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圳水库是福建莆田人的“大水缸”。在莆田东峤镇山美村,至今还流传着“赤脚县长”原鲁山的故事。
1956年的一天,原鲁山到东峤镇调研,看到正在劳作的村民,便主动打招呼:“老乡好!你们用这铲子干啥?”
“给池塘清淤,这样既可肥田,又能扩大蓄水容量,两全其美……”
没等老乡把话说完,原鲁山便脱掉布鞋,卷起裤腿,撸起袖子,下到池塘里,和大家一起劳作起来。
后来,乡亲们才知道,他就是县长,于是称他“赤脚县长”。
正是通过这次调研,原鲁山了解到:莆田沿海缺少水利设施,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稻田面积小、产量低,百姓长年以地瓜当主粮,生活贫困艰辛。
这年秋季,莆田发生大洪灾。海堤崩溃,平原被淹,房屋倒塌近万间,农作物严重受损。平原有涝灾,沿海有旱灾,百姓如何能过上好日子?原鲁山和县领导班子成员下定决心治理全县的水利命脉,上马东圳水库等重大工程。
然而,当时修建一个大水库,谈何容易?有时土刚筑好,就被洪水冲走。一次、两次、三次……有人气馁:这么大的水库,连神仙都建不好,听天由命吧。
原鲁山不信邪。时任东圳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打字员夏禹文回忆,原鲁山每天都到工地去,跟大家一起通宵达旦奋斗,和群众打成一片。
原鲁山无私为民的品格和绝不放弃的精神,深深感动着当地干部群众,使大家士气倍增。不到两年,东圳水库便建成投用。
原鲁山脑子里装的都是百姓,几乎忘记了家。
按规定,原鲁山每年可回家探亲一次,但从1949年南下之后的十几年间,他只回了山东老家一次。
原鲁山去世后,储蓄本上只有92元。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一张简易的木床,几个陈旧的箱子,一台老式书桌上摆放着一台小电视、一个笔筒和几枚印章,这是他的全部遗物。
“原出鲁山,勤耕闽地,自北至南二万五千日,尝无数苦咸酸辣,不窃一丝甜味;端居县府,安位州衙,从民而仕四十有一年,经许多珠玉金银,只偷两袖清风。”这是人们为他撰写的楹联。
(摘自《清风传家严以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