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之“忧”

2024-02-15 00:00:00梁衡
党员文摘 2024年24期
关键词:博州赈灾范仲淹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

范仲淹从27岁中进士到40岁进京任职前,已在基层为官13年。这期间,他先后转任广德(今安徽省广德市)、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五地,任过一些掌管刑狱的幕僚小职,其中一任是泰州西溪盐仓监。13年的磨砺,使其非常了解民间的疾苦。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为民办事、为民请命、为民除弊三个方面。

为民办事

为民办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为民所谋”。最突出的一件事是修海堤。

1021年,范仲淹调到江苏泰州,任盐仓监官。当时,泰州、楚州、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位于淮水之南,东临黄海,因海堤年久失修,导致海水倒灌,淹没良田,冲毁盐场,国家的盐利受损,百姓亦流离失所。这件事本不在范仲淹的职权范围之内,但范仲淹见百姓受苦,便一再上书建议复修海堤,朝廷就命他任兴化县县令,主持修堤。兴化县是海水倒灌最严重的地方,他亲率几万民工开始筑堤。大堤修成后,地方经济恢复,流离的百姓又回到故乡安居乐业。人们感激范仲淹的功劳,将此堤称为“范堤”。

还有两个小故事:一次,明朝皇帝朱元璋审查犯人名单,见有一个叫范从文的人,怀疑是范仲淹的后人,一问,果然是范仲淹十二世孙,便特赦了他;还有一次,有一土匪绑票,见苦主名范希荣,再问是范仲淹之后,立即放掉,可见范仲淹在民间的影响之深。在全国,后人修建的纪念范仲淹的祠堂多到不可计数。他在民间流传的这种大德,一直被人们所敬仰,这就是为民办事。

为民请命

为民请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为民所系”。

1033年,全国旱灾、蝗灾流行,山东、江淮地区颗粒无收。这时,范仲淹已调回朝中,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不安,几次奏请仁宗皇帝派人赈灾都石沉大海,他就在朝堂上当面质问皇帝:“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皇帝无言以对,只好派范仲淹前去赈灾。

范仲淹到达地方后开仓赈济,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同时做好防疫工作。现在,山东省青州市还留存有范仲淹祠堂,祠堂里有一口井,传说就是当年范仲淹做药丸救治百姓用的。

赈灾结束回京后,他还特意带回灾民吃的一种“乌味草”送给仁宗,并请传示后宫,让百官和后宫都知道民间的疾苦,杜绝奢侈之风。此外,他在赈灾之后回京的路上,遇到6个从长沙到安徽的漕运兵,他们出来时30人,连死带逃只剩6人,路途遥远,还不知能不能活着回家。他深感百姓粮饷和运输负担太重,就对皇帝说:“知之生物有时,而国家用度无度,天下安得不困!”他的心里时时都想着老百姓。

为民除弊

为民除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为民所用”。为民办事,既要办具体的事情,更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给百姓带来可持续的福利。范仲淹能将思想和行动进一步上升到制度的改革,每治一地,必有创造性的惠民政策。

第一是积极改革用兵制度。范仲淹在西北前线时,因战事紧张,就征农民当兵。宋承五代之弊,军人招募之时在面部刺字,谓之“黥面”或“招刺”,以便识别和管理。范仲淹体恤民情,建议改刺面为刺手,罢兵后还可为民,同时在边寨大办营田,将士可以带家眷,深得百姓拥护。

第二是改革税制。范仲淹去世前一年,任青州知州。他见百姓需往200里外的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交纳皇粮,往返经月,路途劳苦,还误农时,百姓叫苦连天。范仲淹经过调查,知道博州的粮食比青州便宜许多,于是他就改革征税方法,命令将粮赋折成现金,让百姓交钱,然后再派人到博州高价购粮,很快完成了预定的皇粮任务,免去了百姓的运输之苦。

第三是赈灾改革。范仲淹61岁时,任杭州知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没有用传统的调粮、赈济之法,而是根据杭州富人和寺庙囤积了很多粮食的情况,一是进行以工代赈,大兴土木,解决了饥民的就业问题;二是让富人捐助大办西湖龙舟赛事,既创造了一部分就业岗位,又拉动了内需;三是高价收粮,使粮商无法囤粮抬价,保持粮价稳定。如此一来,杭州的灾荒很快就结束了。

像上面所举之例,为什么前任那么多官吏都不去解决呢?这就看出一个官吏对百姓是不是真的忧,心中有没有装着百姓。所以“忧民”实际上是检验一个官吏好坏的试金石,也成了千百年来永远的政治话题。邓小平同志对家人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他还有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可见,政治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百姓办事。

(摘自《诗书礼乐:传统文化与立德修身》)

猜你喜欢
博州赈灾范仲淹
新疆博州:成群北山羊雪中觅食嬉戏
人民周刊(2021年20期)2021-11-13 09:37:55
新疆博州地区餐饮单位消毒餐(饮)具检测分析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新闻传播(2018年6期)2018-12-06 08:56:28
范仲淹苦读轶事
博州城乡供水工程规划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博州滴灌甜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糖料(2014年3期)2014-03-01 02:00:15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硅宝科技:举行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仪式
范仲淹教子俭朴
中国火炬(2009年11期)2009-12-27 22: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