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术出版机构开放科学实践对比分析及启示

2024-01-31 02:39闫冬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著评议学术

■闫冬傲 陈 方*

1)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89号 610299 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学术出版是科研交流的关键环节,期刊、专著等学术出版物可实现研究优先认证、成果传播、同行评议与存档记录等功能[1]。在过去的20年中,商业学术出版的市场集中度不断升高,订阅费用持续增长,促使学术界寻求更经济快捷的学术交流方式[2],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应运而生。当前,随着“OA2020”“S计划”等OA倡议进入实质落地阶段[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开放科学建议书》的通过,开放科学日益成为全球学术共同体的共识[4],对于充分、免费、便捷地使用多元研究成果的呼声愈发强烈。商业学术出版机构传统出版模式因订阅费用昂贵、信息交流封闭、学术交流滞后等愈发受到挑战[5]。

学术交流体系中各利益攸关方出于不同考虑,对开放科学建设的参与程度各有不同。其中,商业学术出版机构由于其商业利益直接受到科学知识免费获取理念的冲击,与图书馆、科研人员等资源订阅方进行了多年博弈。在OA发展初期,大型商业学术出版机构往往缺少参与OA的动力。尽管订阅费用逐渐上涨,但由于其拥有大量高影响因子刊物,研究人员投递稿件的数量仍远大于刊物实际的承载能力[6]。随着资源处理费和转换协议等新盈利模式的成熟,商业学术出版机构开始逐步接受OA,并探索多样化的出版模式。2000年,首个OA商业出版机构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BMC)成立,以“读者付费”为基础进行OA出版尝试。2004年,施普林格(Springer)创新推出期刊混合开放出版模式,后于2008年收购BioMed Central。至2022年,Springer已累计刊出125万篇OA文章[7],成为学术成果开放共享的重要建设者。

国内学者对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出版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许洁[8]分析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科技出版发展趋势,指出当前我国开放科学实践仍以开放存储为主导,开放出版尚在探索阶段。陆彩女等[9]基于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的分析,归纳了OA到开放科学对学术出版的要求变化。陈新兰等[10]研究了国际四大出版集团在开放科学背景下的政策转型和实践。徐丽芳等[11]、张智雄等[12]、郭雨梅等[13]在全球科技期刊出版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及知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田稷[14]、康荣等[15]分别研究了开放科学背景下科学数据的混合出版模式及预印本平台的建设路径。在宏观层面,已有研究侧重于学术出版在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发展变化及挑战;在微观层面,已有研究主要以科技期刊、科学数据、发布平台等开放科学建设中的客体为切入点,探讨新的出版模式及服务方式。本文基于以上研究,选择以学术出版机构这一开放科学建设主体为切入视角,围绕学术出版机构的开放出版实践模式,对国外典型学术出版机构的开放期刊、开放图书、开放数据等进行梳理,探寻国际学术出版开放科学建设的发展路径,为我国学术出版开放模式选择与服务定位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学术出版机构在学术交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衔接作用,是学术界和出版界的纽带[16]。在传统学术生产传播模式下,学术出版机构通过组织研究成果编辑、评议、发表和传播,将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读者等学术参与者联系起来[17],以新增或扩展现有出版产品的方式支持学术研究工作。在以开放科学理念为指导的新学术交流范式中,更多科研环节开放,更多科研成果开放,学术出版机构也充当着连接科研开放和成果获取的纽带。

已有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关于学术出版机构的类型划分方式[18]:一种是基于盈利性质,将出版机构区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出版机构;另一种是依据出版机构的运营主体,将其划分为商业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学/协会出版社以及非商业专业出版机构[19]。本文以2022年全球OA期刊论文出版数量为基准,选取其中排名前10的学术出版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多学科数字出版机构(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爱思唯尔(Elsevier)、Springer、前沿(Frontiers)、威立(Wiley)、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OUP)、欣达维(Hindawi)、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Francis)、世哲(SAGE)和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在开放出版方面,上述研究对象均声明支持OA倡议,依托各机构具体情况提供开放出版选项与服务,相关实践举措对我国开展学术出版开放共享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表1 2022年出版OA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学术出版机构

1.2 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梳理,系统整理相关学术出版机构网站中关于OA和开放科学建设的内容和服务,按照开放期刊、开放专著、开放数据和开放同行评议4个维度进行归纳。在同一维度下,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学术出版机构在实践层面的异同,并从中提炼出各自独特的出版服务模式,旨在为我国学术出版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2 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开放科学实践

2.1 开放期刊

2.1.1 期刊开放出版模式

学术出版机构的期刊开放出版模式通常包括金色OA、绿色OA和混合OA[20]:以金色OA模式出版的成果发表在OA期刊上,读者无需支付费用即可阅读全文;以绿色OA模式出版的成果存储在机构知识库中,读者在禁运期(Embargo Period)后可免费访问;以混合OA模式出版的成果发表在混合期刊上,作者付费后读者可以免费访问相关文章。金色OA由于其直接性和易获取性,已成为开放期刊出版的首选模式。调研的学术出版机构全部提供金色OA期刊出版选项。部分学术出版机构由于仍以订阅出版业务为主,支持在混合期刊和机构知识库中以混合OA或绿色OA的方式开放成果。如图1所示,MDPI、Frontiers和PLoS为完全OA出版机构,仅提供金色OA出版模式,其2013—2023年的OA期刊数量占比均在95%以上。Elsevier、Springer、Wiley、Taylor &Francis、SAGE等传统商业出版机构的OA期刊数量占比虽呈区间增长态势,但截至目前仍只占全部业务的30%~40%。

注:2023年数据为估计值。图1 2013—2023年国外主要学术出版机构OA期刊出版占比情况

2.1.2 期刊开放资金运作模式

OA改变了原有学术出版机构基于订阅付费的出版服务模式,以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为核心的开放出版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出版成本由读者付费承担转向由作者付费承担。考虑到期刊开放出版的规模和成本,学术出版机构通常与各研究机构、图书馆联盟以协议的形式推广开放出版。

(1) OA协议。学术出版机构通过OA协议确定图书馆、研究机构等单位作者在发表OA文章时的权益。通常图书馆、研究机构等组织集中向学术出版机构支付费用以承担机构作者的APC,学术出版机构依据协议商定期刊范围,免除机构作者的APC或提供折扣。Elsevier与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Branden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TU)签订OA协议[21]:来自BTU的作者在Elsevier混合期刊中发表OA文章时,无需支付APC;在Elsevier金色OA期刊中发表OA文章时,会获得APC折扣。OA协议也有其他表现形式,如MDPI的机构OA计划(Institutional Open Access Program,IOAP)[22]。MDPI通过该计划提供集中付款方式,简化APC的管理流程。参与机构可以免费访问MDPI的在线提交系统,机构作者获得APC折扣,机构作者发表的OA文章同时自动存入机构知识库。

(2) 转换协议。学术出版机构通过转换协议与图书馆、研究机构等单位确定新的交易模式,以机构的订阅费用覆盖机构作者的OA出版费用。转换协议通常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开放出版服务、机构阅读服务和定价模型。在开放出版服务相关条款中,学术出版机构会规定机构作者发表OA文章的期刊范围,以及APC折扣;在机构阅读服务相关条款中,学术出版机构会明确机构阅读访问的权限范围、权限时间;在定价模型中,学术出版机构会明确不同期刊的APC收费标准及折扣计算方式。转换协议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全方位、即时性转换协议,如Wiley和德国DEAL项目(Projekt DEAL)签署的协议[21]。Wiley向机构作者提供在金色OA期刊和混合OA期刊中不限量发表OA文章的权益,并且机构作者可以访问Wiley全部期刊内容。二是过渡性转换协议,如Wiley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签署的协议[22],机构作者同样可以访问Wiley全部期刊内容,但期刊每年提供有限的免费OA文章发表权限。

(3) 其他支付方案。学术出版机构除了通过上述两种协议管理开放出版成本与资金外,还积极探索其他开放出版资金运作模式,具有开创意义的模式包括固定费用出版(Flat-Fee Publishing)和社区行动出版(Community Action Publishing)。固定费用出版模式以Frontiers为代表[23],机构通过向Frontiers支付固定数额出版费用,其作者即可在Frontiers发表无限数量的OA文章。社区行动出版模式由PLoS推动[24],参与机构根据机构作者的OA文章发表数量分摊开放出版产生的成本,向PLoS以机构年费的方式分摊作者的出版费用。该模式是PLoS对可持续出版的探索,当PLoS达到预计收入目标时会将超过目标的额外费用返还给参与机构,并不保留额外收入。

2.2 开放专著

开放出版不仅在期刊出版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学术出版机构同样认识到学术专著在开放学术交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报告称OA著作的平均下载量是付费著作的8倍,被引频次增加50%[25]。专著开放出版模式的探索始于北美大学出版社[26],其于2005年创新性地提出纸质版付费阅读、电子版开放共享的出版模式。2011年,Springer试点开放专著出版[27],这是商业出版机构首次涉足开放专著。最近,专著开放出版发展迅速,参与的学术出版机构数量以及开放出版的专著数量都明显增长。重点关注的10家学术出版机构的专著开放出版模式及出版平台如表2所示。

表2 国外主要学术出版机构专著开放出版情况

(1) 基于资源处理费的开放出版模式。商业出版机构参照期刊模式开放出版专著,以图书处理费(Book Processing Charge,BPC)或章节处理费(Chapter Processing Charge,CPC)的形式收取费用,费用由作者或研究机构支付,读者可以免费获取专著。专著开放出版的流程同付费出版流程相似,大致包括:提交申请、提交书稿、同行评议、作者修改、录用印刷、出版发行。著作在开放出版发行后,读者能够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免费获取。MDPI是专著开放出版的重要推动者,以金色OA形式出版全部著作,不提供其他开放出版选项。对于以订阅形式发表的著作,学术出版机构鼓励作者以机构知识库自存档的方式支持著作开放,如Springer鼓励作者将非开放出版书籍的录用手稿在个人网站或机构知识库中存档,禁运期结束后书籍即可开放。

(2) 基于众筹或集体付费的开放出版模式。大学出版社因具备一定公益属性,在专著开放出版模式方面进行了不同于商业出版机构的探索,依托图书馆的资源和力量推动专著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向读者开放,其中比较有创新性的案例是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翻转开放”(Flip it Open)计划和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的“直接开放”(Direct to Open,D2O)计划。在“翻转开放”[28]计划中,一旦专著的付费订阅收入覆盖出版成本,该著作便在剑桥核心(Cambridge Core)平台上免费开放。D2O计划不同于前者,它是一个集体资助框架[29]:各图书馆通过支付一次性费用加入计划,当集体支付的费用达到设定阈值,由集体支持出版的专著即可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资源平台MIT Press Direct向全球读者免费开放。D2O是对可持续出版模式的重要探索,旨在平衡知识的开放流动与作者及出版机构的经济利益。上述两种出版模式都以开放透明为导向,通过集体行动支持专著开放共享,为知识开放提供新的合作模式,推动构建可持续的开放出版系统。

2.3 开放数据

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支撑要素。学术出版机构不仅是研究成果的主要传播者,也是科学数据的汇集者,在数据开放共享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出版机构通过制定数据共享政策,规范数据描述格式,保证数据完整可用。政策内容通常包括数据开放程度、数据可用性声明、数据审查机制及数据使用指南等。关注的10家学术出版机构均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对数据开放或数据共享的政策说明,如表3所示。

表3 国外主要学术出版机构科研数据共享政策

(1)数据共享政策。不同的学术出版机构对数据共享的要求各异。其中:Elsevier的政策相对宽松,鼓励作者在投稿时共享相关科研数据;Frontiers和PLoS的政策则较为严格,要求作者在投稿前或在文章发表的同时开放相关科研数据;其余学术出版机构通常将数据共享的强度划分不同等级,作者需要依据投稿期刊的要求匹配对应等级的数据共享规范。例如Wiley的数据共享政策包括4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鼓励数据共享、期待数据共享、要求数据共享、要求数据共享并进行数据同行评议。不同学科的要求也有显著差异,例如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以鼓励或推荐形式共享数据,而自然科学多强制要求共享数据(如DNA序列、蛋白质序列等),并存储在指定的公共数据平台。从鼓励性到强制性,出版机构的数据共享政策显现出不同研究领域对数据共享重要性的认知。

(2) 数据共享方式。规范的数据描述和标准化存储平台对于科学数据实现FAIR原则(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至关重要。学术出版机构数据共享政策提及的数据共享方式主要有2种:其一,通过数据类期刊发布科研数据集描述,例如Springer的OA期刊ScientificData和BMCResearchNotes;其二,通过学术出版机构自建数据平台或第三方数据存储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如Elsevier提供 Mendeley Data平台用于研究数据的存储共享。第三方数据存储平台通常分为专有和通用两类。在数据共享政策中,学术出版机构推荐作者依据科研数据的类型和格式选择合适的存储平台。学术出版机构将数据共享整合到作者投稿流程中,方便作者操作,如:Springer与第三方数据存储平台Figshare合作,将数据共享与文章投稿无缝对接;通过与计算科学平台Code Ocean合作,实现代码存储、评审和投稿一体化。通过数据期刊和合作平台,出版机构不断创新数据共享方式,简化共享流程,推动科研数据开放和重用。

2.4 开放同行评议

开放同行评议是开放科学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其具有提升研究可及性、评议质量、科学透明度及影响力的作用。开放同行评议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普遍认同的最佳实践方式。Ross-Hellauer等[30]认为开放同行评议具有7个要素:开放(评议)报告、开放(评议人)身份、开放参与、开放互动、开放预审稿件、开放终稿评论和开放平台。其中,开放报告和开放身份是关键。学术出版机构不仅组织同行评议,还提供开放实践的平台。表4展示了10家主要学术出版机构采用开放同行评议的程度和方式。不同机构在开放同行评议的应用范围上存在显著差异,MDPI的所有期刊实施开放同行评议,而其他出版社则在部分期刊中试点这种做法,以探索其效果和可行性。

表4 国外主要学术出版机构开放同行评议实行情况

学术出版机构在实行开放同行评议时,需要综合考虑开放内容、开放权限、开放时间及开放平台,常见的开放形式如表5所示。开放内容是提升同行评议透明度的关键因素。已有实践中,学术出版机构普遍倾向于公开审稿报告和审稿人的身份。开放报告通常包括审稿意见、作者回复、带有审稿意见的编辑意见等,开放身份通常指公开审稿人姓名及任职单位。学术出版机构选择的开放内容直接关联同行评议的开放透明程度。Frontiers出版的期刊《人工智能前沿》(Frontier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采用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但只公开审稿人姓名。对于读者,期刊文章的审稿过程和审稿结果仍然相对封闭,这种模式被认为是最低限度的开放同行评议。

表5 开放同行评议常见形式

明确开放权限归属对于提升同行评议的参与度至关重要。学术出版机构可以在期刊投稿政策中强制开放内容,也可以让作者、审稿人或编辑自主决定。Wiley的开放同行评议选择最为多元:部分期刊强制开放评议报告和审稿人身份;部分期刊由作者和审稿人自主决定是否公开相关文件;部分期刊仅在稿件录用后才公布评议报告和审稿人身份。

同行评议的开放时间对于评议过程的即时性和透明度有显著影响。一同发表同行评议报告与期刊文章是学术出版机构的常见选择。开放平台的选择影响同行评议内容的易用性和可访问性。在开放平台方面,学术出版机构目前主要通过自有平台和第三方平台供读者访问同行评议开放内容。Elsevier为同行评议报告提供单独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DOI),在自有ScienceDirect平台同期刊文章一起供读者访问。Wiley则集成1200余种期刊的同行评议系统与同行评议认证平台Publons,方便审稿人追踪自己的贡献。未来学术出版机构将更加重视透明度和社区参与,预计将有更多创新实践被引入,从而提升科学交流效率和质量。

3 启示

3.1 顺应开放科学发展态势,优化学术出版业务结构

在开放科学的实践探索中,国外主要学术出版机构始终将开放期刊建设置于核心位置,通过学术期刊的开放出版加深学术共同体对开放科学理念的认同及参与感。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在开放科学建设中,也应以期刊开放出版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出版机构层面对于OA和开放科学的政策说明。借鉴Elsevier、Springer等传统学术出版机构将现有订阅期刊转型为OA期刊的经验,为研究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开放出版选项。在资金运作策略上,参照Frontiers的固定费用出版模式和PLoS的社区行动出版模式,基于APC探索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方案。同时,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应致力于将期刊开放出版与其他开放科学实践紧密结合。国际出版机构在开放专著、数据共享和开放同行评议等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参考方向:(1)在期刊开放出版基础上,拓展开放出版的范畴至其他学术出版物,与图书馆、研究机构等协作伙伴共同建立可持续的出版生态;(2)促进期刊内容与其他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鼓励研究者在提交论文时分享原始数据和研究材料,并在论文发表时公开同行评议报告,从而提高同行评议的透明度和研究的可验证性。

3.2 探索以作者为核心的出版服务模式,满足作者的开放共享需求

学术出版机构经历了从传统的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到以作者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作者作为知识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其对出版服务的期待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出版机构应当从简单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全面的服务提供者,为作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出版产品和灵活的支付方式,具体举措包括:(1)推动开放出版模式的普及,包括OA期刊、数据集、预印本发布平台以及研究数据管理工具等,以便作者满足资助方对开放的要求,并提升其研究的可见性和影响力。(2)积极打造以作者为中心的出版服务体系,凭借增值服务和知识发现工具为研究人员揭示相关研究成果,提供涵盖选题指导、数据共享、同行评议、开放发表等的全面服务。(3)增强与作者的直接互动与沟通,建立开放、双向沟通的出版流程,提高同行评议的透明度。通过数字化渠道及时获取和整合作者的反馈,并将反馈融入出版流程,使得出版过程更加透明。

3.3 构建多方协作网络,提升开放出版的集体效能

开放出版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工作。从国外学术出版机构开放出版实践看,建立跨学术出版机构、图书馆、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的合作网络,有助于共同开发可持续的出版策略和资金模型。对于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加强与国外领先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联合出版等手段,提升中国学术出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2)加强与国内图书馆、研究机构间的资源互补,联合图书馆构建广泛的开放资源知识服务平台,与研究和资助机构制定开放出版资助计划,打造可持续的开放学术出版流程。(3)与国内其他学术出版机构合作,共同发布开放科学建设倡议,联合推行具体开放举措,通过集体行动扩大开放出版的影响力。(4)与第三方资源平台合作构建开放资源基础设施平台,使期刊出版流程与开放同行评议、研究数据管理等服务无缝对接,通过集成各种开放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访问和利用方式。

4 结语

开放科学理念正塑造学术出版的未来,重定义学术出版机构、研究人员及科研机构的互动方式。国际学术出版界积极拥抱开放科学,通过不断创新实践,调整业务结构,为全球学术交流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的知识生态系统。本文对国外10家主要学术出版机构的开放科学实践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其在开放出版学术期刊、科研专著、研究数据和同行评议报告方面采取了多元且创新的方法。这些实践在开放出版模式设计、资金运作、开放资源整合,以及开放交流生态构建等方面,为中国在开放科学大背景下推动学术出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开放科学生态不仅涉及期刊、著作、数据和同行评议报告,还包括多媒体、软件等资源形式,每种资源形态的开放都有其独特性。此外,由于运作主体的差异,学术出版机构在开放出版模式上呈现出资源导向与盈利导向的分化,理想状态下应当对不同类型的学术出版机构分别进行详细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针对全球开放科学的实际进展,探讨不同资源形态的开放出版模式的特点。同时,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应努力囊括多种类型的学术出版机构,确保研究具有代表性,以观察出版机构的特征如何影响开放科学实践。

猜你喜欢
专著评议学术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专著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小知识·专著、编著、编书、教材的界定·编书
专著推介
《再生医学- 转化与应用》大型学术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