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性的科学,必然要在生活中去实践。因此他的哲学也可以看作一种生活哲学。马克思早年思想受到伊壁鸠鲁哲学的影响,而这个时期也是他的哲学意识的起点时期。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窥探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活哲学的起点,将其作为一个切入口来理解。从原子偏斜运动所产生的自由意志到对精神自由的强调,从早期思想中生发出的实践思想,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活哲学的思想奠定了基调。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哲学;伊壁鸠鲁;《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3-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18
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鲜明的特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理论带到现实,带到了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也存在着一种生活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的生活哲学是对生活价值和意义的一种哲学思考,生活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不同于以往的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
无论是从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和人的哲学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都是一种在回归生活本质的哲学。那么马克思为何会形成与以往的其他哲学不同的实践性、生活性的哲学呢?他的生活哲学的起点在哪里?近些年,很多学者开始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文本出发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早期的文本中进行解读。《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是马克思大学时候所写的,是马克思为他的《博士论文》所做的准备性工作。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一般被认为其哲学思想萌芽的著作。聂锦芳教授认为“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解读,可以知道,无论是就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理论源流的追溯,还是其……都表明处于起点上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水准。” ①马克思之所以选择伊壁鸠鲁哲学,也是因为被其中的自我意识哲学、自由意志以及伊壁鸠鲁所强调的精神自由和原子偏斜运动所吸引。本文将从《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文本出发,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活哲学思想的起点,从文本中来理解。马克思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的思想,而伊壁鸠鲁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导向和基本轨迹。
一、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向与伊壁鸠鲁哲学的契合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②从中可以窥探到,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有宏大的理想,愿意为全人类的解放,为人类的理想生活而奋斗。这也奠定了马克思思想中对人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关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上升到哲学理论高度又从哲学理论高度回归到现实,用以指导生活实践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如何指导人类获得幸福,自由和彻底的解放,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一文中也透露出了他想从法学转为哲学的思想意图。因此研读他早期的文本,便可以对他生活哲学思想的起点窥见一二。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形成于希腊精神的晚期,伊壁鸠鲁的思想流露着自然与快乐的精神。他在雅典建立学院“花园”教学,开创了自己的学派,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在伊壁鸠鲁看来,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对人的精神和意识来说的生活方式。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思想有着对哲学本质的新理解,即“原子偏斜运动”所带来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精神的自由等。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不同,伊壁鸠鲁的原子是偏离直线运动的,恰恰是这偏离直线的运动,使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中看到了自由的意志,原子不按照既定的路线运动,敢于打破常规路线,既定的事物就出现了偏斜,这种偏斜就代表着可能,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意志,这与马克思所参与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不同。同时,也与马克思本人注重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的思想抱负所契合。从马克思后期的关注人,关注人类的生活方式,精神自由,强调实践的力量,改造世界等与个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思想中,可以往前推出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对他后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之所以重新解读伊壁鸠鲁哲学,也是为了突破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应向哪里走的困境。
二、生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思考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现实性,人作为他哲学思想的主体,他将人作为现实的、感性的人来考虑。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提到:“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indliche]活动。” ③在马克思随后的哲学思想中,他也批评费尔巴哈没有将人看作实践基础上的具有感性意识的人,忽视了人的现实性。可见,马克思一直把人当作现实的人,具有能动性的人,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现实的生活也是马克思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强调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④所以在马克思看来探究社会历史的背后,探究社会规律的根源最终都离不开对人类生存、生活的研究。因而,生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直都有生活哲学的观点,在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后,其哲学的着力点也是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批判的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剥削,强调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暴政,去实现自由和解放。在更高的层面上马克思注重的是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三、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笔记中的生活哲学思想
(一)自由意志导向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十分赞赏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可见,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即十分关注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在笔记中他通过论证伊壁鸠鲁哲学来论证自由意志,强调自由。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以来的落脚点。因此大家在他早期的笔记中也能发现一些苗头。他认为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则存在着一种可能性:“这可能性在自然界的表现是原子,它在精神上的表现则为偶然和任意。” ⑤在这里,马克思在伊壁鸠鲁的学说中找到了偶然和任意的苗头,找到了自由的前提,而精神上的偶然和任意的内在原因,最终要还原到原子运动,这就是原子偏斜运动。原子的“偏斜”运动又可以看作“自由意志”,是运动的其他原因,人们正是从中获得了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力量。⑥在原子与虚空的概念中,伊壁鸠鲁认为世界产生于虚空之中,他强调精神自由而忽略现象世界。因此马克思认为他架空了世界,得到的只是一个虚空。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学说中看到伊壁鸠鲁本人强调精神自由,现象世界对他来说不重要。不过,马克思在后期批判发展了伊壁鸠鲁的思想,马克思关注现实世界,在实践基础上强调自由,是对伊壁鸠鲁哲学的一种扬弃。马克思在批评普鲁塔克不理解伊壁鸠鲁思想的连贯性时说道:“对于伊壁鸠鲁来说,最大的快乐是没有痛苦,没有差别,也就是没有前提;在感觉时不以任何别的身体为前提、不感觉到这种差别的身体是健康的,良好的。” ⑦这里也可以体现出伊壁鸠鲁追求精神、自我意识的自由。正是从伊壁鸠鲁哲学的思想中,马克思找到了对自由的尊崇,虽然这只是早期的思想萌芽,但是也可以看出早期马克思所关注的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注重生活的自由,也奠定了他后期的生活哲学思想基础。马克思在分析原子论的时候,不是单纯地在分析原子论,而是分析原子学说中所带来的自由意志,在马克思看来亦可以理解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自由,为现实的人所拥有的自由,对马克思来说,人的自由始终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
(二)实践导向
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一书中,马克思摘录了大量的笔记,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马克思强调实践,强调实践智慧,实践态度。在摘录的笔记中他也写道:“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着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 ⑧这里把哲学拟人化,舞台即是现实的生活世界。马克思所强调的即是哲学参与到了实践中来,这样的时刻就是当哲学把它的目光转向外部的世界,像是作为一个实践的人在编织世界与世界密谋。马克思一直都把人看作实践中的人,看作处在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因而是现实的人,生活着的人。所以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生活的主体,是被社会关系所定义的,是要放在生活实践中来理解的。“虽然哲学被封闭在一个完善、整体的世界里面,但这个整体的规定性是由哲学的一般发展所制约的;这个发展还决定了哲学在转变为与现实的实际关系时所采取的形式。” ⑨这种形式也是指哲学转变为一种实践形式。这里就能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对于哲学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哲学的发展是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的。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对哲学史家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哲学的这个转变过程,它转化为有血有肉的过程,因规定性而异,这种规定性像胎记一样把在自身中完成的哲学和具体的哲学区别开来。” ⑩此处的“胎记”所指的就是哲学的实践性以及实践态度,即实践要根植于哲学自身之中,哲学最终都要指导生活实践,回归现实才是哲学的意义所在。马克思希望批判现实,改造现实。而这一切都需要根植于实践,在实践中去实现,所有的实践都要落到生活中,马克思所极力强调的实践也是为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马克思不断强调,仅仅当哲学表明它能够改变世界时才能判定为正当的。他对伊壁鸠鲁哲学中的任何能够配得上实践哲学的这一思想格外重视。” ⑪同时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意识到,改造主观意识没有用,要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⑫他认为人们所参与的日常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实践关系串联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自由生活也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所以在这里也就能看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导向。
四、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囿于时代的局限,伊壁鸠鲁哲学并不是完满的。在希腊晚期哲学的整体氛围中,伊壁鸠鲁哲学所强调的“原子偏斜运动”、快乐学、准则学、伦理学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马克思参与到更多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中,参与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他批判超越了伊壁鸠鲁的哲学。马克思并不是伊壁鸠鲁的“花园”信徒,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同时也是一名关注现实生活,现实的人,关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问题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实践者。伊壁鸠鲁的哲学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推崇快乐哲学,不关注现实生活和世界,而重视精神世界,这一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十分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力量和作用。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哲学中汲取力量,又批判超越了伊壁鸠鲁哲学,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踐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伊壁鸠鲁哲学中他汲取了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灵感,因而在自己后期的哲学思想中,在自己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中一直存在着生活哲学的思想,且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
五、结语
当下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让人们无暇顾及生活的意义,而当下的时代也是一个重新思考哲学意义的时代,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更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活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实践。从这样的角度看,探寻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生活哲学思想的起点,是对于当下人们生活模式的一种思考。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看出伊壁鸠鲁哲学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指导人们生活与实践的重要导向。在追求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和人类自由解放的过程中,大家依然需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依然坚定地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真正的哲学应该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应该是应用于现实世界,指导生活实践的时代精华。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活哲学的起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所体现的现实性,实践性和革命性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注释:
①聂锦芳:《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1卷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
⑥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关于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版,第9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页。
⑪诺尔曼·李莱佳德著,王利译:《伊壁鸠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34页。
⑫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古希腊)伊壁鸠鲁,(罗马)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关于伊壁鸠鲁的哲学[M].包利民等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美)诺尔曼·李莱佳德.伊壁鸠鲁[M].王利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5]聂锦芳.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5).
作者简介:
王海宜,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