全年营业收入超出700 万元,营业收入每增加50 万元,合作社还可分得红利2.5 万元,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幸福里项目自2020 年5 月20 日正式营运以来,累计营业额超过2,330 万元,村集体经济获得分红超过101.5 万元。五是建立村民变合伙人的就业增收机制。自2019 年5 月投用至今,鲜道·幸福里一期非常火爆,有时甚至“一座难求”,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就业200 余人。2020 年,按照分红分配机制,通过现金和资源入股的111 户股东分红近30 万元,农户每入股1 万元可分红2,600元,实现村民身份由局外人向合伙人转变。
任何一种改革或者说新鲜事物的出现,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雨村在推动“三变改革”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
一是农民观念落后,生产方式单一。贫困地区留守老人儿童多,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交通不方便,比较封闭,基础设施落后,对外界的新信息、新理念接受缓慢,甚至不接受,在发展集体经济时,要动员这部分人员相对困难。另外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接受改革,对“三变”知识不明白不了解,不愿不敢不想接受。仍坚持以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农业工作也从事的是传统的农作物,没有流入一些比较新型的品种,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也有难度。
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的问题。乡村人才队伍不合理,乡村建设需要多元化、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全面人才队伍,以全方位促进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数量不足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乡村人才老龄化趋势明显以及整体质量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文化氛围,还是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各方面分析,农村相较与城市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城市。
(一)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大雨村能够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是因为前期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首先,“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实现脱贫攻坚的第一任务。建档立卡实现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摸清贫困原因、贫困程度以及人口底数,每年随着相关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做到对新识别贫困人口的补录以及剔除识别不准人口,大大提高了扶贫措施的有效性。其次,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措的基本扶贫原则,进行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扶贫、水利扶贫和交通扶贫。最后,机制得当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建立帮扶机制和返贫监测,防止已摘帽贫困户返贫和易致贫困户成为新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发生。
(二)巩固脱贫攻坚后续工作。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防止脱贫人员因病返贫返穷,以及其他人员因病返贫因病返穷是脱贫攻坚战打赢之后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发展的过渡期内,保持脱贫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到脱贫不脱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大雨村通过扶贫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可望建成漂亮的集中居住区。大雨村紧靠重庆路,境内有读书台等乡村旅游资源,可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雨村有黄菜籽油、太空米等优质农产品,可以建成“互联网+农业”的电商配送基地,促进村民增收,进而提高人均收入,迅速脱贫致富。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充分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在幸福里建设打造过程中,通过议事会、坝坝会、林盘会等方式,采取“职业经理人+村干部+群众”议事模式,充分听取村民在项目工程建设、打造方向、氛围营造、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引导村民通过筹资筹劳以幸福里为中心进行林盘打造建设。建立林盘环境卫生评比维护机制,拟定“十好林盘公约”等方式,村党组织积极与经营主体对接,为群众牵线搭桥,引导其参与到项目日常经营管理中,提升村民参与感和积极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提升区域吸引力,引入更多项目入驻,带动区域价值不断提升。
(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充分整合各类现有资源。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通过号召村民对闲置房屋进行腾退,进一步整合项目周边及林盘内现有资源,同时搭建民宿、餐饮、旅游、文创等产业投资平台,把“创业人才”“社会资金”“村集体资源”整合在一起,产生良好化学反应,形成“有人、有钱、有资源”的“三有”氛围,为集体经济发展垫好基石。挖掘现有产业发展亮点,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到乡返乡创业,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为在乡村发展旅游是需要一定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和区位优势的,所以各地在进行乡村振兴的道路选择时,应该多加思考,全面考量该路径是否适合当地以及本地是否具备实施该路径的前提条件。
综上,本文以大雨村“三变改革”的发展实践为案例,研究分析大雨村从贫困村到现在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历程。2019 年开始,大雨村紧跟市委总体战略部署,突出盘活川西林盘资源,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形成“区社合一”、“三换一专”、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为制度支撑的川西林盘生态价值转换实现模式,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新村级治理机制;发掘农耕文化,完善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善治,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形成了以宜居乡村聚人、聚商、聚业多方共赢的振兴乡村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