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苏燕,顾亚娟
(1.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 528225)
自2016 年12 月习总书记首提“课程思政”以来,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和讨论成为教育界和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将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使命重新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书写“全新世界史”[1]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外语教学与思政理念相融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素材挖掘、知识重构等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但对如何基于较成熟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其手段,拓展其内涵,使之能适应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的探讨较少。因此,本文拟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的可行性和实践应用路径,以期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教育部于2019 年9 月29 日和2020 年6 月1 日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国家层面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全面部署。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2]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纷纷对外语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和应用研究,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素材挖掘等方面。
1.“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学界普遍认同外语教师需重新审视、乃至重构专业知识体系以回应价值、知识和能力“三合一”的课程思政要求,[3]并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王岚教授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采用“短、新、近”的具体实践路径。[4]刘建达根据Stufflebeam 提出的CIPP 评价模型,结合外语课程的特点以及国家对课程思政的要求,构建了BIPA 模型。[5]霍娜提出基于成果导向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6]西安外国语大学探索了“两个统一,目标,评估机制,实施路径,保障机制”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7]文秋芳构建了以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和关键策略为纵向维度;以内容、管理、评价、教师言行为横向维度的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8]金琳设计了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策略路径、内容主体、考核评价和教学团队五位一体的整体框架。[9]这些实施路径研究都体现了通过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思路。[10]
2.“课程思政”素材挖掘研究 向明友提出将中国文化理解、对外传播、立德树人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新内涵,为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提供了启示。[11]王卓通过“分析—筛选—增补”三步骤,挖掘与拓展现有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元素。[12]教师除了在现有教材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外,还需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图书、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搜集思政资源,建立思政资源库。[13]思政资源库建设选取的素材不仅需符合教学内容还应贴近时代脉搏、体现主流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14]
以上研究为开展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理论认识和路径方法,但忽视了与现有教学模式的融合。
“产出导向法”是从文秋芳教授2008 年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几经迭代不断发展完善而来。它以提高学生语言产出能力为目标,以“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为手段[15],是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教学理论的一次积极尝试。随着十余年的不懈研究和实践,文秋芳团队清晰勾勒出产出导向法三环节的核心要素:驱动环节场景设计需具备的“话题、目的、身份、场合”四要素[16];促成活动的“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三标准[17];师生合作评价的实施三原则,即,课前目标导向、重点突出;课中问题驱动、支架渐进;课后过程监控、推优示范。[1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其中尤以大学英语的结合实践最为广泛。欧阳娟探讨了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19]张文娟通过行动研究验证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20]杜莹、张娟[21]、席磊[22]尝试将产出导向法与混合式教学理念相结合,实现了大学英语1+1>2 的教学效果。此外,张维宁、许华蓉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ESP 课程,[23]黄珍将其应用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24]桂靖、季薇[25]、鲁文霞、朱勇认为在对外汉语中应用产出导向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26]在课程思政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刘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驱动和促成两个环节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27]刘作为、阮倩则基于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评价内容。[28]
这些研究都为“产出导向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全面基于POA 三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尚无人探讨,本文拟以此为研究问题,尝试勾勒出“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包含四个方面: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关键能力说和文化交流说。[29]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完善和发展,并未削弱知识传授本身的重要性。学生学一点,用一点,输入和输出无缝对接,学用一体,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等英语学习的关键能力。这一教学理念高度契合了为改变我国大学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弊端而提出的“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的“文化交流说”指的是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将文化学习融入语言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认同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更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在文化教学环节会加大本国文化介绍的力度,增强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是由驱动、促成、评价三阶段组成,循环往复,共同作用于终级教学目标的达成。驱动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完成产出任务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成环节是针对学生产出中的难点,遵循语言单位逐层递进的原则,通过形式、内容多样性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达到产出目标。师生合作评价是“产出导向法”的特色之一。它包括课前教师选择典型样本,课中合作评价样本以及课后自评后再机评或互评。
这一教学流程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驱动场景的创建,促成过程中的语料选择以及评价维度的设定都需考虑价值塑造因素,将思政教育无痕融入语言学习和能力培养中。
“产出导向法”和课程思政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创新。“产出导向法”不仅关注产出的结果,也强调产出的过程。通过三阶段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产出目标。其产出目标的“双维”(语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定有助于厘清外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涵差异,凸显其学科特点。同时,课程思政还将“价值塑造”作为一个显性教学目标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列,共同构建了课程思政视角下三维目标,这也丰富了“产出导向法”的内涵,并为其未来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教学流程和教学假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为“三阶三面三目标”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三阶三面三目标”模式将教学分为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对应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在驱动阶段需创设真实的情景,为“学用一体”奠定基础。场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话题的语言交际目标,也要关注其对学生品格锻造的作用,在实现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兼顾价值塑造目标。
促成阶段的教学设计要精准对标驱动环节所暴露的学生产出难点和盲点,并对之进行属性分析,遵循认知难度逐层递增和语言单位逐渐递进的渐进性原则,从内容到形式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以实现语言知识和技能点拨等知识传授层面的目标以及语言应用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需尽可能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例句和语料的选择既紧扣语言产出目标又蕴含思政教育意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三阶三面三目标”模式将师生合作评价从“语言应用能力”的单维标准拓展为“语言应用能力和价值观”的双维标准。通过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师评、自评、互评/机评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夯实知识传授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双维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导向性作用,使其在用外语进行交流时不仅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得体,同时将价值观判断和选择了然于心、外化于行。
本文所展示案例在“通用英语”课程中实施,教学对象为某重点综合性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教学材料为《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五单元,主题为 The Science of Kindness。本套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要素融入教材编写,将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统一[30]。本单元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其知识目标是掌握与“kindness(友善)”相关的词汇、短语及名言语录;能运用论据支撑论点的方法进行论证;能力目标是发展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思政目标是滋养学生的向善之心,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1.驱动阶段
在课前的驱动阶段,笔者设定的产出场景是:你的外国笔友读了“感动中国2020 年度人物”颁奖词后,对张桂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从颁奖词中他仅能知道张桂梅历尽艰辛,仍怒放生命,他希望了解更多有关她的获奖原因。你需要写封回信,介绍为什么张桂梅的善心助学具有感召人心的力量。
此场景依据“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四要素构建,在真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具有潜在的交际价值,因此能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对张桂梅优秀品质的介绍会多次用到与“善良”相关的表达以及解释其成为道德楷模的论证方法,符合教学目标设定。此外,该驱动素材具有隐形的思政教育意义,它会对学生品格的形成产生一股向上的牵引力。
2.促成阶段
“产出导向法”的促成阶段是回应驱动阶段的难点,服务产出目标。针对学生在驱动阶段暴露出的语言表达单一、结构缺乏逻辑层次的不足,笔者的促成活动聚焦于语言和结构两方面。
在语言上,笔者针对学生遇到的产出困难,设计了找同类词、名言翻译和同义改写练习。首先,有目的性地在文章中挑出五个句子,请学生们从中找出与kindness(友善)相关的单词与表达,以此丰富学生的词汇。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了我国五个与“善良”有关的名言语录进行中译英翻译练习,在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最后,笔者展示了驱动阶段学生习作中介绍张桂梅善心助学事迹的一个段落,要求学生们用新学的词汇替换原作中出现了4 次的 kindness,并在这五句名言中选取最合适的一句概括该段的主题思想。
在结构上,笔者针对学生议论文结构范式了解不深入、论证不充分、缺乏逻辑性等问题,采取“识别——归类——语言表达形式——应用”这一渐进性的探究学习法,帮助学生们掌握如何用证据支撑观点。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概括“助人实为助己”的原因;然后精读第五自然段,领会用证据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接着,学生展开小组探究学习,找出文中使用同样论证手法的段落,分析用于支撑观点的证据种类、话语标志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供三个例子供学生进一步发现其他的论据类型和常用句型。所用的三个例子来自 China Daily 对张桂梅、袁隆平和抗疫志愿者的报道文章。
促成活动遵循了从词到句到篇章这一语言单位递进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同时选择学习的词汇、用以练习的例句和段落等语言输入材料均紧扣“友善”这一价值主题,使得学生们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友善”“仁爱”“慷慨”“善意”等价值观的塑造。
3.评价阶段
笔者在课前浏览驱动阶段的学生习作后,选择典型样本,确定评价焦点。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样本的分析,不仅从语言和结构方面帮助学生搭建完成产出目标的脚手架,还让学生明晰作文评价的“语言和价值观”双维度标准。该评价模式始终如一地贯穿于习作初稿的师评、修改后的自评和互评阶段。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将价值塑造点滴渗入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一开始就扣正位置。
课程思政对精神向度的关注赋予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新的使命,如何将成熟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丰富的思政内涵相结合,助力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的新课题。本文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探索,“三阶三面三目标”模式尚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而促成手段的多元设计和思政评价标准的科学设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