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媛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保健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多发性呼吸系统疾病,好发于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慢阻肺罹患人数逐渐增多,发病后患者伴呼吸困难、咳嗽及胸闷等症状,影响身心健康[1]。研究指出,慢阻肺发生与环境、居住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若未能及时救治,随疾病进展可对肺功能形成持续性损害[2]。现阶段,临床针对慢阻肺多以纠正炎性反应、加速肺通气功能恢复等为治疗原则,部分患者肺功能伴进行性衰退表现,依从性欠佳,降低总体治疗效果。研究证实,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能够强化机体肺功能,对慢阻肺患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3]。循证护理为循证医学范畴,实现了临床经验与科研理论的有机结合,贴合患者实际状况给予患者全方位的照护,将其运用于慢阻肺护理中有益于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预后[4]。为此,本研究对2021 年5 月—2022 年5 月收治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予以分析,报道如下。
选择2021 年5 月—2022 年5 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35 例。常规组男22 例,女13 例;年龄56~80 岁,平均年龄(67.23±3.78)岁;病程4~15 年,平均病程(9.52±1.36)年。观察组男23 例,女12例;年龄58~78 岁,平均年龄(67.28±3.72)岁;病程4~16年,平均病程(9.598±1.3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2022 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5]中有关判定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意识清醒,具备沟通功能者。
排除标准:①近期有胸腹手术史者;②罹患精神疾病者;③合并重症心脑血管病症者;④随访失访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常规组实施基础护理。(1)心理疏导。定期落实心理评估工作,结合评估结果实施疏导、鼓励,降低不良情绪。(2)健康宣教。就诊后即刻对患者病况展开评估,了解文化水平及疾病知识认知程度,以此开展个体化健康宣教。(3)并发症预防。将并发症致病因素、防范方法等内容仔细告知患者和家属,使其对并发症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知晓并发症出现的前兆,从而开展预防性护理。(4)生活护理。帮助并指导家属落实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工作,定期更换衣物与被褥,保持病床整洁、干净;协助患者翻身,指导家属按摩患者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适当对床头高度做调整处理,或是采取气垫,以免有褥疮发生。(5)康复指导。依据患者实际状况开展康复指导。(6)饮食指导。贴合患者病况和饮食爱好,拟定患者可接受的饮食方案,如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忌食辛辣、产气食物。(7)随访护理。以护士为主导,借助电话或是微信,必要时上门随访,依据循证护理方案对患者展开居家护理指导,并记录存在的问题。
观察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1)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护师、护师及护理人员,均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娴熟护理技能。主管护师基于护士长及上级护师领导下,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协助护士长完成病房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本科护理查房工作,予护理业务指导;护师基于护士长及主管护师领导,协助护士长拟定护理工作计划;护理人员重点对护理工作进行落实。(2)循证结果。①振动排痰护理。使用振动排痰仪,经专职护士进行操作,患者维持仰卧位,依据其承受能力选择适宜速度、叩击头,调整患者和叩击头接触角度,于胸前、后背依据由外而内、由下到上顺序叩击,缓缓移动叩击头,10 min/次,2~4 次/d。②基于知信行模式3H 护理。认知护理:以集中授课、播放视频等手段使患者对慢阻肺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防范复发等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信念护理:护理人员着重讲述慢阻肺危害,为患者提供因未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致使病情进展的视频,同时组织病友交流会,构建健康信念。行为护理:饮食上建议患者食用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及高热量食物,坚持少量多餐进食原则。强调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详细讲述药物使用方法、剂量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减少用药风险。③家庭式温馨服务。予患者充分的关心、理解,如同家人一般为患者着想,为其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同时为患者营造家庭式病房环境,同家人般的态度指导帮助患者实施各项康复训练。④五音呼吸操肺康复训练。基于安静环境下指导患者聆听五音歌曲中商调式歌曲,在聆听过程中开展呼吸五步法、运动二段式训练:呼吸五步法:躯干保持直立,将身体往上提,双眼闭合实施腹式呼吸,反复3 次;双臂自然下垂,双脚并拢,并置于体侧,实施腹式呼吸,反复3 次;躯干保持直立,双臂上举至头顶,完成后实施缩唇式吸气,然后慢慢下压双臂,缩唇呼气,反复3 次;躯干保持直立,双臂自体前上举至与肩部保持齐平,腹式吸气,而后将双臂放下,手按压腹部,予腹式呼气,反复3 次;躯干保持直立,一只脚向前一步,双臂呈屈曲状,双手予扩胸运动,且缩唇吸气,然后收回前跨步,双手放下,缩唇呼气,反复3 次。运动二段式:第一段使用双上肢举起物体,同步实施缩唇呼吸,5 min/次,第二段,平地上行走10 min,结合具体状况增加行走时间,直至20 min/次,行走过程中可辅以缩唇呼吸。(3)循证护理评估。通过入户随访或是社区活动,2 次/月,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肺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检查,且记录在册。设立全天呼吸科专科护士热线电话及在线QQ,以便护患联系。(4)护理反馈。每月定期组织1 次小组会议,总结护理材料,分析、探究未按时落实护理项目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训练依从性较差者,予家属监督、心理调节及同伴支持等干预;针对心理状态欠佳者,予医护人员、社区工作及家属协作护理干预,营造温馨、舒适康复环境。
①比较两组肺功能/运动能力。干预前后以呼吸力学测定仪测定肺功能,包含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同时实施运动耐力测试,评估6 min 步行距离(6 MWD)。
②比较两组呼吸训练依从性。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自制量表测评,包含全部依从(可按计划独立坚持训练)、部分依从(基于医护人员或家属监督下坚持训练)及不依从(未满足上述标准),呼吸训练依从性=(全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③比较两组情绪状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SAS、SDS 临界分分别为50 分、53分,轻度(50~59 分/53~62 分)、中度(60~69 分/63~72分)及重度(>69 分/>72 分),分数越低代表情绪状态越佳。
④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依据SF-36 测定,内含总体健康水平、社会/生理功能及情感角色等,总分100 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⑤比较两组症状改善用时。记录症状改善用时,如咳嗽、肺啰音及喘憋。
⑥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测定,包括很满意(>95 分)、较满意(80~95 分)及不满意(<80 分)3 项,以百分制评分,总满意度=(很满意+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FVC、FEV1/FVC 及6MWD 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运动能力比较()
表1 两组肺功能/运动能力比较()
观察组呼吸训练依从性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训练依从性比较 [n(%)]
观察组SAS、SDS 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情绪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情绪状态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总体健康水平、社会功能和生理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各症状缓解用时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症状缓解用时比较(,d)
表5 两组症状缓解用时比较(,d)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慢阻肺患病人数逐渐增多,随疾病发展,后期可表现为管腔黏膜分泌量加强,杯状细胞水平升高,致使小气道管壁结缔组织凝集,最终诱发管腔纤维化形成,甚至是闭塞,降低生活质量[5-6]。目前,临床针对慢阻肺尚未研发出根治性治疗方案,多以药物、呼吸训练等展开综合性治疗,同时配以科学、有效的护理,有效改善症状,纠正肺通气功能,提高患者预后[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能够纠正肺通气功能,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分析原因为与常规护理比较,循证护理更为重视对护理内容及各环节的循证支持,使护理更具科学性、针对性[8-9]。通过基于知信行模式3H 护理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减轻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护,有效改善症状;实施肺康复系统化训练、振动排痰护理等,能够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促进肺功能恢复,强化运动耐力[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常规组,SAS、SDS 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可减轻心理应激效应,提高生活质量,与尹群等[11]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循证护理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护理形式,其核心在于实现了循证医学内容与护理实践的结合,相融科学理论及患者需求,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12-13]。通过饮食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及肺康复训练等,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减少因不良情绪所致的应激反应的影响,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操作,从而促进疾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更受患者的欢迎[14]。分析原因为循证护理明确护理重点,可使各护理环节更为规范、连续、个性,避免盲目性,为患者获取优质化护理服务。同时该护理模式历经3 个阶段,对国内外相关资料予以汇总、收集,充分审核证据,而后再予以运用,使护理干预更佳趋于科学化,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因此护理满意度高[15]。
综上,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辅以循证护理效果确切,可提高呼吸训练依从性,改善相关症状,舒缓不良情绪,使肺功能有效恢复,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