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 丽
大家知道,汉字的字形和意思之间往往具有关联。而就字形中带有“卜”的“外”来说,它最初很可能跟占卜之类的迷信活动有关。
“外”的甲骨文字形与“卜”相同,一般认为是“外”的省略形式。到了金文,才增加了“月”。而由于“夕”与“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字形相同,所以,到小篆的时候,基本形成了左“夕”右“卜”的字形,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外”的解释,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它与“占卜”有关。不过,对于“月(或“夕”)”在字里所起的作用,则一直众说纷纭。
首先,从古代读音来看,“月”与“外”确实读音接近,于是有人认为,“月”表示“外”在古代的读音与它接近;还有人认为,“月”表示的不是月亮,而是某种界限,所以才与内、外有了关系;也有人认为,“月”或“夕”就是表示夜晚,所以,“外”的意思可能是占卜在外面过夜是否安全,也可能是边关外敌入侵,于是占卜边境的战事,等等。
不过,无论哪种意见,一般都认为“外”最初就是表示“外面、外边”这类意思,与“内”相对。《周易·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意思是说,大到极点的东西就没有外部边界可言了,叫作“大一”。
人的外在表现就是仪表仪容,因此,“外”又能表示“外表、仪表”等意思。西汉扬雄《法言·修身》:“其为中也弘深,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zhī)身矣。”士应该如何修身呢?扬雄说:于内在应该是宽广而又深沉,于外在应该是恭敬而有法度。
“外”有时特指外国,这也是由它最初的意思发展出来的。《周礼·夏官·大司马》:“暴内陵外”,意思是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古人以离自己近的为“内”,以离自己远的为“外”,所以,“外”也表示“关系疏远的”,如通常所说的“见外”。《荀子·法行》:“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大意是说,不要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
从父系社会的角度来看,家族以男性为中心,因此,相对男方亲属而言较为疏远的女方亲属就用“外”来称呼。《尔雅·释亲》:“女子子之子为外孙。”此外,还有“外戚”“外公”“外甥”“外祖母”等。
当“外”这种关系上疏远的含义跟行为动作发生联系时,它就表示“疏远、排斥”等意思。《周易·泰卦》:“内君子而外小人。”这里,“内”是亲近,“外”是疏远、排斥。《管子·明法》:“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私也。”大意是说,任何行为都不离开法度,正是为了避免发生过失才排斥行私行为的。又如《汉书·霍光传》:“今将军坟墓未干,尽外我家。”也是此意。
此外,“外”还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老年男子。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有趣的是,这个角色也称为“老外”,这跟今天我们说的“老外”意思可不一样。
考一考
下列诗句按其所描写节日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②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③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④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A.④②③①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解答:①句中的“桃符”为春联别称,描写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②句中的“黄花酒”为菊花酒,饮菊花酒、登高为重阳节活动,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③句中,食粽子、佩艾叶为端午节习俗,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④句中,“寒食”节为古代节日,在节气“清明”之前,时间为农历三月,从“暮春”一词也可看出其时间指向。故正确排序是①④③②,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