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共同体营造:基于新加坡会展协会的个案研究

2024-02-03 03:46吴方彦
南海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行动者行业协会会展

李 芬,吴方彦

(海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之一[2]。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寄予厚望。然而,在脱钩管理后,虽然有少数行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但也有的行业协会生存困难,难以发挥其治理功能[3],这与国家治理对行业协会提出的期冀不相符。因此,探索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途径,不仅有利于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与功能发挥,而且有助于我国经济秩序的维护及共同富裕的实现。

目前关于脱钩改革后行业协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会关系、作用发挥、组织转型与发展等议题。行业协会的社会治理功能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通过服务会员、协助政府和支持社会的方式实现新冠疫情社会治理功能[4]。另有学者重点考察了行业协会的政策参与作用,认为脱钩管理后行业协会通过服务收入、技术服务和商务考察等服务提供机制提高了行业协会的政策参与[5],而决策权共享、专业化知识和政社制度化互动行为则强化行业协会的政策影响力[6]。事实上,行业协会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功能主要表现在行业自律与行业秩序维护等经济功能上。任晓春指出,行业协会的微观功能体现为通过信息服务和平台服务提供行业服务,维护行业利益,通过规范约束行为进行行业自律[7]。

相关研究均重视行业协会功能的列举,并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挖掘行业协会各种作用的影响机制或路径。但从已有研究来看,行业协会的政策参与行为、服务等行动并非自然而然地导致行业自律或行业良好秩序。只有整个行业是一个共同体,行业成员意识到行业共同体存在的情况下,行业协会的行动才对成员具有规范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理功能。但相关研究对于行业协会行动与其经济功能之间的中间变量、行业共同体缺少研究。本文在形成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加坡会展协会的个案分析,力图回答为什么会展协会可以规范新加坡会展行业秩序和新加坡会展协会的经验对我国行业协会发挥积极功能的启示。

一、分析框架与个案选择

(一)分析框架

共同体(community)最著名的论述来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认为共同体与社会相对立,“所有亲密的、隐秘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都被我们理解成共同体中的生活;而社会是公共生活,社会就是世界”。因此,家庭、邻里、行会、宗教群体、城镇都是共同体[8]68。它具有三种最主要的规则:一是共同体内成员间习惯彼此,具有情感性联系;二是共同体内存在“共同领会”,即共识;三是生活在一起,共同安排自己生活[8]70-98。因此,与社会相比,共同体成员间基于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和频繁交流,形成共同领会或共识,增强对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社区是常见的共同体,大致等同于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中的邻里,本质上是基于地缘关系形成的具有初级关系、共识与认同感归属感的地缘共同体。

近年来,民族学对“共同体”这一概念的使用超出滕尼斯的定义范围。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从民族概念角度定义共同体,认为56个民族具有一体性;同时,由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责任使命和共同的前途命运而具有共同性[9],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可见,共同体早已突破滕尼斯基于初级关系、共同生活、地域界限等这些规则,而在更广范围内使用,甚至上升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层次[10]。

本文的共同体指行业,即行业共同体,指在一定行业边界内,面对共同外在环境,行业行动者在竞争中相互依赖、相互沟通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与共同精神文化的命运共同体。虽然滕尼斯认为商人基于契约与利益结成的是社会,而不是与之相对的共同体,但马克思认为,伴随着社会形态演进,共同体会从“自然共同体”发展到“经济结合体”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11],因此,经济结合体是共同体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行业属于经济结合体的一种,具有滕尼斯定义的共同体的一些特征:在一定空间内,行业共同体成员相互依赖,行业发展及未来命运取决于共同体各企业或公司的行为;同时,行业经济结合体与传统的共同体不完全等同,行业共同体并非以血缘或地域上的共同生活为基础,而是以业缘关系和行业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行业共同精神文化。

总体来看,行业共同体以“共同性”为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明确的共同边界。行业内行动者具有自身边界,或者以围墙、办公空间等物理空间显示,或者以“我们”“他们”的心理空间表现。但作为行业边界,跨越了行业行动者的狭窄边界,将从事同一行业的若干行动者联系起来,形成行业共同边界。不同于社区这种地域共同体以地理区域为界,行业共同体以行业为界,区分出共同体内外。第二,面对共同环境。行业共同体处于特定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因此,既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心理等成为行业行动者面临的共同的外部环境。第三,具有共同利益。行业行动者虽然利益不同,相互竞争,但相对于行业外而言,行业内行动者由于处于社会分工中的相同位置,会面临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故具有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在行业共同体中尤为重要,是行业行动者聚合为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与外在纽带。第四,具有共同精神文化。共同精神文化包含了浅层次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业规范,还包括深层次的行业价值观与行业认同感、归属感、行业共识,是行业行动者结为共同体的内在纽带,也是行业行动者行动的依据。由此,行业共同体营造(industry community building)指将单独的、具有各自利益、行为各异的行业行动者形塑为具有共同边界、共同外在环境、共同利益与共同精神文化的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基于以上概念分析,本文提出分析框架:具有各自利益的行业行动者并不会自动发展成为行业共同体,作为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行业协会在行业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行业协会通过共同体营造行动,以间接、软控制的方式和途径促进行业“共同性”的形成来营造行业共同体,从而使协会成员自觉遵守行业规范与自律公约,形成良好的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实现行业协会的治理功能(见图1)。

图1 行业协会共同体营造分析框架

首先,空间营造。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及共同劳作的地域或空间是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空间营造不等于物质空间建设。行业协会开展的空间营造指以行业为界将共同体内外区分开,边界内是共同体,边界外是共同体外,从而区分出“我们”和“他们”。共同体边界中的空间使行业相关行动者实现共同“在场”。“在场”(presence),即行动者在一个特定空间的“存在”,正是这个特定空间构成了行动者所在的环境、事件及其他人[12]。“在场”为共同集体行动、协商讨论等提供前提,也是共同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步骤。

其次,行动者营造。具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行动者决定了行业共同体范围的大小与秩序的形成。行业共同体的行动者指行业内不同规模的企业、公司及从业者。地域共同体的行动者具有先赋性,只要行动者出生、成长于一定地域内或迁移居住于该地域,该成员就自动成为地域共同体的行动者。然而,行业共同体是基于业缘关系形成,其行动者是一种自致身份,因此,行业协会进行行动者营造意味着通过扩大协会会员规模,推动行业发展,以吸引更多人从事该行业,从而拓宽共同边界范围。另一方面,行动者营造还意味着行业协会通过提升行动者素质以增强行业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促进共同精神文化的生成。

再次,环境营造。行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各种外在环境,如国际政治局势、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等息息相关,但与政府的关系是行业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外在环境。因为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机遇与生死存亡,同时通过影响国内社会秩序而间接影响行业共同体。环境营造指行业协会通过协调自身与政府的关系,向上反映行业诉求,为行业行动者争取各种政策及优惠;向下传递政府信息,协助政府落实行业政策,从而增进政府与行业行动者、政府与行业协会、行业行动者与行业协会之间的社会信任,为行业共同体优化外在环境。

最后,行动营造。作为经济结合体,行业内行动者先天地具有差异性、竞争性,行业共同体内差异、分化严重,但同时基于社会分工,不同劳动分工之间相互联系与有机整合,因此,处于行业分工不同位置上的行动者彼此间相互依赖,具有共同利益,行业内的某个环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激活公共性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13],行业协会通过行动营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行动者的利益差异与行动隔离,提高行动者参与率,在参与行业行动的过程中求同存异,使其意识到行业共同利益的存在,进而增加行业自律行为,减少行业恶性竞争,促进行业利益与共同精神文化的形成。

(二)个案选择

本文选择新加坡会议展览组织者和供应商协会(SACEOS,以下简称新加坡会展协会)作为研究个案。一方面,会展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能带动区域旅游、餐饮、酒店、交通、广告、建筑、公关等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新加坡会展业的成就对我国会展业发展具有榜样作用。新加坡是世界三大著名自由贸易港之一,自由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会展业不仅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其提供与世界各国各地经济合作的机会,促进了自由贸易与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展览强国,主办的国际展会规模和次数居亚洲第一。2001年以来,新加坡连续多年被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授予“亚洲最佳会展城市”称号;2008年以来,多次被国际社团组织联盟(UIA)授予“全球会议城市”称号。会展协会在新加坡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个案描述:新加坡会展行业共同体及会展协会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显示,新加坡有5家会展专业场馆、50余家会展服务企业、3家大型专业会展公司及若干家中小型会展公司[14]。虽然新加坡会展行业公司多,竞争激烈,但会展公司竞争强调服务取胜,提高展会质量,基本不打价格战[15]。良好的市场秩序并非完全是政府监管的结果,相反,在新加坡相关政府网站很少能看到有关监管的信息,这与会展行业共同体、会展协会的共同体营造能力分不开。

(一)新加坡会展行业共同体

作为亚洲最强的会展强国、全球会议城市,新加坡会展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共同性的行业共同体。

首先,形成共同边界。会展行业是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 trarel)、大型企业会议(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和节事活动(events)行业(即MICE行业,以下简称会展行业)的简称,以会议、展览为主,涉及旅游、住宿、交通、物流、金融与商贸等行业。新加坡会展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尤为重要,每年举办大量国内、国际会议和展览,已形成鲜明的行业边界与行业内外的心理边界。

其次,面对共同环境。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权后,新加坡经济依次经历了传统转口贸易、进口替代工业、出口导向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资讯科技产业、知识经济的转型[16]。自由贸易政策及经济结构转型为会展行业发展提供极大便利。国际行业巨头,如英国蒙特马利展览公司、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等先后进驻新加坡,本土会展公司如新加坡展览有限公司(UBM SES)、新加坡会议展览服务有限公司(CEMS)等先后发展起来。这些大大小小的行业行动者虽然自身实力各不相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相异,但他们都共享新加坡自由贸易政策、良好的城市形象、发达的航空交通、经济高效的市内交通、高速无线网络设施等,这些共同环境促进新加坡会展行业共同体发展。

再次,具有共同利益。新加坡展览与会议署官网显示,新加坡连续多年获得亚太地区商务旅客奖、最佳会展目的地(亚洲)、最佳亚太会议城市等多项奖项。这些奖项为新加坡会展行业赢来众多发展机会。维护新加坡会展行业口碑、塑造良好行业形象、拓展新加坡在国际会展行业的业务范围、提升国际影响力是会展行业行动者的共同诉求。

最后,具备共同精神文化。新加坡国内会展市场有限、国际竞争压力大,因此会展行业竞争激烈,但行业行动者崇尚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认同会展品牌在吸引客户上的积极作用,形成良好的行业规范。同时,会展企业、公司形成创新思维和服务取胜的行业共识,以国际化视野,创新会展服务理念与方式,利用数字技术等先进会展技术提升新加坡会展行动者的竞争力与会展强国的形象,增强行动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新加坡会展协会概况及行业共同体营造能力

新加坡会展协会成立于1979年,是会展行业的贸易协会。新加坡会展协会官网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协会共有各类公司会员126家(1)笔者根据新加坡会展协会官网(https://saceos.org.sg/saceos-members)提供的资料整理得出。。

新加坡会展行业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新加坡地理位置、语言及政府的大力扶持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会展协会所开展的共同体营造行动,如拓展会员、举办培训、与国际会展行业沟通协作等。而这与会展协会较强的行业共同体营造能力有关。会展协会行业共同体营造能力指会展协会将行业行动者团结起来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首先,会展协会具有前瞻性的预见能力。预见能力可以帮助行业行动者发现新的商机,规避风险,提升共同利益。新加坡会展协会在章程中规定协会目标为促进行业发展,支持行业有序发展;鼓励并保持行业内最高的商业行为和职业道德标准;促进业界在所有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并为意见和信息交换提供便利;在国际和当地所有事务中代表行业与政府或政府机构、其他协会、媒体和公众沟通联系等。为实现章程目标,会展协会不仅充当行业行动者与各方的信息桥梁,而且针对行业前沿议题参与或承办各种论坛。如新冠疫情伊始,主办论坛探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会展行业应对;针对大数据趋势,承办论坛,邀请国际上的行业巨头参与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在会展行业的应用;等等。新加坡会展协会始终站在会展业前端,帮助行业行动者拓展市场。

其次,会展协会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既可提升行业行动者专业水平,又可以增强行业行动者与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国际市场的联系,从而助力行业共同边界形成,促使共同精神文化发挥作用,实现行业治理功能。一方面,会展协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强,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引导。协会工作人员均具有多年会展业及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如现任会展协会主席Richard Ireland是悉尼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从业25年,在亚太地区举办多场展览、会议活动。他是TR84标准委员会的成员,并领导推出了安全活动管理(safe event management)课程。另一方面,会展协会具有极强的协同合作专业能力。它与政府紧密合作,努力将新加坡打造成亚洲最佳会场;与国际会展行业协会、公司合作,为新加坡会展行业培养人才。极强的专业能力助力新加坡会展行业共同体发展。

最后,会展协会具有良好的内部治理能力。内部治理能力可预防内部腐败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协会高效、透明地开展活动。新加坡会展协会具有良好的内部治理能力,这源于其明确的章程、完善的财务、人事等制度及职权明晰的组织架构。根据新加坡会展协会章程,会员大会是协会最高权力机关,就协会的选举、财务等议题进行决策。同时,协会设立执行委员会(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由会长、当选会长、五位副会长、名誉秘书、名誉财务、五个委员会委员及前任会长组成。执行委员会成员要求是2年以上的普通会员或不足2年但在行业任职时间超过5年,从而保证执行委员会成员对行业足够了解,能胜任其工作。执行委员会的功能在于管理协会和开展业务,有权出售或出租协会动产或不动产,且有权雇佣员工。执行委员会内成员各负其责,同时又相互协作,确保协会良性运行。内部治理能力使会展协会发展前景光明,不局限于自身的琐碎事务,有更多的人力与精力投身于行业共同体的营造活动。

三、个案分析:新加坡会展协会的共同体营造行动

新加坡会展协会基于自身的预见能力、专业能力与内部治理能力,在会展行业共同体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空间营造、行动者营造、环境营造与行动营造,明确了共同体的边界,增强会员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提升社会信任水平,明确了行业共同利益,形成并发展共同精神文化。

(一)空间营造:明确共同边界

不同于社区有清晰的地理边界与范围,行业的空间边界缺乏具象化的体现。数字平台建设使共同体空间具体化、外在化,加快了共同体空间营造进程。借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计划,新加坡会展协会通过建立数字平台,以营造共同体空间来促进行业发展。协会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具有会员、资源、活动、工业网络、教育与认证、简介等六大版块。

通过数字平台这一虚拟空间营造,新加坡会展协会实现了会展行业相关行动者的共同“在场”。首先,会展协会将协会每个公司会员的信息公布在工业网络版块中,这些信息包括会员单位简单历史陈述、营业范围介绍以及电话、邮箱、网址等联系方式。其次,与会展协会相关的当地和国际组织,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等高校、私人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及节事活动行业委员会等国际联盟与协会,为行业合作提供机会。最后,作为政府主导的新加坡会展业,相关政府部门亦被会展协会作为合作者纳入共同体空间范围。在新加坡举办会展,不需要向政府机构登记,也不需要政府审批,政府参与共同体营造主要体现为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及实施会展业相关政策,旅游局等法定机构经办、实施与宣传,会展协会将相关政府财政扶持信息收集于数字平台,使政府相关部门实现共同在场。

综上,一方面,会展协会通过简介、会员、工业网络、教育与认证版块在介绍协会的同时,拓展会员,展示并宣传会员企业,为会员诚信情况做背书,增加会员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网站通过资源、活动版块聚集行业内有关政府扶持资助项目、会展活动举办等信息,实现行业内信息交流沟通,营造新加坡会展业组织者与供应商的社区。通过这一虚拟社区,形成了一条新加坡会展行业看不见的“边界”,促进了会员单位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行动者营造:增加会员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拓宽共同边界

会员是共同体的主要成员,是会展协会营造共同体的主要对象,也是主要参与者。新加坡会展协会官网显示,协会共有六种会员:普通会员(ordinary member)、附属会员(affiliate member)、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学生会员(student member)、名誉会员(honorary member)和名誉会长会员(honorary president)。其中,前四种会员均可以出席会员大会并发言,可以在公司网站使用协会标志、享受培训课程优惠,但在入会资格条件及权益上有一些不同之处。这六种会员,有的是公司会员,有的是个人会员,在入会资格条件、入会后所享有的权利上存在差异(见表1)。一方面,会员具有较大开放性。会员资格既面向现有从事商务活动的组织者、场馆供应商,又面向相关协会、未来从业者和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公司,将众多的行业主体涵盖在内,从而使行业协会的行动可以辐射、影响尽可能多的行业主体,扩大协会影响力,拓宽共同边界。另一方面,会员间权利义务对等。普通会员在入会条件上不仅要求是行业商务活动组织者、场馆供应商或本国公民、永久居民,而且要求缴纳会费,其中普通公司会员的会费高于其他类型公司会员。与之相对应,普通会员的权利最多,除在会员大会发言外,还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参与协会决策,从而影响行业发展方向。通过会员权利与义务对等,激励会员参与行业公共事务,提高行动者对行业及行业协会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促进共识的形成。

表1 新加坡会展协会六种会员资格条件及权益比较

新加坡会展协会还通过培训营造共同体主体。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是协会的使命之一,因此培训是协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根据协会会员涉及的业务领域,协会提供的培训课程包括三类:专业活动管理(PEM)、专业会议管理(PCM)和专业展览管理(PEM)。这些课程适应会展业行业需要,针对会展业行业范围,致力于提升从业人员管理能力与服务素质,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商务活动不断变化的需求,为行业健康发展、保持良好市场秩序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同时,通过培训课程,使从业人员提升文化资本,促进行业共同精神文化发展。

(三)环境营造:激发社会信任以营造共同环境

目前,新加坡与会展业有关的机构主要有三个:新加坡旅游局(Singapore Tourism Board)、新加坡展览会议署(Singapore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Bureau)和新加坡会展协会。新加坡旅游局是隶属于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的法定机构。新加坡办展手续极其简化,不论本土或国外公司在新加坡举办会展活动都无须向政府部门登记,也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因此旅游局的主要职能是倡导新加坡旅游业发展,促进行业参与者之间实现经验、专业知识和资源共享,以提高行业能力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商业机会建立长期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新加坡展览会议署是旅游局下属的、进行商业活动的集团,它由政府主导,但不是管理部门,不向新加坡的会展公司收取任何费用。其职责是:一方面,通过提供有关会展设施、场馆和行业合作伙伴的信息,协调商业活动组织者、协会和公司,以促进会展业发展;另一方面,了解消费者需求,通过提升专业能力满足其需求。此外,展览会议署还在世界各地宣传介绍新加坡会展业情况,并促进其与其他组织和国家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新加坡会展协会则是会展业的行业自治组织,是会展企业、公司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对于维护行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会展协会作为会展行业行动者的代表,通过论坛、调研等方式收集行业公司、企业的相关信息与诉求,与旅游局、企业发展局等政府机构及法定机构沟通,为行业行动者争取优惠政策;同时,通过网站展示及走访将政府政策传递给行业行动者,宣传、动员甚至组织行业行动者申请相关资助,享受优惠政策(见表2),从而为政府政策执行提供支持。通过上传下达、动员组织,一方面展示会展行业及会展协会的发展状况,赢取社会与政府的关注与信任,另一方面为会展行业共同体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表2 新加坡会展业针对企业的政府扶持拨款项目

(四)行动营造:求同存异以形成共同利益与共同精神文化

新加坡会展协会致力于共同体行动营造,从而建构集体行动能力。行业主体之间通过共同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主体间联系,增加其社会资本,更重要的是使行业内行动者意识到行业共同利益的存在,提高行业凝聚力,从而减少行业恶性竞争及失范行为。新加坡会展协会开展的行动营造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举办或协办会展业相关论坛。为实现章程规定的促进行业发展、提高行业信息交流效率等目标,协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举办“新加坡会展业论坛”(2)一般为每年一次,2020—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暂停两年。(Singapore MICE Forum)。该论坛被公认为是新加坡及周边地区连接行业参与者、促进学习和发现会展业新兴和发展趋势的首选活动。如2022年该论坛的主题主要围绕现场活动、大数据与分析、可持续性和元宇宙展开。此外,会展协会协助其他协会或机构举办相关论坛,如2022年10月初,受新加坡旅游局资助,新加坡会展协会与节事组织者协会(AEO)、独立秀组织者社会(SISO)等共同举办亚洲首席执行官峰会(Asia CEO Summit),100位来自全世界的会展行业大企业、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相聚一堂,重申行业可持续发展承诺,分享各自在恢复实体商业活动的经验,共商行业面临的人才、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并促成关键领域合作。由此,举办或协办的各种论坛吸引了新加坡国内外大量会展公司、场馆提供者、旅馆、相关协会等行业翘楚参加。一方面,打破隔膜,拉近会展公司之间的距离,为其沟通提供信息交流机会和合作机会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对行业内重要议题和前沿议题进行研讨,促进行业与社会、技术相融合,始终保持行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在会展协会举办或协办的论坛中,行业内公司及协会通过对行业内面临的形势、问题等共同问题的不断对话、沟通与协商,同时对行业行动者间的矛盾纠纷进行协调,求同存异,减少行业主体间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行业主体意识到行业共同利益的存在,从而促进行业共识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认证。目前新加坡会展协会提供的认证共有四种:专业会议联盟认证(CMP)、展览管理认证(CEM)、SG安全活动认证和会展业可持续性认证(MSC)。其中,前两个认证由协会自己提供,但需要成员通过相关培训课程才能获取。SG安全活动认证由新加坡企业发展局赋权并监督,认证依据为新加坡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会展业和活动行业安全活动管理”技术参考(TR)84。该标准高于政府授权的安全管理措施(SMM),补充了旅游局的安全业务活动框架,主要规范行业内场馆运营商、组织者和供应商的卫生标准和安全距离,从而确保行业活动在安全环境中进行。会展协会官网显示,目前,已有近90家企业申请该认证,70余家获得该认证。另外,会展业可持续性认证依据新加坡旅游局2013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南制定,旨在为不易通过ISO认证的中小企业提供背书,使其可以与行业协调一致,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通过这两种活动,使行业内行动者明确行业规则,承诺遵守行业秩序,减少恶性竞争,并让他们意识到行业共同利益的存在,使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共识可持续发展,从而发挥行业协会调节市场秩序的行业治理功能。

四、个案启示:中国行业协会共同体营造的实现路径

新加坡会展协会通过共同体营造促进行业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提升与信息共享,求同存异形成共同利益,既提高了行业规范、归属感与认同感,又提高了社会对行业的认同。虽然新加坡政府和行业协会关系、国情与我国不同,但新加坡会展协会行业共同体营造的经验可以为我国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公约、规范经济行为与秩序等治理功能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多途径开展共同体营造行动

新加坡会展协会将整个会展行业作为共同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共同体营造,增加行业行动者(包括企业与个人)的社会资本,提升其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促进行业共识形成,使行业行动者自觉遵守行业规范,维护行业秩序。

第一,打造边界明确的共同体空间。这是实现协商、集体行动与集体意识的前提。一方面,行业协会打造虚拟共同空间,建立数字平台。目前我国多数行业协会在空间营造上主要以微信群、公众号、视频号为主,这些方式难以有效储存信息,也难以形成较为稳固的空间。相反,行业协会网站甚至是数字平台的建立,既可以及时传递与收集信息,又可以储存大量信息,将有关行业的相关政府政策、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行动者信息、行业专家信息等涵盖在内,在条件具备时可借鉴数字治理经验,实现主动信息服务和信息交互,为行业共识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明确行业“边界”。行业协会是共同体中致力于共同体营造的一位成员。根据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要规范管理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探索一业多会。一个行业内几个行业协会的存在,能促进行业协会间的竞争,提高效率,但易造成共同体边界模糊。应明确“行业协会边界≠共同体边界”,行业协会在互相竞争的同时,更应提倡合作以维护行业利益与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共同体形成。当然,行业协会可通过挖掘协会自身特色,形成不同于其他协会的特色,以明确自身的边界,从而在行业共同体内形成边界清晰、互相合作的行业协会。

第二,吸纳大量共同体行动者。行业协会能否如预期一般发挥作用,与协会的会员数量及覆盖面高度相关。会员数量多、覆盖面广的行业协会不仅有稳定而广阔的会费来源,而且可以扩大行业协会的影响。目前,我国行业协会的会员多以国内相关行业的公司会员、企业会员为主,包括少数个人会员。可借鉴新加坡会展协会经验,一方面,扩大会员类别以吸纳更多会员。可以将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个人,如专家学者、退休政府官员、对行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行业翘楚吸纳成为荣誉会员;将有潜力的个人,如相关专业的高校、高职学生等纳入会员范畴;在一业多会的背景下,协会之间可以互相成为彼此会员,以提高行业信息沟通速度,决策行业发展方向,促进行业共识形成。此外,可以对国外公司或企业开放会员资格以提高行业协会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内会员权利与义务对等。核心会员给予全部权利,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决策权等;边缘会员如荣誉会员、学生会员等仅有知情权与建议权,以此提升会员的参与感,增加其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三,开展能吸引众多行动者参与的营造行动。行业协会的行动可以使共同体行动者意识到行业共同利益存在,促进行业共识发展。目前我国众多行业协会一年里仅开一两次会员大会,平时传递一些行业信息,缺乏开展专业行动的能力。因此,行业协会名不副实,陷入“协会实力差—无协会行动—会员少会费少—实力更差”的恶性循环,难以很好地运转起来。因此,开展营造行动以吸引更多会员加入,既可以解决行业协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客观上又可以使行业行动者在活动中增加社会资本,增强行业活力。

在行动营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行动主题上,要寻找特定时期行业共同关心的普遍性问题和事关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同时关注行业面临的前沿问题,以吸引行业行动者参加,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在行动方式上,多种形式共用,既可以以论坛形式请会员畅所欲言,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及观点,也可以采用评优、比赛等形式提高行业水平,还可以采用培训、认证、调研等形式提高行业行动者专业水平,增强行业共识。三是在行动对象上,吸引尽可能多的主体参加营造行动,针对不同实力、层次的行业主体开展不同的营造行动,避免行业协会成为“富人俱乐部”,出现由几家大企业或大公司主导,由几个行业领袖说了算的现象。

(二)从内部增强行业协会共同体营造能力

新加坡会展协会之所以可以在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共同体营造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国行业协会应提升自身共同体营造能力,除在人员、资金、内部治理、专业能力等方面向新加坡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应转变观念,从内部增强共同体营造能力。

第一,行业协会应树立自力更生观念。尽管近年来一直在推行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脱钩改革,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行业协会等、靠、要思想仍旧严重,亟待树立自力更生观念。自力更生观念要求行业协会减少对业务主管单位和民政部门的依赖,认识到其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要求其丢弃等、靠、要思想,认识到独立性对行业协会发展具有的价值;进而要求其树立积极参与、主动争取意识,通过主动为会员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提高会员满意度,扩大行业协会知名度,吸引更多会员参会,增强其实力,从而争取更多政府与市场资源。

第二,行业协会应树立协同合作意识。由于制度路径依赖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政府部门会把行业协会作为帮助政府管理企业的“助手”,片面强调行业协会的辅助、帮手作用。这不利于行业协会培养独立意识和增强自主性,难以实现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的初衷。因此,政府要打破视行业协会为下属、助手的等级观念,要将行业协会(无论规模大小、实力是否雄厚)视为平等合作的主体与伙伴;同时,行业协会要视自己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具有和政府平等的协同合作或谈判的意识与能力。

第三,行业协会应形成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意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贸易自由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也意味着外国企业、资金、人员进入我国会带来不同于本土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也可能带来文化上的冲突与矛盾。行业协会要实现自身价值,就要具有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意识,要兼容并蓄,了解国际通用经济法则,甚至了解他国文化与传统,能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企业与从业人员。同时,行业协会要扩展眼界,将眼光、视野放大到整个世界,而不仅局限于中国,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要依据国际经济法则,加强与国际行业协会的沟通与交流,以提高自身专业性,为本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传播本土企业文化作出贡献。

(三)从外部增强行业协会共同体营造能力

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的成长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关系,尤其是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17],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外部提升行业协会的共同体营造能力。

第一,信任行业协会。信任行业协会即政府对行业协会能够顺利实现某种目标具有正向预期。一方面,政府要相信行业协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行业协会可以将自己收集的信息传播到本行业的会员单位,降低会员信息搜寻成本;通过协调功能,降低恶性价格竞争;通过矛盾调解功能减少企业内外矛盾。同时,行业协会可以承担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从而减少政府工作人员数量,节约财政支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要相信行业协会有能力完成任务。有自己的工作人员、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备的内部规范、专业的能力和开放包容观念的行业协会具备完成专业领域内任务的能力,政府应给予其信任,以平等的姿态与其合作。

第二,给予行业协会法律支持。目前,国家层面对行业协会的主要管理依据为《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这些条例、方案虽然对行业协会设立、管理与注销进行了原则规定,但对其职责范围、与政府关系等重要议题未进行具体规定。仅依赖这些规定并不能形成对后脱钩时代行业协会的规范化管理,更掣肘了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因此,信任支持行业协会也意味着应加快行业协会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专门的《行业协会条例》,对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定位、职能、扶持及监管等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改变行业协会无法可依、职能不明确的现状,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化发展。

第三,给予行业协会政策扶持。一方面,通过政府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为其提供发展空间。政府可以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研究制定支持行业协会发展、促进行业治理的具体措施,通过购买服务或委托等形式鼓励行业协会为政府行业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为行业协会提供人才支持政策。可通过高层次行业协会管理人才引进、激励、培训等政策,提升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增强其职业归属感,提高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行动者行业协会会展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成立
多元开放 内敛从容:记北京市眼镜行业协会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