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瑞 柴瑞宝
(鱼台县人民医院关节手足外科,山东 济宁,272300)
膝关节及其附属结构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关节结构之一,日常生活中不仅起到承担上部躯体重量的作用,也是人体下肢运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在我国的老年群体中,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较多的,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创伤性关节炎等原因,其膝关节已经不能发挥正常的支撑、运动等功能,甚至会因为炎症因子和膝关节骨骼的变形而产生对机体其他部位的继发损害[2]。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及时有效的镇痛管理和膝关节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是十分重要的,这关乎着老年患者术后出院的生活质量高低、生活心态的好坏[3]。常规护理干预仅能满足患者护理的最低需求,而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型护理模式,是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内的一组成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者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的标准化护理流程,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均根据这一模式来进行,是一种标准化的护理方式,具有科学高效的优点。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鱼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0 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55 例。常规组中,男性21 例,女性34 例;年龄58~71 岁,平均年龄(65.84±5.22)岁;病程5~8 年,平均病程(6.61±2.43)年;置换关节为左侧23 例,右侧32 例。干预组中,男性22 例,女性33 例;年龄59~71 岁,平均年龄(67.58±5.62)岁;病程5~9 年,平均病程(6.90±2.13)年;置换关节为左侧24 例,右侧3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鱼台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45 岁,且接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均为单侧置换。
排除标准:既往罹患过膝关节肿瘤、结核等疾病的患者;存在下肢血栓或者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科护理,护理人员观察并询问患者术后手术侧下肢、切口的疼痛情况,同时为患者开展术前检查、体征监护指导,适时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并告知患者缓解疼痛的体位等。
干预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①入院当天,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介绍病区以及住院环境,让患者了解相关住院制度。开展相应的检查,正确执行医嘱,开展饮食指导以及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当晚需要禁食,在次日早晨留取大小便样本。②第2 天,将所采集标本送检,指导患者的用药,进一步开展相关检查,叮嘱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③第3 天,完成对患者的术前评估,除了开展常规护理之外,需要指导患者开展床上的屈伸活动,做好股四头肌的锻炼,为手术做好准备。④手术当天,做好术前的常规准备,协助手术护士做好查对。患者术后回病房和麻醉师做好交接,了解患者的术中情况,做好术后的常规护理,包含口腔护理、体位更换,并对患者的一般病情进行记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发现异常情况时需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⑤术后第1~2 天,除了开展必要的饮食指导之外,还需要让患者开展踝关节屈伸以及旋转运动,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的锻炼。做好基础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伤口引流量以及颜色,若术后第2 天的引流量<20 mL,则可以拔除引流管;嘱咐患者增加饮水量,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当夹闭尿管,为后续的拔管做准备。⑥术后第5~6 天,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计划进行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的关节恢复情况,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开展被动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患者疼痛明显时,需要适当进行药物止痛,保障功能锻炼的效果,避免出现血栓。⑦术后第6~8 天,保持适当的锻炼,每天酌情增加锻炼时间,以主动锻炼为主。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进行检查,提高功能锻炼强度,为患者提供膝关节过屈锻炼、抗阻伸膝锻炼等康复方式的指导。同时做好出院宣教的工作,告知患肢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主动锻炼为主。做好定期的随访以及关节功能评估工作。
①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3 d 及出院时的手术侧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等级以及下床时间;其中疼痛等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评分0~10 分,分别代表疼痛程度自无痛至剧痛,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明显。②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③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包含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功能受限以及坠积性肺炎。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的双平行录入,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患者的手术侧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 d 及出院时,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的手术侧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手术侧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手术侧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 d 及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疼痛等级均出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的疼痛等级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等级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等级比较(,分)
干预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比较 [n(%)]
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对患者下肢肌肉组织伤害很大但十分有效的手术方式,在患者膝关节的功能和结构已经不足以支撑患者基本的生活行动时,进行膝关节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下肢原有的运动功能,但是患者在术后恢复程度不同、康复护理与手术衔接程度不同,也对患者的下肢功能造成了影响[4]。常规护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程序性与规范性,无法为患者提供连续、主动的整体护理干预,难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针对患者不同阶段所开展的针对性护理,能够在某些方面弥补常规护理干预的不足,让患者获得更高护理质量。这一护理方式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将护理计划根据具体的时间与规范来进行直观的整理,让各项护理工作能够根据计划有序进行,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能够增强对患者病情的系统了解,让患者获得更为优质的护理干预[5]。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让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护理任务的过程中根据计划行动,各项护理内容更为具体有序,降低护理中可能出现的纰漏,让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提高[6]。
膝关节活动度主要是反映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对评价患者的运动水平以及机体恢复功能有着重要意义。术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在于,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保障术后锻炼的有效性,患者能够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计划内容开展针对性的锻炼方式,切实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指标。
在分析患者的疼痛水平时,通常采用VAS 进行评估,其能够很好地对患者的疼痛水平进行主观反映,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疼痛等级,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护理操作[7-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2 d 开始,两组患者的疼痛等级均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的疼痛等级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在于,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并予以护理干预,让患者的疼痛感受得到降低。
患者的下床时间和术后恢复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开展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后,能够让患者懂得正确的运动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用药方式,对疾病和治疗的相关内容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和自护意识,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10-12]。本研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干预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和下床时间都有了较为积极的改善,说明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正常生活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说明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能够让患者感受护理人员的关怀与温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和康复中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