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越,侯燕华,陈立萍,张 佳,张 楠,聂东兴,王晓军,林荣华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北京 100125)
豇豆(Vignaunguiculata)属豆科、豇豆属,是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或近直立草本植物。豇豆原产自非洲,传入亚洲后分化出长荚豇豆(V.unguiculataspp.sesquipedlias)和短荚豇豆(V.unguiculataspp.biflora)两种。长荚豇豆是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的蔬菜品种[1]。据统计,2021年全国豇豆种植产量达1 490万吨,人均年消费量超过10公斤(国家统计局,2021),豇豆种植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密切相关。
近年来,因连年种植豇豆病虫草害呈现高发趋势。豇豆主要的病害包括基腐病、根腐病、细菌性疫病、锈病、白粉病、角斑病、菌核病、炭疽病、病毒病、枯萎病、灰霉病、斑枯病、煤腐病、茎枯病、豇豆疫病、褐缘白星病、假尾孢叶斑病等;主要虫害包括豆蚜、蓟马、小地老虎、美洲斑潜蝇、豌豆潜叶蝇、烟粉虱、豆荚螟、大豆卷叶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朱砂叶螨等。主要草害包括菟丝子、马齿苋、曼陀罗、龙葵、反枝苋、牛筋草、鳢肠、豚草、小花鬼针草、牻牛儿苗、猪毛菜、田旋花等[2]。
豇豆既是我国种植的重要蔬菜之一,同时也被列入用药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名录。特色小宗作物是指特色蔬菜、水果、谷物、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面积小,但区域特色明显,可用防治药剂不完善的一类作物。农业农村部2019年3月29日颁布了《特色小宗作物农药登记药效试验群组名录(2019)》《用药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名录(2019版)》和《特色小宗作物农药登记残留试验群组名录(2019版)》(以下简称“三个名录”),“三个名录”是在《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和《农药登记资料要求》联合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和群组化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降低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成本,提高农药企业的登记积极性,解决特色小宗作物“无药可用”难题。
本文综述了我国豇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用药登记情况,探讨了采用农药登记药效试验群组进行联合试验,扩大登记使用范围防治豇豆部分病虫害,以期加速豇豆用农药登记速度,解决用药短缺难题,为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的攻坚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1.1 豇豆根腐病 豇豆根腐病是由菜豆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solanif. sp. phaseoli(Burkh.)Snyder et Hansen.)引起的,在我国豇豆种植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在25%~40%,严重的达60%,病菌可在病残体、厩肥和土壤中多年存活,是制约豇豆生产的重要土传病害。目前,国内外报道引起豇豆根腐病的镰孢菌有11种,如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等[3]。该病为害严重,防治困难,主要为害植株根部和茎基部,一般在出苗后7天开始发病,生长3~4周进入发病高峰。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直到开花发病时,主根病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斑点,多由侧根蔓延至主根,病部有凹陷,后期主根腐烂或坏死,病株容易拔出。主根腐烂后,地上根部茎叶萎蔫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株基部有粉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4]。
1.2 豇豆锈病 豇豆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锈病目豇豆属单胞锈菌(UromycesvignaeBarcl)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豇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南北菜区普遍发生,严重时可减产50%左右[5]。豇豆锈病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柄和豆荚也出现症状。侵染初期,叶片和茎蔓出现不明显的褐绿色小黄斑,扩大后形成具有黄色晕圈的红褐色脓包,即夏孢子堆。脓疱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侵染后期,叶片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可致使叶片变形和早落。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孢子为豇豆锈病的最初侵染源,温暖高湿适宜孢子萌发,尤其在早晚露重雾大利于锈病流行[6]。
1.3 豇豆白粉病 豇豆白粉病是由囊菌门白粉菌属蓼白粉菌(ErysiphepolygoniDC.)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豆类蔬菜常见且发生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我国豇豆产区普遍发生,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及豆荚。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呈黄褐色斑点,扩大后呈紫褐色斑,上面覆盖一层白粉(即分生孢子),后病斑沿叶脉发展,白粉布满整叶。严重时叶面出现相同症状,导致叶片枯黄,引起大量落叶[7]。白粉菌耐旱,多雨容易诱发白粉病,一般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尤其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严重。
1.4 豇豆炭疽病 豇豆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菜豆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curenta(Sacc)Deighton)引起的,在国内各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多雨多雾、冷凉的地区发生较重。该病主要为害叶、茎、荚,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严重时结荚损失30%~60%[9]。幼苗染病:幼茎染病后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短条病斑。子叶上生近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有凹陷并呈溃疡状,严重时常使幼苗折倒枯死。成株期染病:成株期叶片染病,出现圆形至不定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色,斑面隐现不明显云纹[4]。豆荚染病:豆荚生褐色小点,后期扩大成大圆形病斑,呈红褐色或紫褐色晕环,湿度高时病斑分泌出大量紫色粘稠物。茎杆染病:病斑呈红褐色,有凹陷,外缘有黑色轮纹,可生大量龟裂。该病多发生在雨季,病部往往因腐生菌的生长而变黑,加速茎组织的崩解。多雨高湿或多雾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的田块,发病重。
1.5 蓟马 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寄生豇豆的蓟马主要有豆带蓟马(TaeniothripsglycinesOkanot)、豇豆毛蓟马(AyyariachaetophoraKarn)、侣金裂绢蓟马(HydatothripsheteraureusHan)、花蓟马(FrankliniellaintonsaTrybom)和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usitatus)等,其中豆大蓟马为优势种[10]。蓟马在全国豇豆产区均有发生,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和湖北等地发生严重。其成虫和若虫可在豇豆整个生育期为害,以锉吸式口器吸食豇豆植物幼嫩的组织和器官的汁液,造成叶片变小、皱缩、畸形,严重时萎缩、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进而整株枯萎;花器和豆荚受害后,可导致豆荚表面出现粗糙伤痕、甚至落花落荚、籽粒干瘪,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减产20%~80%,甚至绝收。此外,蓟马还可传播病毒病,严重影响豇豆产量和品质[11]。
1.6 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属于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属,是一种检疫害虫也是一种严重为害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的危险性害虫,其适应性强,繁殖快,寄主范围广,世代历期短[12]。美洲斑潜蝇在1993年入侵我国,随后在全国爆发成灾,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产卵后2~5 d孵化,幼虫期4~7 d,末龄幼虫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7~15 d后羽化[13]。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取食叶片和产卵为害。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刺伤叶片细胞,形成针尖大小的刺伤“孔”为害,初期呈浅绿色,后期变白形成不规则的蛇形虫道,其内部有交替排列整齐的黑色虫粪,一般1虫1道,危害后导致叶片加速干枯脱落,光合作用减弱,引起果实日灼,严重时枯死;成虫以产卵器划破叶片取食、产卵造成危害,特别是植物叶片受伤后为病菌的入侵提供了渠道[14]。美洲斑潜蝇危害严重时全株幼苗死亡,成株受害,大幅降低豇豆产量和质量,一般可使豇豆减产25%左右,严重时可减产80%,甚至绝收。
1.7 豇豆荚螟 豇豆荚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又名豇豆野螟、豇豆蛀野螟、大豆螟蛾等,属鳞翅目螟蛾科豆野螟属,是为害豇豆的一种钻蛀性害虫。豇豆荚螟幼虫蛀食豆类作物的果荚和种子,造成落花落荚。由于田间豇豆春秋大面积种植,豇豆荚螟的普发率高达100%,严重受害田块占80%,如防治不当,虫荚为害率可达15%~20%,严重时可达70%左右,严重影响豇豆的产量和品质[15,16]。豇豆荚螟一年可发生6~7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底5月初越冬蛹羽化,并产卵在豇豆叶片、叶柄、叶芽上,且产卵具有明显的趋蕾、趋嫩性。幼虫共5龄,每年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幼虫为害,钻蛀进入花蕾或嫩芽取食,造成落花和落荚,幼虫进入3龄后蛀入嫩荚,取食豆粒,被害荚雨后常腐烂。冬季温暖对豇豆荚螟越冬十分有利,越冬存活虫率较高。5~10月是高温、多湿季节,适宜豇豆荚螟的发生,是该虫的发生高峰期。
1.8 豆蚜 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别名花生蚜、苜蓿蚜等,属同翅目蚜科蚜属,是豇豆上的一种世界性主要害虫,我国除西藏外,其余各地均有发生,可危害豇豆整个生长期[17]。蚜虫主要以成蚜和若蚜群集于豇豆嫩茎、幼蚜、花器、果荚等刺吸繁殖为害,历期短,7~10 d便可完成1代,1年发生10~40代;适宜条件下,雌成蚜存活高达10 d以上,平均胎生弱蚜100多头[18]。为害后,叶片卷曲变形,生长点枯萎。豆蚜排泄的蜜露极易引发煤污病,使作物光合作用减弱,常造成荚果品质变劣、产量降低等。同时,豆蚜也是多种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例如花叶病毒(CAMV)、豇豆花叶病毒(CP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蚕豆萎蔫病毒(BBMV)等造成的为害远大于蚜虫本身。
1.9 朱砂叶螨 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barinus(Boisduval)),又名红蜘蛛、大龙等,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是豇豆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螨。国内主要分布于河北、北京、河南、辽东、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其食性杂,世代短,1年发生20~30代,各代常重叠发生。气温大于10℃可大量繁殖,适宜温度15~30℃,最适湿度35%~55%,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往往会导致其大发生。受精雌成螨一般在落叶、杂草中越冬,来年3月下旬成虫出蛰,首先在田边的杂草取食、生活并繁殖1~2代,然后由杂草上陆续迁往豇豆田中为害[19]。朱砂叶螨以幼螨、若螨和成螨在叶背吸食为害,为害后叶片出现褪绿斑点,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造成光杆。豇豆生产中后期受害严重,出现落叶、落花、落荚,严重影响产量。
2.1 总体情况 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农药登记产品总数为4.7万个,品种数量为727个;其中,豇豆用农药登记产品数量184个,包括单剂146个、混剂38个,品种数量39个(表1)。
表1 我国豇豆用农药登记情况
2.2 毒性分析 已取得登记的产品毒性以低毒为主(158种),低毒及以下占产品总数的93.5%(172种),中等毒性产品12种,占6.5%(图1)。
图1 我国已登记豇豆用农药产品毒性分布图
3.1 总体情况 为提高农药企业登记的积极性,加快豇豆用药登记步伐,根据“三个名录”,在代表作物和代表病虫害上登记药效试验,其结果可延伸使用范围为豇豆的农药登记情况,简称豇豆药效试验群组。药效试验群组可延伸使用范围为豇豆的农药登记产品数量有1 915个,包括单剂1 204个,混剂711个,品种数量共计171个(表2)。
3.2 靶标分析 我国豇豆用药已登记的靶标有12种,包括大豆卷叶螟、豆荚螟、蓟马、美洲斑潜蝇、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蚜虫、白粉病、炭疽病和锈病,以及调节豇豆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防治豇豆田杂草的除草剂(表3)。药效试验群组可延伸为豇豆用药靶标增加10种,新增靶标有根腐病、疫病、黑腐病、灰霉病、苗期猝倒病、苗期立枯病、细菌性角斑病、根结线虫、朱砂叶螨、斜纹夜蛾、烟粉虱(表3)。
表3 我国登记豇豆靶标及群组化豇豆靶标
3.3 我国豇豆主要病虫害用药及药效试验群组登记情况
3.3.1 根腐病 截至目前,我国还未在防治豇豆根腐病上取得农药登记。根据农药登记药效试验群组(以下简称“药效试验群组”),代表使用范围防治番茄和黄瓜根腐病的药剂可延伸至豇豆根腐病,共有3个产品登记,涉及有效成分3种,其中微生物农药2种2个产品,无机铜类1种(表4)。注意硫酸铜钙为杀菌广谱的保护性杀菌剂,通过释放Cu2+抑制病菌的发生,使用时注意在病害发生前喷药。
表4 我国豇豆及群组化延伸至豇豆主要病虫害用药登记情况
3.3.2 锈病 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豇豆锈病的农药产品24个,根据药效试验群组,代表使用范围防治葱/小葱锈病的药剂可延伸至豇豆锈病,有1个产品取得登记。25个产品中,单剂2个,混剂23个,涉及有效成分9种,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类3种、无机硫类和三唑类各2种、羟酰替苯胺类1种(表4)。
3.3.3 白粉病 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豇豆白粉病的农药产品1个,药效试验群组延伸使用范围至豇豆白粉病的产品1个(表4),涉及有效成分2个,分别为天然植物源化合物蛇床子素和二苯酮类的苯菌酮。蛇床子素是能够有效抑制白粉病孢子萌发,破坏已形成的菌丝体和孢子囊,致使菌丝体破裂丧失侵染能力。同时,对已形成侵染的菌丝体具有铲除作用,其在自然界降解快,不易产生抗药性,被逐渐应用于农业病害防治。苯菌酮通过干扰孢子萌发时的附着胞的发育与形成,抑制了白粉病的孢子萌发,可作用于真菌生命循环全过程,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危害,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0]。
3.3.4 炭疽病 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豇豆炭疽病的农药产品2个。根据药效试验群组,代表使用范围防治黄瓜、辣椒和菜豆炭疽病的药剂可延伸使用范围至豇豆炭疽病,有188个产品登记(表4)。其中单剂45个,混剂145个,涉及有效成分25种,包括无机硫和有机硫类10种,有机铜类2种,三唑类4种,甲氧基苯烯酸酯类3种,甲氧基丙烯酸脂、咪唑类、抗生素类、卤化物各2种,氨基甲酸酯类、氨基酸类、苯咪唑类、吡啶胺类、代苯类、噁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含氟氨基磷酸酯类、甲氧基丙烯酸脂、羟酰替苯胺类、噻唑类各1种。有效成分甲基硫菌灵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其次为苯醚甲环唑。从品种和产品数量上看,基本能够满足豇豆炭疽病防控需要。
3.3.5 蓟马 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豇豆蓟马的农药产品105个,根据药效试验群组,代表使用范围防治黄瓜、茄子、菜豆和甘蓝蓟马的药剂可延伸使用范围到豇豆蓟马,共有56个产品登记(表4)。161个产品的防治对象包括烟蓟马、棕榈蓟马、葱韭蓟马、花蓟马、丝大蓟马和蓟马。其中单剂126个,混剂35个,共涉及有效成分23种,包括微生物源杀虫(螨)剂6种,61个产品;新烟碱类4种,73个产品;拟除虫菊酯类、酰胺类、植物源类各2种;吡啶类、吡咯类、吡唑杂环类、哒嗪类、季酮酸类、沙蚕毒素类、烟碱类各1种。从有效成分看,微生物源最多,就产品数量看,新烟碱类最多。
3.3.6 美洲斑潜蝇 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豇豆美洲斑潜蝇的农药产品只有2个,为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根据药效试验群组,代表使用范围防治黄瓜、番茄和菜豆美洲斑潜蝇的药剂可延伸使用范围到豇豆美洲斑潜蝇,共有211个产品取得登记(表4),防治对象描述为美洲斑潜蝇或斑潜蝇。212个产品中,单剂127个,混剂85个,共涉及到农药有效成分9种,其中包括微生物源杀虫(螨)剂2种,133个产品;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烟碱类、新烟碱类、酰胺类、沙蚕毒素类、含氮杂环类杀虫剂各1种。微生物源杀虫(螨)剂产品有效成分和产品数量最多。
3.3.7 豇豆荚螟 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豇豆荚螟的农药产品53个,防治对象为豆荚螟,其中单剂51个,混剂2个,共涉及到农药有效成分8种,包括微生物源类3种,拟除虫菊酯类和酰胺类杀虫剂各2种,噁二嗪类1种,就产品来看,微生物源类产品数量最多,有28个产品,其次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13种(表4)。
3.3.8 蚜虫 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豇豆蚜虫的农药产品4个(表4),其中单剂3个,混剂1个,共涉及到农药有效成分5种,包括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双丙环虫酯、阿维菌素、苦参碱。
3.3.9 朱砂叶螨 我国还未有防治豇豆朱砂叶螨的农药产品取得登记,根据药效试验群组,可延伸使用范围防治豇豆朱砂叶螨的农药登记产品4个,代表作物为茄子和菜豆;防治对象为朱砂叶螨、红蜘蛛、截形叶螨、神泽氏叶螨和菜豆叶螨;共涉及到农药有效成分4种,包括新型吡咯类杀虫剂虫螨腈、植物源类杀虫剂藜芦胺、哒嗪类杀螨剂哒螨灵和联苯肼类杀螨剂联苯肼酯(表4)。
3.3.10 杂草 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豇豆田杂草的农药产品2个(表4),涉及农药有效成分2种,分别为有机磷除草剂草铵膦和精草铵膦。其为非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具有部分内吸作用,施药后植物体内氨代谢混乱,铵离子积累使植物中毒,同时光合作用被严重抑制,从而达到除草目的。
豇豆农药残留问题事关老百姓生命健康,农业农村部多次要求全面有效治理豇豆农药残留问题。为了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方案》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农药减量增效和登记管理方面进行讨论。
豇豆作为连续开花、连续结果、连续采收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严重,在我国呈南高北低的趋势。西南华南地区春冬季气温高,湿度大,以蓟马、斑潜蝇、枯萎病等病虫害多发重发,防治难度大[21]。另外,豇豆病虫害发生代数高,加之施药间隔期短,用药频率高,抗性上升快,容易出现多次用药、过量用药的问题,进而导致农药残留问题突出,特别是海南等地冬春病虫发生高峰与豇豆采收期重叠,农药残留问题更加严重。生产中,农户凭经验用药的比例高,用药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4.1 大力推广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根据我国豇豆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应严格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豇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抗药性监测,通过协调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植保措施,实现豇豆主要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优先采用农业措施。1.选育优良品种,选取抗病、抗虫、抗逆境、发芽率高的丰产品种,如适宜两广地区种植的热豇1号、真翠6号等。2.合理水旱轮作,科学施肥,播种前及时清理残株败叶,培育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
采取适时的物理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及特点,采取物理避害以及诱杀方法降低虫口数量。例如,科学使用防虫网,可有效防止美洲/南美斑潜蝇、豆荚螟的为害,还可以分散雨水对豇豆植株和土壤的冲击,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悬挂蓝色和黄色诱虫板可分别防治豇豆蓟马和蚜虫、潜叶蝇等害虫。
转变病虫害防治方式,推行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1.保护利用天敌,如小花蝽防治蓟马、胡瓜钝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朱砂叶螨和豇豆蓟马等。2.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例如豇豆绿色生产中使用的金龟子绿僵菌、蛇床子素等。3.使用信息素技术,如信息素光源雌雄同诱、信息素迷向技术和信息素诱捕诱杀等。
4.2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农药监督执法 我国豇豆种植主要以分散的小农户生产为主,规模化程度低,科学指导用药和质量监管面广量大,监管机构手段、能力和人手不足的问题还很突出。2022年对海南琼北蔬菜病虫害农药使用的调查中发现,只有13%的农户会购买农技人员推荐用药,其余大部分靠农药店推荐和农户经验购买农药[22]。为此,建议农业相关部门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长期、多次组织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和农药质量监督检查,压实属地和部门监管职责,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另外,加大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宣传培训力度,结合豇豆病虫害绿色示范区建设,开展田间培训和现场指导,使农户了解其常用农药品种的基本用药方式及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同时,实施农药实名制购买,强化豇豆常用农药监控,全程监督,检测农药流向,从源头精准定位执法。
4.3 加快豇豆用药登记,提高科学用药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豇豆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豇豆用农药产品数量不足,可替换选择的品种少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豇豆根腐病、灰霉病、疫病、朱砂叶螨、烟粉虱等病虫害防治无药可用(表4)。为解决豇豆病虫害防治用药短缺问题,推动豇豆病虫害防治用药工作,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也在持续加强工作指导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豇豆用药登记。根据《农药登记资料要求》(农业部公告 第2569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三个名录”的通知(农办农〔2019〕10号)、关于印发《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的通知(农农(农药)〔2020〕37号)以及关于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联合试验集中评审有关事宜的通知(农农(农药)〔2020〕102号)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通过资料减免鼓励使用药效、残留试验群组开展豇豆用农药登记试验。估计可增加豇豆用药数量至1 927个,品种数量至174个,新增防治靶标10种(表2、3),基本可以解决豇豆用药短缺问题。
豇豆农药残留攻坚治理,生物农药的登记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十三五期间,《农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等政策法规颁布实施,鼓励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登记。2022年《“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我国豇豆用农药登记现状看,生物农药登记较少,建议生产研发单位加强技术创新,创制新生物农药,同时根据生物行业发展需要,做好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农药管理部门也应在生物农药安全性评价方面下足功夫,加强技术评审,做好源头把控,做好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