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2024-02-04 04:06辉,冉,山,
关键词:区域间东北地区省份

杜 辉, 董 冉, 江 山, 张 龙

(1. 信阳师范大学 a. 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b. 地理科学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并形成超大规模性,但亦逐渐产生人口红利消退、资本回报率下降、自主创新能力滞后、金融风险累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引发各界关于“发展质量”的广泛思考[1]。近年来,中国农业逐渐由数量扩张阶段转向遵循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当前各区域之间农业的资源禀赋、发展模式、产业基础、生产技术、经营体系、资源利用方式、环境承载力等仍存在明显异质性,亟待在科学测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系统判断其空间分布格局,合理洞察其空间差异性,继而有效廓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提升路径,全面助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加速。

多数学者考虑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特征而致力于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水平测度,大致分为两种研究视角。一是农业发展质量视角。大量学者以此为切入点,围绕于农业体系、产品结构、乡土生态、三产融合、农民收益等涉农领域的发展尺度、目标导向与绩效标准,结合不同侧重点、运用多元化方法,构建众多代表性的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2-4]。二是新发展理念视角。源于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5个维度为评价依据,亦成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构建方向,并涌现出诸多极有价值的水平测度结果[5-7]。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鉴于中国农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非均衡性的客观事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渐成研究焦点。王晓鸿等[8]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测度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关系,指出农业围绕于地形条件、经济水平等而形成空间集聚,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吻合,整体呈“东强西弱”局面。同时,众多学者将研究重点瞄准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尹朝静等[9]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0—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考察其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存在两极分化和空间不平衡现象;农业高质量发展分布的内部流动性相对较差。此外,亦有文献[10-11]侧重探讨粮食主产区、八大综合经济区等代表性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

已有文献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算体系设计、空间差异衡量、演进趋势评判等方面为相关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但仍存在进一步深入探讨空间。一是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上,现有研究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或传统熵值法,前者存在信息损失等问题且要求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后者虽具有客观性、无信息损失等特点,但以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未考虑时间因素和连贯性问题,无法体现真实发展水平,且不同年份之间测度结果缺乏可比性。二是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度量上,已有文献主要采用传统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要求子样本满足正态分布,否则将影响结果准确性,且无法衡量样本之间交叉重叠问题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时变熵值法测度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测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1.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比性原则,参考典型性研究[12],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包含29项指标在内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本研究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采用比例指标、结构指标、强度指标、平均指标等形式,而非总量指标,旨在减少因单位数和范围不同所造成的可能误差。

表1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与连续性,本研究选择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为确保面板数据完整性,个别变量的缺失数据采用邻近年份数值进行线性插补。

1.3 研究方法

(1)熵值法

鉴于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且存在连续性的特点,传统熵值法难以体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本研究采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值法测算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正负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计算信息熵值和差异系数并计算出综合得分,具体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13]。

(2)基尼系数分解方法

本研究采用DAGUM[14]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测度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与传统的基尼系数相比,该方法可将总体基尼系数分解为区域内差异贡献、区域间差异贡献和超变密度贡献,既可分解出地区差异的来源,又可评估个体间交互作用,弥补了传统区域差异衡量方法的局限性,具体公式见参考文献[1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

本研究基于时变熵值法测算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样本期内,中国总体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均值由2003年的0.309 9升至2020年的0.341 5,年均增长0.57%(表2)。

表2 2003—2020年部分年份中国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从整体看,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中高和高水平省份呈“点—面”扩散趋势,至2020年已形成面状分布。2003年位于高水平的仅有北京、天津、吉林和上海,2020年除北京市降为中高水平外,其余省份维持原状,而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和山东4个省份则从2003年的中高水平升至高水平,处于中高水平的省份也从2003年的11个省份升至2020年的17个省份。处于低和中低水平的省份逐渐减少,2003年包括15个省份,其中低水平有6个省份且均位于中西部地区;2020年仅剩余6个省份,且贵州、湖北和河南3个省份已由2003年的低水平跃升为2020年的中高水平。研究表明,中国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低和中低水平省份依然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但中高和高水平省份有从东部向中东部地区扩散的趋势。

从区域看,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东北地区始终最高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中部地区保持最低水平。具体看,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介于0.307 0~0.341 5之间,均值为0.328 5,年均增长0.57%;东部地区介于0.355 8~0.407 2之间,均值为0.375 6,年均增长0.08%;东北地区介于0.367 1~0.417 9之间,均值为0.391 0,年均增长0.10%;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介于0.247 7~0.308 9和0.268 2~0.319 6之间,均值分别为0.279 8和0.295 2,年均分别增长1.28%和0.94%。

2.2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分解

(1)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

样本期内,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较明显,但呈缩小态势。总体基尼系数由2003年的0.133降至2020年的0.082,年均下降2.82%(图1)。

图1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

上述现象可能的原因为:国家不断加大支农力度,财政农林水事务总支出逐年上涨,全国范围内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巩固夯实、发展环境优化改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成效举世瞩目。尤其近年来,国家重视区域均衡发展,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精准扶贫战略,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极大提升发展滞后地区农业农村的软硬件条件与创新驱动力,继而缩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

(2)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

样本期内,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远大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其中,2003—2007年,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之后,除2018年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此外,除2007年和2020年外,其余年份中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均大于东北地区(图2)。从演变趋势看,四大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均波动缩小。具体看,东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呈向高水平收敛趋势,区域内差异由2003年的0.109 1降至2020年的0.070 9,与2003年相比下降35.01%。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有所改善,由2003年的0.095 9降至2020年的0.079 9,与2003年相比下降16.66%。中部和东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态势。其中,中部地区区域内差异由2003年的0.054 9降至2020年的0.020 5,与2003年相比下降62.64%,农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势头较好;东北地区则由2003年的0.038 9降至2020年的0.032 1,与2003年相比下降17.59%,亦呈缩小态势。

图2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

(3)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差异

样本期内,四大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中部和东北地区(0.166 3)>东部和中部地区(0.148 7)>西部和东北地区(0.140 6)>西部和东部地区(0.132 9)>中部和西部地区(0.073 0)>东部和东北地区(0.063 4)”局面(图3)。从演变趋势看,四大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均表现为波动下降态势。具体看,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由2003年的0.210 8降至2020年的样本期内最小值0.113 5,与2003年相比下降46.16%。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由2003年的0.191 3升至2005年的样本期内最大值0.208 4,此后与中部和东北地区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20年较之于2003年下降38.62%。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由2003年的0.166 2降至2020年的样本期内最小值0.102 1,与2003年相比下降38.56%。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在2011年之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之后基本与西部和东北地区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由2003年的0.088 2降至2006年的0.070 9,随后升至2008年的样本期内最大值0.092 9;之后在2020年达到样本期内最小值0.062 3,与2003年相比下降29.38%。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在2007年之前,基本与中部和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保持一致,2007—2012年两地区之间差异持续下降,此后波动升至2020年的0.058 8,与2003年相比下降37.80%。

图3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差异

(4)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来源

样本期内,区域间差异对于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的贡献率始终最大,均值为66.86%,远高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20.78%和12.36%(图4)。从演变趋势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波动下降态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虽整体上升,仍远小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68.24%升至2005年的样本期内最大值72.74%,随后呈波动下降态势,在2020年达到样本期内最小值56.92%,与2003年相比下降16.58%。区域内差异与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其中,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20.96%升至2020年的24.10%,期末贡献率较之于期初上升14.96%;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10.80%升至2020年的18.98%,期末贡献率较之于期初上升75.78%。可见,解决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核心在于缩小四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图4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来源分解

3 结论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时变熵值法测度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来实证考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来源。主要结论如下:

(1)在空间分布格局上,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呈现出明显的“点—面”扩散趋势和自东向西阶梯推进特征。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东北地区始终保持最高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中部地区始终保持最低水平。

(2)在空间差异特征上,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但总体空间差异呈持续缩小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波动下降态势,而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整体呈上升态势。具体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远大于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较明显。

审视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与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特征,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制约因素与发展优势系统规划方向,以坚持多元化、差异化实现路径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继而在持续优化农业产业链布局与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业基本供给力、价值创造力与核心竞争力,如依托于土地条件强化东北地区规模化农业、借助于科技力量壮大沿海发达地区集约化农业、着眼于自然资源推广西北地区旱作农业、立足于潜在优势挖掘西南地区精耕细作特色农业、落脚于产业升级建设北方草原牧区草畜平衡农业、侧重于市场需求培育城市郊区都市农业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技术和装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差距。

猜你喜欢
区域间东北地区省份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
区域间农地流转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调研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