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梅 梁伟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在知识生产的2.0模式中,知识生产更加强调应用情境,强调通过学科交叉来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根据我国近3年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作为支撑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有传播学相关、文化产业相关、媒介技术相关、法学相关四类。新闻传播学参与学科交叉主要有两种维度,一种是新闻传播理论或技术以方法论的形式参与,另一种是新闻传播作为具体的研究领域参与。新闻传播学在未来发展中,首先需要夯实学科基础,明确学科边界,其次需要积极向外扩展,促进学科交叉。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也需要积极变革,以适应2.0模式中的跨学科人才培养。
【关键词】学科交叉;新闻传播学;学科定位;学科关系;学科生长点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愈发明显,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这一趋势。自然和社會固有的复杂性,探索学科接口的驱动力,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生成技术的刺激是促进学科交叉的四大动力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已然广泛存在。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在其著作《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中指出,在知识生产2.0时代,更加强调在应用情境中通过跨学科来解决复杂问题②。
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③,标志着交叉学科门类正式进入学科目录。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④。相较于2011版目录,2022版目录中,交叉学科门类下新增7个一级学科,明确可以授予不同学位。
在新文科建设以来,学科交叉融合被认为是新文科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已有众多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呼吁进行学科交叉,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发展。张明新曾提出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交叉融合主要有三种目标指向,分别是人文主义、技术思维和跨界能力养成⑤。伴随着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学科需要认清深度媒介化的社会现实,超越一般的学科交叉融合,在深度和高度上再定位、再调整⑥。在新文科建设中,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必须坚持质量为王、固本强基、多元交叉、知识融合、融入主流⑦,并且需要立足中国实践,培养全民人才⑧。
虽然大量研究在呼吁新闻传播学科积极展开学科交叉,建议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以形成交叉学科,但是现实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岳永婕等人通过选取《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两本权威期刊2010—2020年间发表的937篇合著论文发现,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合作网络中整体合作密度较低,合作学者大多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内部人员,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比较欠缺⑨。张振亭等人以新闻传播学四种CSSCI期刊在2006—2017年间的7965篇论文为研究样本发现,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引用的知识中近一半来源于其他学科,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扩散以自我扩散为主,3/4的知识都是向新闻传播学内部进行扩散的⑩。
在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不仅与自身有关,还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密切。面对愈发复杂的现实问题与新闻传播学科自身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也必须进行革新。一方面需要结合其他学科视角,对本学科内部的独创性知识进行梳理与创新,明确自身定位;另一方面需要在与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应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通过相关资料、数据,立足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交叉现状进行讨论,从而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二、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与定位
(一)新闻传播学在学科目录中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学科专业目录共发布过5版学科专业目录,分别是1983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1990年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11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22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
在我国,新闻教育起步相对较早,正式进入学科目录也早于传播学,较长时间内被划归在文学门类之下,改革开放后1981年第一批招收的新闻学研究生就被授予了文学硕士。不过,之后的一段时间,新闻学的学位从“文学”转归到“法学”之下。在1990版学科目录中,新闻学并未成为一级学科,新闻学(学科代码为050112)作为二级学科被同时划分在了文学学科门类下属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与法学学科门类下属的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并明确标注了可授予文学、法学学位。
与新闻学教育在20世纪初就进入中国不同,传播学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正式在国内开启。1982年,著名传播学学者施拉姆的访华之旅被誉为“传播学进入中国大陆的破冰之旅”。1983年,厦门大学成立新闻传播系,这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中首次出现“传播”二字。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播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新闻学”逐渐被“新闻传播学”所取代,大量学者呼吁设立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1997年,新闻传播学(学科代码0503)正式作为一级学科进入学科目录,位列文学门类,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同时新闻学也不再授予法学学位,仅可授予文学学位。1998年以后,各单位陆续获批传播学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传播学及相关专业在学位培养方面的地位得到确立。
如表1所示,除学术学位外,2011版的学科目录中又增设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学科代码0552。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存的这一格局在2011版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得到确定,并在2022版学科目录中得到了延续。学科目录自2011版后,仅显示学科门类与一级学科,在学科目录中不再显示二级学科。
(二)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要确定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就必须理解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本质。从字面意思不难发现,“新闻”与“传播”这两个词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也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
首先,不能简单地将“新闻传播学”视为一个学科,虽然新闻领域的传播研究十分重要,但是这不能代表真正的传播学研究。就传播活动而言,其包含人类传播与非人类传播两大维度,而人类传播活动中又包含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活动。长期以来受到大量学者关注的大众传播学,仅仅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新闻传播学”是在我国通行的一个一级学科称谓,实际上应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二者由于具有一定的亲近性而在学科设置中放置在一起,但必须认识到它们是泾渭分明的不同学科。在我国,传播学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本文所提及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应当理解作“新闻学与传播学”,英文表述应为“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而非狭义上的新闻领域的传播学。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回顾历史,新闻学教育在进入高等教育之初便存在着争议,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侧重业务实践而欠缺一定学理性,长久以来“新闻是否有学”的话题也一直争论不休。传统上认为,最初的新闻学属于文学,偏向于纵向型科学,具有浓烈的人文学科色彩,后来受传播学影响,有了一定的社会科学倾向。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当代中国新闻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社会科学。把新闻学视作一门具有强烈人文学科色彩的社会科学对待,也更有利于科学、充分地发挥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相较而言,传播学更加重视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社会乃至自然界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主要讨论传播、媒介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传播学有时也会被视作社会学的近邻,被认为是一门社会科学。不过,在传播学发展历史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学派,主要包含有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其中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多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借鉴而来,具有较强的社会科学特征。而传播学的批评学派如法国德国英国学派,以及媒介哲学、媒介环境学派,其研究则更具有人文性。不过,即便传播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学派区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传播学经验学派为代表的传播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科学属性。
目前来看,传播学所涉及的更多是一种技术、手段、方法,传播活动是一种人类甚至自然界往外拓展的本能活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需要传播,甚至谣言、流言也有传播的需求,而具体的符号和载体则需要视情况而定。新闻学则更加具有人文色彩,其所研究的新闻,首先是一种公共的、公益的内容,是确保社会正常、良性运转的公器、利器。因此必须确保其品质的真实公正,必须用德行和善意来保驾护航,在这一点上使它天然带有强烈的人文科学属性。
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二者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大量的学者对此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和论述。有观点认为,传播学是较为基础性的学科,新闻学是较为应用性的学科,传播学与新闻学可以相互交叉、影响,犹如医学与生理学的关系。也有观点认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认为,传播学是一门关于物理、生物和社会所有系统间控制和协同的科学,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与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和广播并不相同。郑保卫也认为,新闻学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应当成为一种有灵有肉、有情有感、有人有物的东西,不能简单地把新闻等同于传播或媒体。
可见,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二者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共性,以及不可分割的联系。乔·福特(Joe Foote)也曾表示,美国的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往往共同存在于一个学院,很难说清楚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往往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明单一、泾渭分明的。但是无论二者的关系如何,新闻传播学这一一级学科的内核上是由这两个学科所构成的,这两个学科的学科知识属性决定了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学科知识基本上是由新闻学与传播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同时也具有密切联系,并且互相借鉴的趋势愈发明显。例如新闻学研究通过对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理念、方法的借鉴,来改善部分新闻学研究中为人诟病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缺点。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二者有诸多亲近相似之处,甚至受到彼此深刻的影响,但二者仍然是本质不同的学科。
在学科分类中,比彻(Becher)将各学科划分为纯软科学、应用软科学、纯硬科学、应用硬科学四类,学科的软硬主要基于學科知识的准入门槛、确定性、普遍性、客观性来进行划分,自然科学一般属于硬学科,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被认为是软学科。知识的纯度与应用性,主要是依据知识的实用性、功利性、实践性来确定。当然,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或完美的学科知识划分办法,无论新闻学研究还是传播学研究,都至少涉及三个层面的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应用研究,二者也都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一些特征,但是同时二者又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认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均属于软科学,二者相较而言,新闻学更加注重实践与应用,人文科学属性强于传播学,传播学则更加注重理论分析,社会科学属性强于新闻学。新闻学更加偏向纵向学科,而传播学更加偏向横向学科,与新闻学相比,传播学的交叉属性相对更强。(表2)
三、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交叉现状
前文已经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历史和定位进行了梳理,新闻传播本质上由新闻学与传播学共同构成,这就导致了在学科交叉过程中,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新闻传播学在具有更加多元的交叉可能性的同时,情况也更为复杂。当以新闻学作为主导参与学科交叉时,其可能更加具有人文科学的属性,在以传播学作为主导参与学科交叉时,则可能更加具有社会科学属性。
关于我国交叉学科的设立,早在2010年,学位授予单位就被允许在相关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限内自主设置目录内和目录外的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鉴于当前我国最新的学科目录(2022版)中并没有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作为主要支撑学科的交叉学科的出现,本研究将以2020—2022三年期间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中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学科为数据展开研究。
根据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共有207个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729个,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按照二级学科点管理。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中国传媒大学(4个)、武汉大学(2个)、四川大学(2个)、北京外国语大学(2个)、上海大学(2个)、湖南师范大学(2个)、华东政法大学(2个)、清华大学(1个)等18所高校自设了27个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与其他一级学科共为支撑学科的交叉学科。如表3所示,以新闻传播学作为学科支撑的交叉学科数、开设院校数、与其他学科交叉次数近三年来均保持了持续增长。(表3)
在新闻传播学作为支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中,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法学是与新闻传播学共现次数最多的一级学科。将视角上升至学科门类之后可以发现,新闻传播学与法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共现次数最多,其次是文学门类与管理学门类。新闻传播学与自身所在的文学门类的交叉次数占总数的20%,与非文学门类的交叉次数占总数的80%,这表明新闻传播学与不同门类间的学科交叉较为频繁,交叉跨度相对较大,详见表4、表5。
根据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自设的交叉学科名称高频词分析可以发现,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作为支撑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可以分为传播相关类、文化产业相关类、媒介技术相关类、法学相关类4种类型,共现高频词社会关系网络详见图1。
第一类为传播相关类,尤其以对外传播、国际传播为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充分反映了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国际传播学科的建设发展,既需要新闻传播学,也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当前,共有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设立了区域学、亚非地区研究、跨文化沟通与国际传播、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等交叉学科。
第二类为文化产业相关类,主要是指新闻传播学融入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中发挥作用的相关学科。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设立的文化产业,北京印刷学院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河南大学设立的文化产业学,湖南师范大学设立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上海大学、河北大学设立的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湘潭大学设立的文化旅游等学科。
第三类为媒介技术相关类,以适应媒介技术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传播新生态。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设立的新媒体、互联网信息、信息传播学,清华大学设立的信息艺术设计,上海大学设立的数字媒体创意工程,武汉大学设立的数字传媒,安徽师范大学设立的文献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学科。此类交叉学科需要新闻传播学与理学、工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纳入学科体系,交叉的跨度与难度也相对较高。
第四类为法学相关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是针对传播领域的专门法研究,另一方面是针对法制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学研究,此外还有与其他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交叉产物。例如华东政法大学设立的传播法学、法治文化,中央民族大学设立的人权保障,华东师范大学设立的公共关系,四川大学设立的边疆学等学科。
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参与学科交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交叉维度是“某一具体领域+新闻或传播理论”,以科学传播(新闻)、健康传播(新闻)、环境传播(新闻)、体育传播(新闻)等学科为代表;另一种交叉维度是“新闻或传播领域+其他学科的理论或技术”,以数字媒体、传播心理学、传播法学等学科为代表。所有的“传播”既可以用新闻体,也可以用非虚构的纪实体,还可以用各种文艺体,也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因此,新闻传播学也就必须与信息技术交叉,不同新闻传播院系的新闻传播学科可以和自己发展特色、自己学校传统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联合培养。
四、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想象力重构
(一)新闻传播学科的定位思考
从学科自身的特点看,二者具有一定差异,虽然新闻学具有明显的人文学科特征,但无论传播学还是新闻学,在主流观点中都被视作社会科学。从我国学科发展的历史维度看,新闻学曾经有过可以被同时授予法学学位与文学学位的历史传统。此外,我国的新闻学教育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党性原则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观念,新闻学本身也非常讲究政治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学与政治学并不相同,但是某种意义上新闻学也是一门政治属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法学门类特征,并不弱于其文学属性。
从其他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关系中看,新闻传播学与作为社会科学的法学门类中的学科交叉最为密切,而新闻传播学在参与学科交叉的过程中,更多时候也被其他学科视作一门纵向的社会科学。在新闻传播學的学术发表中,新闻传播学对人文社会科学引用较多,尤以政治学对新闻传播学的影响最大,其学科吸收度远超其他相关学科。与文学门类下的其他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所特有的社会科学特征使其交叉属性更强。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传播活动在社会中的广泛性、普遍性以及重要性,才使得新闻传播学,尤其是传播学,能够成为这些交叉学科的支撑学科。可见,无论是从学科自身的特点看,还是从历史的传统以及当前的现状来看,抑或是从在学科交叉中新闻传播学学科所拥有的学科形象来看,当前新闻传播学仅授予文学学位的现状已然与新闻传播学,尤其是传播学的学科属性不符,不能完全反映新闻传播学这一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本质特征。
基于以上多种因素的考虑,笔者建议应当允许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授予不同类型的学位,在文学与法学学位之间进行选择。综上所述,无论新闻学抑或是传播学,都具有一定的法学门类特征,传播学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征,新闻学又与法学门类下的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学科关系密切,且在发展中吸收了大量的社会科学特征,已然成为了具有浓烈人文学科色彩的社会科学。因此,允许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授予文学或法学学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重新定位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新聞传播学科的学科发展的讨论
1.夯实学科基础,明确学科边界
任何一门学科在追求学科交叉之前,必须明确自身的学科边界和学科特点,只有学科自身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后,才有能力向外拓展,寻求交叉融合。上文已经用相当多的篇幅论述了新闻传播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学科,而是代表着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不同学科的基本事实,那么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边界便是由这两个学科共同形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不应简单地将对方视为同类或异类,二者更应该互相吸收彼此的长处,相互借鉴以发展自身,通过合作共赢谋求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新闻传播学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导致目前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新闻传播学面临着主体性危机、有效性危机、正当性危机三重合法性危机。一方面,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学科核心概念、经典理论、研究方法相对薄弱,知识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核心领域容易受其他学科影响。另一方面,新闻传播研究和教育具有滞后性,新闻传播行业迅速发展,学界总是被迫进行转型。此外,新闻传播教育近年来还遭遇到了诸如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专业理想黯淡、职业伦理训练不足等问题。新闻传播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研究,更应该注重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原理,注重知识沉淀,积累学科知识,明确学科边界,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厚积薄发,而非盲目追求热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飞速变迁的同时站稳脚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视角与学科知识,始终保持有高度的学科不可替代性。
2.积极向外扩展,促进学科交叉
同时,新闻传播学也应积极向外扩展,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获得新的发展。传播学所具有的横向学科、社会科学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交叉属性;新闻学则是与政治、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学科联系密切,这些都是新闻传播学在学科交叉中所具有的优势。从目前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数据来看,新闻传播学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关系密切,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相对有限。虽然,新闻传播学长期以来就与自然科学存在着一定的交集,但主要是通过自然科学知识作为具体的传播(新闻)内容与之产生联系。如今新闻传播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已经远不止于此。由于媒介技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自然科学技术正以超高强度的作用影响着传媒生态。想要真正做好当前的新闻传播研究,就必须真正了解这些先进技术的底层逻辑与基本原理。
当然,真正的学科交叉融合不等于盲目交叉,无论交叉学科的设立,抑或是学科交叉研究,都有相应的科学要求。一般认为,在学科交叉的交叉程度上相对有限,且各学科相对保持独立。交叉学科是作为一种相对成熟且具备成熟学科的各种特征的学科,是学科交叉研究过程中的成熟结果和产物。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交叉学科的设置应具有新的、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需要通过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交叉融合解决的新科学问题和现象,具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发展潜力。在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价中,也至少需要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互动交流三个维度对跨学科研究或交叉学科进行评价,例如研究需要具有多学科的视角,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方法;研究成果需要被所涉及学科认可,并被纳入该学科的知识交流中;研究真正回应了现实问题,并对涉及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进一步探索出学科之间的空白领域。
(三)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模式的革新
由于新闻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应用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设立理所应当。然而,当前却普遍存在着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下,二者在人才培养时的交叉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于学术型学生而言,需要侧重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对于专业型学生,则需要更加侧重实践性、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智能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更应侧重业务实践模块、交叉前沿理论模块和方法数据模块,传统意义上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新闻传播史的知识模块的比重则可以相对降低。
新闻教育界,也不应将技术教育观与价值教育观简单地视为对立关系。有研究指出,技术对新闻教育产生的深层影响,尚未引起新闻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对先进技术的陌生与轻视已然阻碍了新闻教育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中,真正加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此外,也不能将技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并且,由于学科交叉的广泛性与个人时间精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很难要求一名学生去掌握大量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新闻传播学科核心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的必修知识,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学科层面,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核心课程需要进一步作出明确区分。在技术层面,应推陈出新,敢于取舍。真正的核心课程,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些知识都不会“落伍”,例如本学科领域内的基本原理或方法论相关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应避免过分的大而全,力求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①Initiative F.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2005, 48.
②〔英〕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陈洪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xwgl_xwsy/202101/t20210113_509633.html, 2020年12月30日。
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 2022年9月13日。
⑤张明新:《多学科交融的新闻传播教育:过去、现在和将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Z1期。
⑥陈龙:《深度媒介化趋势下新闻传播学科再定位和再调整》,《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4期。
⑦郭小平、史雨:《固本强基 多元交叉 知识融合 融入主流——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9期。
⑧李红秀、蔡雨坤、张晟:《立足中国实践,注重交叉融合,培养全媒人才——新文科建设中新闻传播学转型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8期。
⑨岳永婕、温婧、欧阳婕、刘东:《新闻传播学科研人员合作的社会网络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年第3期。
⑩张振亭、赵莹:《网络传播研究繁盛语境下新闻传播学学科交叉的新变化——基于四种CSSCI期刊论文引文的分析(2006-2017)》,《新闻大学》2019年第6期。
袁广林:《新科技革命与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兼论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方向》,《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页。
唐绪军:《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66-367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1103/t20110308_116439.html, 2011年3月8日。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4-45页、第42-44页。
杨保军:《全面认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性质》,《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7期。
谢金文:《新闻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更新》,《学术界》2021年第5期。
James W.Carey、李昕:《新闻教育错在哪里》,《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
郑保卫:《新闻≠传播≠媒体——对〈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的思考与回应》,《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5期。
钟新:《国外知名新闻传播教育学者专访系列(之二) 美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界限模糊——专访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会长乔·福特》,《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6期。
董天策:《理性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英〕托尼·比彻等:《学术部落及其领地》,唐跃勤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0-42页。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交叉学科建设:内涵论析、实施困境與推进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4期。
《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neirong/fenlei/sxml_gdjy/gdjy_xwgl/xwgl_glbf/202209/t20220908_659458.html,2022年8月20日。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杨保军:《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及其基本关系》,《新闻大学》2017年第4期。
耿宝良:《浅谈新闻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新闻知识》1986年第10期。
司桐:《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16年第5期。
胡百精:《大学现代化、生态型学科体系与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杨鹏、张征宇:《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
李立国、赵阔:《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Strang V, McLeish T. Evalu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 practical guide[J]. Durham University, Durham, UK, 2015.
李晓静、朱清华:《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业界的视角》,《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
陈昌凤、吕宇翔:《新闻教育如何在技术主导下的颠覆性变革中创新?》,《新闻大学》2022年第1期。
(作者马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伟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