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企业碳账户建设看碳金融服务

2024-02-07 08:10潘咏群陶贻廷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碳排放绿色金融

潘咏群 陶贻廷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碳账户体系建设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地、推进低碳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碳账户,企业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碳足迹,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并与全球碳市场互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碳账户体系建设在绿色金融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显现,通过结合碳账户和碳金融,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鼓励和獎励那些在减缓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积极行动的实体。文章结合“双碳”目标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以KS为例提出工业企业碳账户构建思路及做法,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点的绿色金融生态,以期引导工业企业生态化、循环化绿色发展。

关键词:碳排放;工业碳账户;绿色金融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的共识,为实现全球气温1.5℃控温目标,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通过积极探索碳金融工具创新,尝试构建工业企业碳排放和信息披露机制,并将各类金融产品与碳账户有机结合,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一、构建工业企业碳账户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碳核算、碳账户、碳交易、碳市场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碳账户体系建设是实现绿色能源建设、推进低碳工业发展、推进“双碳”工作落地的重要抓手。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产生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因此,国际社会对减缓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要求企业限制其碳排放。国际上有一系列协议和法规旨在减缓气候变化,这些协议要求企业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并制定减排目标。在一些国家,也有相关的国内法规,要求企业进行碳排放报告和管理。许多企业认识到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将环保和社会责任纳入其业务战略。构建碳账户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其环境影响,采取措施减少排放,并提高透明度,以满足社会对可持续经营的期望。碳交易市场使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和出售碳配额来管理其碳排放。构建碳账户是参与这些碳市场的前提,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其碳排放情况并优化其碳资产组合。

“十四五”时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在能源需求持续提升、化石能源占比高、产业结构相对偏重以及转型成本较高的低碳转型困境下,获得工业企业科学、全面、精准的碳排放信息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工业企业碳账户相关概念

工业企业碳账户,是指通过碳排放数字化核算模型,实时或阶段性掌握工业企业碳排放总量及不同维度碳排放强度,对工业企业进行等级评价的记录,是实现工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

碳账户作为界定经济主体低碳贡献、碳排放权边界和减碳责任的数据工具,是实现工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通过构建碳账户核算体系,获得工业企业科学、全面、精准的碳排放信息,从而实现对工业企业的绿色低碳画像,进一步推动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和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灌溉。

(二)其他地区的探索举措

2017年,国家在浙江、广东、新疆、贵州、江西五个省(区)设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承担了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和碳账户建设的重任。各地在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开展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尝试,努力探索一条能计量、可核算、好评价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比较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包括了衢州、湖州、广州等地。各地根据自身关注的目标,在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方面开展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尝试。

1. 以降碳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创新绿色金融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服务。如衢州市,作为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的高碳产业地区,衢州万元GDP碳排放强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多,能碳双控考核压力较大。衢州主抓高能耗行业,试点安装终端能耗采集设备,对主要能耗数据进行监测,对标行业基准值,按数据结果给企业贴上“红、黄、浅绿、深绿”四色标签,落地到政策上对不同的碳排放等级配套差别化的产业和金融政策。

2. 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为目标:如广州市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对比所在行业基准值将企业评价贴标为A、B、C、D、E五个等级,构建“穗碳”大数据平台, 6家银行机构在“穗碳”平台绿色金融专区上线绿色金融产品。

3. 以实时监测碳排放水平为目标:如湖州市,推行工业碳效码,按照“一企一码”展现碳利用效率、碳排放水平、碳中和进程三大指标,对全市37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碳排放在线核算,对企业赋码并自动化跟踪企业“碳足迹”,助力企业节能降碳。

(三)建设工业企业碳账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2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明确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江苏省金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办公室于2022年5月24日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全省绿色金融发展重点工作推进计划>的通知》(苏金议办发〔2022〕5号),要求“健全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和碳账户体系。”

通过建立工业企业碳账户,企业可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全球碳减排努力,碳账户体系建设在绿色金融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显现。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成效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着决定性影响。建立一套数据可得、方法可行、结果可比的工业企业碳效综合评价、分级、标识体系,有利于解决双碳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协同多部门共同推进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能源节约和污染防治工作,为企业制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控制目标提供量化参考,也为绿色金融对接提供标尺,可促进金融效率的提升。

二、以KS为例工业企业碳账户构建思路及做法

整体上,按照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构建工业企业碳管理一体化体系,为加快实现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提供支持。具体包括选择试点样本、获取能耗数据、确定核算体系、评价分类和结果运用等环节。

(一)选取试点单位

以KS能耗超萬吨标煤企业及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为样本对企业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的试算。依据有关分析,KS汽车制造行业单位产值能耗水平高于全国和苏州平均水平,节能减碳空间较大。

(二)数据收集与测算

选取原煤、天然气、用电量、用水量、热力5个维度,获取样本企业2019-2021年、2022年上半年的能耗数据,按照国家标准将上述数据折算为标准煤,再按每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约2.66吨),计算出企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并以单位产值碳排放量作为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形成了碳排放强度核心指标。根据碳排放强度对企业进行等级评定,形成工业企业碳账户监测评级体系,结合KS地区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对样本企业做初步分类。

(三)评价及分类管理

碳排放评价包括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其中横向评价①是指被对企业当年碳排放强度在KS区域内所在位次区间进行评价。以2021年为例,KS整体单位产值碳排放水平在苏州处于靠前,样本企业中超过50%的企业碳排放强度低于20%。

纵向评价是指被对企业当年碳排放强度数据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评价。同2020年样本数据相比较,样本企业中超50%的企业在2021年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其中53户下降率超过目标值②。

(四)评价结果运用

根据试算结果,科学合理为企业画像,帮助金融机构更快速准确的识别绿色低碳企业,从而提供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强化碳账户配套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做好碳减排融资及带动碳减排量等信息披露工作。在创新产品方面,结合绿色项目贷、绿色供应链、光伏贷、苏碳融、绿能贷、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金融机构将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在利率方面,试点银行针对不同期限的融资可以给予同期贷款市场利率下浮,助力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绿色发展道路。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可得性不足

构建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的基础在于数据,目前数据均来源于统计部门的定期统计,尚未实现实时采集获取。碳账户的应用场景和社会价值取决于碳账户数据库与其他数据库的融合共享程度,出于数据安全、数据治理、数据隐私等原因,仍存在着数据壁垒,数据的有效流动和融合还未实现。其他城市工业碳账户及其相关建设工作团队往往由地方政府部门和能源企业联合建设。例如,湖州市工业“碳效码”体系由市经信局、供电公司合作开发;衢州市碳账户由市发改部门、生态环境局、人民银行衢州中心支行、衢州供电公司联合建设;广东“穗碳”大数据平台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电网广州供电局、广州市花都区政府、工信局和地方金融监管局共同搭建。

(二)碳账户构成和核算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从国内先行先试地区来看,各试点城市核算碳排放选取的指标参数差异较大,标准暂未统一,核算体系各不相同,公允性、科学性仍有待证实。大部分地区碳账户计算方式采用排放因子核算法,而排放因子存在地区的差异性和可变性。

从全球来看,在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①上还未形成有效的措施。目前,碳账户核算体系暂未考虑到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所要求企业遵守的碳披露要求不同,还未将碳排放延伸至跨国企业或产业供应链端。

随着科技的进步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能源消费、生产工艺、市场需求都会发生重大变化,碳账户的核算体系也要随之不断迭代和优化。比如在测度企业消耗电能时,合理区分“绿电”和“非绿电”还存在困难。

(三)内生式降碳创新难以完全体现

依据排放因子对企业的碳排放活动进行测度,虽然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但由于碳排放过程的复杂性和取数的实操难度,核算过程选取的只是部分主要指标,无法做到包含工业生产过程全部碳排放数据,针对不同生产过程,无法完全体现企业节能降碳的全部活动。比如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和技术改进,对生产工艺或流程进行改善提升,推动某一重要生产原料所产生的碳排放大幅度下降,本身是对企业碳排放的显著积极作用,但可能在碳账户核算中无法体现。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规范的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②

推进空气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温室气体监测网络,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定期开展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分析、编制温室气体监测公报。强化治理目标一致性和治理体系协同性,探索温室气体排放与污染防治监管体系的有效衔接,将碳排放重点企业纳入污染源日常监管重点管理,进行能源审计,识别能源浪费和低效的环节。开展碳排放统计数据质量检查评估,强化温室气体、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费等数据交叉校核,提高统计数据统一性、准确性、权威性。建立完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库,要求重点行业、碳排放重点企业落实主要能源碳排放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生态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二)构建财税价格等政策支撑体系

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加大政府专项债券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支持,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绿色金融等领域专项资金投入,落实环境保护、新能源、节能节水、清洁能源车船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银行、基金、证券等金融资源对本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持。建立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政策,对于低端低效、高耗能、产值水平低的企业实施惩罚性能源定价政策,提高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建立完善能源价格传导机制、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调整机制。研究制定绿色低碳转型相关的产业、投资、土地等支持政策。

(三)加强碳账户数据收集及应用

碳账户体系建设和场景应用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来看,“以点带面”快速探索试点方案、形成试点先行效应,是当前做好碳账户体系建设和推广的重要任务。在小范围试点形成碳账户1.0版本后,需要小步快跑、不断迭代,实现碳账户建设从“试点区”向“示范区”稳步推进。用好既有信息化采集资源的基础上,推动企业政务数据、用电数据、能源类发票数据、税务发票信息数据、工业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等集成共享。通过建立工业企业碳排放平台,打通能源大数据共享应用,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评分赋码,同时搭建“碳排计算器”程序,方便企业自我诊断测算自身能耗和碳排放数据,为企业科学分析能耗排放趋势、综合评估企业的生产效能提供有效依据。

(四)建立碳账户评价长效体系

为保障碳账户长期合规运营运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碳账户制度建设和实施细则,规范相关流程。进一步探索将企业碳信用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体系,逐步构建碳信用报告标准,以企业统一信用代码作为企业碳账户的识别标识,建立涵盖企业行业数据、经济数据、能源数据、碳排放数据和评价结果等内容的碳账户信息体系,依托企业征信机构建立企业碳信用报告标准和规范格式,按照标准化、可校验、可溯源原则出具企业碳信用报告。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授权方式向政府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开放企业碳账户、碳信用报告等数据查询通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获得差别化产业和金融政策支持。

(五)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企业碳账户运用

基于企业碳排放核算的评价结果和碳信用报告情况,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对碳排放表现良好、降碳明显或有降碳潜力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引导企业积极维持低碳表现或开展低碳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客户碳排放表现动态管理机制,将企业碳信用报告、核查报告或测算报告作为申请金融服务及贷后管理的材料,动态掌握客户碳排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强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动态名单制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低碳发展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通过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情况更好地评估企业环境风险,指导金融机构做好碳减排贷款及带动碳减排数量等信息披露工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学习时间[J].经济,2022(03).

[2]步雪琳.工业低碳转型的五年蓝图[J].环境经济,2022(01):20-31.

[3]孟揚,张冰洁.探索低碳发展的“衢州路径”[N].金融时报,2022-06-15(004).

[4]葛爱峰,齐萌.广州支持企业建立碳账户体系[N].华夏时报,2022-09-26(007).

[5]刘乙端.金融机构探索建立碳账户体系[N].惠州日报,2022-06-23(010).

[6]姬强,张大永.“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安全体系构建思路探析[J].国家治理, 2022(18):22-26.

[7]刘胜.从达峰到中和,未来减碳之路怎么走[J].中国中小企业,2021(08):11-18.

[8]孙金龙.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J].当代世界,2022(06):4-9.

[9]郑亚丽,钱关键等.碳账户,何以成为“双碳”落地支点[N].浙江日报,2021-12-15(008).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昆山分行)

猜你喜欢
碳排放绿色金融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济南市公共交通低碳发展路径探索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