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7颗栗子,早上给猴子3颗,晚上给猴子4颗,猴子们很不开心;换一下,早上给4颗,晚上给3颗,猴子们就很高兴。可换来换去都是7颗栗子,那帮猴子是不是傻呀?
不是。因为结果并不是唯一的衡量维度。同样的结果,不同的过程,效果会大相径庭。
那两个方案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呢?举个例子。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先听哪个?好消息是你中了500万元,坏消息是你昨天没领,过期了。请问这和你压根儿没有中奖有区别吗?
当然有。先听坏消息,再听好消息,你可能“哦”一声就完事了;但先听好消息,再听坏消息,你一定会念念不忘,“这么大的奖,差一点就是我的了”。看似都是零收益,但人类对收益和损失的敏感度不同,导致感受天壤之别。那帮猴子也一样,朝三暮四并不是笨,虽然总量都是7,但分配的方式不同,感受就完全不同。
这种细微的差别,在营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满1000元减200元和满1000元直接打8折就不一样,前者会让人感觉白捡了200元;直接标价699元和原价899元但现价只要699元,后者会让人感觉占了便宜;商品9.9元但是包邮和商品免费但邮费9.9元,用户的感受也完全不同。
因為价格决策是需要锚的, 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它到底是贵还是便宜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参照系是什么。比如一瓶矿泉水,有人卖4元,但马路对面只卖2元。很多人会走到对面去买。但如果是一台iMac,有人卖15000元,但马路对面只卖14998元。同样也是便宜2元,就很少有人为这2元专门走过去。
因为我们潜意识锚定的是市场价,就是其他家都卖多少钱。同样一瓶水,大家都卖2元,有人卖4元,价格就贵了100%,不能接受。而如果是一件奢侈品,大家都卖15000元,有人卖14998元,仅仅便宜了0.01%,那就可以忽略不计。
营销研究的就是消费者心理,就是这种“ 朝三暮四” 的细微差异。猴子并不可笑,它们只是我们的影子。
庄周//摘自《鹤老师说经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图书出品,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