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平,王 琪
(湖南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长沙 410000)
1995 年6 月,国务院公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提出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是指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相对完善、兼顾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使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充实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1]2016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初次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并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适应公众关心,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周全部署,“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国民健康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2]
学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对全民健身现有政策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三种全民健身形式进行了研究,产生了很多重要成果。本文拟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身研究主题进行述评,试图查找全民健身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提升国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对健身运动的参与度,促进“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的全面落实。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数据库,基于CNKI 的高级检索模式,以“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为主题,来源类别为学术期刊。因“健康中国”提出时间为2016 年8 月19 日,检索时间跨度选择为2016年9月至2022 年12 月31 日。最终得到有关文献1 709 篇。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科学计量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总结,并借助CiteSpace 和VOSviewer 软件进行分析。
发文量可以用来衡量某一领域的科研成就与贡献,通过对发文量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段时间关于全民健身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表1为2016 年9 月至2022 年12 月31 日“全民健身”主题的发文量。
表1 2016 年9 月—2022 年12 月“全民健身”主题发文量
由表1 可以看出,自“健康中国”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开展全民健身的路径和方法,以及全民健身的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人们开始重视健身、锻炼。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全球体育赛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民健身作为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冲击,但疫情过后国民深刻体会到了进行体育锻炼、实施全民健身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建设体育强国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的基金资助档次及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及各省级科研中心对全民健身的重视程度。[3]表2 为文献基金支持情况统计数据。由表2可见,全民健身问题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的基金支持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占比分别为62.88%、8.71%,占据了所有基金资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次是以江苏省、湖南省为代表的地方科研基金支持。由此可见,全民健身得到了国内最高级别的两项基金的资助,尤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也不乏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量级基金项目,这意味着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在自上而下深入实施,人民健康已经上升了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表2 相关领域基金分布
通过关键词共现生成图,可看到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有: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体育强国、群众体育、实现路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层面新政策的出台,全民健身正在以向上向好的趋势发展。从关键图共现图中可以看到,全民健康也较多地出现在了关键词里。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为倡导国民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保持更健康体魄,我国从2009 年起,将每年的8 月8 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至今年已经是第15 年。在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的支持无疑是最有力的支撑。我国首部以全民健身为宗旨的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最近一次修正在2016 年,同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一系列的文件政策相继出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定位了全民健身新的发展坐标。2017 年,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实现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2019 年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民健身产业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标签;健康中国行动共有15 个专项,《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是其中之一,充分体现了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国务院办公厅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完善了全民健身巩固服务体系,推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2],这些政策的出台及影响,都在学界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了体现。
全民健身是一项由国务院领导、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全民参与的国家战略。[4]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进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调动了全民健身的积极性,释放了社会各界投身全民健身服务的活力。全民健身的开展有益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体育人口,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在全民健身政策日渐完善的今天,健身设施方便利民,健身环境日臻完善,健身观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人人参与的势头越来越突出。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学校体育是参与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
1. 家庭体育开展的意义
从家庭体育的现实价值角度分析,家庭体育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父母参与体育锻炼对幼儿体质健康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子女的体育锻炼也会对父母的参与起到带动作用,同时家庭体育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子女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信心的提高。[5]家庭是链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家庭体育的进步可以以小带大促进全民健身的实行,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建设一些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确保家庭体育开展的条件,激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盲目的锻炼会降低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为家庭体育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6]代表学者有马德浩、柏锦玉等。
2. 家庭体育开展的误区
从家庭体育的发展现状角度看,人们对于家庭体育的发展仍然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未意识到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即使体育纳入中高考科目,仍然是“应试体育”,学校和社会对家庭体育的认知不够,对如何进行科学化的体育活动指导不足,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仍然欠缺,家校社协同参与的机制也尚未建立。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体育的指导作用,加强家校联动和资源共享,同时激发社会的资源导向作用,共同提高家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7]代表学者有牛群、王恒利等。
3. 家庭体育开展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较为缓慢,总体上西部地区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而各省、市、县、区的进展水平参差不齐。家庭参与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强壮身体,让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在一个家庭中,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家庭体育的开展,同时,家庭体育的开展受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8]人们在旧观念的影响下没有真正理解体育是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一些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是短期的利益诱惑,是为子女中考、高考中的体育成绩服务的,并非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扭曲了家庭体育的真正意义所在。[9]部分家庭受经济条件和居住周边没有相对完备的运动器材的影响,即使有去专业健身场所参与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只能选择跑步、健走、太极、操舞类等运动。[10]部分人有意识想去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但因迫于快节奏的生活和严峻的就业环境,没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参与到家庭体育活动中来。[10]代表学者主要有郭戈、陈智、丁霞、彭伟等。
4. 家庭体育开展不足的原因
家庭体育的开展不足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参与意识弱。我国家庭体育的起步较晚,民众对家庭体育的参与意识不强,且家庭成员之间工作时间各有不同,2~3 位家庭成员同时拥有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单独进行体育锻炼缺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激励,没有家庭运动的氛围感。第二,经济条件欠缺。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影响着家庭体育锻炼的开展情况,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物价的上涨,开展家庭体育所需的健身设备、辅助器材的购买增加了一部分家庭的生活负担,导致很多家庭暂不支持此项支出。第三,缺少专业指导。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缺少专业人才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家庭成员感受不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实现强身健体的功能。[11]代表学者有皮昌权。
1. 社区体育开展的作用
社区是基层群众与组织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纽带,是社会最基本的元单位,是组织群众体育的重要领域,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基础组织。社区体育则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第一站,社区体育开展的水平和质量对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表学者有程迪等。[12]
2. 社区体育开展不足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社区体育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认定,社区居委会自治管理能力较弱,社区对一些重大事项没有决定权,需要向街道办事处或上级部门申请、审核,群众反映的问题汇集在社区却无法解决,使得社区分管负责人上下两难。在社区内部的部门管理方面,缺少专门的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体育工作进行专项管理,组织规划体育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的社区群众参与。在体育设施配备方面,理应健身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共同组成相对完整的社区服务硬件,让一个小区逐渐发展为功能相对完善的小型社会。但是,一直以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是经常被忽略的,最突出的现象是新投入使用的小区公共体育设施种类、数量相对齐全,老旧小区的健身设施年久失修、器材被损坏、配件残缺,长时间没有维护。总之,场地面积小、设备种类不足、数量不够等严重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13-15]代表学者主要有周铭扬、谢景怡、胡海坡等。
3. 社区体育开展的治理体系
从社区体育的现实价值角度看,社区体育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随着体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治理的中心将下沉到基层组织,因此,完善社区体育的治理体系至关重要。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有关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社区体育政策的执行效率,并构建包含价值定位、法律依据、运行保障、权益救济、权力监督、评估反馈和行业自治等在内的社区体育法制体系。[16-17]代表学者有易峰、刘红等。
3. 社区体育开展的经验借鉴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社区体育管理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很多可借鉴之处。例如,建立健全社区体育制度,根据发展状况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社区体育的推广宣传,普及体育运动相关知识,提供重组的器材设施,增加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完善民间体育社区组织,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采用多样化的资金筹集方式,为社区体育筹备发展资金;充分利用并完善体育设施,将学校、社区的体育场馆双向开放,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8]代表学者有魏婉怡等。
4. 社区体育开展的改进路径
社区体育开展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第一,需要做好社区体育的归属管理,有牵头的责任部门,将社区体育的建设与管理真正落实到位;第二,利用已有条件尽可能地举办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活动,将球类、跑步健走类、武术类、操舞类、棋牌类、民俗类等多种类别的项目融入进来,鼓励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第三,新建住宅小区要将问题设施纳入到建设发展规划中,已投入使用的小区要将已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兼顾不同阶段成员的参与度,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15]
1. 学校体育开展的功能
2021 年7 月13 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调研学校体育工作并召开全国体教融合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各地和学校要全面深入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把体育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7]学龄阶段正是养成体育习惯的最佳年龄,而养成的体育习惯则有利于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20]学校体育承担着“育体+育人”的功能,[20]学校体育具有明确的目标群体,实施对象均是在校学生,而学生阶段正是身体发育时期,积极参与到学校开展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运动习惯,进行生命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1]代表学者主要有彭响、钟全宏等。
针对近20 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呈下降趋势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在青少年阶段开始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并将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考核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度,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局面,同时推动教师将传统的分解、示范教学方法转变为比赛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情景化课堂更利于建立学生活动动机和信心,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0,22]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全民健身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学校体育独有的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发展运动技能、培养全民健身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必须以健康的体魄为前提和保障。[23]代表学者主要有彭响、张剑威、王宁等。
2. 学校体育开展中的不足、原因与改进路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形成的抓体质、放健康的观念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要以增强体质为基础,[21]代表学者有钟全宏等。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第一,对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件,较少使用教学辅助器材组织动作性更强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组织原地徒手活动。[24]第二,体育师资力量方面还需要加强,一方面是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术能力,适应一专多能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为未来体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储备人才。[21]
如前所述,学者们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研究了全民健身的主要开展方式,强调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学者们对社区体育的管理、设施建设、治理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区体育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家庭体育,学者们主要关注了家庭体育对家庭成员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家庭体育对青少年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的促进作用和自信心的提升作用。学者们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是,全民健身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学者们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如下方面值得学者们持续跟进:
学校体育作为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往往学校体育仅被作为保持学生身体健康的课程,甚至是应试课程而存在,没有关注如何与其他学科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在保持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能力发展和培养坚强毅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学校体育多元化、综合性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日益得到了人们思想上的重视,但是同一社区的居民人员混杂,对健身要求不一,时间和经济投入不一。对于年轻人而言,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使其无法实现时间和经济自由,这极大地制约了其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参与热情和投入。如何对社区居民进行分类分层,针对不同类型居民的时间和习惯,在制度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为他们提供精准化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推动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值得研究。
体育产业发展政府引导资金作为政府扶持体育产业和调控体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了体育产业政府引导资金的功能、投向、管理、引导机理等领域,对体育产业政府引导资金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效应及政策落实后的管理和评价问题研究不足。探讨体育产业政府引导资金的概念、特征、对全民健身的效应及评价,对于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推动全民健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