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统整“双线”并轨
——“责任”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01-30 02:02郑美清
新课程 2023年21期
关键词:双线内心课文

文| 郑美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弘扬革命文化”,并在每个学段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落实革命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课文是“以文化人”的载体,教学应依托语言实践来实现“文道统一”。“双线组元”的单元结构形式是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创新。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被编排在不同的单元,各自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的重任。在教学中,如何兼顾单篇特色进行单元统整,真正落实“双线”并轨,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构想与实施。

一、梳理:精准定位,明确方向

本单元围绕“责任”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还有一篇略读课文——《清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先辈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学会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将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发挥文本的思想教育价值。

教材还编排了习作、语文园地、阅读链接等学习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单元。

(一)纵向比照,把握“起点”

1.精准定位人文主题

教材以集中与穿插相结合的形式,对革命文化内容进行统筹编排,四年级之前多以单篇呈现为主,之后则以单元专题呈现方式为主。编排时依据语文要素,兼顾学段衔接,阶梯化呈现。(见表1)

表1

2.准确把握语文要素

从纵向的能力进阶来看,教材通过多种描写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发展阅读能力。(见表2)

表2

纵观整个表格,关于人物内心的表达经过了心情—品质—感情—内心的变化,体现了学生学情的变化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具有抓住细节描写谈心情的能力,能够借助自身经验对简单信息进行推断。四年级下学期和五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思维层次进一步发展,能够对信息产生关联性理解。这一思维层次也是本单元对文本信息、资料信息产生关联性理解和推断的思维起点,也为六年级形成多元理解打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空间。

(二)横向解析,找准“联结点”

通过梳理教材发现,本单元的课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古诗三首》——通过补充的背景资料,结合诗意和捕捉的诗眼来推进人物内心的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对主席神态、动作、内心独白的课内复杂信息与课外补充信息的关联,来进一步体会主席作为一名父亲和一国领袖双重身份下复杂的内心世界。

《军神》——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需要学生关联侧面信息,整合文本,借助自身经验,在语境互动中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推断、理解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清贫》——需要学生对方志敏与两个国民党士兵的言行对比中体会其清贫、朴素的生活和矜持不苟的品质。

从课后习题和阅读提示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四篇课文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从“体会诗人的感情”到“体会主席的内心世界”,再到“体会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然后到“体会他怎样的品质”,围绕“体会人物内心”这一阅读要素层层推进、深入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简单地捕捉信息到思考原因、进行分析后“形成解释”,再到梳理体会人物心情变化和发现表达特点这样复杂的过程。

二、实施:多维联动,“双线”并轨

基于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详细解析及学生学习起点的精准定位,我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将“日积月累”前置,与《古诗三首》进行整合学习;将精读课文《军神》与略读课文《清贫》及阅读链接《丰碑》整合作为一组群文阅读;将阅读教学、词句段运用与习作进行整合,读写联动,以读促写。在单元统整的基础上,我采用多维联动的教学策略,创设基于多元信息、多元加工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层层推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能力。

(一)巧妙联结,拓展认知维度

1.联结背景资料,加深理解

本单元的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在教学时适时、适度补充资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1)补充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在教学《古诗三首》时,预学单中设置了“查找资料,了解创作背景”一栏,让学生课前去完成。比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探讨“喜欲狂”的由来时,教师可在学生收集、整理、交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整合,出示资料:

资料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天。宝应元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资料二:“安史之乱”中的杜甫随着难民四处颠沛,流离失所,被叛军所擒,押送长安。妻离子散,一家人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寒冷的冬天,还要到山里采野果、铲山芋,却常常空手而归……此时的诗人忽闻叛军溃败冀北收复的好消息,内心喜悦之情自然喷涌而出。

(2)了解时代背景,增进对人物的感受

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毛主席的资料,整合、梳理,制作伟人名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

2.联结现实生活,拉近文本距离

在教学《军神》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有没有割破手指或打针或做手术的相关经历?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再设身处地想一想,刘伯承在不打麻醉剂施行摘除右眼球及割除腐肉会是一种怎样的疼痛?在学习《清贫》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正确看待“贫”与“富”,还可以联结社会现实,在思辨中成长。这些具有情境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结,赋予革命文化传承的新意义。

3.主题联读,构建人物丰满形象

因为课文篇幅有限,所以学生阅读文本后往往留下的是单一性、碎片化、平面化的印象。围绕人物展开主题联读,则有助于学生整体构建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教学完《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群文阅读,如读伟人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毛主席在花山》等,摘录伟人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补充伟人内心独白,借此体验伟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丰满的人物形象。

(二)巧搭支架,促进智慧学习

在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时,我们可以巧搭学习支架,借此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巧借思维导图,厘清情感脉络

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学生可借助思维导图,通过三封电报和毛主席的表现这两条线索,初步体会主席的内心。

2.借助学习单,迁移学习之法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尝试迁移学习之法,让学生借助学习单,群读课文《军神》《清贫》和《丰碑》,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内心。

图1

(三)巧设活动:赓续红色血脉

为了更好地落实本单元的学习价值,我们结合传统节日清明节,创设了“追寻先辈足迹,争当红色少年”的学习情境,通过诵、讲、访等一系列活动,在语言情境中运用思维,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从而理解英雄选择,进而体会到“责任”的含义。

活动一:诵爱国诗歌

诵读是学生学习、品味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手段,诵读中赏语言之美、悟意韵内涵、品诗人情感。

1.感情诵读。在充分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声音和肢体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

2.创意诵读。把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成短小的剧本后表演诵读。

3.爱国诗歌朗诵会。选择自己收集的爱国诗歌,通过课上习得的多维联动探访内心、多种形式诵读诗歌的方法开展诗歌朗诵会,评选“十佳朗诵者”。

活动二:讲英雄故事

《军神》《清贫》《丰碑》这三篇文章的描写都充满了戏剧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特色鲜明,适合于讲故事,请你以丰富的口头语言,结合神态变化、肢体表达的方式呈现自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

1.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进行角色转换讲故事,借助肢体语言展示人物内心。角色转换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课外阅读英雄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先在小组内讲,然后每组推荐一至两名在全班讲,举办“英雄故事会”,评选“故事小达人”。

活动三:寻英烈足迹

引导学生通过寻访衢州英烈故事,进一步体会家乡英烈爱国、爱民的情怀,生发仰慕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评价:多元并举,以评促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加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教学中,我们要将评价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对标评价量表,明要求、知不足、促提升,具体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家长齐参与;评价内容多维化——有基础性评价、学习过程表现评价、学习成果展示评价等;评价方式多样化——自评、互评、师评,还有家长评,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猜你喜欢
双线内心课文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背课文的小偷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双线自动闭塞轨道电路故障时发车进路准备的探讨
背课文
双线模式下概念教学的探讨
高职动漫专业双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