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养充墓表》看王铎小楷对二王书法的继承

2024-01-31 12:38黄硕钊王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6期
关键词:王铎小楷二王

黄硕钊,王佳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吴养充墓表》,全称《明隐君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表碑》,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刻,碑身高160cm,宽56.5cm。 墓表由明末清初的政治人物张凤翔撰文,王铎用行楷书体书丹,现藏于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庙的室内。款识云:“赐进士出身、吏部文选司郎中、 通家侍生张凤翔再拜撰, 孟津王铎顿首谨书。 万历己未暮冬吉日。 ”该碑是王铎的老师吴应举邀请王铎为其父吴养充书写的墓志铭, 全碑共22行,1 000 余字。 时年王铎28 岁,读书于邑西谷献山之陈荩吾山庄。 《吴养充墓表》是目前王铎最早的存世作品,是研究王铎早期书法的重要作品之一。

1 王铎传世小楷

王铎(1592—1652 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别署松樵、十樵等。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人,世称“王孟津”。 明朝天启元年(1621 年)中乡举,次年31 岁时中进士[1]。 作为明末清初的伟大书法家,王铎留下的作品数量较多, 包括但不限于临帖、 自作诗文、文语作品、扇面、题跋等多种形式,作品的书体种类也涵盖真、行、草、隶书等。王铎以行、草书作品,尤其是大字长轴行草书作品闻名于世, 行草书作品也占据着绝对的数量。楷书作品,尤其是小楷作品略显稀少。尽管如此,清代众多书法家与收藏家依然对其小楷作品给予极高评价。 崇彝《王觉斯精楷册》跋:“孟津书世不乏见,但行草居多,如此精楷,洵为希有”;李宝恂云:“文安小楷书古劲峭拔,最为可爱,惜传世希耳。 ”又云:“文安以蝇头细楷题识百余字,真奇迹也。”由此可见,王铎楷书功底深厚,小楷挺拔秀丽,格调高古。

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至清顺治九年(1652年)王铎小楷作品汇总,如表1 所示。世人熟识王铎小楷书作大多为其中晚年所作,以王铎《琼蕊庐帖》为例,此帖于丁丑(1637 年)所作,时年王铎46 岁,通篇气息沉稳高古,深谙钟王体势,参用颜真卿、柳公权诸家书法风格,糅合北海书风,浑然天成。 有明一代虽小楷佳者众多,王铎却能打破重围自成一派,实属不易。 王铎存世的小楷作品以题跋为主,如《西岳华山庙碑跋》《淳化阁帖肃府本跋》《琅华馆信古拟帖》等,临帖作品诸如《行书千秋馆学古帖卷》(时年52 岁)、《临褚遂良卷》(楷、行杂书,时年55 岁)及《临钟繇帖》(时年60 岁)等。 同时王铎小楷作品中也不乏诗文作品,如《韩文公答李翊书》(崇祯十三年,时年49岁)及《杂书诗卷》(行、草、楷、章杂书)等。 而在王铎众多楷书作品中, 小楷入碑铭石刻少之又少,《怀庆府河内县修城碑记》(刻本) 与 《创柏香镇善建城碑铭》(刻本)虽为王铎楷书入碑的作品,但终究不是小楷书体。

表1 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至清顺治九年(1652 年)王铎小楷作品汇总[2]

2 《吴养充墓表》书法特点及师法来源

2.1 《吴养充墓表》书法特点

《吴养充墓表》作于王铎28 岁,通篇笔画硬瘦,字形修长,气骨峻峭,这与王铎自述的“《圣教》之断者,余年十五,钻精习之”的言论完全契合[3]。 由于此时王铎正处于“摹古”阶段,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尚未透彻,故自我意识在笔下的表露不多。 同时,由于碑版书丹的内容与形式的限制及其自身经验的原因,《吴养充墓表》整体节奏平稳舒缓,字形大小趋于一致,相较于其晚期作品缺乏灵动变化。 故在研究《吴养充墓表》时,理应抛弃对王铎晚期书法风格的固有印象,应从师法来源入手细致解读,进而深入剖析理解王铎小楷书风的成因及演变。

2.2 《吴养充墓表》的师法来源

梳理王铎书作,其40 岁前为“入古”时期。 王铎早期书法受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极大影响,处在“二王”的影响下难以逾越,尤其倾心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13 岁“始临习王羲之《圣教序》”,十五岁“精钻习之”。 王铎一生中临习的古代经典作品不计其数,特别是在其前半生,对“二王”书法的临摹几乎达到了一个癫狂的状态。 在目前所见最早的王铎临《集王圣教序》轴乃其34 岁所临,此作精妙程度足以乱真,临作中王铎对王羲之字势、形势的把握极为精准,个别字虽看似有所改造,实则行书笔意所致,正因如此,通篇作品行气盎然,气势贯通。由此可见王铎入古之深。这一时期的王铎虽深中肯綮,但尚未深谙“书中须有个我”,故傅山评价王铎40 岁前的书作为“极力造作”。 “造作”一词译为生硬、不自然,可见王铎早期书作以临摹见长, 字迹个性化的风格还尚未形成。

王铎虽生活在董其昌书法冠绝庙堂的时代,但依然以“魏晋风韵”作为其书法创作所追求的格调。在其临《古法帖》后云:“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 ”同时表明“古难今易,古字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王铎认为学书应学古人,古字变化多端而当世的字却相对“俗稚”缺少变化,虽相对易学但终究缺乏韵致,“崇古”观念显露无遗。同时,在王铎的观念中,晋人之“韵”等同于“二王”,在后期王铎的小楷书作中, 也经常通过题跋形式不断表述自己的艺术观念,在题跋中不断强化“崇古”“宗羲献”的书学主张[4]。

以王羲之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为参考,选取《吴养充墓表》中部分字例与其进行比较(见表2),可在二王书作中找到原形, 这充分说明了王铎早期小楷的取法来源于二王之中。 将《吴养充墓表》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作对比,诸如“遗”“仪”“菩”“诸”等字取法完全来自《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以“诸”字为例,左侧言字旁向右趋势,右侧“者”字上半部分承接左侧,下半部分的“日”则呈现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状,风格形态与王羲之并无二致;《吴养充墓表》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小楷比较中(见表3),“无”“拳”“若”等字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神似,之所以称之为神似,是因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笔画舒展、典雅大方的同时结字大小错落有致,随形布势,灵动多姿。在《吴养充墓表》中,王铎只做到了第一点,直到后期小楷书风才深得第二点精髓。原因也不难发现,王铎是进士出身,早期书法还是为了登仕服务,因此他早期书风趋近当时庙堂流行的楷书也是必然。 尽管如此,《吴养充墓表》的书写还是足以清晰地窥探其师承关系,真实地再现了王铎早期小楷的面貌[5]。

表2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与《吴养充墓表》字例对照参考表

表3 《洛神赋十三行》与《吴养充墓表》字例对照参考表

同时,《吴养充墓表》碑版书丹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洛神赋十三行》就材料方面一致,从小临习及对二王的推崇致使在书丹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二王的影响。加之此时王铎积累尚浅,对二王“晋韵”的把握无法做到得心应手, 所以整体书风受二王影响较大,自我风格并未显现。

王铎以二王作为其书法的发源所在, 终其一生都沉浸在对二王的学习研究之中。 对二王的入法之深,刘荣嗣称“旧日兵法烂熟于胸中”。在早年的书法学习临摹过程中,王铎更是追求“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的精准程度,通过临习来追求二王的创作手法与应变手段[6]。前期的积累也是王铎后期“臆造性临摹”的重要前提条件。 与赵孟頫类似, 二人处于山河破碎、异族入侵的巨变时代,都背负着“贰臣”的骂名,故也不难理解王铎在临摹作品中常题 “拟吾家逸少帖”的原因,既是对王羲之的狂热崇拜,同时也企图从同姓书圣中得到心理慰藉, 以安抚被迫沦为 “贰臣”遭世人唾弃的内心苦楚[7]。

3 由《吴养充墓表》看王铎小楷书风演变

为进一步感知王铎小楷的书风变化, 笔者以时间顺序、作品品类差异分别选取王铎小楷作品中“王铎”二字,亦能对王铎整个小楷书风嬗变窥斑见豹。如表4 所示,早期的《吴养充墓表》更多追求的是点画的精到与字形字意的俊妙,结字有钟繇意蕴,同时内藏二王笔意,通篇还透出北海之风,可以看出其深受晋唐书家影响。而到晚年所书的《米芾行书天马赋跋》《临钟繇帖尚书宣示》等,则是王铎书法进入化境的高峰,将其多年所掌握的精湛传统笔法融会贯通,手到擒来且肆意挥放,可谓人书俱老。我们从王铎书法的前后时间节点来看, 能够明显感知出王铎整个小楷书风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与晚期。傅山曾评王铎书云:“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以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 ”综上论述,正如傅山所言,王铎的小楷亦是经历了这两个阶段[8]。

表4 王铎各时期落款比较

由于从《吴养充墓表》到《琼蕊庐帖》中间间隔了近20 年,仅分析小楷作品断然是无法将王铎数十年书风的嬗变讲述清楚, 但结合数十年的时间跨度与王铎对社会、 人生及书法的认知体验不断成熟的过程,王铎书风演变的过程便逐步显现出来。尽管王铎一生标举“独宗羲、献”,似乎与他的前辈书家同是复古的主张,但王铎身处的既非畅叙幽情的东晋,亦非尚可回避矛盾的董其昌时代。所以其虽与董其昌追踪方向一致, 但鉴于其身处无法摆脱苦难的动荡时代,其笔下书风更多地反映了他青年时代受到个性解放思潮洗礼所表现出的那种激情和肆意。“崇古”与“革新”的结合使王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篇章[9]。

相比于狂放摇摆的行草书风, 王铎后期的小楷书风相对温和典雅,深得钟繇小楷精髓,字形结构偏横势,字的重心向下,篆隶笔法浓厚,与唐楷的森严法度有着巨大区别。受其行草书风的影响,王铎的小楷作品也创造性地拥有了章法的自由与趣味性,字形大小灵活多变。从笔法和笔画的角度来说,王铎晚期小楷中的灵活多变、 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的风格性笔画,在其早期所作的《吴养充墓表》中并未成型。如表5 所示,以横画、横折为例,王铎晚期的横画风格多变,灵动活泼,既有类似于颜真卿中晚期的“耸肩式”,其运笔方式为横向笔画完成后又重新起笔向下行笔;同时也大量运用了篆隶笔法的横,其特点是顿笔行笔至合适位置后直接抬笔或向上收笔, 区别于一般楷书作品的向下收笔的动作。 这种行笔方式在其早期所作《吴养充墓表》中较为罕见,而多以晋唐楷书的风格见世,尤以模仿二王书风为多。横折的书写,在其晚期作品中同样风格多变,有类似于颜真卿的,起笔横画极细,运笔至向下时将笔画调粗,竖直向下行笔的过程中略微向右鼓; 有露锋起笔急转直下收笔同样露锋的横折。 这种写法在 《吴养充墓表》中并不多见,直至《琼蕊庐帖》中才初见端倪。 从代表性笔画师法的角度分析, 王铎早期小楷的取法与实践还是主要受二王的影响。

表5 《吴养充墓表》与王铎后期小楷笔画对照参考表

值得注意的是,王铎后期的小楷作品多以题跋、诗文、临帖为主,碑版存世罕见。 《吴养充墓表》作为王铎早期小楷作品, 其碑版的材料就与后期的大部分作品有着较大区别。书丹时碑版上多有界格,字形大小有界格的限制, 这种单字大小较为统一的风格是碑版书法的常见情况。 王铎后期小楷受其行草书风影响,文字大小错落灵活,字形结体宽博自然,用笔风格在小楷书法中相对夸张, 在工整的小楷中也有了行草书中的摇摆变化。对于审美的认知、书学上的不断积累,甚至是仕途多舛的命运,多种因素的前后堆积共同造成了王铎早期和晚期书法风格的巨大差异。

在对比王铎晚期小楷书作字例进行研究后,从表6 可以看出,在《吴养充墓表》中的独体字结构字例中,字形横势表现尚不明显。以“有”为例,《吴养充墓表》中的“有”字字势整体重心趋于中心部位,拉大撇与横的倾斜角度与长度, 加以下方修长紧绷且相对“内扣”的横折钩来保证字的整体平衡。 虽为独体字, 但相对夸张的笔画铸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左右均势;在王铎后期所书的《诗画合璧册》中,“有”字的重心相对靠下,平稳的横、撇走势加以精壮丰腴的下半部“月”将字变成上下结构,由于上半部分的平稳笔画,下半部分体态偏横向,同时横折钩也有了一定的外扩之势,颇有颜真卿的风貌。在《吴养充墓表》中的独体字“命”也有相似的情况,“命”字上部“人”的部分,撇与捺修长挺拔,捺的起笔处在撇起笔处靠下一部分的位置,且相较于撇略短,这就造成了下半部分左侧的“口”要相对于右侧的“卩”字势较重,为了平衡两侧,右侧“卩”的竖向右侧外撅;而在《诗画合璧册》中的“命”则有了较大改变,上部“人”撇捺起笔位置接近, 且撇短捺长, 字的左右平衡与之前完全相反,所以下部右侧“卩”的竖则向左侧内撅以保证字的整体平稳。 对比王铎前后小楷字形不难发现其书风早期与晚期的较大差异。

表6 《吴养充墓表》与王铎后期小楷字例对照参考

对王铎《吴养充墓表》的所选字例与王铎成熟时期书作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相对清晰地梳理出王铎早期小楷的书风面貌。 明初由于当时的文化政策及台阁体的风靡, 书法涌现出了形式主义和模拟主义的潮流。 在明中期,以正统古典主义为立足的“前后七子”的出现给台阁体致命打击。 明中叶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市民阶级的崛起促成了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此基础上,文化和艺术领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 进而影响着晚明书风的变革,尤其体现在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书家。在这个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王铎曾言“他人口中嚼过败肉,不堪再嚼”, 批判明代中叶以后的陈陈相因的陋习。王铎认为王羲之为其同姓祖先,时时标举“临吾家逸少帖”“临吾家献之帖”,以二王为其书学本源。 常言“余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这些话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王铎早期对二王的临习之深。 从王铎青年时代所作的《吴养充墓表》能够窥测出王铎这位明末清初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在青年时期深入经典的复古情结。 如果说晚期王铎的小楷作品是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并突破经典的“叛逆”书风的话,那么《吴养充墓表》则是王铎早期深受二王书法影响的有力佐证[10]。

4 结束语

王铎作为明末清初书坛的代表书法家之一,其40 岁后行草书作品,尤其是大字长轴作品历来被广泛关注,而反观其小楷作品,尤其是早期小楷碑刻作品研究者较少。 《吴养充墓表》为王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书法作品,通过分析其结字和用笔等书法特点,站在梳理王铎早晚期小楷书风的角度上, 我们可以看出王铎早期书法主要取法于二王书风, 展露出其深入经典的复古情结, 并且在早期小楷作品实践中表现出生涩与不成熟。 对《吴养充墓表》的分析有助于较为清晰地梳理王铎早期书法尤其是小楷作品风格和成因, 也为全面认识王铎书法及其风格演变过程提供有力的实物资料和书法例证。

猜你喜欢
王铎小楷二王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止哭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漫画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