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丹
(青海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西宁 81000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交通运输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加。在较为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单一的技术竞争、投资竞争无法使企业长期处于竞争优势,所以企业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控制企业运营成本,获取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但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机制中,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成本管理手段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管理展开讨论,借此提升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水平,夯实企业经济发展基础。
经济学理论中认为经济体的繁荣程度,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在市场的交易成本,而在企业发展中,运营成本是关系企业繁荣程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交通运输企业而言,运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机制中的核心内容,具体指企业运行中,交通运输活动中成本的调整、监督、控制与管理。该类企业的运输成本多由“公共成本”“联合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组成,管理者需要全面监控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活动,并根据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类成本损耗进行管理控制,节约企业运营成本[1]。
新时期,交通运输企业竞争局势更为严峻,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运营成本管理的方式,控制企业运输活动、其他经济活动中的费用支出。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实况,调整企业经济战略,拓展企业利润空间,实现“增产节支”的基本目标,合理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投入,让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成本优势,创造更多的产出价值、竞争价值,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加业务范围奠定基础[2]。再者,交通运输企业运营期间的费用支出较为复杂,加强运营成本管理有助于减少费用支出风险,预防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超预算”问题。从而降低企业资金风险,避免因企业现金流量不足而诱发更多风险损失,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稳定性。
成本管理作为交通运输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多数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运营成本管理机制,且成本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但多数企业实际经营中却会忽视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及成本管理的实际进展,更强调运营成本管理结果,没有及时通过监督方式,确保成本管理实效性,继而使得交通运输企业成本内部审计不到位,资金风险依然存在。一些交通运输企业则是混淆财务监督、成本内部审计监督,导致运营成本管理监督措施针对性不强,成本审计监督效果不佳,难以实现预期成本管理目标。
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具有组织结构复杂、企业规模大、员工多但分散的特点。正是由于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组织的特殊性,企业运营期间多数主体的运营成本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认为运营成本管理属于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其他岗位与成本管理的关系不大。但运营成本作为穿插在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经济元素,需要企业各岗位职工共同参与管理,确保运营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全覆盖。职工的错误认知会限制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工作,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
全面预算是交通运输企业运营成本管理的基础,能够计算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成本,使企业从事前、事中、事后阶段全面加强运营成本控制。但当前运输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将全面预算融入成本控制中,导致企业运营期间“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在成本支出中的占比不合理,成本核算中各项明细支出无法有效控制。比如对于交通运输企业,运营成本中的车辆修理费用、材料费用、职工工资费用、事故费用、管理费用、车辆过路费用中各类费用的增长幅度过大,且在各个时期的增加比例与企业预算增加比例不符,从而使得运营成本管理目标无法实现[4]。
交通运输企业应在运营成本管理实践中,做好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控制,通过全流程的管理监督工作,保障运营成本管理成效。一方面,健全成本管理监督机制。交通运输企业应结合运营成本管理流程,以及运营成本组成结构,跟踪监控企业运营活动中的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管理过程,分析各环节成本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时效性。发现成本风险后,还应与成本管理责任主体相互沟通,并与专业财务人员、成本管理人员相互沟通,整改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战略[5]。
另一方面,加强成本内部审计。交通运输企业还应利用独立运行的成本审计部门,区分企业内的财务监督、成本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对运营成本管理的监管作用。与此同时,内部审计监督时,企业还应加强“成本专项监督”“日常监督”的相互衔接,并配置职业能力较强的审计监督队伍,清除的划分各岗位审计职能,保证运营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
思想影响行动,交通运输企业只有从意识层面重视运营成本管理,使内部职工正确看待运营成本管理的价值,才能在多方主体的配合下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应转变运营成本管理意识,从职工基本认知、思想观念入手,让各部门、各岗位具有运营成本管理意识,能够配合相关人员在日常岗位实践中落实成本管理方案,从而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第一,企业应通过组织教育宣传活动、发放运营成本管理宣传手册等方式,加大内部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向职工普及成本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规律、价值特征,改变职工的思想认知[6]。第二,利用系统化培训、专题教育培训、交流活动、专家讲座等方式,增加职工对运营成本管理的认知深度,使其了解成本管理具体方法、现实意义,自觉承担起运营成本管理中的责任。第三,建设运营成本管理相关的绩效、激励机制。交通运输企业应明确各岗位在成本管理中的责任,将成本管理效果与职工绩效挂钩,借此调动职工在运营成本管理中的积极性,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效率。
为有效控制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用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助力企业成本控制。全面预算主要包括“投资预算”“运营预算”两种,运营成本管理中全面预算的核心在于运营预算,具体包括生产预算、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资金预算等。企业应结合运营成本管理需求,以及全面预算基本规律,设计全面预算指标,如“目标销售利润及其增长率”“目标利润总额”“目标利润增长率”“目标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等[7]。
预算编制时,交通运输企业应遵循“三上三下”原则,自上而下地进行成本预算上报和审核工作。同时充分考虑近年来交通运输企业实际运营成本,预测未来运营成本,与各部门协调沟通后编制预算方案。经公司预算管理部门审核其可行性后,将其作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依据,协助各部门针对性地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费用支出。
首先,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规划。企业应结合货物需求量、周围地形条件、城市交通线路、路况等因素,科学划分运输业务分布区域,合理设置运输仓库、货物销售点。从而通过控制运输距离的方式,节约运输环节的成本[8]。货物运输过程中,企业可利用GPS技术定位监控运输车辆,为其设计最佳线路,减少运输环节的成本损耗。其次,交通运输企业应与时俱进,将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等技术引进运营成本管理中,建立信息化运输成本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促进企业各部门的沟通交流,高效传递业务信息、管理信息,使管理部门能够加强运输服务业务中的监督控制,减少成本损失。
最后,交通运输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中,燃料、物料等材料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内容。交通运输企业还应严格控制材料费用,合理节约运营成本管理。对此,企业应与财务部门相互配合,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部门每年、每月的材料消耗定额,并定期地监督材料定额方案的执行情况,分析材料消耗超出计划定额的动因。随后在确保运输服务效率、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燃料、物料以及其他易耗品的限额制度[9]。对于需要超额使用部门,还应通过书面材料说明超额原因,经财务部门审批后方可领用。除此之外,物资采购时,相关人员还应提前设计采购路线,筛选更经济的采购点,物资入库时还应加强质量验收,同时合理控制物资储备量,针对性地节约成本费用,控制企业运营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是一种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新理念,可以从企业经济战略、运营管理战略入手,科学控制企业成本动因,使企业长期保持成本优势,在市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交通运输企业应从三方面入手,加强运营成本管理。
第一,分析交通运输企业的价值链,即“原料生产”“设备生产制造”“运输服务”“客户消费”等。交通运输产业的价值链上游、中游、下游分别为“交通道路设备相关的制造企业”“交通道路建设管理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企业运营成本时,企业可根据企业价值链,从下游消除部分不增值的经济活动,并与下游客户寻求合作机会,稳定客户渠道。比如针对性分析客户的运输服务需求,优化市场营销策略、拓展运输业务,以此抢占市场份额,合理设计下游价值链活动,控制运输服务成本[10]。
第二,以交通运输企业保持长期成本优势为导向,制定“低运营成本”的竞争战略。对此,交通运输企业应重视核心运输业务,并将其作为经营管理的根本,定期稳定货运、客运资源。业务拓展致力于核心业务相关联的业务,从而用现有的业务资源,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交通运输企业应从业务活动中挖掘运营成本管理空间,平衡好节约成本、安全运输、有效生产的关系,合理地控制运营成本投入。
第三,交通运输企业应结合经济战略、管理战略,加强各环节的成本分析,并从分包商选择、设备资源、材料采购、车辆保修维护、项目承包等多方面,配合企业总经营战略的实施。同时通过运营成本管理责任的明确,以业务质量作为成本控制的核心,有效降低企业战略实施中的执行性成本。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管理活动,应结合企业发展实况进行动态性的调整。因此,交通运输企业需要基于自身业务特点、运营成本组成,以及成本管理目标,拟定个性化运营成本管理策略,促进运营成本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保障企业成本控制效果。但是在不同发展时期,交通运输企业所制定的经济战略会有所差异,加强运营成本管理时,相关企业还应持续探究成本管理规律,充分结合企业经济战略制定运营成本管理方案,建立更完善的运营成本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