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宋古迹考》中所记载“天中节”的考订

2024-01-31 10:53
文化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辰高宗古迹

郑 炜

一、缘起

国家图书馆藏钱氏守山阁刻本《指海》第九集《南宋古迹考》,有记载:“玉津园在嘉会门南四里洋泮桥侧,园本东都旧名。绍兴十四年金使始来贺天中节,宴射园中[1]20。”另查阅元代脱脱编撰的《宋史·高宗七》中记载:“绍兴十四年五月己巳,金始遣乌延和来贺天申节[2]561。”这里清晰地记录了在绍兴十四年,即1144年,金朝首次遣使来南宋朝贺天申节。两处记载年份一致,也均是金朝首次派遣使臣来南宋行朝贺之礼,但是朝贺节日却不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初阅至此,顿感疑惑,细思熟虑后拟定可能性无非有三:首先,在南宋高宗时期,天中节与天申节二节合一,古籍记录称谓不同而已;其次,绍兴十四年,天中节与天申节金朝均遣使来贺;再次,《南宋古迹考》中记载的“天中节”即是《宋史·高宗七》中记载的“天申节”,此处为朱彭等人谬记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刻板印刷错误。前两类情况可能性较低,仅仅是作为理论上的推测,第三类情况可能性较大,但有待进一步考证。

当下南宋文化研究趋于繁荣,各类研究成果颇丰。但由于南宋地面遗存以及各类器物留存甚少,因此,大多数相关研究成果均是建立在对古籍文献的研读之上,而且相关古籍属核心者亦有十余种之多,《南宋古迹考》正是其中之一。可以这样说,南宋研究是建立在文献之上的研究,因此,文献的正确性对于后世研究非常重要。为了避免今人研究南宋相关选题和推理论证受到古籍瑕疵误导或者错误引用,遂针对《南宋古迹考》中的上述问题查阅史料、逐一核对排查,以期考订勘误。

二、考证

考证首先从两个不同名称的节日入手,天中节和天申节在南宋高宗时期均存在,而且时间相距较近。但是两个节日的源流、发展、形制和性质却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最终结论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价值。

(一)天中节

天中节即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名称繁多,如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等等。但是,无论名称如何变化,这一天俱是指农历五月五日,五月又亦称午月。“午”者,日中也。唐韩鄂《岁华纪丽》:“月号正阳,时惟端午[3]。”“端午”就是“正午”“正阳”的意思。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4]。”中国的传统历法,融合了封建礼法和儒道文化,赋予了“午”作为人为划分的时间段和术语,突出了“如日中天”的良辰吉日,同时也体现了中正无邪的思想,所以两宋时期,端午节也叫“天中节”。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两宋时期,端午节的称谓也有多种,如南宋宁宗时所编《庆元条法事类》记载《假宁格》规定的节假日为:“元日、寒食、冬至各休假五天,圣节、天庆节、开基节、先天节、降圣节、上元、中元、下元、夏至、腊日各休假三天,天祺节、天贶节、春社、秋社、上巳、重午、初伏、中伏、末伏、中秋、重阳、人日、中和、七夕、授衣、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大忌各休假一天,共计六十七天[5]。”在其中,端午节并未称作“天中节”,而是称作“重午”。从这里来看,应是端午节的几种称谓在当时是同时并存的,视不同的阶层、场合、文体、习惯选用不同的称谓。在《假宁格》这类官方法规文体中,与端午节相连的这几个节日的称谓均是以天时历法为依据,而“天中节”是带有文学色彩的吉祥表述,因此,还是以“重午”来指代端午节于上下文更为合适,相反,在同时期的诗歌中“天中节”指代端午节应用则十分普遍。

端午节称作“天中节”在北宋之前并无文献记载,目前最早描绘天中节的诗是北宋初年王珪的《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红裙试舞斜,阶前妒尽石榴花。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好辟邪[6]5996。”这首诗是端午节贴在一位嫔妃宫殿的端午诗贴,诗中将端午节描述为天中节,是为了渲染对节日的赞美、对未来的祈福,同时诗词表达更具诗意。两宋抗金名臣李纲,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在《重午》中描绘到:“谁将佳节号天中,阳极阴生五自重。角黍但能娱幼稚,彩丝那得制蛟龙。千年沉汨英灵在,万里浮菖习俗同。逐客有家归未得,满怀离恨寄南风[6]17573。”诗中点出了天中节是“阳极阴生”之日,借助包角黍、缠彩丝、挂菖蒲等端午风俗,转而抒发了对国恨家仇的悲愤之情。南宋禅僧释绍昙有偈颂:“小供天中节,家贫乐有余。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不用童寻药,何须鬼画符。千妖俱扫迹,长夏得安居。衲僧门下,天地悬殊”[6]40782,描绘了天中节普通百姓的民俗习惯和祈福活动。南宋诗人马廷鸾《次韵洁堂五日》:“故国天中节,吾侪日暮年。愁心菖歜苦,悲绪彩丝牵。叠雪虚唐赐,薰风绝舜弦。穷山饤越果,醉摘尚凄然”[6]41243,抒发了节日今尤在,故国却已亡的悲情。此类关于天中节的诗文始于北宋直至清末皆有。因此,“天中节”这一称谓应始于北宋初年,至今文学作品仍有沿用。

(二)天申节

“天申节”是属于圣节一类,南宋以高宗的生辰(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宋史·高宗纪一》记载:“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乙未,以生辰为天申节[2]128。”宋叶适《崇国赵公行状》:“州以天申节银绢抑配于民,民甚苦之。公始用库钱抑其配。”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奉亲》:“淳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天申圣节……车驾率皇后、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僚并诣宫上寿。”描述的就是宋代“天申节”的场景。皇帝的生辰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圣节,这一特殊的习俗源自于唐玄宗时设立的“千秋节”,五代以降,皇权期许获得更大的权威和控制力,这种皇帝的生日逐渐演变成国家庆典,而且重要性也与传统的冬至、元正这类敬天顺时的大节趋同。

“天申”有着十分明显的政治特性,既是皇权的象征,又是国家的象征,对内有着宣扬皇权威仪,凝聚臣志民心,捍卫民族尊严的作用。在南宋初立之时,民族存亡之际,这时候皇权、国家、民族是一体的。建炎初年,内忧外患、国运不昌,高宗刚即位就下诏:“朕承祖宗遗泽,获托士民之上,求所以扶危持颠之道,未知攸济。念二圣銮舆在远,万民失业,将士暴露,夙夜痛悼,寝食几废,况以眇躬之故,闻乐饮酒,以自为乐乎?非惟深拂朕志,实增感于朕心。所有将来天申节百官上寿常礼,可令寝罢[2]93。”高宗早期对自己的生辰圣节“天申节”的这种简朴低调的处理,表明了皇帝约己思艰、忧患图强的决心,对唤起民众感伤亡国的民族情感,起到了凝聚人心、稳定朝局的作用。绍兴和议之后,国事渐定,南宋一朝偏安江南,需要用圣节来昭告天下国运昌盛、稳定民心、粉饰太平。《宋史·礼十五》记载:“绍兴十三年二月……太常、礼部讨论:每遇圣节,枢密院以下先诣垂拱殿上寿毕,宰臣率百僚于紫宸殿上寿[2]95。”于是,“绍兴十三年五月丁丑,天申节,始上寿锡宴如故事”[2]95,恢复了原先隆重的庆典仪式。南宋周紫芝极尽阿谀的天申节贺词《次韵庭藻天申节锡燕书事》中可见一斑:“千秋舞马初登床,新歌乐府传霓裳。当时提封三万里,人间何处无农桑。迩来重见太平日,侍臣复上开元觞。云门一阕天乐奏,瑞兽三尺南金黄。师臣拥佩燕旨酒,虎臣杖节严秋霜。成功乃自师尚父,异姓不数汾阳王。紫皇万岁寿明主,斗魁六宿来文昌。三呼往往出灵岳,由汉以来无此祥。诸公自是列宿数,玉阶合望重瞳光。圣朝御极日杲杲,风雨顺序天苍苍。虞阶已复罢干羽,汉郡会看开乐浪。小臣拜手亦稽首,愿祝地久仍天长[6]17302。”可谓一派天朝盛景、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天申节”的庆典规制有着这种审时度势的差异变化,反映了这种圣节是和皇权威仪、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透露着强烈的政治敏感性。

天申节作为国家力量推动的圣节,对外也是各个国家之间彰显国体、邦交博弈的重要战场。在12世纪前后,无论是辽、金还是两宋,都不约而同地继承了唐代的圣节传统,皇帝们都将自己的生辰取一个带有吉祥含义的名字作为圣节,如宋太祖的生日为“长春节”,金太宗的生日为“天清节”,辽太宗的生日为“天授节”等。在当时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圣节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重要节日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当时多元中心体制维系的重要外交活动。各国通过这样年复一年仪式化的圣节朝贺,强化相互之间既定的等级秩序,这背后其实是对天授皇权和宗主地位的博弈[7]71。这种宗法礼仪方面的斗争在南宋早期最为激烈。《宋史·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宾礼四)》中记载:“五月,金国始遣贺天申节使来。有司言合照旧例:北使贺生辰圣节使副随宰臣紫宸殿上寿,进寿酒毕,皇帝、宰臣以下同使副酒三行,教坊作乐,三节人从不赴。既而三节人从有请,乞随班上寿,诏许之,仍赐酒食。遇贺正,人使朝辞在上辛祠官致斋之内,仍用乐[2]111。”记录了金使居高临下,以藩属待南宋,提出超越原有礼节的要求,以及南宋皇帝无奈屈辱接受的情节。绍兴三十年,工部侍郎黄中充馆伴金贺天申节生辰使,按照规定的外交仪节,圣节锡宴,“使者谢于庭下”,金使以天气太热为由,请求只于庑下拜谢,黄中坚持不同意,执意让金使拜于庭下[7]73。这个小小的礼仪之争被看作南宋外交上的一次胜利。这样的礼仪之争在宋、金两国互为往来朝贺圣节中的外交活动中不胜枚举。圣节中琐碎的礼节之争反映了国家的国力变化和两国关系,虽然均是细枝末梢的小事,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系国家民族的尊严和荣辱,上至君王下至臣民均作为国家大事来看待。

(三)天中节与天申节的对比

天中节即端午节,系我国传统民间节日,带有浓厚的民间习俗色彩,天中节以个人及家庭为单位自由开展庆祝活动,内容以敬畏天地、祈福避祸、饮食娱乐为主,糅合了许多民间风俗,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等,带有浓厚的民俗特征和地域色彩,没有过多政治含义。端午节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使是改朝换代,该节日依旧盛行。天中节是端午节的一种文学性的吉祥称谓,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官方法规、史书中应用较少,多见于诗词歌赋一类的文学题材中,元明清皆承延,沿用至今。而天申节是一种以皇帝生辰为节日的圣节。这类圣节始于中唐时期,五代时期发展起来,北宋继承唐制,辽、金仿宋制均设。靖康之变(1127年)后,北宋二帝被俘,宋徽宗第九子赵构继承皇位,改元建炎,定国号为宋,史称南宋。南宋依旧沿用祖宗之法,宋高宗的生辰定为天申节,规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天申节是以高宗生辰而立的,是专属于高宗的圣节。可以说是一种人为制定的,以皇权和国家一体为核心思想的国家庆典。天申节以国家为庆典主体,统一规划、统一行动,有一整套完备严格的礼制规程,气氛威严宏大,带有浓厚的国家庆典特征。天申节是和国家兴衰以及国家治理密切联系的,它既是皇权威仪的象征,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天申节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政治节日,在和他国的邦交礼仪中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综上所述,天中节与天申节虽然是一字之差,实则有着天壤之别(见表1)。

表1 天中节与天申节差异对比表

三、推理

(一)第一种可能性

在高宗时期,天中节与天申节二节合一,古籍记录称谓不同而已。天中节为农历五月五日,天申节为高宗生辰,为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两个节日虽然名称很接近,但是时间却相差16天。高宗时中书舍人刘才邵在《端午内中帖子词》中写道:“天申佳节继天中,贺庆年年信始通。明诏重颁浮论息,共知至计出天衷[6]18867。”很清楚地体现了两个节日在当时是前后分开过的。另外,按照《假宁格》规定,天中节放假一天,天申节放假三天。天中节为小节,天申节为大节;天中节为传统民俗节,天申节为圣节;两者地位相差甚远,虽然当时高宗大位初定,提倡简朴,天申节庆祝形式亦简化,但是两节合并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

(二)第二种可能性

绍兴十四年,天中节与天申节金朝均遣使来贺。两个国家遣使朝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若非冬至、正旦这一类的大节是不会遣使来贺的。因此,同一年相距16天,金朝遣使两次参加南宋朝贺的可能性是并不存在。另在其他的文献中均无金使参加天中节的记录,《南宋古迹考》中的记载为孤例,不足为证。

(三)第三种可能性

《南宋古迹考》中的天中节即是天申节,此处为朱彭等人谬记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印刷错误。

首先,节日的性质地位决定了金朝遣使来贺的必然是“天申节”而非“天中节”。天中节与清明、重阳、中秋等节日一样,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很浓厚的民间习俗性质,历史上鲜见有两国因此互派使者来朝贺的。而“天申节”是皇帝圣节,且已经上升到国家盛典层面,据《宋史》记载,自南宋绍兴十四年起,宋、金两国在圣节互相遣使朝贺的记载颇多,而对天中节遣使朝贺的记载却无。

其次,天中节宴射园中的接待规格不符合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外交礼仪。《南宋古迹考》记载“绍兴十四年金使始来贺天中节,宴射园中”可信度不高。宴射在当时是一种接待他国使者,开展外交活动的大礼仪。北宋时期玉津园宴射已是宋辽金交聘中的一个固定项目,南宋延续北宋接待外使进行宴射的传统,重建玉津园。《咸淳临安志》卷13《苑囿》记载:“玉津园在嘉会门外,绍兴十七年建。明年金使萧秉温来贺天申节,遂燕射其中[8]。”其后,大凡金使到临安,一般也都安排有“玉津园宴射”这一节目,《宋史》中亦多有记载。可见,如果是“来贺天申节”,招待金使在园中宴射则合乎礼法。

第三,同一本古籍中存在着自相矛盾的文献记载。《指海》第九集《南宋古迹考》,第70页记载:“淳熙一年,天中节,高宗寿七十孝宗上尊号。先十日诸公进香,十二日皇后到宫进香排日,太子妃及大内职典等进香,至日卯时,驾率皇后、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官并指宫上寿,太上升殿,皇帝起居拜舞如仪,率皇后百官上酒作乐,卫士山呼驾与大幄次少歇,乐人再排立殿上,降帘太上再坐,太后率皇后太子妃上寿,六宫次第起居礼毕退,午刻恭请驾赴德寿宫排当皇帝以下簪花侍晏[1]70。”既然是高宗七十大寿上尊号,必然是在高宗生辰之日,高宗生辰之日应为“天申节”,证明此处“天中节”为谬误。进而证明《南宋古迹考》其余同类记载亦为谬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指海》第九集《南宋古迹考》中的“天中节”应是“天申节”,此处为朱彭等人谬记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刻板印刷错误。导致此处的谬误可能有二:一是受到同期其他文献错误记载的影响。如《康熙字典》中所载:“《左传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又人君寿日皆名节,有万寿节、天中节等名[9]。”也把天申节谬记为天中节。《康熙字典》为康熙年间(1710—1716年)撰写,《指海》是道光二十年刻本,两部古籍均是清人所撰,后者参照前者也不是没有可能。二是中与申两字差别极小,《指海》又是以木刻印刷为媒介,可以想象刻板之人疏忽刻错倒也正常。再加上天中节确有此节,时间上也比较接近,很容易让校审之人忽视。

《指海》是清代钱熙祚辑刊的一部大型综合性丛书。清钱熙祚从陈璜处得张海鹏《借月山房汇抄》残版,重加校辑,得55种,又增入若干种,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成12集。熙祚卒后,其子培让、培杰受其遗命,又续刻8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大东书局据钱氏刻本影印。此书从道光二十三年刊成,至民国二十四年出版至今,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均未对其《南宋古迹考》中的“天中节”一处提出异议,乃南宋文化研究文献之隐患,今特此考订。

猜你喜欢
生辰高宗古迹
古迹“开发”之忧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京都古迹
全新一代·全面升级港福珠宝《宝宝生辰牌》第二代珠宝臻品火爆上市
生辰有感
ON GROWTH OF MEROMORPHIC SOLUTIONS OF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TWO CONJECTURES OF C.C.YANG∗
基于电流矢量和开关表格控制的异步电机控制方法
探秘吴哥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