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运河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2024-01-31 15:55徐和建张轶群陈光马小龙
对外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国际传播

徐和建 张轶群 陈光 马小龙

【内容提要】2 0 2 3年1 1月1 4日,“情景交融 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活动在京成功举办。活动邀请政产学研专家学者、中外媒体代表等,从情、景、交、融四个层面展开,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就“情:传情千年的运河故事”“景:运河图景历久弥新”“交:运河文明交流互鉴”“融:加强国际传播讲好运河故事”等议题展开讨论,共话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叙事,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表达,以一场真正的“头脑风暴”和“思想盛宴”,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开启新时代大运河国际传播、运河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 国际传播 情景交融 文明互鉴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中国大运河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①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千年文脉展露新颜,做好大运河国际传播工作正当其时。

2023年11月14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主办的“情景交融 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该活动是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以下简称“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重要主题活动之一。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固,浙江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王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出席并致辞。

来自北京、浙江等地的政产学研专家学者、中外媒体代表150余人参加对话,在“情景交融 文明互鉴”这一主题下,围绕“情:传情千年的运河故事”“景:运河图景历久弥新”“交:运河文明交流互鉴”“融:加强国际传播讲好运河故事”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会嘉宾立足国际视野和新媒体传播语境,共话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叙事,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表达,以一场真正的“头脑风暴”和“思想盛宴”,为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文化故事、擦亮大运河这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贡献更多“金点子”,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开启新时代大运河国际传播、运河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一、用心、用情传播千年运河文化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2014年,经过多年申遗之路,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传情千年的运河故事阔步迈向世界。

(一)大运河是国际传播重要载体

流淌不息的运河水是璀璨中国文化的故事集。作为古代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大运河连通南北,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大运河为世界所瞩目。近年来,为讲好中国运河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北京等运河沿线城市不断以大运河为载体,持续对外传播大运河文化,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千百年来,北京地区的运河河道、水系格局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流淌千年的运河水承载了北京跨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记忆,是北京国际传播的重要素材和载体。李固表示,“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赋予北京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巨大优势;以运河为媒,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国际传播、每一场形象塑造,有助于形成“全世界都可以相信北京”的媒体共识,构建起与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与大国首都相匹配的良好国际形象,更好展现最新最美最好北京。

大运河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南粮北运”的重要航线。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为水上运输而生的大运河自古就承担着物流保供重任。如今,大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在张忠军看来,运河不仅成为漕粮运输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交融和传播的有效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不仅有经济作用,更是与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纽带,在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

岁月沧桑,文化流变。大运河孕育了两岸繁华富庶的城镇,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内容。近年来,北京通过举办一系列运河主题活动,持续探索提升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有力、有效路径。在李固看来,将中国的运河故事,转化成为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语言,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李固认为,这需要不断创新大运河国际传播方式,增强国际传播主动性,突出展现城市文化精髓。

大运河既是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心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走出”国门的重要标识。浙江通过举办“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外国人写运河”等运河主题活动,创作推出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大型人文纪录片及舞剧,加强央地协同,打造全平台、一体化的国际传播矩阵等举措,令中國大运河在全世界的曝光度持续增加。同时,为努力向世界讲好运河文脉故事,有效放大运河在国际上的传播声量,骆莉莉建议,要以内容建设为重点,合力挖掘运河故事资源;要以价值观为纽带,创新运河故事叙事视角;要以新技术为桥梁,迭代运河文化传播形态;要以城市为枢纽,构建运河文化交流体系。

大运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统计,世界上有520多条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沿线有3000多座城市和上万座古镇。②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推动中国大运河文化“走出去”,需要找寻运河文化共性,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王旻建议,探寻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要从情、景、交、融入手。即大运河文化传播,要以情动人,丰富叙事内容素材;要以景引人,深度挖掘文化景观;要交流互鉴,用好新技术新手段;要“破壁”“过桥”,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同时,要创新叙事方式,“中话西叙”,多措并举,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

二、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③围绕新时代运河两岸历史人文、生态、发展及民生等内容,用心讲好新时代运河惠及两岸人民的发展故事、充分展现新时代大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活力势在必行。

(一)充分展现运河历史文化底蕴

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一个运河城市的担当。作为重要的运河文化城市,北京自古就与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至今仍保留着非常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据北京市文物局统计,2020年以来,北京在大运河沿线七个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669项,发掘面积32.1万平方米,目前七区共有备案博物馆169家。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挖掘本地运河文化特色,在坚持考古先行,推进古迹修缮,加强环境整治,强调社会参与,提高文化供给质量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与进展。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介绍,北京已完成对大运河文化遗产重要节点西城区万宁桥一期修缮工程;2023年对路县故城遗址东南部进行重点发掘,发掘面积达1500平方米;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实现外立面亮相,通州区的“三庙一塔”景区也已对社会进行全面开放。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副馆长、民艺博物馆馆长连冕介绍了一部“被遗忘的”古籍——《重修通惠河志》。该书作者陆基恕是浙江嘉兴平湖人,同时作为运河管理和修造官员驻守在通州。在连冕看来,尽管该书是残本,但却是一部“新文献”,可为公众了解通州和通惠河提供重要文献素材。坐落于大运河沿线的江苏省高邮市镇国寺,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镇国寺住持心然法师看来,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可以以新方式在运河沿线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包括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等。

(二)不断呈现运河两岸发展图景

一河贯南北。大运河南起杭州,流经之处富庶了很多城市,也带动沿线商贸重镇崛起。历史上,大运河是南北经济交流的“动脉”,也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纽带。运河纵贯北京千年,滋养着这片土地,北京同样守护着运河。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进怀介绍,近年来,北京实施生态补水,实现京冀航道互连互通,提升沿岸景观的风貌,形成一批滨水休闲空间;在清河、老河湾、温榆河三河交界处,30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园成为北京城区的“生态绿肺”;朝阳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也承载着文化、娱乐休闲、生态保护等诸多功能。在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看來,以大运河文化带引领城市建设、赋能城市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一幅幅生动的新图景。

杭州市拱墅区因河而名、因河而兴,拱墅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巧华表示,要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拱墅区正在打造经济发展的远景、文化惠民的美景、诗画江南的风景,大运河数智未来城快速崛起、大运河亚运公园成为“人民的公园”,青山碧水与都市繁华相融,幸福当下与厚重历史相交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杰威将意大利米兰、法国图卢兹、荷兰阿姆斯特丹等世界运河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杭州运河保护和再开发的特色战略。在他看来,杭州可以基于可持续的文旅模式,规划与水体相连的生态公园。

讲好新时代中国大运河的故事离不开文化“软实力”,也要依托运河两岸发展展现出来的“硬实力”。跨度35年,知名摄影师刘世昭两次从北京骑行到杭州采访运河,在他看来,从通惠河庆丰闸,到德州苏禄国东王墓,再到杭州拱宸桥,“变”字串联了这35年。如何让世界倾听大运河的这些变化,需要在国际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与突破。与会专家学者建议,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传播体系,充分呈现大运河两岸人民的美好生活图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外受众,逐步改善国外受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更好助力大运河国际传播工作。

三、融合开展运河文化国际传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随着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内涵被进一步挖掘,大运河的外延影响持续扩大。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开作为圆桌对话环节主持人,与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以“融:加强国际传播讲好运河故事”为主题,立足国际视野和新媒体传播语境,深入探讨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新表达等议题,为讲好大运河故事、提升大运河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更多思路。

(一)借力经典,打造IP

大运河IP的培育、孵化与推广传播工作,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IP作为网络流行语,在现实中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文化,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不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文化IP的实质是文化符号,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符号都能够发展为IP,它代表的是优质的文化内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表示,未来还应注重对文化符号的筛选与整合,被选中的文化符号须为可跨越文本之内容,能通过文学、影视表达,也可做成游戏与动漫。她建议,《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马可·波罗等外国旅者的故事,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大运河IP进行开发。

中国大运河有千年的文化,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民俗风情,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国际传播资源。如何让大运河文化走出国门,走进全世界人民心中,是讨论创造性传承、发展大运河文化的要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借力经典,打造IP,是未来可以尝试的道路之一。在开展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聚焦打造精品,对待不同的圈层要开出不同的“方子”,用文化“烟火气”对外展现古老大运河魅力,做优做强大运河对外交流品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讲述新时代大运河的故事。

(二)数字融合,寻求突破

大运河以景入画、以情动人。当前,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下,配合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中国大运河也正在走向世界,成为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打造数字化的大运河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开展大运河国际传播工作,对外讲好运河文化故事,进一步提升运河文化现实影响力的突破口之一。

数字媒体技术焕发了千年运河的活力,拉近了历史与人文的距离,也为大运河的国际传播解锁了新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介绍,为让运河文化在网络空间动起来、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从数字记忆与数字传播视角切入研究,收集文献资料和实地勘探文化遗产;搭建“京城大运河”专题文化网站,包括动漫、3D建模、数字交互地图、H5小游戏等,在数字空间实现对京城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播和留存。

就博物馆助力大运河文化传播方面而言,以数字技术应用为展览带来更多独特体验是可探索方向之一。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表示,从展品角度看,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更加多元、更加立体,在展示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价值方面效果突出。同时,数字技术应用于展览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时”与“空”的阻隔,为受众带来更多个性化的接触和体验,进而提升大运河文化的触达率。

(三)多元呈现,有效传播

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可以通过文学、戏剧、动漫等多元的呈现形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杜京认为,做好大运河国际传播工作要秉持开放包容态度,打造多元呈现形式,借嘴说话,让世界的朋友来讲中国大运河的故事、讲中国的文化和发展故事;同时也要持续加强青少年对大运河文化的情感培养。

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美国纽约商务传媒集團董事长、旅美幽默小说家冰凌表示,推动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工作的形式应秉持多样化原则,在向世界传播京杭大运河的过程中要打造大运河的文化高端品牌,做到有效传播。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突破“新瓶装旧酒”的桎梏,以多元化、国际化的形式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丰富多彩的中国大运河文化,讲述中华优秀文化故事和发展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大运河流淌至今,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文明之光,启示着文化传播的创新之智。

着眼当前和长远,立足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大运河文化,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主动做好大运河文章,让世界通过大运河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也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伟力。

徐和建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张轶群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陈光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副处长;马小龙系新京报社评论部资深编辑、评论员

「注释」

①蒋芳、包昱涵:《“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新华每日电讯》总,2022年07月20日,第1版。

②刘亢、凌军辉、蒋芳:《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千年运河“苏”醒重生》,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11/13/c_1128060641.htm,2021年11月13日。

③同①。

④《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网,http://www.news. cn/2023-10/08/c_1129904890.htm,2023年10月8日。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国际传播
情景交融更有效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