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落实初探

2024-02-05 12:37王昊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育历史

王昊

聂幼犁先生在其著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新史学不满足于传统史学的方法和手段,大量借鉴了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历史学正向综合的‘大历史’迈进”。[1]在“大历史”的趋势下,历史教科书紧跟这一趋势,呈现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历史,出现了大量美术学科的术语、理论、方法、研究成果等。现行历史教科书中涵盖大量图像资料,内容包括文物、古迹的图片以及大量的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兼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拟以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浅谈在跨学科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美术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新课改下课程综合化的要求

跨学科教学打破了课程之间、课堂内外的壁垒,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改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第八条提出要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提倡美育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尤其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了丰富的图像资料,为历史教师实现美育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包括《耕获图》《货郎图》(局部)《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南宋纸币铜版拓片”“宋代海外贸易图”等多处插图,涵盖古画、文物、地图多种类型的图像资料,分别呈现了宋代农业的发达、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的繁荣,是教材文字资料的补充和佐证。

宋元时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当时民族政权并立,冲突不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无数文学和影视作品提供了创作的土壤。同时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技术更新,优良品种增多,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期,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三个突出倾向:农业、手工业领域各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而本课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线索开展教学,带领学生沉浸于古画中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本课的设计基点和灵魂是宋代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拟定了如下的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知道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初步掌握“二重证据法”的历史研究方法,认识宋朝是继隋唐之后经济和文化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发挥历史学的美育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体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二)历史学科性质的要求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规律的科学,既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的历史,也包含科技、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史。可以说历史学的本质就需要历史教师从历史的综合性出发,开展跨学科教学。这种形势下历史教学融合美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就显得尤其必要。

1.创设历史真实情境,落实时空观念素养

对历史学科而言,时间逻辑是最基本的逻辑,对历史时间的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评价、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都必须将其置身于当时当地。学生经过对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已经对宋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但是,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刻板的印象,即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弱势的局面。但实际上,宋代在经济方面是高度繁荣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纠偏”,即让学生认识到:宋朝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但是鉴于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宋朝经济在各方面均有所发展。

在此基础上,选择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导入新课。《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时期的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是一幅历史风俗画。画卷主要分为三部分,即郊外风光、汴河场景以及繁华街市,整幅图就像一部百科全书,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北宋都城开封的城市面貌,宋代经济发展的盛况在画卷之中一览无余。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提问的是: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布局有什么变化?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学生不难得出东京已经打破了经营空间的限制。教师进一步展开追问:时间的限制是否也被打破?宋朝商贸活动仅局限于某一区域吗?在繁华的商业区里,宋朝人能买到哪些物品?宋朝人主要吃什么主食?通过一系列问题,铺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在时代背景下做出合理判断。对《清明上河图》的有效开发,有助于为学生搭建时空观念的桥梁。作为徽宗时期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向我们直观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精神,成为本课还原时空情境的重要突破口。

2.发挥历史实用价值,推进史料实证意识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史料实证是最能凸显这一历史学科特性的素养,是学生初步探究历史,解释和评判历史的关键能力体现。本课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打破原有的按照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讲授顺序,采用行走在画卷中,移步换景,思考现象背后的历史的方式来呈现课堂。设计的目的是以艺术作品中的史学元素落实历史情境感,通过史料考证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培养史料实证意识。以《清明上河图》的跌宕情节为线索,以史料阅读能力为支撑。

在突破“宋代商业的经营范围已经打破时间的限制”这一问题时,截取《清明上河图》中“孙家正店”(正店:宋代高级餐厅)中门口悬挂着的灯笼设置问题,由同学们观察图片后做出推测:孙家正店门前悬挂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收到了七嘴八舌的答案:灯笼、招牌等等。继而结合材料抛出问题,加深思考:古代的餐厅需要灯笼吗?《唐六典》中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聲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2]不难看出,唐朝在日入前七刻就要散市了,所以唐朝的餐厅自然是用不到灯笼的。为什么在宋代的画作中,张择端在餐厅门口画了灯笼呢?这是否是作者的凭空臆想?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作为佐证:“每日交五更……诸趋朝(早)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3]在凌晨三点到五点间,北宋做生意的人已经起床了,诸门桥市井已开,顾客也纷纷上门。因为当时天还蒙蒙亮,所以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据此可知,宋朝已经出现了早市,宋人可以在早市上买到早饭、汤茶,还有热气腾腾的洗面水。宋朝不仅有早市,还有营业到三更的夜市。可见,宋代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因此《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灯笼是合理的。通过史料与绘画作品的相互辨析和考证,帮助学生树立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以可靠的史料为证据的观念,强化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等史料实证原则,感悟历史研究的实证精神。

二、美术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藝术作品的历史背景

历史与美术的跨学科交叉是一个交互式过程。美术教学中需要交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如在《清明上河图》中,售卖布帛的店铺鳞次栉比,随处可见,这便需要宋代发达的纺织业作为支撑。欧阳修曾用“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来形容浙江丝织业繁盛的景象。宋代的纺织业继承了前代的先进技术,不仅可以生产质地纤细、花纹秀丽的缂丝织品,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出现了棉纺织业。棉纺织业最早兴起于海南岛,到南宋后期,南方人民发明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生产的棉纺织品种类较多。在今天的浙江地区,出土了一条南宋时期的棉毯,细密厚软,反映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棉纺织工艺水平。再如《清明上河图》最精彩、最吸睛、最险象环生的情节:汴河之上,一艘逆水而上的船正与桥洞下的激流作斗争,引得虹桥之上的人们争相围观。画卷中的船造型精美,结构严谨,正是宋代造船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独占鳌头的重要佐证。宋代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辨别方向的仪器——指南针。宋神宗时,内河运粮食的航船被称为“万石船”,载重量约为660吨。

历史教材中包含许多有关文化史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七年级下册的《盛唐气象》《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等等。这些丰富的文化史内容如果缺少艺术作品来辅助教学的话,剩下的将是一些生硬的知识,学生难免会感觉空洞乏味。优秀的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历史中的至宝,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材料。通过融入美术,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朝代、不同种类艺术作品在手工技艺上的差别,也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观念。

(二)史学作品的艺术审美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教育,学生通过历史学科能详细了解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时代风尚以及传统习俗。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科技发明、历史人物、名胜古迹都为学生的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无论是人物精神性格的美、反映社会关系的现实美还是文物珍品的艺术美,都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使其心灵、品格、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正是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总结

本课的设计基点是宋代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从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美育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思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跨学科和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堂留白用于阅读,以艺术作品和史料记载的互证营造情境体验,在合作探究环节设置思维拔高问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让学生自主发现历史真相,从而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1]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2]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33 第四典制度文化 工商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0年,第117页。

[3]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西安:三秦出版社,2021年,第137页。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育历史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新历史
美育教师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